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
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問題設計”,設計怎樣的問題,有效推進課堂教學的進程,這是讓教師最為費心的重點所在。筆者以為,語文教學的“問題設計”,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 問題要源自學生
教師圍繞文本設計的問題,最理想的狀態(tài),應是來源于學生的所思所想。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文,就讓學生自讀課文,分小組提出問題。在學生自主提出六個問題后,教師幫助學生進行梳理,抓住其中的四個問題:“為什么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地球為什么容易破碎?”“為什么不保護地球?”以及“人們?yōu)槭裁磿S意毀壞地球?”來進行學習,做到課堂立足于學生學習實際,在師生共同交流中,開展積極合作,多元探究,真正實現(xiàn)以“學”為中心。
當然,每一節(jié)課不能都以學生提問的形式進行,有時課堂的問題來自于教師的課前預設。那么,課前預設怎樣源自學生呢?這就要在植根學情的基礎上進行科學設定。關于學情,上海師范大學的專家認為其具有年段學情、具體學情以及目標學情。在課堂中,我們所要研究的,更多是目標學情,也就是一節(jié)課所要達成的目標,即學生的學習起點在哪里。了解課堂學生的目標學情,教師的問題就能很好地與學生學習相銜接,這也相當于間接地源自學生。比如,教學《少年王勃》一課,確定這一課的目標為“學習課文用正面、側面描寫,表現(xiàn)王勃才氣的寫作方法”。在此基礎上,研究學生實際特點,會發(fā)現(xiàn)三年級學生對正、側面描寫沒有接觸過,對王勃這個人也不夠了解,這樣,設計的問題為:課文哪些語句表現(xiàn)出王勃的才氣?寫都督、賓客怎么也表現(xiàn)了王勃的才氣呢?這兩個問題分別指向對人物的認識和對文本寫法的感知,這便是立足于目標學情上進行的問題設計。
二、 問題要主次搭配
課堂教學可由一個或幾個主問題展開。主問題直指目標,承載教學重任,能從全文整體的角度,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品悟、討論,把握文本主旨,體會語言表達的精妙。但同時,主問題也需要次問題搭起支架,鋪設臺階,共同配合完成整個教學任務。這里需要強調兩點:一是問題的簡約性。主問題也罷,次問題也罷,需要做到當減則減,盡力做到以一馭多。二是問題的指向性。主問題指向課堂目標的達成,次問題指向主問題的理解,需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能漫無目的,邏輯不清。
以《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課教學為例,課文的主問題為:“哪些語句表現(xiàn)了彭德懷對大黑騾子的愛”和“彭德懷為什么要殺大黑騾子”,這兩個問題揭示課文的主旨:彭德懷愛大黑騾子,但更愛戰(zhàn)士。針對第二個主問題,筆者設計這么幾個次問題:(1) 課文寫了彭德懷的哪幾次命令,分別找出來;(2) 這些命令語氣不同,但表達的內容相同,是什么?(3) 彭德懷那樣愛大黑騾子,他為什么要下命令殺大黑騾子?找出文中的語句說明。(4) 飼養(yǎng)員和戰(zhàn)士們愿意殺大黑騾子嗎?讀一讀課文的語句,這樣更加說明什么?明白這樣的寫法。上述幾個次問題,其實都是圍繞學生對主問題的理解層層推進的,讓學生真正透徹地理解課文的主題,主次問題的合理搭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 問題要兼顧語言形式和語言情意
文章寫什么,是可以通過讀書知道的,而文章究竟是怎么寫的,對大多數(shù)人來講,卻是一個難題。因而,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學生語文學習的核心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問題需要指向語言形式,也就是作者是如何寫的?作者是怎樣讓我們感同身受的?但是,在當下許多的語文課中,把怎么寫作為唯一目標,往往剛剛知道課文寫了什么,就把學生的視線聚焦在了怎么表達的討論學習上,讓課堂學法陷入了一種機械單一之中;另一方面也讓本來充滿人文味的語文課堂偏于理性,走向枯燥。如何把握平衡,還原課堂的豐富和生動?這便要求我們首先從問題開始,不能僅僅指向語言形式,還要指向語言的情意。
還是以教學《少年王勃》一文為例,在設計了上文所提到的“課文哪些語句表現(xiàn)出王勃的才氣?寫都督、賓客為什么也表現(xiàn)了王勃的才氣呢?”兩個主問題后,如果僅僅就這兩個問題展開教學也是可行的,但無疑讓這篇具有詩情的文章失去了應有的魅力。因而,圍繞第一個主問題,讓學生找到相關語句后,分別進行設問,比如,第1自然段“一位姓閻的都督正準備在滕王閣舉行宴會,聽說王勃很有才氣,便邀請他也來參加?!边@句話中“聽說”一詞,可以設計這樣幾個層次問題:唐代信息傳遞不發(fā)達,為什么能“聽說”?閻都督會聽哪些人說,分別怎樣說?請學生演一演。由“聽說”一詞,讓你感受到什么?你想對王勃說些什么?幫助學生讀出“聽說”背后潛在的意思,喚起學生對王勃才氣的共鳴。以此類推,在學習其他語句時,也關注文字背后的情意,讓學生內心的共鳴在課文學習的字里行間不斷得以強化,王勃這個人也就在學生的心中“立”起來。王勃的“才氣”不再是一個名詞,而是鮮活可感的、是得到學生真切認同的。語文課,多了這樣一些情意的“溫度”,才會多一些生命的觸動,才會真正與學生的生命相融合。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文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