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茗
在《水滸傳》中,九紋龍史進是一位頗難評說的人物,專門談論他的文章也不多見,但這并不是說他不重要,畢竟他是作品中第一位登臺亮相的梁山好漢,而且還頗受作者青睞,得到整整一回篇幅的單獨露臉機會,其后不斷在各種場合亮相,為梁山事業(yè)立下不少功勞,要知道不是哪位梁山好漢都能享受這樣的待遇,說起來只有魯智深、林沖、武松、楊志等少數幾個出類拔萃的英雄才有資格。問題在于,作者雖然給了史進較多的筆墨,但他留給讀者的印象卻并不深刻,率先登場,并沒有贏得碰頭彩。知名度倒是有了,讀過《水滸傳》的讀者幾乎沒有不知道這位九紋龍的,但要說其性格、特點,可就比較難以措辭了,這也正是歷來人們談論較少的原因。何以如此,這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一番的問題。
如果為梁山好漢設立一個標準的話,史進是可以作為一個標尺的,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是一位標準的梁山好漢,頗具典型意義。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首先,他的武功雖然不能說是超一流,但用高強一詞來描述還是當得起的,這有與九華山三位好漢的較量為證,有他與魯智深的單打獨斗為證。而且他也不是師出無門,人家可是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的徒弟,受到過高人的親自指點。其次,他性格直爽,喜歡行俠仗義,打抱不平,交結江湖好漢。說起史進的家庭條件,也是相當不錯的,父親是個土財主,傳下一份豐厚的家業(yè),如果他不是屢屢惹是生非,自斷后路,過個小康生活還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偏偏不肯安生,以至于弄得傾家蕩產,一步步走向梁山。正是因為他太合乎標準,所經歷的一切都符合讀者對梁山好漢的期待,沒有一些特別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比如大鬧五臺山、倒拔垂楊柳、棒打洪教頭、風雪山神廟、景陽岡打虎之類。梁山好漢們具有的共性他都有,人家獨特的故事他缺少,這樣一來,雖然作者也花費了不少筆墨,但給讀者留下的印象終究有些模糊。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史進不能算是塑造得特別成功的人物形象。
史進給人印象不深,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在他登臺之后相繼亮相的幾位好漢如魯智深、林沖、楊志、武松等,個個性格鮮明,人人都有傳奇故事,當然用的篇幅也更多,寫得太成功了,前后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相比之下,史進的形象自然顯得有些黯淡。作品開頭,史進單獨被描寫的時候,面對少華山的朱武、陳達、楊春這三位占山為王的草寇,他毫無疑問是核心人物,但是等到魯智深一出場,他就只能變成陪襯人物了。在整部作品中,他不是主要人物,而是配角,是那種較為重要的配角。
如此說來,作者干脆撇開個性不夠鮮明的史進,直接從光彩照人的魯智深寫起,豈不更好,更吸引讀者?表面上來看,似乎挺有道理,但細細想來,并非如此,這里面還是有講究的,它涉及這部作品的主旨與立意。從整部作品來看,作者創(chuàng)作的目的顯然并不僅僅是為了塑造一批栩栩如生的好漢形象,他還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讓史進先出場,是有深層用意的。他想通過自己的生花妙筆讓讀者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像史進這樣一位出身良家的好漢,本該報效國家,何以最后成為與官府對抗的強盜?
寫史進,是與他的師父王進連接在一起的。這位八十萬禁軍教頭本來干得好好的,偏偏皇帝昏庸,重用市井無賴高俅,結果弄得大家不安生。這位高俅有點打把勢賣藝的本領,可以在江湖混飯吃,結果走上層路線,竟然搖身一變成為朝廷重臣。讓這樣一位奸佞之輩管理天下,其結果是可以想象到的,他只會做一件事,那就是用自己的貪贓枉法、為非作歹之舉為朝廷不斷制造敵人,將立志報效國家的好漢們培養(yǎng)成自己的掘墓人。這位高俅可謂小人得志,一上臺馬上就變臉,公報私仇,弄得老實本分的王進無法安身,只好退出廟堂,帶著老娘遠走他鄉(xiāng)。他本該為朝廷培養(yǎng)那些為國盡忠的將士,但在高俅這類奸臣的逼迫下,只能替江湖培養(yǎng)好漢。這正符合金圣嘆所講的亂自上作的道理。王進雖然后來不知所終,給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間,但他點燃的星星之火卻在江湖上燃燒了起來,燒向官府,燒向東京。讓他作為開篇人物,盡管讓人感到有些壓抑和沉重,卻是意味深長,具有深厚的內涵,這也是《水滸傳》與一般武俠小說的區(qū)別所在。也許作者所想未必如筆者所講的這樣明確,但他安排王進、史進這些人物最先登臺亮相顯然是有深意的。
當然,說史進給人印象不深刻也是相對而言的,這只是在與魯智深、林沖、楊志、武松等人對照時才這么說的。如果與那些沒有單獨露過臉、符號一般的好漢們如杜遷、宋萬等人相比,他的形象則要清晰得多,也高大得多??傊瑢Α端疂G傳》這樣的經典之作,要細細品讀,其中每個人物包括董超、薛霸之流都不要輕輕放過,認真回味一番,還是會有所得的。經典畢竟是經典。盡管有人提出要將《水滸傳》開除出四大名著,但這些說法除了占據一些媒體的版面、贏得一些眼球的關注外,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原因很簡單,四大名著是某個人在某個時間評選出來的嗎?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