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觀察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教會學生觀察,提高、發(fā)展學生的觀察力,就是讓學生在觀察中發(fā)展智力、舒展個性、靈性,提高自身素質,這是新課程理念下語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我們神圣不可推卸的責任。由此可見,觀察力的好壞對人生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觀察力在人類發(fā)展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培養(yǎng)學生觀察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望強,對自然界的事物都懷有濃厚興趣。就初中生來說,培養(yǎng)觀察力,對于提高學習效率,發(fā)展智力,有重要的作用。觀察力可以幫助初中生得到周圍世界的有關知識和信息,是認識世界的基礎。我引導學生到人群中去觀察。比如:讓他們到集鎮(zhèn)上觀察人們買賣東西時的言語、動作及一定心理下的表情,并對坑人騙人的行為進行教育而支持受騙的弱者。這樣,可培養(yǎng)學生的正義感,提高其辨別是非的能力,還能打擊不法分子,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觀察力,一舉多得。
我?guī)ьI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讓學生在盡情地玩耍之中,觀察萬物的悄然變化。去看春天的綠芽,夏日的鮮花,秋季的果實,寒冬的落葉,去聽蟬鳴鳥唱。然后再讓他們對觀察到的事物進行細致的描繪,從而提高其表達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觀察的興趣,有助于提高、發(fā)展他們的觀察力,對他們將來從事其他工作都極有好處。
二、培養(yǎng)學生觀察的習慣,養(yǎng)成學生觀察品質
初中生還缺乏觀察事物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觀察習慣,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品質顯得尤為重要。初中生注意力不夠穩(wěn)定、持久。觀察時,要求學生觀察做到“明察秋毫”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小的現(xiàn)象。學習《荔枝圖序》時,我把荔枝的樹形、樹葉、花朵、果實的解剖圖用多媒體展示出來,要求學生根據(jù)課文,用自己的話準確描述荔枝。結果有些學生觀察不夠仔細,描述時漏掉了荔枝的膜。針對這一情況,我要求學生觀察時要細致入微。
觀察不是目的,而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種手段。如果將大量的有價值的觀察筆記通過有效地整理、概括,就可開拓新的創(chuàng)造園地。培養(yǎng)學生寫觀察日記,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針對初中生觀察的不穩(wěn)定性和不持久性,我在班級開設《語文學習園地》,把學生的觀察日記粘貼出來,學生的勞動成果有了展示的機會,促進了學生養(yǎng)成寫觀察日記的習慣。這樣一來,學生把觀察當作一件樂事、趣事,勤于為之。通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品質,使得觀察的目的更加明確、全面、精確、深刻。
三、培養(yǎng)學生觀察的方法,養(yǎng)成學生的觀察思維
觀察是學生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重要途徑,同時又是智力發(fā)展的基礎,被人們稱為智力結構的門戶。沒有觀察就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發(fā)達的智力的一個極重要的特點,就是善于觀察?!笨梢娪^察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發(fā)展智力。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有以下幾種方法:
1.初中生活潑好動,教師要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讓學生多觀察、多參觀,促使學生的觀察力得到良好的發(fā)展
如我在上《中國石拱橋》時,為了使學生更進一步了解我國石拱橋的特點,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我?guī)W生參觀遇龍河上的幾座石拱橋——遇龍橋、金龍橋、富里橋。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對石拱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的同時,覺得知識、技能在人生發(fā)展上有重要作用,從而更努力學習。在這次活動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
2.營造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多觀察
有些初中生性格比較內向,上課時不敢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教師必須發(fā)揚民主精神,努力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各抒己見,把自己觀察到的內容(現(xiàn)象)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如我在上《魯提搳拳打鎮(zhèn)關西》時,就有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魯提搳打死人便走,他不怕王法嗎?他這種為民除害的方式值得學習嗎?針對這個問題,大家展開激烈的討論,最后達成共識:法制社會必須依法辦事。
3.初中生童心未泯,喜歡自由,喜歡大自然
適當開放語文課堂,把課堂搬進大自然,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在自然中求知,在自然中感受美,在自然中學會觀察和思考。如我在上《大自然的語言》時,帶領學生外出踏青,讓學生在綠芽嫩草、鶯歌燕舞、春風細雨中感受春天的信息,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無窮魅力,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形成自覺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意識。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春》時,我?guī)ьI學生去感受春天的溫暖與美好,去體味“吹面不寒楊柳風”的味道。學生經(jīng)過切身的感受都體悟到了春天勃勃的生機、旺盛的活力。學生捕捉到了文章中的生活氣息,從而理解了生活,學會了生活。
4.運用多媒體教學,或進行實物教學
有的學生視覺觀察力強,有的聽覺觀察力強,有的嗅覺觀察力超常,這種差異與各人的先天素質和實踐活動有關。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定,觀察時,盡量使學生的多種分析器官協(xié)同活動,用眼看,鼻嗅,手摸,耳聽。對觀察對象的了解,比只用一種分析器官深刻全面。如上《愛蓮說》時,我用電腦將荷花的畫面播放出來,同時配上音樂朗讀,讓學生感受荷花的美,感受作者獨特的審美觀。又比如,觀賞一朵菊花,如有可能要細心聞聞,小心摸摸,再聽別人講講。特別要注意認真加以思考,想想這種花與自己以前所見到的花有什么相似點,不同點,想想栽種這種花有什么益處。如果這些方面都認真加以思考了,那么我們對這朵菊花的觀察,就會更有新鮮感,更有體會了。
5.初中生觀察的目的不是很明確,觀察的步驟和方法欠佳
給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目的,交給他們正確的觀察步驟和方法,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就能抓住觀察對象的特征,有重點的進行觀察,才不會漫無目的,無所收獲。如學習《我的叔叔于勒》時,我明確提出觀察的目的:菲利蒲夫婦對待于勒的態(tài)度變化反映什么主題?觀察方法和步驟:觀察于勒身份的變化。這樣學生有的放矢,很快完成教學任務:明白了在資本主義國家里人與人之間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6.在聽、說、讀、寫中發(fā)展學生觀察力
聽、說、讀、寫是學習語文的基本技能。我們可以在聽、說、讀、寫中訓練、發(fā)展學生的觀察力,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如上《最后一次講演》,我先向學生介紹該文的時代背景,激起學生的愛國熱情,這時候再播放朗讀帶,學生聽完后更能把握文章的感情命脈,提高他們的朗讀水平,課后讓學生寫讀后感發(fā)展他們的觀察力。開展講演比賽,講故事比賽,讓學生自己當評委,可以發(fā)展他們觀察力、審美力,給他們一個展示才華、張揚個性、舒展靈性的舞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