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衛(wèi)華 浦旭紅 馮國光
本研究通過分析應用紫杉醇、吉西他濱等3代化療新藥物聯合順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臨床治療特點、分期、療效及不良反應,以期更好地為晚期NSCLC患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改善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
選取本院2008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214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214例患者中,男性134例,女性80例,年齡32~79歲,平均(55.8±5.8)歲;所有患者均通過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TNM分期:Ⅲ期167例,Ⅳ期47例。TP組120例,男性84例,女性36例;Ⅲ期78例,Ⅳ期42例。GP組患者94例,男性50例,女性44例;Ⅲ期89例,Ⅳ期5例。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分期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
TP方案:第1天紫杉醇75 mg/m2,25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第2天加入順鉑25 mg/m2,50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持續(xù)3天。GP方案:第1、8天給予吉西他濱1 000 mg/m2,10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第2、3、4天加入順鉑25 mg/m2,50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2組患者均以21天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對所有患者進行療效評價與不良反應評估。
療效評價按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即RESIST標準[1]將療效分為完全緩解(CR):患者所有病灶消失,持續(xù)4周以上;部分緩解(PR):病灶最大直徑與垂直直徑的乘積縮小超過30%,并且持續(xù)4周以上無新病灶產生;穩(wěn)定(SD):病灶最大直徑與垂直直徑乘積縮小但縮小體積不超過30%,或有所增加,持續(xù)4周以上無新病灶產生;進展(PD):病灶最大直徑與垂直直徑乘積增加超過20%,或出現新病灶。其中,有效率=(CR+PR)/N。
本次試驗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其評價標準參照WHO抗癌藥物不良反應標準[2]。
3個療程的治療后,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TP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38.3%,GP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36.2%。2組患者總有效率差異不明顯(P=1.86,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例
治療之后觀察2組的不良反應(Ⅲ度、Ⅳ度)發(fā)現,GP組患者出現血小板減少的情況發(fā)生率較TP組明顯增高,差異明顯(P=0.01,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其他不良反應無明顯差異,見表2。
表2 2組患者Ⅲ度、Ⅳ度不良反應對比(例,%)
肺癌約80%屬于非小細胞肺癌,當患者發(fā)覺自己的病情時大多已經處于晚期。對于已經失去手術最佳時機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來說,有效合理的化療方案是緩解病情、延長患者生命的主要方法。過去肺癌的化療治療效果一直不理想,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中位生存期僅4~6個月,近年來隨著新型化療藥物進入臨床使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有了較大的提高[3]。以鉑類為基礎聯合第三代化療藥物的兩藥方案已成為目前治療晚期 NSCLC 的標準一線方案[4]。在美國,晚期NSCLC一線治療的總體緩解率為20%~50%,中位生存期為8~10個月,1年生存率為30%~35%,2年生存率為10%~15%[5]。
本研究分別采用紫杉醇合順鉑(TP)與吉西他濱合順鉑(GP)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在治療效果方面,2組并無明顯差異,均有客觀的治愈率。吉西他濱是1種破壞細胞復制的二氟核昔類抗代謝物抗癌藥,是去氧胞昔的水溶性類似物,對核糖核昔酸還原酶是1種抑制性的酶作用物的替代物,具有抑制DNA修復及復制的作用,與破壞DNA的藥物如順鉑聯合作用可發(fā)揮協同作用[6]。所以GP組在減少血小板數目方面表現較為明顯,臨床中需要密切關注患者不良反應表現。
綜上所述,TP與GP在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效果方面無明顯差異,均可應用。但GP療法較TP療法更容易產生血小板減少等不良反應,臨床應用過程中要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合理選擇治療方案。
[1] 王小忠,彭云恒,廖文鵬,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預防肝外膽管損傷的體會〔J〕.現代醫(yī)院,2005,5(9):27-28.
[2] 邱素芳,陳巖松.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外周血液的檢測及意義〔J〕.實用癌癥雜志,2012,27(3):232-235.
[3] 徐永茂,徐冬云,張南征,等.化療聯合過繼免疫細胞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研究〔J〕.實用癌癥雜志,2010,25(2):163-166.
[4] 劉 聯,王秀問,黎 莉,等.含順鉑的三組聯合化療方案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J〕.癌癥,2006,25(8):990-994.
[5] 管忠震,張 力,李龍蕓,等.吉非替尼治療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在中國的臨床研究〔J〕.癌癥,2005,24(8):980-984.
[6] 丁華榮,梁偉玲.兩種化療方案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3,3(5):58-5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