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選
1983年至1993年,廖漢生曾連續(xù)擔任第六屆、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并先后兼任全國人大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主任委員和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在全國人大工作了整整10年,為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加強民主法治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人大履新職 將軍當新兵
對于人大工作,廖漢生可以說曾經有過很長的歷史淵源。
早在1929年,賀龍率領湘鄂邊紅四軍相繼攻占湖北鶴峰和湖南桑植兩座縣城,著手建立湘鄂邊蘇區(qū)。18歲的廖漢生受賀龍大姐賀民英的派遣,回到家鄉(xiāng)組織農民協(xié)會,不久被推選為鄉(xiāng)蘇維埃代表,出席桑植縣蘇維埃成立大會。隨后,他在縣蘇維埃和縣農民協(xié)會工作,宣傳土地革命,打擊土豪劣紳,動員群眾起來掌握自己的命運。從此,他把當選為蘇維埃代表、參加蘇維埃工作算作自己參加革命的起點。
1954年8月,時任西北軍區(qū)副政委的廖漢生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9月,他作為解放軍代表團的60名代表之一,出席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參與討論、通過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全國人大組織法》《地方各級人大和人民委員會組織法》等一系列基本法律;參加選舉、決定和通過了國家領導工作人員、國務院組成人員、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在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的提名,他被任命為首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1月1日,根據(jù)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他和黃克誠、譚政、蕭勁光、王樹聲、蕭克、李達一起被周恩來總理任命為國防部副部長。
1955年9月,根據(jù)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和《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人民革命戰(zhàn)爭時期有功人員的勛章獎章條例》,廖漢生被授予中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64年,時任北京軍區(qū)政委的廖漢生再次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出席了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并繼續(xù)被任命為國防部副部長和國防委員會委員。
1967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奪權”風暴中,廖漢生和眾多全國人大代表一樣,未經人民代表大會罷免代表資格就被無端“關押”“審查”長達5年多。
1975年1月,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延遲了數(shù)年后終于召開。時任軍事科學院政委的廖漢生被總政治部提名為四屆人大代表,出席了這次“秘密”舉行的代表大會。直到大會閉幕后,全國人民才從媒體刊發(fā)的新聞中得知大會召開并通過了新的憲法和選舉、任命新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國務院組成人員的消息。
1978年,時任南京軍區(qū)第一政委的廖漢生出席了第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參與討論憲法修正案。1982年,在五屆人大五次會議上,他和代表們一起,深入總結新中國建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特別是“文革”破壞憲法、法律的深刻教訓,討論通過了第三部也是至今仍然生效的現(xiàn)行憲法。
1983年6月,廖漢生從沈陽軍區(qū)第一政委的崗位離任后,出席了六屆人大一次會議,并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盡管從1954年起,廖漢生先后當選過第一、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但是他認為,以往只是作為一名軍隊代表出席大會,審議時發(fā)言,表決時舉手,大會閉幕后就埋頭本職工作;但從現(xiàn)在開始,他將要專職從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工作,這是一個新的領域,新的挑戰(zhàn)。
有著54年戎馬生涯的廖漢生將軍意識到:在部隊,他算得上是一個老兵,但是在人大工作領域他卻是個新兵,對人大常委會的工作程序,對會議所審議的許多議題都不夠熟悉,甚至連原來的工作方式都需要改變。過去在軍隊當首長發(fā)號施令的那一套方式不行了,在人大參政議政,從委員長、副委員長到基層代表,每個人都只有人民賦予的平等的一票,必須集體審議,集體決定。因此,一切都要從頭學起。
廖漢生以一個老戰(zhàn)士的使命意識,以一個人大工作新兵的姿態(tài),邊學邊干,迅速肩負起了人民交予的重任。
憲法不離手 法律作武器
在廖漢生擔任第六屆、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10年間,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幾乎從沒有離開他的身邊。
每天上午,他準時來到設在人民大會堂的辦公室,拿起桌上的憲法,反反復復不知研讀了多少遍。每次外出調查研究,他首先將憲法放入行囊之中。每逢審議一些重大問題,他總是首先看看憲法和相關法律是如何規(guī)定的。在他看來,一名人大工作人員如果不熟悉憲法和法律,就像戰(zhàn)士不能熟練掌握手中武器一樣是不合格的,依照憲法和法律參政議政是人大代表必須掌握的第一個基本功。
1983年12月至翌年1月,廖漢生到貴州、云南、四川進行深入調查后,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建議:要把進一步加強學習、宣傳以憲法為中心內容的法制教育,作為法制建設中的一項基本建設來抓;要在人人知法上下功夫,憲法應該成為全民的必修課,逐步消除“法盲”,消滅“死角”;法制教育不能光靠哪個部門去抓,要黨政軍民一齊動手,光抓一次兩次不行,要持久不懈地長期抓下去。
他特別提出:黨的各級組織和負責同志一定要注意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tǒng)一和尊嚴。我們的同志一定要懂得黨領導全國人民制定憲法,也帶領人民貫徹執(zhí)行憲法,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從而自覺地學習、熟悉和遵守憲法。
1984年底,廖漢生來到長沙,出席了湖南省各界人士紀念新憲法頒布兩周年座談會。根據(jù)擔任副委員長一年多來的工作實踐,根據(jù)在西北、華北、西南、中南地區(qū)若干省、市、縣、鄉(xiāng)鎮(zhèn)的調查研究,他就人大如何依據(jù)憲法加強建設、做好工作、發(fā)揮作用發(fā)表了談話。他強調:
“做人大工作的同志要通過學習憲法真正把自己的認識搞對頭,把工作的武器掌握好。把認識搞對頭,就是要真正把憲法規(guī)定的人大的性質、任務、地位、作用搞清楚,只有把這個問題解決好了,才會深感責任重大,從而自覺克服那種認為人大無權、無為、無威的錯誤認識,才會有一個好的精神狀態(tài),從內心熱愛人大工作,用正確的態(tài)度從事人大工作。把工作的武器掌握好,就是要熟悉憲法和法律。憲法和法律是辦事的準繩、依據(jù)和章程,是我們人大工作的武器,不懂法就談不上立法,談不上執(zhí)行,談不上監(jiān)督。不掌握這個武器,不練好這門基本功,人大工作是做不好的。
“宣傳憲法,監(jiān)督憲法的執(zhí)行,是人大的主要任務。各級人大常委會的同志,各級人大代表,都要當憲法的宣傳員,成為進行憲法宣傳教育的重要力量。要把憲法的宣傳教育普及到人民群眾中去,結合到各項工作中去,特別是要緊緊圍繞發(fā)展生產力、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這個根本任務長期不懈地進行下去。
“為了保證憲法的貫徹執(zhí)行,要敢于監(jiān)督,善于監(jiān)督。監(jiān)督,主要是監(jiān)督政府貫徹執(zhí)行憲法和法律的情況?!?/p>
廖漢生的這番講話,不僅在座談會上引起很大反響,而且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的關注。中央書記處書記、主持常委會日常工作的副委員長陳丕顯批示:“作為人大負責同志下去視察工作,這樣講人大的作用,講人大如何開展工作的還不多,這篇講話我認為他講得很好?!迸碚嫖瘑T長批示:“廖漢生副委員長這篇講話理論結合實際,簡單明了,我看很好,可印發(fā)此次常委會到會各同志?!比珖舜蟪N瘯蚜螡h生在長沙的這篇講話列入了六屆九次常委會議文件,以后又作為人大建設的重要資料收入《全國人大工作文獻匯編》。
1985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關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決議,開啟了第一個五年普法教育。
1986年4月21日至5月25日,廖漢生赴河南的新鄉(xiāng)、洛陽、鄭州、開封、蘭考和山東的曲阜、泰安、濟南、煙臺、長島、威海等地,先后召開了20多個座談會,看到全民學法的熱潮開始興起,初見成效,感到欣喜和振奮。他把向全民普及法律常識稱之為我國法制建設史上從未有過的奇觀和壯舉,是與立法工作同等重要的一大基礎工程,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與此同時,他了解到法制觀念差、法律知識少、不知法不懂法、有法不依的現(xiàn)象在社會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中仍然比較普遍地存在,成為法制建設中的突出問題。他將調查情況以《喜人的形勢,艱巨的任務》為題報送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建議:要把學法、守法、用法三個環(huán)節(jié)高度統(tǒng)一起來;各級人大要在普法中發(fā)揮作用,人民代表應該成為普法的骨干;要重點抓好領導干部和立法、執(zhí)法機關的教育,堅持領導者先受教育,教育者先受教育,執(zhí)法者先受教育,使之不僅在法律知識水平上有一個較大的提高,而且在法制觀念上有一個顯著的增強。
在“一五”普法教育基本完成以后,全國人大常委會于1991年2月又作出再用5年時間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決議。廖漢生隨即于五六月間到湖北、江西、安徽部分地區(qū)考察“二五”普法情況,反映各地的新鮮經驗。
依法且據(jù)實 深入作調研
廖漢生認為:圍繞立法執(zhí)法問題、圍繞人大審議的議題深入進行調查研究,是人大工作必須掌握的又一個基本功。不懂法,做不了人大工作;不知情,同樣做不好人大工作。他堅持在深入調查研究中取得參政議政的發(fā)言權。
每年代表大會召開前后和各次常委會議之間,廖漢生都要走出大會堂,走出北京城,到基層去調查研究,少則七八天,多則一個月。10年間,他先后跑了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及其下轄的數(shù)十個地、市、州和數(shù)百個縣。在一系列調研中,他每次都根據(jù)人大的職責任務,擬定題目;每次都注重考察新情況,研究新問題,學習新經驗;每次都要寫出調查報告,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把對全國人大常委會和政府部門的意見與要求帶回來。
從1985年開始,全國人大常委會多次審議《企業(yè)法》(草案)。1987年3月,委員長會議向常委會建議,鑒于企業(yè)改革正在深化,還有一些重要問題需要進一步調查研究,總結經驗,《企業(yè)法》(草案)不提交六屆人大五次會議審議。
廖漢生作為戎馬一生的軍隊人大代表,對企業(yè)情況并不熟悉,但他認為《企業(yè)法》關系重大,自己可以下去了解一些情況,掌握一手資料,帶回來供大家討論。于是他來到經濟發(fā)展較快、企業(yè)相對活躍的上海、江蘇,先后召開了10多個座談會,邀請率先推行廠長負責制的20多家大中型企業(yè)的廠長、書記、工程師、會計師等各類人員,圍繞《企業(yè)法》涉及的一些基本問題暢所欲言。廖漢生把調查情況和企業(yè)意見如實報告給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丕顯批示把這個調查報告印發(fā)給各位副委員長和常委會有關單位。
在人大工作的10年間,廖漢生還曾兩度深入民族地區(qū),對《民族區(qū)域自治法》的執(zhí)行情況進行調查研究。1985年9月,他來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烏魯木齊、昌吉、石河子、伊犁、吐魯番、喀什、阿克蘇等地,著重從民族團結、經濟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三個方面調研執(zhí)法情況。在自治區(qū)人大常委會召開的會議上,廖漢生談了此次考察的認識和體會:《民族區(qū)域自治法》是實施憲法規(guī)定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對這個法律貫徹得如何,首先一條要看民族團結的加強,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鞏固;最根本的一條要看是否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加速民族自治地方經濟文化的發(fā)展;還要看培養(yǎng)人才這一關系到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繁榮民族經濟、提高民族文化素質的戰(zhàn)略任務的完成。
1991年在《民族區(qū)域自治法》頒布施行7周年后,廖漢生又來到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調查研究,了解到在施行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其核心還是經濟問題。
回到北京后,他將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特殊困難向黨中央、國務院做了書面反映,建議對廣西應該多扶持一些,以使這個人口最多的自治區(qū)盡快改變貧困落后的面貌,跟上全國經濟發(fā)展的步伐。
正是由于經常深入調研,廖漢生在參加審議議案時總是能依法據(jù)實地發(fā)表意見。
在審議國務院有關部門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的《煙草專賣法》(草案)時,對于有關部門要求關閉數(shù)百個地方開辦的“計劃外”小煙廠,廖漢生考慮到其中相當一批是老少邊窮地區(qū)的小煙廠,他以家鄉(xiāng)桑植縣煙廠為例提出自己的看法:桑植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財政收入的大部分依靠煙廠,如果一刀切下去,國家不給予一定的補償,本來就非常困難的財政將會更加拮據(jù),有關部門應該拿出切合實際的解決辦法來。
根據(jù)人大常委會的意見,有關部門采取更加符合實際情況、更加符合市場規(guī)律的做法,在對各地小煙廠逐一清產核資的基礎上由大型煙草企業(yè)予以兼并,并對當?shù)刎斦o予定額補償,妥善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全國人大七屆二十次常委會議在再次審議《煙草專賣法》中又增加了對民族地區(qū)生產企業(yè)給予照顧的條款,從而使該法于1991年6月29日審議通過并順利施行。
在第六屆全國人大即將屆滿之際,彭真委員長特意把廖漢生的秘書胡子克找去談話,把廖漢生歷次下去調查和所寫的調查報告一一列舉出來,稱贊說:“漢生同志還是井岡山作風、延安作風,搞調查研究?!毖影矔r期曾在中央黨校學習、工作3年的廖漢生聽到老校長的評價后,感慨道:“這是彭真同志對我的鼓勵!”
聯(lián)系人民代表 關注人大建設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中的一項根本政治制度。廖漢生注意研究人大如何做好工作、發(fā)揮作用,對人大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建設的每一個方面都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努力為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1986年9月,彭真委員長提出人大工作中值得研究和解決的4個問題:如何加強同代表聯(lián)系,如何加強人大常委會自身學習,如何搞好人大常委會組織建設,如何進一步搞好監(jiān)督。委員長會議決定各由一名副委員長掛帥,對這4個問題進行研究并拿出意見。
廖漢生受領負責研究代表聯(lián)系問題的任務后,擬定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案,把明確目的、制定原則、提出方法作為研究的基本任務。他向常委會辦公廳聯(lián)絡局的同志強調,只有把聯(lián)系的目的是什么、圍繞什么重點去聯(lián)系、本著什么原則去聯(lián)系這些帶根本性的問題搞清楚了,才能保證聯(lián)系工作的方向對,路子正。
1987年春節(jié)剛過,廖漢生帶領聯(lián)絡局的同志來到河北省石家莊市,聽取全國人大代表和省市人大常委會對代表聯(lián)系工作的意見、建議,甚至連元宵節(jié)也在那里度過。
經過幾個月的研究,《關于全國人大常委會加強同代表聯(lián)系的幾點意見》的初稿形成,委員長會議多次討論修改后發(fā)送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大征求意見。廖漢生帶著稿子來到上海、江蘇等地,直接聽取意見。他在南京召開的座談會上對加強代表聯(lián)系的內涵、目的、原則、方法及過程做了系統(tǒng)的闡述。
在1987年6月22日舉行的七屆人大二十一次常委會議的聯(lián)組會上,廖漢生對提交審議的意見稿做了簡要說明,并著重談了對聯(lián)系工作的4點認識:使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法律和作出的決議決定更加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更加符合實際,是加強聯(lián)系工作的根本目的;圍繞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討論決定的問題調查研究、了解情況,是聯(lián)系工作的重點和主要內容;全國人大常委會主要聯(lián)系選舉單位,全國人大常委會同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大常委會共同聯(lián)系全國人大代表,是聯(lián)系工作必須堅持的原則;正確認識和發(fā)揮代表作用,是做好聯(lián)系工作的重要前提。
經過常委會討論修改通過的《關于全國人大常委會加強同代表聯(lián)系的幾點意見》,對于規(guī)范和加強同代表的聯(lián)系起了積極作用,成為人大制度建設的一個重要成果。廖漢生本人更是加強同代表聯(lián)系的實踐者。每到一地,他都要請地方人大常委會的同志幫助召集全國人大代表特別是來自基層的代表座談,直接聽取對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的意見和建議,這成為他參政議政10年的一個工作慣例。
對于地方人大常委會的建設,廖漢生同樣給予關注,深入了解各級人大的建設情況,虛心學習各地人大創(chuàng)造的新鮮經驗。每年全國人大會議期間,他總要到湖南團坐一坐,看望來自家鄉(xiāng)的代表。
上世紀90年代初,湖南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的同志為改善辦公和會議條件到北京找到廖漢生,請他出面幫助協(xié)調與軍隊有關單位置換土地。廖漢生爽快地將省人大的意見反映給中央軍委負責同志,促成了這件事的落實。
主持外事委 逆境抗制裁
1988年3月,在第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廖漢生在再次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同時被選為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
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是從第六屆全國人大開始設立的一個專門委員會。它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負責,擔負著審議有關涉外法律、議案、條約并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批準通過的任務,此外還與外國議會中相關委員會進行友好交流。
廖漢生深知做人大外事工作,自己是“半路出家”的門外漢,比起擔任副主任委員的符浩、曾濤、章文晉、姚廣等著名外交家,比起委員中來自各方面的專家學者、知名人士,自己還缺乏應有的知識和經驗。因此,他充分發(fā)揚民主,注意聽取和尊重幾位副主任委員的意見,堅持外委會所有工作一律由主任辦公會議充分討論,重大問題召開委員會全體會議,集中大家意見,集體做出決定。
在七屆人大外事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他提出,按照形勢和任務的要求,外委會的工作應該一年比一年好,一屆比一屆強。不久,他就外委會的工作提出了提高議案審議工作質量和效率、提高外事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加強政策法律學習、加強調查研究的設想,供大家考慮。他親自抓外事委員會辦公室的建設,提出要建設成為一個“心齊風正精干高效”的工作班子、服務班子。他在對辦公室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業(yè)務建設、制度建設以及工作狀況進行了解和分析的基礎上,召開全體工作人員會議,就加強建設、提高素質、改進工作作出明確、具體的闡述,提出嚴格、有針對性的要求。
就在廖漢生集中精力來抓外事委員會工作僅僅一年后,一場嚴峻的考驗不期而遇。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局勢發(fā)生了劇變。1989年6月以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掀起一股反華逆流,粗暴干涉我國內政,進行一系列所謂制裁,變本加厲地在人權、西藏、臺灣等問題上對我國肆意攻擊,施加壓力。
在逆境當中,廖漢生主持外事委員會,按照中央方針和全國人大常委會部署,配合我國整個外交工作,9次發(fā)表嚴正聲明,兩次致函歐洲議會,與國際反華勢力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對其制裁行徑給予有力回擊,充分表明了中國人民的嚴正立場,堅定地維護了國家主權、獨立和尊嚴。
廖漢生和外事委員會全體成員積極開展工作,在1989年風波之后先后接待了泰國國會下議院軍事委員會代表團、法國參議院外交國防和武裝力量委員會代表團、美國國會眾議員代表團等來訪,主動介紹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穩(wěn)定的形勢和堅持改革開放的態(tài)度。法國代表團回國后,在參議院大廈舉行記者招待會,團長介紹了訪華觀感:法國對中國的經濟制裁并沒有產生多少效果,那種以為通過幾個月的制裁就可以迫使一個國家改變政策的做法是荒謬的,法國應該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給予積極的回答,同中國保持良好關系。同團訪華的法國前國防部長、前代理外長也指出,中國的經濟改革成就不容否定,中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有自己的特殊情況,不應用西方的價值觀念去衡量。
廖漢生率團出席在曼谷召開的亞洲議員人口和發(fā)展論壇大會并出訪泰國、菲律賓,外事委員會幾位副主任委員先后率團出席第82、83、84、85屆各國議會聯(lián)盟大會,打掉對中國進行攻擊的議案,在國際舞臺上樹立中國的形象,發(fā)出中國的聲音。
1990年8月,在七屆全國人大第十五次常委會議上,廖漢生就我國在嚴峻國際形勢下開展的外交工作做了發(fā)言:面對嚴峻的形勢,我們的黨、政府和人民沒有畏懼,沒有動搖,沒有退卻,不怕威脅,不怕孤立,不怕外來壓力,在中國這塊大地上一如既往地按照中國人民自己的選擇干社會主義,保持了國內局勢的穩(wěn)定。在對外工作中,頂住了國際上反社會主義的逆流,維護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和我國人民的尊嚴;抵制了西方國家的制裁,取得了反孤立、反制裁的重要突破和進展;加強和發(fā)展了同周邊國家以及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沉重打擊了臺灣當局的“彈性外交”;在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斗爭中和其他國際事務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積極貢獻。
廖漢生在常委會上的發(fā)言,中央電視臺在當晚的《新聞聯(lián)播》節(jié)目中作了報道,《人民日報》于次日進行了摘要刊登。
1992年4月,廖漢生帶領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檢查組赴江蘇,檢查長江下游的南通、張家港、南京、鎮(zhèn)江4個港口經全國人大批準對外國籍船只開放以來的情況,聽取當?shù)卣?、口岸辦公室和海關、邊防檢查、港務監(jiān)督、商品檢驗、衛(wèi)生檢疫、動植物檢疫、食品檢驗、船舶檢驗部門以及外貿運輸公司、遠洋公司、外輪代理公司等十幾個相關單位的意見。他和檢查組的同志認為,實踐證明長江4港對外開放是完全正確的,社會經濟效益十分明顯,有力地促進了江蘇省經濟特別是外向型經濟的發(fā)展,為國家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并為今后長江流域的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針對在檢查中發(fā)現(xiàn)的政出多門的問題,檢查組提出應加強領導、上下一致、協(xié)同動作、密切配合、統(tǒng)一管理、嚴格執(zhí)法,以保證航運暢通無阻;要完善有關法規(guī),改革那些相互摩擦的規(guī)章制度和繁雜手續(xù),解決重復查驗、重復收費等問題;對外開放港口要統(tǒng)籌規(guī)劃、合理布局、講求效益。外事委員會將檢查情況與意見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匯報后,廖漢生又在調查報告中就長江港口開放問題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現(xiàn)在許多地方對搞港口的積極性很高,沒有的要求建,建了的要求開,在這個問題上也要防止重復建設,沿江港口的開放要統(tǒng)籌考慮,講求效益,科學規(guī)劃,合理布局。
在這次檢查的基礎上,外事委員會審議并報經全國人大批準了武漢、九江、蕪湖長江港口對外國籍船只開放的決定。
1992年11月至12月,廖漢生最后一次率全國人大代表團出訪南亞地區(qū)的孟加拉、尼泊爾、印度。此前,他曾率團訪問過亞非拉地區(qū)的10多個發(fā)展中國家,通過比較,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道路和制度更加充滿了信心。
1993年3月,廖漢生在列席了第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式后,結束了在全國人大10年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