金桂蘭
黃侃,近代的新派人物,少年時即結識革命志士,閱讀進步書刊,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青年時留學日本,參加民主革命活動,傳播民主革命思想;辛亥革命期間,積極發(fā)動群眾和組織革命武裝,投身武裝斗爭的第一線。入民國后,黃侃卻固守傳統(tǒng),站在新文化運動的對立面,成為文化上的保守主義者。這一奇特的文化現(xiàn)象背后有極其復雜的原因。
一、新思想的先鋒
黃侃(1886—1935),字季剛,號喬馨,晚號量守居士,湖北蘄州人。黃侃自幼聰慧好學,博覽群書。1901年,考中秀才,年僅15歲。1903年,考入由張之洞創(chuàng)辦的湖北武昌文普通中學堂,與宋教仁、董用威、查光佛、田桐等革命志士同校學習。后經(jīng)宋教仁介紹,結識黃興。在黃興、宋教仁的影響下,黃侃相繼閱讀了《革命軍》《猛回頭》《警世鐘》等革命書刊,開始接受反對滿清政府專制統(tǒng)治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1905年秋,在其父黃云鵠故交張之洞的資助下官費留學,入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同年8月,加入中國同盟會,張之洞聞之,取消了其公派留學生資格。1906年,章太炎出獄后,被孫中山派人迎赴日本,主持《民報》。黃侃拜章太炎為師,一方面師從太炎學習小學、經(jīng)學,一方面為《民報》撰寫文章宣傳革命,對保守派和清政府進行猛烈抨擊。諸如,《專一之驅滿主義》指出要光復大業(yè),必須明確種族與政權相較,種族為大;斥責立憲派為禽獸之疇,歷數(shù)滿人對漢人的壓迫,主張種族革命,強調一切事業(yè)“必須驅滿為先”,并提出驅滿的方式——暗殺。他號召“興兵伐罪之業(yè),在齊國人之一心,勿畏死也”“”甘殉驅滿主義而不悔”?!栋ж毭瘛分兴⒆阌诿耖g調查的事實,詳細描寫了鄂東家鄉(xiāng)乃至全國農(nóng)村現(xiàn)狀,以及勞動人民在殘暴的專制統(tǒng)治下的困苦狀況,認為“持干戈衛(wèi)索、出絲麻百谷以衣食天下,舍貧者無與任也”。但是結果他們“皆為富人仆役而已”,這是天下最大的不公平不合理。黃侃認為要改變貧富不均的社會狀況,必須起來造反,他號召貧苦大眾向富人展開生死搏斗?!皬推降戎?,寧以求平等而死,毋汶汶以生也?!薄夺寕b》通過對“俠者”一詞的多方面闡釋,認為“凡我漢民”,已“死喪無同”,而“光復之事”“舍俠者莫任”,號召革命者以民族大義為重,挺身而出,仗義行俠,“誓捐一死,以少盡力于我同類,而剪除一仇敵,”救民于苦難,推翻清朝專制統(tǒng)治。《論立憲黨人與中國國民道德前途之天系》揭露了立憲騙局,駁斥了阻礙革命的立憲論調?!栋教靽房偨Y了太平天國失敗的教訓,希望后之起者,以太平為龜鑒,仗太平之所志,而易太平之所為,努力推翻清朝統(tǒng)治,等等。黃侃的這些政論文章,汪洋恣肆,文筆鋒利,充滿了反對外敵侵略和封建剝削、拯救民族危亡的浩然正氣和革命激情,可謂振聾發(fā)聵的洪鐘巨響。1910年秋,湖北革命黨人函促黃侃歸國共謀舉義大計。黃侃立即回到武漢,分析形勢后,他認為武漢革命力量薄弱,時機并未成熟,不宜輕舉妄動,當務之急在于辦報紙,做宣傳,激揚民氣,積蓄力量。他親自深入民間,奔走于湖北各地,組織民眾,成立孝義會。他經(jīng)常深入深山僻野,宣傳民族大義及中國危亡之狀況,號召民眾反對君主專制。1911年,他為文學社的機關報《大江報》撰文,《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署名奇談。文曰:“中國情勢,事事皆現(xiàn)死機,處處皆成死境;……此時非有極大之震動,極烈之改革,喚醒四萬萬人之沈夢,亡國奴之官銜,行見人人歡然自戴而不自知耳?!蚀髞y者,實今日救中國之妙藥也。文章篇幅雖然短小,但是氣勢凌厲,慷慨激昂,此文刊出,震動清廷,《大江報》被封,主筆、副主筆詹大悲、何海鳴被收押。湖廣總督瑞瀲、八鎮(zhèn)統(tǒng)制張彪等人深恐軍中大亂,遂下令對新軍進行嚴密監(jiān)視,且嚴禁官兵任意出入,憲兵、巡警、便衣、密探遍布城中,一時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革命形勢日益緊張,革命黨人加緊起義準備。1911年武昌起義后,詹大悲、何海鳴出獄,并發(fā)動新軍光復漢口,成立漢口軍政分府,黃侃也參與軍政分府工作。后清政府命馮國璋率清軍南下,急爭漢口,11月1日,漢口失守,武昌亦危。詹大悲、何海鳴等人前往上海招募軍隊。黃侃回蘄春發(fā)動孝義會,以北上牽制清軍。后因驚動當?shù)睾兰?,駐防清軍前來抓人。黃侃等人躲過清軍圍捕,輾轉去了上海。1912年初,革命臨時政府宣告成立,定都南京。滿清王朝坍塌,中華民國成立,黃侃功不可沒,因他的思想啟蒙和身體力行,為反清革命履危蹈險、出生入死。
二、逆境中的堅守
辛亥革命后,封建帝制被推翻,但新生的民國并沒有給國民帶來福祉。民初政治亂象,民困依舊,黃侃心生倦意,退出政壇,潛心國學研究和教育,在逆境中堅守民族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不惜與新文化派“對罵”,寧愿背負“守舊”的十字架。個中緣由值得探究和深思。
(一)對民初政局的極度失望
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竊取大總統(tǒng)職位,封建軍閥官僚搖身一變成為民國官員,革命黨人卻因遭到排擠打擊而內部渙散,有的被逮捕,有的被殺害,如詹大悲等;有的忙于爭權奪利,不再籌劃國計民生;有的意志消沉,甚至叛變革命,如黃侃的好友胡瑛投靠了袁世凱。這一切,使黃侃對政治心生厭惡,決計退隱。這從黃侃臨別贈宋教仁詩中可見一斑。民國初建,政黨林立。宋教仁幻想通過議會選舉國民黨執(zhí)政,到南方各省進行競選。1913年2月,宋教仁從長沙至武漢,然后到上海,恰好黃侃從武漢至上海,兩人在同一船上不期而遇。黃侃對宋教仁到處宣傳競選的做法頗不以為然,兩人對時局的看法分歧甚大,有過一番激烈的爭論。黃侃的《癸丑二月江行贈宋邂初》詩云:“春風動波濤,復此仙舟會。高眄空冀州,逸氣陵江介。伊昔時未康,與子俱顛沛。海隅一相聚,綢繆歷年歲。蝎來鄂渚游,圍城瞻壯概。兵禍既潛銷,君名亦光大。中國獨分崩,荃宰貴準貸。聞有非常志,庶拯斯民害。嗟余遘幽憂,逍遙從所屆。雖慚日月光,肯為尸祝代。緬懷莊惠交,忘言亮為貴?!秉S侃認為當前中國分崩離析之勢已形,這種局面的出現(xiàn)袁世凱責無旁貸。他認為宋教仁的政治理想未必能夠實現(xiàn),而自己卻無心再過問政治,決心像莊子一樣“逍遙”了。1913年3月22日,宋教仁于上海被暗殺,黃侃撰寫《思舊辭》悼念。提及年初相遇且贈詩一事,“以莊惠前事為喻,且勸以深根寧極,救以橫流,鈍初亦以為知言也”,其“卒以不忍國民涂炭,九服崩離之故?!兄静凰?,伏恨黃墟,烏呼哀哉”。1911年11月到1914年8月,黃侃在上海居住了三年,邊工作邊續(xù)治小學,開始撰寫《音略》。后來袁世凱帝制自為,袁世凱死后軍閥混戰(zhàn),百姓不寧,黃侃對政治更加失望,但是已無力回天,此后便將平生興國愛族之心,寄于學術文辭,融于筆端。endprint
(二)個性高傲,難與世俗諧
入民國后,黃侃退出政壇,從政治上與敵對營壘明火執(zhí)仗地作戰(zhàn),到潛心學術,托足講壇,這一生活軌跡的轉變,亦是其個性所致。他認為這樣做,符合他個人的性格,也符合革命的要求。
“侃才高氣盛,自度不能與世俗諧,不肯求仕宦?!秉S侃是個極具個性的人,不肯茍隨流俗,趨炎附勢,在政治上可能難以伸展,因此不想再涉足政壇。居上海期間,直隸都督趙秉鈞久慕黃侃之名,強迫其出任幕僚長。1914年1月在趙氏緊逼之下,黃侃赴天津就任。趙秉鈞見到委黃侃,本期黃侃為己所用,因此禮遇甚??;但黃侃不為利誘,不為官迷,終不欲留。趙秉鈞知其心意漂泊,性難隨俗,就于2月同意他的“申請”,免其所任。黃侃辭歸上海,主持《民聲日報》,此后疏于問政,拾治舊籍,自此以治學教人為立身之道。
黃侃參加革命原本沒有私心,不羨榮華富貴,不慕高官厚祿,純粹從民族民主革命出發(fā),為了推翻中國兩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目的已達即可脫去重負,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因此,辛亥革命之后,他就回到自己喜歡的學術領域。1914年秋,黃侃應北京大學之聘,到北大做教授。1919年離開北大先后受聘于武昌高師、中華大學、山西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東北大學、中央大學,從事教學和研究,直到1935年去世。他雖然身在高校,但其心仍系國運民生,時時注視著時局的變幻,并將其所見所思書之于筆。二次革命他沒有參加,但他關注北洋軍閥的暴行、革命者的犧牲以及百姓所受刀兵之苦。1913年10月,他在《亂后始至南京作》中描寫了這場戰(zhàn)爭帶給南京人民的禍患?!暗琅砸煌曰耐?,亂后重來似隔聲。”1913年10月,他到江寧,看到昔日寬闊干凈、熱鬧非凡的街道,變成斷壁殘垣,坑坑坎坎,23日作《傷亂賦》,“蛙蟆之爭何足論兮,遺民無辜遭此運兮,仰視青玄訴冤債兮,害氣將究庶同盡兮!”25日作《行路難》,“十城蕩蕩九城空,大軍過后生荊杞。慟哭秋原一片聲,誰人不起亂離情?!泵鎸?zhàn)爭造成的破敗凄慘情景,黃侃用他手中的筆“獨為遺民訴不平”。袁世凱死后,中國政局動蕩,軍閥混戰(zhàn),經(jīng)濟蕭條,餓殍遍野,黃侃用詩歌抒發(fā)了其憂國愛國情懷。如1921年作《聞近事感賦長句》云:“千里關河愁戰(zhàn)伐,十年萍梗羨團圜。明知氛衩消難盡,猶為蒼生冀暫安。”㈣同年6月7日,王占元兵變,作《五月初二夕九時武昌城內駐軍嘩變》云:“城中民多兵亦多,民如羊兮兵如虎?!馃衢L街不計家,財帑空空婦遭侮?!眰麜r厭戰(zhàn),對人民充滿同情。1928年,日軍為阻止蔣介石北伐,制造濟南慘案,此后黃侃日記中專辟一時事專欄,記載倭事。如5月18日“京、津旦夕可下。倭寇又圖擾京、津?!?9日的時事記載“倭寇干與遼蒙,用兵濟南,皆懸倭旗?!瓏鲈诘┠?,而無奈何?!?0日“倭寇重師據(jù)榆關?!璨熨辽钪\必徑取遼沈,以抵寬城。擾山東,沮北伐,皆為此事枝葉耳?!?1日,憤倭寇阻止我軍北進,干預遼蒙用兵,強據(jù)濟南,并懸倭旗,因作《勉國人歌》,歌日:“嗟我兄弟邦人諸友兮,急起逐倭奴!前進有尺后卻無寸兮,存亡決于此區(qū)。四百兆人寧斗而死兮,不忍見華夏之為墟。”以喚醒國人同日本侵略者做堅決的斗爭。在南京時期,黃侃應邀在中央和金陵兩個大學講授國學,收入不菲,但是外族入侵,內戰(zhàn)未已,生靈涂炭,國無寧日。黃侃之心仍系時局、國家和人民。他激揚文字,針砭時弊。九一八事變之后,黃侃在1931年—1933年的日記里,有五十多首詩詞是控訴日寇的野蠻侵略、揭批蔣介石不抵抗政策、同情廣大人民群眾受苦受難的。1931年9月20日,突聞九一八事變消息,悲憤難宣,作《聞警》云:“早知國將亡,不謂身真過。遼海云萬重,無翼難飛赴?!弊源俗髟姴挥谩叭毡尽倍?。九一八事變一周年,他作《書憤》云:“慟哭秋風忽一年,誰令遼海陷腥膻?力微難挽沉淵日,劫盡真逢倚杵天。”1933年1月3日山海關失守,5日黃侃作《牡亡》:“牡亡誰為守關門,激矢虻飛書亦昏。羞與深仇同日月,不妨孤注擲乾坤?!睌橙说倪M攻越深入,黃侃的焦慮愈深重,或拍案而起,或借酒澆愁,或使氣罵人。1935年10月,民族生存危機日益嚴峻,黃侃深為憂慮,他臨終前還吃力地向家人詢問河北的近況,在彌留之際仍不免嘆息:“國事果不可為乎?”抱恨以終。
(三)以治學傳學作為存亡繼絕的途徑
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國家并沒有從痛苦的深淵中掙脫出來。入民國后,軍閥混戰(zhàn),外敵入侵,國事越發(fā)不可收拾。黃侃心系國家的興亡和民族的命運。他認為“革命之成,實由民氣,民氣發(fā)揚,實賴數(shù)千年姬漢學術典柯不絕,歷代圣哲賢豪精神流注,俾人心不死,文字不滅,種姓不亡,是以國祚屢折而不殊,民族屢危而復安。”在他看來,救國保種要從根本上著手,他認為中國的禍根在于道德敗壞,民族文化不興,當務之急在于喚醒民德:知恥、忠厚、耿介和必信。這些都是民族文化中的精華,只有民族文化得以承繼,國家和民族才會有復興的希望。他退而講學授徒,講經(jīng)史子集,講語言文字之學,是為了辨明民族大義,弘揚民族文化,培養(yǎng)國民道德,是從根本上救國保種??傊S侃認為,民族、國家的興衰,最終決定于民族文化存亡。他說人類一切學問,當以正德、利用、厚生為三德?!皩W問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薄敖袢諊?,第一當保全匡郭;今日學術,第一當保全本來。”“現(xiàn)今自救救人之法,日刻苦為人,殷勤傳學”。因此,他以繼絕學、明舊章、存國故、植邦本、固種姓為己任,窮畢生之精力研究和傳播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認為不問政治而鉆研學術也可以遂興國愛族之心,實現(xiàn)除害救民之志。由此可見,黃侃的革命意念并未改變,只是轉換戰(zhàn)場,轉換報國途徑而已。也就是說黃侃沒有消沉,而是以治學傳學作為存亡繼絕的途徑。
(四)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切憂慮
中西文化的接觸從明末算起到五四時期已有300年的歷史。從明末傳教士東來到鴉片戰(zhàn)爭前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交流,傳教士在傳布耶穌教義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的歷算、天文等各種科學。當時的中國人雖然難以接受西方的宗教,但是并不拒絕西方的科學。同時傳教士為了在中國傳布福音,表面上也尊重中國的文化和習俗,比如允許中國教徒繼續(xù)拜祖及敬孔等,因此開始了中西文化的最初的融合。雖然后來由于禮儀之爭,清政府禁止了傳教運動,但是畢竟開始了中西文化的接觸史。到了19世紀西方文化本身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帝國主義精神興起之后,文化接觸竟成為經(jīng)濟侵略的副產(chǎn)品。鴉片戰(zhàn)爭之后,西方人的目光集中在商業(yè)利益上,而中國人感受最多的是西方的船堅炮利。因此產(chǎn)生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文化理論。然而割裂文化整體性的想法、做法解決不了近代中國的實際問題。于是我們對西方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即在堅船利炮的背后,還存在一套獨特的政治制度,我們不能舍本逐末,撇開西方的政治制度而單獨吸收它的實用科學??墒切梁ジ锩晒α?,中華民國建立了,但是中國社會依然沒有絲毫實質的進步,富國強兵的舊理想也成泡影。問題出在哪里?這逼迫我們不得不去尋求新的答案。入民國后,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政治制度依然不是根本的,要改造中國只有全面接受西方文化。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全盤西化和粗暴地反傳統(tǒng),致使傳統(tǒng)文化這一持續(xù)了數(shù)千年的“大傳統(tǒng)”一夜之間被顛覆,淪為“小傳統(tǒng)”、新舊代序、雅俗易位、傳統(tǒng)斷裂。黃侃站在新文化運動的對立面,反對白話文。五四之后,他也始終堅守其學術立場——“昌明中華固有之學術”“量力守故轍”。時人將他視為保守派的首腦。然而他這種前進中的保守,實為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切憂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