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麗,趙軍強
(蘭州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模糊限制語(hedges)是模糊語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首先由美國語言學教授G.Lakoff[1]在他的論文《語義標準和模糊概念邏輯的研究》中提出的。語言界學者已從不同角度對模糊限制語進行分類。比如,模糊限制語分為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和緩和型模糊限制語,變動型模糊限制語或者改變話語的原意,或者對原來話語意義作某種程度的修正,或者給原話語定出一個變動范圍,它又可分為程度變動語和范圍變動語。前者指對話語的真實程度做出變動的模糊限制語,可以用來避免原封不動地描述事態(tài)的實際情況;后者是指限制變動范圍的模糊限制語[2]。陳林華[3]將模糊限制語分為程度、范圍、數(shù)量、質(zhì)量和方式準則模糊語。高曉芳[4]認為應該以模糊限制語對語境依附程度的高低為標準,將它們分為語義型模糊限制語和語用型模糊限制語兩類。
迄今為止,眾多學者從不同研究領域入手分析了模糊語言。李秀芝[5]理論分析了模糊限制語與跨文化交際;吳瑞琴[6]研究了模糊語在新聞中的語用;李效寧[7]進行了外交模糊語言的漢譯英翻譯研究;葉楚楚[8]定性研究了廣告英語中模糊限制語;董惠[9]比較研究了中英外交語言中模糊語;劉歡[10]研究了模糊限制語在訪談節(jié)目中的應用??v觀百花盛開的研究局面,模糊限制語研究視角不斷擴大,逐漸從語義學、語用學,延伸至認知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翻譯和跨文化等眾多領域。但是,鮮見對英漢語作者科技論文英文摘要中的模糊限制語交際功能分析研究。
科技論文英文摘要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精確,即避免使用模棱兩可或引起歧義的語言,以免造成誤解。但是,摘要中的語言確實存在著模糊性,以達到某種語用目的,從而促使交際目的的順利實現(xiàn)和進行。本論文探討英漢語作者科技論文英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語的使用,并分析其交際使用功能異同。
首先對于交流的實質(zhì),依據(jù)美國社會學家弗雷德·簡特(Fred Edmund Jandt)的理論,交流的流程可以具體分析為:資源(談話人A)——編碼(談話人A)——信息發(fā)送(談話人A)——平臺——信息接受(談話人B)——解碼(談話人B)——信息理解(談話人B),然后通過同樣的方式將反饋傳達給談話人A。在這其中,平臺(channel)會受到外界條件(noise)的影響,并影響雙方理解的地方。其中不同文化背景就是很重要的一個,對其影響的分析和比較,就是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原理。平臺,可以大體分為言語交流(verbal-communica?tion)和非言語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在言語交流中,美國人類學家Edward.T.Hall在1976年提出了高文化語境和低文化語境的理論(high-low context theory),其主要是對比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中所含信息量和實際用到的言語量的關系。比如中國人的交流中表達一個意思所用到的言語量就比歐美國家要少,中國和其他很多亞洲國家相似,更注重對語氣、態(tài)度和對言語背后潛臺詞的理解。而歐美側更趨向于把所想表達的意思用很清楚的言語量表達出來,不太涉及潛臺詞。
根據(jù)語境文化的理論,在低語境文化中,人們常常直白地表露自己的意思,不能拐彎抹角,婉轉其辭。這樣,人們更看重人的自我表達、個人觀點的陳述,還包括說服他人的能力。而在高語境文化的國家中,人們說話需要婉轉,不能過于直接。簡而言之,高語境文化的人們在交際時,有時顯得秘而不宣、藏頭露尾;低語境文化的交際,顯得多言而冗余。本論文依據(jù)語境文化的理論分析英漢語作者科技論文英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語的使用體現(xiàn)了高語境文化還是低文化語境。
收集四個學科(應用語言學、會計學、電子電工學、機械工程學)各20篇,總共80篇英語研究論文作為語料,其中英語本族語作者論文40篇,漢語作者40篇。本研究語料選擇的依據(jù)是:對于學科差異性的已有研究區(qū)分軟-硬知識領域(Hyland,K.Persuasion and Context:The prag?matics of Academic Metadiscourse.Journal of Pragmatics,1998),以往跨學科的學術體裁研究(以Hyland為代表)也采用了軟-硬框架。根據(jù)國內(nèi)學科門類劃分選擇“應用語言學”和“會計學”作為軟性學科的代表,選擇“電子工程學”和“機械工程學”作為硬性學科的代表。80篇英語研究論文隨機從Elsevier科學數(shù)據(jù)庫、《外國語》《電力系統(tǒng)自動化》《經(jīng)濟評論》《機械工程學報》等刊物中抽取。
論文的研究方法為定量統(tǒng)計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編碼統(tǒng)計分析80個英漢語作者科技論文英文摘要中的模糊限制語交際功能異同,統(tǒng)計摘要中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包含程度變動語和范圍變動語)和緩和型模糊限制語(包含直接緩和語和間接緩和語)的使用情況。
在這80個科技論文英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語使用共達306次,其中間接緩和語使用最為頻繁,直接緩和語使用最少。整體而言,緩和型模糊語使用要多于變動型模糊語。
表1 摘要中模糊語使用信息表
從表1可以看出,在摘要中,間接緩和語使用在模糊限制語使用中占很高比例,完全符合摘要中被動語態(tài)使用極多的特征。其實被動語態(tài)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間接緩和,其使用是為了突出表達的客觀性和準確性。模糊限制語在摘要中的使用可以實現(xiàn)提高表達準確性的功能,間接緩和語的使用可以加強作者自我保護功能。
模糊限制語作為一種彈性語言,是指外延不確定、內(nèi)涵無定指的語言。與精確語言相比,模糊限制語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靈活性。表2中描述了英漢語作者摘要撰寫詳情,其中包括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次數(shù)、摘要詞匯密度、人稱使用等等。相比而言,漢語作者較為擅長于使用模糊限制語;就人稱使用而言,英漢語作者都是基本使用第一人稱復數(shù),但漢語作者使用較少。
表2 英漢語作者摘要撰寫信息表
依據(jù)語境文化理論,中國及亞洲國家高語境文化國家中,人們表達感情和傳遞信息的方式是隱晦間接的,而低語境文化下的西方國家中,人們則是通過直接的表達和符號傳遞進行交流的。如表3所示,漢語作者明顯擅長于在摘要中使用間接緩和語,英語本族語作者傾向于直接具體的低語境文化表達。
表3 模糊限制語在英漢語作者摘要中的使用統(tǒng)計表
在摘要中,英漢語作者使用最少的是直接緩和語。如例句 1 中,“This paper explores”“It is argued”分別表達了間接緩和,表面避免了作者的直接參與?!癰etween”“as well as”、以及例句2中的“about”和“around”屬于范圍變動語使用。例句3中的“I would argue”屬于很少的直接緩和語。模糊限制語鑲嵌使用于摘要中,可以使語言表達富于氣勢和張力。
例 1: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ase theory and its development in the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framework,pro?viding evidence tha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tructural case and inherent ease as well as ease assignment poses serious conceptual problems.It is argued that…
例 2:Materials contribute up to about 90% of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in con?trast to manpower,energy and equip?ment around 8%,1%and 0.1%,respec?tively.
例 3:I would argue in this paper that Waters’position is indicative of the conservatism of applied linguistics to come to terms with its condition of possibility and the deep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nature of its practices.
科技論文的摘要,句法嚴謹,語言精練,表達準確。英語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是語言交際中一種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它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它的使用靈活多變。在語言交際過程中,英漢語作者為了達到交際目的往往也會在摘要中頻繁地使用模糊語言,使科技論文摘要中的語言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
無論是英語本族語作者還是漢語作者,在科技論文摘要撰寫方面,模糊限制語是一種非常形式化的言語行為,有限的詞匯少數(shù)的句法就能構成人類常用的模糊語。通過分析模糊限制語在摘要中的分布、頻率和使用情況,合理地在摘要撰寫中使用模糊限制語能幫助作者有效地達到不同的交際目的和實現(xiàn)不同的交際功能。
[1]Lakoff,George.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J].Papers from the Eighth Regional Meeting,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1972.
[2]何自然.模糊限制語與言語交際[J].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85(5).
[3]陳林華,李福印.交際中的模糊限制語[J].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4(5).
[4]高曉芳,張琴.模糊限制語:分類及應用[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5).
[5]李秀芝.模糊限制語與跨文化交際[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6]吳瑞琴.新聞模糊語的語用研究[J].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7]李效寧.外交模糊語言的漢譯英翻譯[D].重慶:重慶大學,2010.
[8]葉楚楚.廣告英語中模糊限制語的定性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2.
[9]董惠.中英外交語言中模糊語的比較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3.
[10]劉歡.模糊限制語在訪談節(jié)目中的應用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