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艷鋒 陳百堅 吳曉新
(廣州市黃埔區(qū)中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700)
血栓前狀態(tài)(PTS) 又稱血液高凝狀態(tài)(HCS),是血管內皮細胞、血小板、凝血及纖溶系統(tǒng)等發(fā)生改變所引起的,有利于血栓形成的病理狀態(tài);亦是多種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統(tǒng)失調的一種病理過程,具有易導致血栓形成的多種血液學變化,是動靜脈及微循環(huán)中血栓形成的主要病理基礎和潛在危險因素。PTS作為一種病理狀態(tài)廣泛存在于多種疾病中,如未及時治療可迅速發(fā)展成為栓塞事件,甚至危及生命。然而,PTS的早期常常癥狀隱匿而不易發(fā)現(xiàn),且實驗室指標數(shù)目繁多,很多均不能作為常規(guī)指標,故此,及時通過臨床觀察及實驗室檢查指標發(fā)現(xiàn)及診斷出PTS,對預防栓塞事件的發(fā)生十分重要。本研究進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探討PTS患者實驗室檢查指標在PTS病理過程中的相關性,為及早發(fā)現(xiàn)PTS提供臨床參考。
1.1研究對象 入選符合PTS診斷標準的廣東省中醫(yī)院住院病例154例,其中男87例(56%),平均年齡(61.37±15.57)歲,體重指數(shù)(BMI)(22.19±2.68)kg/m2;女67例(44%),平均年齡(61.01±15.89)歲,BMI(21.99±2.58)kg/m2。男女病例年齡、性別、BMI指數(shù)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診斷標準 參考《第七屆全國血栓與止血學術會議制定的幾項診斷參考標準》〔1〕中的前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易栓證的診斷參考標準以及《血栓與止血基礎理論與臨床》〔2〕中關于PTS的診治等制定。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5〕。
1.2.2臨床資料采集 制定數(shù)據(jù)記錄表,記錄入選病例信息,包括一般資料(姓名、性別、年齡、病歷號等),主要臨床癥狀(包括舌脈象),以及對PTS形成有診斷意義的指標凝血酶原時間(PT)、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D-二聚體(D-D)、纖維蛋白原(FIB)、紅細胞計數(shù)(RBC)與血紅蛋白(Hb)、紅細胞聚集性指標血沉(ESR)、白細胞計數(shù)(WBC)、C-反應蛋白(CRP)、血小板計數(shù)(PLT)。合并其他臟器受損有鑒別意義的實驗室指標包括:心肌損傷的肌鈣蛋白(cTn)I、心肌酶同工酶(CK-MB)、乳酸脫氫酶(LDH);肝功能損傷的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間接膽紅素(iBIL);腎功能損傷的血肌酐(Cr)、血尿酸(BUA);血脂代謝異常的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2.1不同性別的PTS病例凝血指標檢驗結果 PTS病例中PT、APTT、INR、D-D水平在性別上無顯著差異(P>0.05),而FIB指標在性別上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1)。見表1。
表1 154例血栓前狀態(tài)病例不同性別凝血功能篩查指標分析
2.2影響PTS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主成分分析 對PTS形成有診斷意義的、合并其他臟器受損有鑒別意義的實驗室指標的以上27項指標進行主成分判別分析,可以根據(jù)主成分特征根、貢獻率及累計貢獻率等歸納出對PTS具有診斷意義的、發(fā)生率高的實驗室指標,見27個實驗室指標成分數(shù)的碎石圖。見圖1。成分得分系數(shù)矩陣見表2。前12個主成分特征值在1.0以上,進一步說明可提前12個主成分。
表2 154例血栓前狀態(tài)病例的實驗室指標成分得分系數(shù)矩陣表
圖1 實驗室指標碎石圖
PCA是一種利用原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從多個數(shù)值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入手,利用降維的思想,通過原來少數(shù)幾個線性組合解釋原來變量多元統(tǒng)計方法,是常用簡化數(shù)據(jù)結構的分析法〔6〕。其特點是對于原先提出的所有變量,建立盡可能少的新變量,使得這些新變量是兩兩不相關的,而且這些新變量在反映課題的信息方面盡可能保持原有的信息。本分析法在綜合評價中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優(yōu)點在于:①消除各指標由于量綱不同所帶來的影響;②克服指標之間的相關性所帶來的信息重疊以及人為確定各指標權重系數(shù)的問題。
本研究提示對PTS形成有診斷意義的、合并其他臟器受損有鑒別意義的前6個實驗室指標為肝功能指標(TBil、dBil);凝血功能指標(PT、INR、APTT);Cr、D-D;FIB、CRP;血脂異常指標(TC、TG、LDL-C);血液流變學篩選指標(Hb、WBC、PLT)。
影響PTS發(fā)生、發(fā)展的因素可歸納為凝血功能指標、血液流變學篩查指標、肝功能指標、腎功能受損指標、血脂指標。雖然這只是通過PCA得出的結論,還需與臨床實際相結合,然而,在PTS的診斷標準尚未完善的現(xiàn)狀下,參考PCA結果,可在臨床判斷、簡化篩查指標以及節(jié)約診療費用等方面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4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血液學學會.第七屆全國血栓與止血學術會議制定的幾項診斷參考標準〔J〕.中華血液學雜志,2000;21(3):165-7.
2王振義,李家增,阮長耿,等.血栓與止血基礎理論與臨床〔M〕.第3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4:485-92.
3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11.
5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中因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7:1-4.
6李靜萍,謝邦昌. 數(shù)據(jù)分析系列教材·多元統(tǒng)計分析方法及應用〔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