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聞雷
黑陶在新石器時代的諸多考古文化中都有出現(xiàn),其足跡可以說遍布中國的各個省份,因地域不同,陶土的種類不同而呈現(xiàn)多樣性。如長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的夾碳黑陶,粗獷、厚重;崧澤文化的細泥薄胎黑衣陶,線條簡潔、規(guī)整精細。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屈家?guī)X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黑陶進入了了全面普及發(fā)展的繁盛時期。這一時期普遍采用快輪制作,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制作工藝嫻熟,燒制火候較高,一般達到900度以上。尤其以龍山文化的制陶成就最為突出:規(guī)整勻稱、器型豐富多彩,又有復雜的形式和完備的功能,集實用性、藝術性于一體,達到了古代制陶工藝的頂峰。那么相比現(xiàn)代黑陶藝術的優(yōu)勢在哪里?現(xiàn)代黑陶的發(fā)展方向是怎樣的呢?現(xiàn)代黑陶藝術又存在著哪些工藝缺陷和制約呢?這些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刻不容緩的重要研究課題,黑陶藝術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研究是我們黑陶從業(yè)者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
龍山文化——蛋殼黑陶杯
黑陶在新石器時代的諸多考古文化中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早期先民在原始的制陶工藝基礎上,積累經驗、改造窯爐,逐漸掌握了黑陶的燒造技巧。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遼河流域都發(fā)現(xiàn)了黑陶的蹤跡,各地區(qū)的黑陶文化或自身演變、發(fā)展壯大:或與周邊文化交融碰撞、衍生進化,從而形成地域鮮明的黑陶發(fā)展譜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黃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長江流域的屈家?guī)X文化和良渚文化。
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的黑陶一脈相承,普遍使用輪制技術,器型相當規(guī)整,器壁厚薄十分均勻,燒成溫度達1000℃,有細泥、泥質、夾砂三種。其中鬼臉式鼎腿、圓環(huán)狀鼎足別具一格,其他文化所罕見。特別是薄胎蛋殼黑陶,烏黑發(fā)亮,陶胎較薄,胎骨緊密,薄如蛋殼,代表看這一類型陶器的杰出成就,它在史前陶器中制作最為精美,反映了當時高度發(fā)展的制陶水平。屈家?guī)X文化的黑陶與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有相似之處,器表光潔,經過打磨。紋飾常見弦紋、籃紋、瓦棱紋及鏤空裝飾。薄胎黑陶占一定數(shù)量,制作工藝借鑒學習了龍山文化的蛋殼陶,和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藝,像“薄胎暈染彩陶”容重家之長自成一體,非常精彩。河姆渡文化發(fā)展的時間介於裴李岡、磁山文化及半坡文化之間。早期的夾碳黑陶最具特色,燒成溫度800-930℃。按使用功能可以分為炊煮器、飲食器、儲存器、汲水器。較為特殊的有灶和盉兩種。陶灶形似簸箕,內壁有3個乳釘狀足,為安放釜而設置。陶灶發(fā)明后,解決了木構建筑內煮炊防火問題,是后世南方居民一直使用的缸灶的前身。陶盉形似酒壺,前有沖天管狀嘴,后為喇吹口,中間以扁平半耳環(huán)連結。器壁內外打磨光滑,制作精細,今天看仍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經過綜合比對研究,古代黑陶工藝從選料、造型、裝飾到燒制大概分為四個部分:
龍山文化——鳥喙足黑陶鼎
1、陶泥選擇。一般就地取材,經過適當選擇。據(jù)調查和實驗證明,黃河流域的制陶原料,主要采用適宜的天然粘土,如紅土、河谷中的沉積土和黑土等。陶土的成分對陶器的燒結和顏色具有一定的影響。其中鐵的化合物起著助熔作用,降低陶坯的燒成溫度,并影響陶器的顏色,如在氧化焰中燒成,則成紅色;在還原焰中燒成,則成灰色或黑色。長江流域的陶土選擇根據(jù)器物的不同用途,有的經淘洗以去掉雜質,制成較為細致的陶器,代表性的如良渚文化的黑陶。有的則加入羼和料,如砂粒、稻草末、稻殼、植物莖葉和蚌殼末等,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強陶器的耐熱急變性能,以避免在加熱時發(fā)生破裂。不同地區(qū)或文化的陶器羼和料的種類和份量往往不一樣。作為炊器使用的釜、鼎、鬲等,一般加入羼和料的比例都比較高,有時達到30%左右。河姆渡文化的夾炭黑陶,性質比較特殊,它可能是摻入植物莖葉和稻殼,在燒制過程中發(fā)生炭化作用的結果。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個別地區(qū)出現(xiàn)用兩種不同質料的陶土配合制成的器物。如上海馬橋遺址良渚文化出土的柱足盉,器身采用泥質陶,底部和三足采用夾砂陶,它表現(xiàn)了我們祖先在制陶工藝方面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中,大部分制陶原料經過特殊處理,并視不同器物而采用不同原料和不同配比。例如蛋殼陶類器物,采用經過反復淘洗的細陶泥,鬶類器則多采用高嶺土。
《太空計劃》│呂品昌
《青 澀》│李聞雷
《柱形瓶》│2 5×70│李聞雷
2、成型工藝。黑陶器的成形方法大致分為四種:①捏塑法。一般小型的陶器多用手捏塑成,器壁上常常遺留有指紋,器形不規(guī)整。②模制法。某些特殊的器形往往采用局部模制的方法,如龍山文化的圓錐形內模,恰好與鬲、鬶的袋足相吻合。另外陜西龍山文化的陶鬲襠內往往遺有反繩紋,說明是以另一件鬲的襠部為內模制成的。③泥條盤筑法。先將坯泥制成泥條圈,一層一層疊筑上去,或是將一根長泥條連續(xù)向上盤筑,然后把里外抹平制成器形。這是新石器時代制陶最常用的方法,延續(xù)的時間也很長。古代制作陶坯最初可能是放在木板或竹席上,以便于移動旋轉,有的還墊以樹葉,因而器底遺有葉脈的印痕。后來逐漸采用轉動的輪盤(慢輪),既便于制陶時的盤筑和加印紋飾,又可利用旋轉以修整器口,使之規(guī)整。這種方法大約開始于仰韶文化的中期,并為后來輪制陶器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④ 輪制法是一種進步的制陶工藝,主要流行于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中下游。輪制陶器是將泥料放在陶輪上,借其快速轉動的力量,用提拉的方式使之成形。它的特點是器形規(guī)整,厚薄均勻,并且在器壁表里遺有平行密集的輪紋,器底部分往往遺有線割的偏心紋。黃河流域的輪制陶器,大約開始出現(xiàn)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而盛行于山東龍山文化,尤以蛋殼陶的制作工藝水平最高;往西則逐漸減少,有的地區(qū)如黃河上游齊家文化甚至不見使用輪制法。長江流域在馬家浜文化晚期也出現(xiàn)輪制,而到良渚文化則普遍使用。3、器型裝飾。不同種類的紋飾,往往形成某一種文化的特征,史前黑陶施加紋飾的方法大體有以下幾種:①拍印。在木板或陶拍上刻上條形、方格形或幾何形的陰紋,拍印在陶坯上即出現(xiàn)籃紋、方格紋和和何形印紋,也有在木板上纏以繩子,拍印后呈現(xiàn)錯亂的繩紋?;@紋、方格紋主要見于龍山文化。②壓印。在細木棒上用繩子纏成中間粗兩端細的軸狀工具,可在陶坯上壓印出成排而整齊的繩紋。用篦狀器可壓印出篦點紋或弧線篦紋。③刻劃。用細的骨、木棒作工具,在陶坯上劃出弦紋、幾何紋等紋飾,或戳印成點狀紋。④附加紋飾。在陶器表面附加泥條或泥餅,有的用細泥條組成各種花紋;也有的用寬泥條圍繞頸、腹部,上面還加印繩紋。(如大汶口文化的陶鬹、陶鼎)。⑤鏤孔。一般多在圈足器上(如豆柄、蛋殼杯)鏤成圓形、方形、長方形或三角形的孔作為裝飾。
4、燒制工藝。陶窯的發(fā)展是衡量制陶工藝水平的一個標志。在陶窯產生之前,曾有過平地堆燒的階段。如今云南的傣族和香格里拉的藏族燒陶還是采用平底堆燒的原始工藝。陶窯結構基本上可以分為橫穴和豎穴兩種,它們大體上代表了中國原始陶窯發(fā)展的過程。橫穴窯的結構比較原始,它開始出現(xiàn)于裴李崗文化,而流行于仰韶文化。其構造是在圓形窯室的前面,有較長的穹形筒狀火膛,窯室和火膛兩者基本位于同一水平上,燃燒時火焰由火膛進入窯室。后來窯室升高,火焰通過傾斜的火道和均勻地分布于窯箅上的火眼進入窯室。豎穴窯始于仰韶文化而盛行于龍山文化,它的構造是:早期窯室位于火膛之上,火膛為口小底大的袋形坑,有數(shù)股垂直的火道與窯室相通。后來火膛逐漸移至窯室的下前方,火焰沿傾斜的火道進入窯室,窯室的底部有幾股溝狀火道,上面設有多火眼的窯箅以均勻火力。但也有的窯室底部只有平行或“北”字形的溝狀火道,而不見窯箅, 窯室的上部一般都呈弧形往里收縮,以便于封窯。推測新石器時代燒窯,大體與現(xiàn)今云南傣族燒窯相仿,即用植物的莖稈涂泥封頂。這樣既可保持窯內溫度,又有利于空氣的進入,因氧化作用而產生紅陶;或在燒成末期封閉窯頂,并用滲水入窯的方法,來實現(xiàn)還原氣氛使之成為灰陶;或使用煙熏滲碳使之成為黑陶。黑的燒成溫度,從目前的測定情況來看,黃河流域一般為900~1050℃,長江中下游一般為800~950℃,白陶在1000度以上。表里如一的黑陶,不僅要燒還原焰、封窯,還要經過滲碳處理。蛋殼陶高柄杯則制作難度更大工藝更加繁瑣,最終還要用匣缽燒制,開創(chuàng)了兩三千年以后用匣缽燒制細瓷的先河。
新石器時期的黑陶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提煉、升華,到龍山文化黑陶已從器皿轉化為禮器,由物質轉化為精神,從原始的生存需求到進行主動地感受和創(chuàng)造,形成了史前黑陶藝術的審美形式和造型特征。
《輪 回》│李聞雷
尼西黑陶
秋山陽
陶器從發(fā)明到普遍使用,經過一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到距今9000年左右陶窯開始出現(xiàn)燒制技術逐步完善,能夠掌握氧化焰和還原焰,灰陶、黑陶也相繼出現(xiàn)。從長江流域的大溪文化、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可以發(fā)現(xiàn)早期遺存以紅陶為主,隨著時間的推移,灰陶、黑陶逐漸增多。這種由紅色轉向黑色或灰色轉變的過程,是新石器時代陶器變化的普遍規(guī)律。黑陶的發(fā)生、繁盛到衰落大約經歷了兩三千年的歷史。在距今5000年左右黑陶進入全面發(fā)展的繁盛時期,屈家?guī)X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遺址中,精美黑陶頻頻出現(xiàn),達到制陶史上的巔峰。。黑陶文化和歷史上任何事物一樣,也經歷了發(fā)生、發(fā)展、繁盛、衰落的過程。在新石器晚期的良渚文化后期、岳石文化、二里頭文化中,黑陶的發(fā)展步入衰落時期,尤其是精美的薄胎黑陶難覓其蹤,而且相對出土的數(shù)量也逐漸減少。有些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銅錐、煉銅渣和銅器殘片。新石器時代已發(fā)展到陶銅并用的年代,社會開始轉型已經進入早期銅器時代,生產力和社會注意力已經轉向科技含量更高且堅固耐用的銅器上面去了,黑陶從此逐漸淡出人們視野。而燒造工藝相對簡單的灰陶、紅陶一直貫穿始終,在今天的生活環(huán)境中還時常能見到。 從河姆渡文化的夾碳黑陶、夾砂黑陶,到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細泥黑陶;從仰韶文化的黑陶鷹鼎,到龍山文化的蛋殼黑陶 ,遠古先民們在享受著陶器的發(fā)明對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無時不刻的在進行著革新創(chuàng)造。
河姆渡黑陶——多角沿釜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的陶藝家八木一夫、星野曉、秋山陽,臺灣的設計家石大宇,中國的軍旅藝術家仇志海等都用黑陶進行了藝術創(chuàng)作 , 他們運用黑陶獨特的燒制效果,將現(xiàn)代藝術的創(chuàng)作理念融入到黑陶制作當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現(xiàn)代黑陶藝術作品。進入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為陶藝的發(fā)展帶來了良好的環(huán)境。全國各地悄然興起了陶藝之風,全國各地的黑陶研究機構和黑陶工藝品廠逐漸蓬勃興起,山東、陜西、河北、山西、黑龍江、吉林等地有了規(guī)模不等的黑陶廠家和黑陶研究機構。經過三十幾年的發(fā)展,黑陶制作技術日臻完善,一批黑陶藝術家脫穎而出,古老的黑陶藝術重新煥發(fā)出勃勃生機。與此同時和黑陶有關的各種評比、展覽、論壇、藝術節(jié)相繼展開。黑陶藝術進入了發(fā)展繁榮的新時代。
在人類的發(fā)展過程中,先民們根據(jù)生存的需要不斷地改變適應自己生活的必需品的造型與色彩,比如繩紋與壓按紋的陶器就是為了生活需要,使這些器皿增加摩擦力,方便了移動。黑色陶器的形成原因應該是人們在燒制過程中的一種得到控制的失誤,這種失誤所產生的色彩最后使人感覺舒服并且能區(qū)別于其他陶。4000多年前的先人所創(chuàng)作的黑陶是非藝術的,是為實用功利服務的根本不同與現(xiàn)代人的藝術品內涵,換句話說,出土的黑陶文物根本不同于現(xiàn)代藝術品的意義。而現(xiàn)在市場與展覽會中我們所看到的黑陶作品大多還在走著復制文物造型,沿襲著傳統(tǒng)的裝飾技法,不可否認“現(xiàn)代文明”使得藝術家往往產生回歸“歷史”的意向,“歷史”對于現(xiàn)代陶藝家的審美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對現(xiàn)代陶藝家的創(chuàng)作思路有著潛移默化的啟示,中國的傳統(tǒng)陶藝是附屬于陶器的“實用而盡量美觀”,而當代黑陶是科學和藝術的相加和延伸,更多的反映時代技術創(chuàng)新和精神表現(xiàn)。
1,黑陶藝術的升華。莊子曰“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主張崇尚自然天趣,反對雕琢假作?,F(xiàn)代黑陶過分放大炫耀裝飾細節(jié),從而導致重“技”輕“藝”,裝飾過盛的工藝品黑陶比比皆是。當今是個個性張揚的時代,作為一種個性鮮明的藝術形式,現(xiàn)代黑陶應該由工藝品提升為一種純藝術,通過土與火的提煉,凸顯黑陶本質的內涵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去震撼觀眾的心靈,從而形成特有的個性化的藝術符號。
2,秉持民族個性,大膽吸收創(chuàng)新,體現(xiàn)時代特色。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不乏受外來文化的沖擊而導致藝術創(chuàng)新的先例,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陶瓷曾成功融合了印度佛教文化,并迅速演變?yōu)橹袊U宗的形式,形成自然超逸的魏晉風格;如唐代陶瓷中大量吸收西域文化,從而創(chuàng)造出雍容華貴的大唐藝術風貌;如元明的青花瓷,其技藝歲來自西亞,而典雅優(yōu)美則勝于西亞。至今仍是陶瓷中的極品??偨Y黑陶制作經驗吸取現(xiàn)代創(chuàng)新意識,在秉持民族個性的基礎上,大膽借鑒外來文化消化吸收,創(chuàng)作出反映時代精神的黑陶作品。
3, 打破舊關系,創(chuàng)造新秩序。在現(xiàn)代藝術新潮的沖擊下我們既不能附庸跟風,也不該熟視無睹。特別是當代陶藝的廣泛取材帶給我們很多的啟示,如纖維、玻璃、金屬、瓷片等和陶藝結合,廣泛取材協(xié)調統(tǒng)一,脫胎換骨創(chuàng)造出一種嶄新的黑陶藝術形式,使現(xiàn)代黑陶藝術語言變的自由豐富,變的更適合我們用來表達自我,從而使現(xiàn)代黑陶文化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感官世界。
從事陶藝創(chuàng)作的人都會知道陶藝是用一生去實驗的藝術課題。陶藝家白明說過:只要你一動手就會發(fā)現(xiàn),似乎路已經被前人走完了。 在現(xiàn)代藝術領域,想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正如前臺灣陶藝學會理事長著名陶藝家蔡榮先生所言:“以古老的土、新鮮的火,創(chuàng)造一個不滅的你,這是陶藝家一生追求的夢想?!?/p>
《黑陶燈具》│石大宇
《黑陶茶盤》│石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