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
反思我們以往的教育改革,提的最多的也是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每次改革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是學生的主體作用僅僅是教師的一種設計,是為教師的教學策略而設置的,體現(xiàn)在教學的局部。這種設計成為教師體現(xiàn)其“先進”教育思想的一種“擺設”,學生則成了教師運籌帷幄的工具,成了展示其高超技藝的“道具”。簡言之,學生在課堂上還未獲得其應有的地位,還未成為課堂的主人。顯然,這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是相悖的。美國學者波依爾指出:“學校是教師和學生這兩類主體交互作用形成的‘學習共同體。”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交互主體的伙伴關系。我們傳統(tǒng)的教師主宰型的師生關系離這種“交互主體”伙伴型的師生關系相差甚遠。
因此,我們必須對傳統(tǒng)的課堂重新進行審視、認識,對課堂進行全面的徹底的系統(tǒng)的革新,創(chuàng)建一種“新課堂”。“新課堂”以生本教育理念為創(chuàng)建的基石,以學生好學為基本價值取向(而非教師好教),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把學生當作課堂最為重要的資源,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靶抡n堂”提倡以學習取向為教學的起點,而非知識的邏輯起點,順應學生的內部自然,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這種架構努力使課堂從教師表演的舞臺變?yōu)閹熒拥钠脚_,從知識傳授的場所變?yōu)閷W生自主探究的空間,從訓練的工廠變?yōu)閭€性發(fā)展的天地。
基于這樣的認識,對“新課堂”創(chuàng)建作如下斷想。
“教室”→ “學室”
古人創(chuàng)立新名稱往往從生活經驗出發(fā),因此非常明確地把學生學習的場所稱為“學校”,突出一個“學”字。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社會的集權統(tǒng)治思想影響到學校,于是“教”的觀念不斷被強化,世人便把學生學習的地方命名為“教室”。看來,我們有必要對學生學習之所正名,改“教室”為“學室”。
其二,“學室”這樣的稱謂還能超越“教”的思維局限,使之成為學生活動之所、生活之所、游戲之所,成為“自由生命體”成長之所,成為豐富學生個人世界之所。
“教師”→“先生”
在這一點上,我們又不得不佩服古人,他們把老師稱之為“先生”,實乃高明。“先生”者,亦是學生,無非是先學一步的學生。
然“教師”這樣崇高的稱謂,地位明顯高于學生,理所當然地成了課堂的主人、權威、領導。而實際上,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學習伙伴,如一定要分個高低的話,我們亦可冠之“平等中的首席”??磥恚跋壬边@樣的稱謂倒也返樸歸真,讓我們可以時刻銘記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教案”→“學案”
“教案”是教師“教”的方案、藍圖、模本,是為教師服務的。它以內容為導向,以知識為起點,流程規(guī)范,操作慎密。我們在設計時,往往重視教學的“成就性目標”,忽視“體驗性目標”。
我們知道,課堂的行為主體是學生,先有學生的“學標”然后有教師的“教標”,先有學生學習的“學案”然后才有教師為學生服務的“教案”。況且,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是隨機生成的。因此有必要改“教案”為“學案”,以過程為導向,站在學生的角度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起點,假想出學生學習的模塊,對學生的知識進行建構,其間教師應做的主要是服務、引導和組織工作。
“教學”→“學教”
以往的“教學”所提倡的是“先教后學”、“以教導學”,因此課堂關注的焦點是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策略、教學流程、教學手段。
而這一切是與課程標準相悖的。因為課程標準指出,必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的主要活動是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因此應改“教學”為“學教”,即“先學后教”、“以學定教”。
“教本”→“文本”
傳統(tǒng)的教學以“教本”為中心,提倡對“教本”的熟識、深挖、理解、掌握。這種視“教本”為神圣的做法導致課堂學習的簡單化和師生視野的狹隘。
我們應該認識到,“教本”其實只是師生共同學習的資源之一,社會知識、生活經驗、師生交流、教師和學生本人,也都是學習資源,而且是更為重要的資源。只有有了這樣的認識,師生的學習才能突破“教本”的限制,突破“課堂”的限制,走進一個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構建起開放的、綜合的學習資源系統(tǒng)。
“講臺”→“展臺”
教室中需要“講臺”嗎?三尺講臺是教師講授知識的地方,是代表教師權威的“圣地”,是教師表演的舞臺。神圣的講臺豎起了教師的權威,卻拉遠了與學生的距離。語文教學改革需要我們對傳統(tǒng)的課堂重新進行審視、認識,對課堂進行全面的徹底的系統(tǒng)的革新,創(chuàng)建一種新型課堂。新型課堂以學生為主人,“教室”向 “學室”轉變,“教師”向“先生”轉變,“教案”向“學案”轉變,“教學”向“學教”轉變,“教本”向“文本”轉變,“講臺”向“展臺”轉變,讓每一位學生享受學習,享受課堂生活。
作為基礎教育的“學校”是以“教師人格”去塑造新生代的人格發(fā)展,以“學校文化”的底蘊去奠定新生代的學力發(fā)展的基礎。隨著產業(yè)主義價值觀的崩潰“工場型學?!毙袑⒔K結,而代之以“學習共同體”。作為“學習共同體”的學校,其教育目標是為學生的全人格設計的,即為學生的教育需求、社會需求、情感需求、身體需求、道德需求而設定的。在這樣的“學習共同體”中,真正做到了把人當作“人”來教育、教學,也可以說真正做到了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我們知道,課堂真正的主人是學生。在課堂上,教師必須尊重每一個學生 ,為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和成功創(chuàng)造條件。因此,教室里應撤掉“講臺”,設置學生自由表演的舞臺、展示學習成果的“展臺”,讓每一位學生享受學習,享受課堂生活。如果真是這樣,將是學生的幸事,教師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