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昌武
“事典”和“語典”
上世紀三十年代,北洋政府統(tǒng)治北京,女師大鬧學潮。校長楊蔭榆發(fā)表《感言》,說到校方與學生的矛盾,其中有“與此曹子勃谿相向”的話;又《晨報》上刊登哲學系教員兼代主任汪懋祖的“意見書”,其中又形容當局與學生的關(guān)系是“相煎益急”。當時一批進步教授出面支持學生,帶頭的魯迅寫了一系列文字抨擊當局,其中一篇雜文《咬文嚼字(三) 》,后來收入《華蓋集》,里面說:“發(fā)見了……(楊的)這一句話,才算得到一點頭緒:校長與學生的關(guān)系是‘猶之‘婦姑”;接著又說看到(汪的)后一句話,“知道我又錯了,原來都是兄弟,而且正在‘相煎益急,像曹操的兒子阿丕和阿植似的”。這是抓住對方作為大學校長或著名教授,而在一般文字里典故使用不當,對鎮(zhèn)壓學潮的當局及其代表人物旁敲側(cè)擊,加以嘲諷。
“勃谿”一語出《莊子·外物》:“室無空虛,則婦姑勃溪?!背尚⑹瑁骸安G,爭斗也?!币罁?jù)這個出典,這個詞語本是用來形容婆媳互斗的。楊蔭榆這樣使用,就是把校長與學生的關(guān)系說成婆媳了。接著魯迅又俏皮地加上一句:“婆媳吵架,與西賓(私塾師傅)又何干呢?!边@就又照應下文,對幫忙的教授連帶掃上一句?!跋嗉逡婕薄背瞿铣瘎⒘x慶《世說新語·文學》:“(曹魏)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煎何急”是這個故事的概括,指對親人迫害或殘殺。汪懋祖使用這個詞語,又把當局與學生的關(guān)系說成是兄弟了。魯迅在這里稱曹丕和曹植為“阿丕和阿植”,以戲謔稱呼來強化諷刺效果。楊蔭榆或汪懋祖用語比擬不倫,如果公允點說,或許他們寫作當時不一定想得那么清楚。而魯迅捉住用典的不當,以老辣用筆,揭露其觀念的陳腐。這是攻其一點傷其全身的筆法,技巧之精彩不能不讓人叫絕。
“勃谿”用來指形容內(nèi)部爭斗,這是前人(《莊子》)用過、后人又相沿使用(這種生僻的用語當然要有一定文化素養(yǎng)的人才能使用)的詞藻,用在文章里,叫作“語典”;“相煎益急”是從一個故事概括出來的,已形成形態(tài)穩(wěn)固的詞語,用在文章里叫作“事典”。“語典”和“事典”統(tǒng)稱“典故”。使用典故,即所謂“用典”,是寫作的一種技巧。用得好,會提高作品的表現(xiàn)力、感染力,也是藝術(shù)水準的標志。
繼續(xù)拿魯迅文章做例子:女師大學潮是1924到1925年的事。在這之前的1922年,吳宓等幾位教授在南京創(chuàng)辦雜志《學衡》,標榜“昌明國學,融化新知”?!皩W衡”這個詞有衡量學術(shù)即判定學術(shù)是非的意思,編者顯然是在高自標幟,表示自己可以衡量、指導學術(shù)。在“五四”運動剛剛過后的當時提倡所謂“國學”,這個雜志又不用白話而用古文,立場上顯然是和“新文化運動”背道而馳的。雜志創(chuàng)刊號發(fā)行后,魯迅立即予以批判,寫了《估學衡》一文,取義“估量”這份稱為“學衡”的雜志的分量。這是對《學衡》名稱的戲謔,文章后來收在雜文集《熱風》里。魯迅專門“衡量”這本刊物所刊詩文文字上的謬誤,從看似用語小節(jié)處揭露這些教授們“不通文墨”,根本沒有“衡”的資格。其中典故運用是批駁的重要一項。例如刊物里邵祖平的詩《漁丈人行》起首兩句是:“楚王無道殺伍奢,覆巢之下無完家。”作者用的事典出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詩的作者為了湊韻,把“無完卵”改成“無完家”,魯迅說:“這‘無完家雖比‘無完卵新奇,但未免頗有語病。假如‘家就是鳥巢,那便犯了復,而且‘之下二字沒有著落,倘說是人家,則掉下來的鳥巢未免太沉重了……押韻至于如此,則翻開《詩韻合璧》的六麻來,寫道‘無完蛇‘無完瓜‘無完叉,都無所不可的?!边€有一篇蕭純錦作的《中國提倡社會主義之商榷》,其中說:“凡理想學說之發(fā)生。皆有其歷史上之背影。絕非懸空虛構(gòu)。造烏托之邦。作無病之呻者也?!濒斞咐脩蚍碌墓P法批駁說:“查英吉之利的摩耳,并未做Pia of Uto,雖曰之乎者也,欲罷不能,但別尋古典也非難事,又何必當中夾楦呢。于古未聞‘睹史之陀,在今不云‘寧古之塔,奇句如此,真可謂‘有病之呻了?!笔捵黠@然是為了湊足四字句,在“烏托邦”這個音譯詞中間加了個“之”字,魯迅接下來“睹史之陀”,“寧古之塔”加以戲仿。“睹史陀”是梵文音譯,另譯“兜率天”,是佛教所說欲界第四天,彌勒菩薩所在;“寧古塔”是清朝地名,在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附近,是清廷流放罪人的地方。魯迅批評的上述兩例,“無完卵”是“事典”,“烏托邦”可以算是“語典”。姑不論兩篇文章內(nèi)容,僅就用典看,顯然犯了大忌,就是一經(jīng)形成為“典故”,形態(tài)就是穩(wěn)固的,不能隨意改動。
不過就事論事,尚有兩點可議。
一是所謂“語典”,哪些算哪些不算,要有個限制。后人文章所用詞語,大多數(shù)會在前人作品里找到“出處”。黃庭堅評論杜甫詩,曾說“老杜詩字字有出處”。歷來注杜甫詩最詳密的當數(shù)清人仇兆鰲的《杜少陵集詳注》,注解密密麻麻,幾乎每個字都找到出處。如果有“出處”的詞語都可算作“語典”,那就太寬泛了,因而不能不有所限制:即一般常用詞藻不能算“語典”,“語典”應當是,第一,意義具有一定內(nèi)涵的;第二,經(jīng)過長期使用,形態(tài)較穩(wěn)固的;第三,表述精粹、凝練的詞語。至于前面三點達到什么程度,很難劃定明確的界線。所以“語典”是個模糊概念。在對事物的分類中,所用概念驗之實際都會有模糊的地方。
再說“事典”,當然必須是形態(tài)穩(wěn)固的詞語,不過可否改動也不是絕對的。例如杜甫《入衡州》詩有句曰:“劇孟七國畏,馬卿四賦良?!鄙暇溆脩?zhàn)國時的游俠劇孟典,據(jù)說當時列國相爭,他一人之力可敵一國;下句用司馬相如典,他寫了《子虛》等四篇賦。相如號長卿,把他作四篇賦這件事濃縮在五言句里,杜甫簡化司馬長卿為“馬卿”,有點不倫不類,所以曾受到后人批評。不過杜甫名氣大,這么寫了,后來有人跟著寫。錢起詩《送褚大落第東歸》:“稚子只思陶令至,文君不厭馬卿貧?!鄙弦痪溆锰諟Y明棄官歸田典,后一句用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當壚賣酒典。后來寫詩用“馬卿”稱代“司馬相如”的頗不乏人。還有,《論語·憲問》上記載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边@是稱贊管仲的話,“微”是無、沒有的意思,是說幸虧有管仲,不然今天還處在野蠻狀態(tài)呢。而劉宋傅亮作《為宋公修張良廟教》說:“夫盛德不泯,義存祀典。微管之嘆,撫事彌深?!庇谩拔⒐堋贝Q管仲。后人接著這樣稱呼,如陸游《雨夜書感》詩:“群胡穴中原,令人嘆微管。”劉克莊《賀新郎·杜子昕凱歌》詞:“不論周郎并幼度,便仲尼復起嗟微管。”如此用典,也就“約定俗成”了。所以“事典”也不是絕對不可改動,靈活運用。魯迅善于抓人的小辮子,而且揪住不放,是他冷嘲熱諷技巧的一例。
“典故”——一種特殊的詞藻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專立“事類”一題,專門討論用典,開宗明義就說:
事類者,蓋文章之外,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
這里所謂“事”就是指“事典”。他又說:
明理引乎成辭,征義舉乎人事,乃圣賢之鴻謨,經(jīng)籍之通矩也。
這里“成辭”即“語典”,“人事”即“事典”。下面加以具體論說,追溯到屈(原)、宋(玉)、賈(誼)、馬(司馬相如),指出寫文章使用“典故”由來已久。劉勰自己的這部書是相當漂亮的駢體文,也大量使用典故。例如就在這一篇里,他說明寫作“博綜在學,取事貴約”,就說:“將贍才力,務在博見,狐腋非一皮能溫,雞跖必數(shù)千而飽矣?!边@是用了《淮南子·說山訓》:“天下無粹白狐而有粹白之裘,掇之眾白也;善學者若齊王之食雞,必食其跖數(shù)十而后足?!眲③倪@段話里用了兩個典故:前者“狐腋”云云是“語典”,不過稍加變化(這是容許的);后者用齊王食雞事,則是“事典”。
“用典”并非中國古代詩文寫作的獨創(chuàng),世界各國做文章也相當普遍地使用典故。例如西方作家多使用希臘神話和《圣經(jīng)》里的典故,前者如阿基里斯之踵(Achilles heel,致命弱點)、特洛伊木馬(the Trojan Horse,使用計謀從內(nèi)部攻陷)、達摩克利斯之劍(the Sword of Damocles,千鈞一發(fā))等等;后者如伊甸園(Garden of Eden,樂園)、巴別塔(Tower of Babel,空中樓閣)、諾亞方舟(Noahs Ark,得救之地)等等。但就典故的豐富多彩、用典技巧的精致嫻熟說,西方文學不能和中國文學相比。中國詩文創(chuàng)作的一大特點是善用語言,講究語言技巧,這也體現(xiàn)在大量使用典故上。
古代詩文多用典故,首先決定于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悠久、豐厚,積累起大量典籍,提供無比豐富的典故“資源”。傳世的儒家經(jīng)典、諸子百家、《左傳》、《國語》、《史記》、《漢書》等早期史書乃是后人掇取典故的淵藪。兩漢以后典籍更多,除了后來總括為四部書的大量著作,還有佛、道二教在內(nèi)容、語言和表現(xiàn)手法上都獨具特色的“經(jīng)典”,從而給作者提供更多的典故。而且往往一個典故,使用中又不斷衍生出新的含義,讓它在使用中可以花樣翻新。例如葛洪《神仙傳》里寫仙人王遠和麻姑相會,麻姑說:“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边@是神仙的語言,極端夸張地表明了時光悠遠和世事劇變,由此形成“滄?!币徽Z,成為經(jīng)常被使用的“語典”。后來這個詞語又衍生出人生磨難、面貌蒼老、朝代更迭等新義。這樣,無數(shù)含義深刻而又表達精粹的詞語構(gòu)成龐大的典故堆積,成為寫作取之不盡的材料。
大量使用典故又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有關(guān)系。古人一般認為《周易》爻辭是文王或周公所作,并不足據(jù),但它作為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是可以肯定的。其中已經(jīng)用典。例如“泰”卦陰爻五的爻辭“帝乙歸妹,以祉元吉”。帝乙是殷紂王的父親,把女兒嫁給周文王,這個女兒就是有莘氏之女、周武王的母親太姒,這當初是周朝的盛事。這一爻的爻辭就是用“帝乙歸妹”這個典故來形容事情吉祥?!吨芤住酚玫洳恢贿@一處。到先秦諸子、辭賦、《左傳》、《國語》、《國策》,用典已經(jīng)成為重要的修辭手段。中國古代有“好古敏求”的傳統(tǒng),士大夫“學而優(yōu)則仕”,熟悉典籍是他們的基本功。所謂“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所謂“沉浸郁,含英咀華”(韓愈《進學解》),他們的才學、知識、教養(yǎng)、能力正可以在使用典故中表現(xiàn)出來。
古代詩文多用典故還和漢語、漢字、中國傳統(tǒng)的行文體制等屬于表現(xiàn)“形式”的種種因素有關(guān)系。寫作短篇詩文要求文字簡潔凝練。特別是詩歌(包含辭賦,還有駢文)創(chuàng)作,又有音節(jié)、韻律、對偶等格律限制,利用凝縮一定含義的典故就成為必要的表達手段。典故的基本作用在指代。比如人們耳熟能詳?shù)膬墒滋迫似呓^的結(jié)句:“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保ㄍ醪g《從軍行》五首之三)“吹之一曲猶未了,愁殺樓蘭征戍兒?!保ㄡ瘏ⅰ逗崭杷皖佌媲涫垢昂与]》)。這兩首詩用了“樓蘭”一詞。樓蘭是漢代西域國名,漢武帝通西域,于元封三年(前108)歸附漢朝,后來漢朝派傅介子立尉屠耆為王,更名為鄯善。這是中國歷史上開疆拓土、張揚聲威的著名史跡。兩首詩用了同一典故,表達全然不同的兩種境界:前一首詩是抒寫邊關(guān)戰(zhàn)士戰(zhàn)勝強敵的雄心壯志,“樓蘭”是指代唐時西北邊疆內(nèi)侵的少數(shù)族渠帥;后一首是指代曠遠荒涼的邊關(guān)之地,中原遠征戰(zhàn)士在荒涼邊陲長期羈留,不得還鄉(xiāng)。這樣,“樓蘭”這個詞使用在不同場合又能表達不同含意。又例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寫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故事,開頭說“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上句“傾國”用《詩·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婦傾城?!编嵭{:“城,猶國也?!笔钦f周幽王迷戀褒姒導致亡國。后來《漢書·外戚傳上·李夫人》記載:“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白居易沿用這個典故,用漢武帝指代唐玄宗,是避諱的手法。后來李商隱《馬嵬》詩說:“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這是詠史詩,用這個典故說唐玄宗當初如果明白迷戀美女會國破家亡,就不至于經(jīng)過馬嵬逃亡到四川了。也是用史事行諷刺。再如李商隱仕途不順利,卷入中唐朝廷兩大派官僚的“牛李黨爭”。他年輕時受到牛黨令狐绹父子的照料,后來在涇原又和擔任節(jié)度使的李黨王茂元的女兒結(jié)婚,結(jié)果被指責沒有操守,受到兩方排斥。他寫《安定城樓》詩,安定城即涇原,其中說:“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游。”這里用賈誼和王粲作比:漢代賈誼年少才高,二十多歲上書漢文帝,受到排斥,遠貶長沙,活了三十三歲就故去了;三國時的王粲因為北方混戰(zhàn),遠走荊州,依附劉表,卻沒有得到重用。李商隱用這兩個“事典”來自述,表白自己抱負遠大,所依非人,處境困頓,把憤悱不平之情抒寫得既深刻又委婉。這些概括史事的“事典”起到敘事、指代、諷刺等不同作用,把作者的觀點表達得既生動又顯豁。
晉宋以降,駢體文大興,詩歌格律精致化。它們在表達上有幾個共同要求:一是講究辭藻,二是使用對偶,三是講究聲韻,再一個就是大量使用“典故”。魏晉以來文學創(chuàng)作的“駢儷化”往往被看作是形式主義、唯美主義的表現(xiàn)。但如果全面地加以考察,這一潮流在藝術(shù)技巧上的追求及其利弊,是不可簡單地加以否定的。從文學自身發(fā)展的角度看,講究文字修飾,注重修辭技術(shù),包括使典用事,乃是藝術(shù)水準演進的要求與表現(xiàn)。至于罔顧內(nèi)容,流宕忘反,成為流弊,則是另一個問題了。不過應當承認,寫作藝術(shù)的進步,內(nèi)容與形式不會是均衡的、直線的。南北朝時期詩文創(chuàng)作在詞藻、對偶、聲韻和典故運用等藝術(shù)技巧方面取得的成就,正給唐宋高水準的詩文創(chuàng)作提供了藝術(shù)上的資源與借鑒。
這樣,使典用事乃是中國寫作傳統(tǒng)的藝術(shù)技巧,多用、善用典故乃是古代詩文的特點和優(yōu)長。典故用得合宜、巧妙,會使作品更凝練精致,含蘊豐富,增強作品的表現(xiàn)力,予人特殊的美感。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