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晨曲
傳統(tǒng)的課程被形象地稱之為“圈養(yǎng)式”課程:學生被封閉和限制在一個固定的空間,教師扮演飼養(yǎng)員的角色,給學生喂什么、喂多少、什么時候喂都由教師決定。這是因為傳統(tǒng)課程與教學的理論基礎(chǔ)源于行為主義的思想,行為主義堅持真理的客觀性,輕視學習者的主觀意識。
而現(xiàn)行課程則被稱之為“游牧式”課程:教師就是放牧人,是站在生靈(即學生群體)的后面指導,而不是牽著他們的鼻子前行,教師預設(shè)的行進路線在行進的過程中也往往具有不確定性,在“游牧式”教學的過程中,生靈(即學生)在行進的過程中時而會發(fā)現(xiàn)更加豐美的“水草”。(即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因?qū)W習中的問題而偏離教師預先設(shè)計的路線圖,往往會獲得新鮮的而不同于教師課前預設(shè)的種種體驗和心得。)
到了今時今日,我們的課堂教學是在“圈養(yǎng)”學生,還是“放牧”學生呢?2013年度我深入學校觀摩了幾十節(jié)“推門課”,在觀摩的過程中受益匪淺,也使我不斷反思。
其中仍有教師沒有把三維目標具體化為一節(jié)課的教學行為目標,三維目標只停留在教案本上成為新課程的裝飾與點綴。在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只關(guān)注知識與技能目標是否完成,這就容易造成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越位”,甚至只有知識與技能目標邁進了課堂。
觀摩的其中一節(jié)《記承天寺夜游》課,該教師的教學流程如下:(一)板書課題 。1.釋題 。2.簡介作者。(二)整體感知課文 。1.聽錄音朗讀課文 。2.學生朗讀課文,教師糾正讀音。3.分析課文,概括段意。(三)布置作業(yè)。
另一節(jié)《古文二則》,該教師的教學流程如下:(一)齊背《三峽》。 (二)板書課題《蔡勉旃堅還亡友財》。 1.齊讀 。2.釋題。(三)串譯課文 。(四)課堂練習。
在這兩節(jié)課里,教師只顧知識的灌輸和技能的訓練,缺少對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學生學習的方法單一,絲毫不見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情感上的激勵、疏導、調(diào)控。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只有知識的教授,還要關(guān)心學生是怎么學會的,他們的學習過程有什么樣的體驗。這需要我們把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都視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從課程目標的高度來正視它們的地位。
有的教師根本沒把課堂的“主人”當回事。教學不可能近乎完美、滴水不漏,在課堂中常常會出現(xiàn)教師事先難以預料的問題情景與偶發(fā)事件,而我們往往過分拘泥于教案,期望學生按教案的設(shè)想做出回答,不要“節(jié)外生枝”,稍有偏離就會對“主人”(即學生)“生拉硬拽”,以免“主人”“誤入歧途”,如此喧賓奪主,久而久之“主人”就會變得唯唯諾諾、亦步亦趨。
“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沒有落到實處。小組合作學習成為某些教師公開課上用來標榜新課程教學,走走過場、徒有其表的新招式。一位教師在《愚公移山》的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翻譯課文,可學生一個個無動于衷,根本沒有合作學習的習慣。無獨有偶,幾天之后我又觀摩了一節(jié)《捕蛇者說》。有一環(huán)節(jié)也是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讀通附文的意思。熱鬧了幾分鐘后到了匯報的環(huán)節(jié),老師提問,無人舉手,原來熱鬧只是表面,小組合作并沒有發(fā)揮其應(yīng)有的作用。
要使學生掌握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進而養(yǎng)成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需要我們?nèi)諒鸵蝗盏貙W生進行引導與訓練。
如何分組才能起到促進合作探究的作用?如何讓學生明確自己的職責,扮演好自己組內(nèi)的角色?什么樣的內(nèi)容才適合小組討論?小組合作的時機如何把握?如何讓有意義的接受式學習與合作探究學習相輔相成?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好好琢磨。
或許我們還是習慣于“圈養(yǎng)式”的教學,滿足于“飼養(yǎng)員”的角色,習慣于高高在上,很享受被學生仰視的感覺。認為教師掌握著知識的權(quán)威而無所不知,學生一無所知,于是理所當然的“一言堂”“滿堂灌”“雙手捧書,目中無人”,那我們只能成為一名教書匠,永遠體會不到教學相長的樂趣,我們的教學水平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停滯不前。
是繼續(xù)做一名落伍的“飼養(yǎng)員”,還是嘗試著當一名新時代的“放牧人”,全在你的一念之間。老師們,是改變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