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姣
摘 要 網絡的普及和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對高校黨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如何順應形勢,全面提高黨建科學化水平,已經成為我們要探索的一個重要命題。本文將結合實際,積極探索新媒體背景下黨建平臺建設的新思路、新方法。
關鍵詞 新媒體 黨建科學化 黨建平臺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New Explor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Party
Building Platform in New Media Age
ZHANG Xueji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32)
Abstract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and new media put forward new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Party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ies. So how to conform to the situ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scientific level of the Party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that needs us to explor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actice, this paper will actively put forward new ideas and methods on the Party construction plat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Key words new media; scientific level of the Party construction; Party building platform
十八大關于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指出:創(chuàng)新基層黨建工作,夯實黨執(zhí)政的組織基礎,提高黨建的科學化水平。高校黨建的重要任務,就是根據時代的新特點、社會的新形勢、學生的新需求,積極探索黨建的新思路、新方法。
網絡作為一種新的信息交流工具,已經影響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本文所指的新媒體,即網絡媒體,如:以網站、BBS、短信、飛信、社交網絡、博客、播客和微博為傳播介質,向用戶提供信息服務的傳播形態(tài)媒體。①
隨著互聯網、微博等新媒體在高校學生中的普及以及媒體傳播方式的不斷演變,智能手機的普及、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的興起,它們具有覆蓋范圍廣、傳播速度快、交互性強等特點,在現實生活中對人們的影響越來越大,傳統(tǒng)的高校黨建工作模式正在被打破?,F在高校工作中廣泛應用新媒體,幾乎每一位黨建工作者在工作中都使用了新媒體。使用率排在前面的是:騰訊QQ和新浪微博?!皣H互聯網絡具有共享性與壟斷性、即時性與虛擬性、交互性和開放性、廣容性與全時性、多邊性和直接性、平等性和創(chuàng)新性等主要特點,具有共享信息或資源、收發(fā)電子郵件、從事電子商務、舉辦網絡論壇、觀看網絡新聞、尋求休閑娛樂、進行網絡尋呼、開展交往活動、提高工作效率等基本功能。因此,網絡發(fā)展給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雹?/p>
1 大學生上網的現狀和應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性
2013年以武漢某高校的一個專業(yè)(非計算機專業(yè))的數百名學生為樣本,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概括如下:(1)上網的主要場所在宿舍。由于家庭經濟條件的改善,擁有電腦的學生占85%以上,在高年級同學中這一比例更大?,F在,80%的宿舍接通了電信、聯通網絡或校園網。大多數同學喜歡在宿舍上網,這樣既省時間又安全。有些學生的QQ、微博、微信手機幾乎全天在線。(2)上網的主要時間集中在晚上沒課的時間及周末。每周上網時間少于5小時的學生占25%;上網時間在5~10小時之間的學生占55%以上,上網時間多于10小時約占20%以上。(3)校園網的主頁等新聞信息不受歡迎,但是校園BBS深受學生喜歡和追捧,注冊BBS的用戶超過60%,其中在BBS上發(fā)帖子的學生人數很多,最熱門的幾類帖子分別是考研考博、二手物品轉讓、房屋租賃信息等。(4)上網的內容男女生各不相同。大多數學生上網還是為了獲取知識、發(fā)表個人情感,關注國家、社會熱點話題,了解身邊的人和事。除此之外,女生上網主要側重聊天、娛樂、收發(fā)郵件,也有少數女生熱衷網上購物,并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金額也令人咂舌。而男生上網打游戲的較多,大部分男生能做到合理安排學習和游戲時間,但是,有一部分男生網上打游戲的時間較長,少數男生甚至沉溺于網絡游戲不能自拔,甚至逃課、曠課、不能順利畢業(yè),令家長和老師痛惜不已。
通過問卷分析,我們認為,作為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搶占網絡陣地,拓展思想政治空間。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進行理想和信念教育。要注意多開發(fā)一些教育主題鮮明、喜聞樂見的網絡平臺。大學生思維活躍,樂于接受新事物,精力旺盛,通過信息網絡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交流溝通,他們的主體心態(tài)會得到凸顯,責任意識也會進一步增強,另外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進行交流也更容易暢所欲言,新媒體已經成為他們獲取新知識、交流信息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渠道。因此新媒體深受大學生們歡迎。
從老師的角度來說,新媒體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等特點,具有共享信息和資源、收發(fā)電子郵件、舉辦網絡論壇、觀看網絡新聞、尋求休閑娛樂、開展交往活動等基本功能。所以能更方便、更有效率地開展思想政治和服務育人的工作。而廣大的高校教師也樂于使用新媒體,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分享心得,共同探討理論話題,增進雙方互動。網絡逐漸成了當前高校教育的重要平臺。網絡媒體技術在高?;鶎狱h委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高校黨建工作是保證黨在教學工作中的指導性、先進性的關鍵和核心。因此,創(chuàng)新基層黨建工作,就必須與時俱進,積極開拓網絡思想政治新陣地。
2 新媒體給大學生黨建工作帶來機遇
網絡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它為黨建工作的開展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同時還可以帶來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和海量豐富的信息。
(1)豐富黨建工作方式。傳統(tǒng)黨建工作方法單一,主要是灌輸式的會議、講座、論壇等組織生活手段。這種工作方式已無法適應思想活躍、要求有話語權的大學生的需求。而新媒體既有文字、圖片,也有音頻、視頻,而這些內容大多是以超鏈接的形式排列的,可以通過不同的新的鏈接,進入一個全新的閱讀領域,去探索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極大延長了學生的學習時間,他們在上網之初,也許只是想閱讀一篇文章,但由于信息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他們花費了更多時間學習到了更多的知識。
(2)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傳統(tǒng)的黨課教學形式是以教師面授輔導為主要形式,現在增加了網絡授課、開通線上答疑和成立了幾十個學生理論學習小組QQ群。由于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平等性,減少了說教,可以避免面對面交流造成的緊張、戒備和尷尬,思想、情緒甚至表情等都可以處于放松的狀態(tài),教育者的權威性優(yōu)勢淡化,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逐漸突出,雙方能夠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進行交流,更有助于實現大學生黨員的自我教育。
(3)豐富教育資源。教育資源對學員自主學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網絡,可以匯集許多優(yōu)秀教師和專家的精華。另外,還可以克服過去黨建教育教材陳舊單一、內容乏味,出版書、刊、報周期長,內容跟不上信息時代快速變化的弊端。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黨組織與黨員之間、黨組織之間、教師、領導與普通學生黨員之間的即時溝通都成為可能。在新媒體技術平臺上,黨組織可以直接獲取基層黨員的真實想法,隨時隨地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基層黨員也可以直接了解黨組織的各項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并向黨組織獻計獻策 。
(4)密切黨群關系。廣大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共青團員通過網絡了解黨的各項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為學校的決策廣開言路,獻計獻策,提高了大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和熱情。同時,黨委運用新媒體及時全面地公開黨組織建設、發(fā)展黨員等信息,隨時隨地接受黨員和群眾監(jiān)督,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有助于反腐倡廉和良好形象的樹立。另外,權威老師及各種人士與學生在開放、自由的網上直接對話,可以引導輿論的正確方向,也拉近了雙方之間的距離,從而增強了教育的影響力。
3 新媒體給大學生黨建工作帶來挑戰(zhàn)
新媒體像一把雙刃劍,在為大學生黨建工作提供機遇的同時,也給新形式下黨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黨建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
(1)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受到挑戰(zhàn)。由于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時期,一方面,想要了解國情、認識社會、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面;另一方面,他們的自制能力、自控能力等較差,網上信息良莠不齊,勢必會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造成很大的沖擊。尤其是一些西方國家企圖通過新媒體滲透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如果對學生黨員不進行及時、有效的教育和引導,就有可能使大學生黨員喪失黨性,迷失方向。
(2)黨建工作者自身素質受到挑戰(zhàn)。新媒體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它新,不僅是應用技術的新,更是信息傳播方式、信息表達形式、信息空間存在形式的更新,尤其是新的信息操作模式、新的信息作用、新的信息應用習慣、新的信息觀念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不同。這些新的變化,也對黨建工作者在思想觀念的轉變、交流方式的改變、信息技術的應用以及心態(tài)上的適應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③網絡是由人來管理和創(chuàng)造的,這就要求黨建工作者對網絡掌握、并熟悉運用,學會維護主題網頁和網站的基本技能。網絡上的一篇好文章,立馬在幾分鐘內能得到成千上萬網名的轉載,同時,一句不得體的話,也會在網上掀起波瀾,引來圍觀甚至攻擊。所以,黨建工作者唯有不斷學習新知識,用正確的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提高自身素質和管理水平,才能真正得到學生的擁護。
4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黨建平臺的原則和內容
“對于思想問題,無論如何不能用“壓服”的辦法,要真正實行‘雙百方針。一聽到群眾有一點議論,尤其是尖銳一點的議論,就要追查所謂的‘政治背景,所謂的‘政治謠言,就要立案,進行打擊壓制,這種惡劣的作風必須堅決制止。毛澤東同志歷來說,這種狀況實際上是軟弱的表現,是神經衰弱的表現。我們的各級領導,無論如何不要造成同群眾對立的局面,這是一個必須堅持的原則”。④
大學生立體化黨建平臺建設也是如此,應與黨的理論、各項方針、政策保持一致,適應國家和社會發(fā)展需要,更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和大學生成長規(guī)律,既符合高校黨建工作的要求又符合大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讓單一說教式黨建工作變成豐富、有趣的集體交流形式,為學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平臺和機會,使大學生對黨建平臺樂于接受、真心接受。
4.1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立體化黨建平臺的建設原則
一要網上網下工作相結合。建立網上網下聯動工作機制。大部分大學生書生氣十足,沒有社會經驗,不知道社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讓許多詐騙分子屢屢得手,或是遇到挫折和困難,容易產生心理上的疾病。而且他們往往在現實社會中羞于向老師、同學傾吐心聲,喜歡通過BBS、微博、人人空間宣泄自己的不滿,甚至遷怒于學校和整個社會。這個時候如果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果能及時發(fā)現并適時引導他們,在網上正確引導他們,為他們分憂解難,急他們所急,就能增強對黨的信任,讓他們更加深切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和關懷。當然,有許多問題不是在網上能說清楚道明白,還是要依靠網下在實際工作中去逐個落實解決,引導他們樹立良好的人格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要教育與管理相結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探求真理、追求進步的主要陣地,加強“四信”教育,即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共產主義信仰教育、社會主義信心教育和對共產黨的信任教育。大力拓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引領思想,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時,面對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黨建工作者必須加強監(jiān)管,剔除有害信息,一旦發(fā)現不良事件的苗頭,及時扼殺糾正。
三要集中指導和個別咨詢相結合。充分發(fā)揮新媒體作用,集中優(yōu)質資源共享。倡導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在網上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良好環(huán)境。同時,也要通過微信、微博平臺、QQ群等讓單一說教式黨建工作變成豐富、有趣集體交流學習形式。注重因材施教。通過網絡,我們可以快捷、準確地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特長和個性差異,挖掘和培養(yǎng)每一個學生的優(yōu)勢潛能,做好教育和引導工作。通過網絡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文化大餐”,使他們在緊張的學習之余愉悅身心、開拓眼界、增進心智,使之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
4.2 積極搭建新的學生黨建平臺
一是建好網上黨校。通過對每個入黨積極分子進行身份編號認證,鼓勵教師和專家上傳學習視頻,開展線上教育。并推廣線上批改作業(yè)、答疑解惑、郵箱服務等,打破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時空局限,使課堂內外,學生都能隨時和老師溝通交流。開設網上大講堂,組織安排思想政治專家授課、領導輔導、優(yōu)秀教師上課,授課的教案及課件上傳至群共享,供學生自行下載學習,集中整合教育資源,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課后學生將心得體會通過網絡傳至老師批閱。
二是開展網上黨組織生活。傳統(tǒng)的黨組織生活嚴肅、正式,越來越不能適應思想活躍的大學生的需求,網上黨組織生活深受大學生喜歡。通過網上辯論賽、演講比賽、紅歌賽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強化他們的參與意識,促進學生的政策與理論學習、陶冶情操、增進黨性修養(yǎng),提升思想境界。
三是建立微博、微信、QQ、BBS等黨建綜合服務平臺。利用學生人人有手機的優(yōu)勢,利用微信為黨員提供信息服務,在與黨員談心交心的同時,也可以幫助他們解決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社會難點、熱點、戀愛就業(yè)等方面問題。還可以建立QQ黨建交流平臺、黨支部QQ群。通過召開網絡會議和開展網上組織生活,我們隨時傳達上級一些非機密性質的通知、組織黨員學習時事政策與理論、討論入黨發(fā)展對象等等,傳統(tǒng)模式下,我們只能通過談心談話、座談會等形式來了解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狀況,形式單一,且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很難真正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F在,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來了解學生,如微信、微博、QQ空間、人人主頁等,真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注釋
① 張運菊.新媒體環(huán)境下研究生黨的思想建設工作研究[D].北京化工學院,2010.
② 李炳毅.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概述[M].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 http://courseware.lzu.edu.cn/jxcg/upload/libingyi/kxzj.htm.
③ 田春艷,楊蓬,張曉臣.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黨建工作拓展研究[D].大連海洋大學,2013.
④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1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