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清+田獻增
2014年巴西世界杯足球賽點燃了大眾對足球的熱情,茶余飯后人們都在關注世界杯,關注每一個精彩的射門.用數(shù)學的觀點審視,足球的射門十分講究角度,雖然角度越大,射中率越高,但角度太正,射出的球卻毫無威脅,會被門將輕松“沒收”.要想攻破門將的“十指關”,射門的角度必須“刁鉆”.2014年淄博市的中考數(shù)學,就為數(shù)萬名考生奉獻了一道和射門角度有關的“壓軸”大餐.本題一是在通過熱點問題考察學生綜合運用數(shù)學的核心知識(平面直角坐標系、圓周角定理、圓的切線的性質(zhì)、垂徑定理、三角形外角定理、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數(shù)、方程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還借助動態(tài)情境考察學生的分類思想、方程思想、模型思想以及重要的數(shù)學方法——構(gòu)造法.二是從選拔學生的角度看,具有很高的區(qū)分度.從某種意義上講,這道題還為初高中銜接教學提供了一個經(jīng)典的范例.是近幾年難得一見的好題之一.
1原題呈現(xiàn)
如圖1,點A與點B的坐標分別是(1,0),(5,0),點P是該直角坐標系內(nèi)的一個動點.
(1)使∠APB=30°的點P有個;
(2)若點P在y軸上,且∠APB=30°,求滿足條件的點P的坐標;
(3)當點P在y軸上移動時,∠APB是否有最大值?若有,求點P的坐標,并說明此時∠APB最大的理由;若沒有,也請說明理由.
2試題分析
題目本身并未提到足球,但看到原題,我首先想到的卻是足球射門,如果我們約定在球場所在平面進行研究,把線段AB看成是足球門的話,點P則代表足球運動員,第(1)問就是問球場內(nèi)使得入射角度∠APB=30°的點P有多少個?第(2)問就是運動員沿著y軸帶球,求使得入射角度∠APB=30°的點P的坐標,第(3)問則看成運動員沿著y軸帶球,何時入射角度最大?這樣,我們就可以構(gòu)造輔助圓來解題.要構(gòu)造出30°的圓周角,我們可以利用定理“同弧或等弧所對圓周角等于它所對圓心角的一半”,通過構(gòu)造60°的圓心角來完成.有了輔助圓,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第一問利用定理“同弧或等弧所對的圓周角相等”,不難發(fā)現(xiàn)有無數(shù)個點P使∠APB=30°;第二問就是求輔助圓與y軸的交點;第三問則要重新構(gòu)造一個與y軸相切的輔助圓,切點就是所求點P.
3試題解答
解法1(1)無數(shù)個.
(2)如圖2,以AB為邊,在第一象限內(nèi)作等邊三角形ABC,則點C的坐標為(3,23),以點C為圓心,AC為半徑作⊙C,交y軸于點P1,P2,此時∠AP1B=∠AP2B=30°,⊙C的半徑為4,過點C作y的垂線CD,垂足為D,因為CP2=4,CD=3,所以DP2=42-32=7.所以P2(0,23-7),P1(0,23+7).
同理,當P點在y軸負半軸上時,可得P3(0,-23+7),P4(0,-23-7).
(3)當過點A,B的⊙D與y軸相切于點P時,∠APB最大.如圖3,⊙D的半徑為3,
連接DA,作DE垂直于x軸,垂足為E,得DE=DA2-AE2=32-22=5,所以P(0,5).
當點P在y軸負半軸上時,可得P(0,-5).
理由:在y軸正半軸上任取一點M(不與點P重合),連接MA,MB,MB交⊙D于點N,連接NA,則∠APB=∠ANB,因為∠ANB是△AMN的外角,所以∠ANB>∠AMB,所以∠APB>∠AMB.若點P在y軸的負半軸上,同理可證得∠APB>∠AMB.
對于(2)、(3)下面給出解法2(2)如圖4,過點A作PB的垂線,垂足為C,設OP=b,在Rt△AOP和Rt△BOP中,由勾股定理可得:PA=OP2+OA2=b2+1,
PB=OP2+OB2=b2+25,
在Rt△APC中,∠APC=30°,所以AC=12b2+1,由△ABC∽△PBO可得:ACAB=POPB,
即12b2+14=bb2+25,整理得b4-38b2+25=0.
解得b2=19±421,所以b=23±7,
所以P1(0,23+7),P2(0,23-7).
由對稱性可得P3(0,-23+7),P4(0,-23-7).
(3)只需把第(2)問中的“∠APC=30°”換成“∠APC=α的值”0°<α<90°,
由△ABC∽△PBO可得:ACAB=POPB,
所以AC=AB·POPB=4bb2+25.
因為sinα=ACAB=4bb2+25b2+1=4bb2+25b2+1
=4bb4+26b2+25=4b2+26+25b2=
4b-5b2+36≤46=23,當b-5b2=0,即當b=±5時,因為0°<α<90°,sinα取得最大值,此時,∠APC=α的值最大.所以P(0,5)或P(0,-5).
4深入研究
4.1規(guī)律探究
其實,足球的入射角度問題,和物體的最大視角問題屬于同一個數(shù)學模型.最大視角問題,也稱米勒問題.1471年,德國數(shù)學家米勒提出了雕塑問題:假定有一個雕塑高AB=3米,立在一個底座上,底座的高BC=22米,一個人注視著這個雕塑并朝它走去,這個人的水平視線離地17米,問此人應站在離雕塑底座多遠處,才能使看雕塑的效果最好,所謂看雕塑的效果最好是指看雕塑的視角最大,問題轉(zhuǎn)化為在水平視線EF上求使視角最大的點.在米勒的家鄉(xiāng)哥尼斯堡,該問題又被稱作雷奇奧莫塔努斯極大值問題,最終都是由當時的另一位數(shù)學家羅斯(Ad·Lorsch)用幾何方法(輔助圓)解決的.他根據(jù)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分析發(fā)現(xiàn):圖5如圖5:過A、B兩點,作一圓與EF相切于點M,此時視角最大.要求EM的長,可以轉(zhuǎn)化為求弦的弦心距.根據(jù)圖中的數(shù)據(jù)可以求得該圓的半徑是2米,然后根據(jù)勾股定理即可求解.數(shù)學家羅斯(Ad·Lorsch)的解法,就是我們的解法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