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東
一、 閱讀教學的“線”
所謂“線”是指教學思路,也就是在教學一篇課文時,我們將沿著一條怎樣的線索,引領學生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領悟文章的中心,以及初步了解文本的寫作特點。教師確定教學思路的方法是——
1. 從課題入手?!缎毂檮钪緦W畫》一課,學生對題目中的“勵志”一詞豐富的內(nèi)涵未必能真正的認識和理解,教師可以問:“作者在命題的時候,為什么不用‘立而用‘勵,有什么區(qū)別?”學生便產(chǎn)生了探究的欲望,形成了閱讀的期待。這種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眼,設計教學思路省時又省力。
2. 從中心句入手。“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边@一句話是《詹天佑》一課的首句,起著統(tǒng)率全文的作用。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抓住中心句進行教學,主旨十分明確。從中心句出發(fā),通過對內(nèi)容的理解和文字的玩味,再回歸中心句,這樣教學不僅收放自如,結構嚴謹,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學習,文本中人物形象就能夠豐滿地屹立在學生的眼前。
3. 從關鍵詞入手。教學《大禹治水》這篇課文,教師發(fā)現(xiàn)兩個同音字,即“治理”的“治”和“制服”的“制”。這兩個漢字都是一類生字,要求“四會”。教師決定教學從這兩個關鍵詞入手,首先在讀準翹舌音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口述這兩個生字該怎么寫,并在田字格里指導學生書寫。接著,教師出示了一道填空題:大禹帶領老百姓( )洪水,洪水被( )了。學生通過正確地填寫,不僅初步了解“治理”和“制服”兩個詞語的意思,而且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最后,教師抓住“治理”,按照課文的敘述順序,指導學生了解治理洪水的原因,體會大禹治理洪水的艱辛和為大家舍小家的獻身精神,從老百姓過上安定的生活中,認識到大禹是一位為民造福的英雄。
4. 從語言入手?!跺X學森》這篇課文主要通過錢學森的兩段話表現(xiàn)了錢學森強烈的愛國情懷。有的教師就利用“言為心聲”這一特點,首先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畫出這兩段話,接著研讀這兩段話,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和補充相關的資料,理解錢學森“我是中國人”那種強烈的責任感和愛國心。然后,再抓住對美國海軍的一位高級將領話語的剖析,認識到錢學森卓越的才華,回國意義的重大,從而體會出錢學森一心報效祖國的強烈愿望。
5. 從課后習題入手?!缎车膬鹤印愤@篇課文,課后有一道問答題:“林肯演講前后,參議員們對他的態(tài)度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有這么大的變化?”教師一般都喜歡抓住它作為教學思路,因為這樣做能夠把課文第一部分的內(nèi)容拎起來,課上得比較“整”;同時,把林肯在演講會上的三段精彩的發(fā)言凸顯出來。通過研讀,學生便可以認識到林肯的睿智與寬容,強烈的責任心,以及對父親的尊重和敬仰,即人格的魅力。
6. 從人物形象入手。在教學《海倫·凱勒》這篇人物傳記的課文時,教師出示了一道填空題:“海倫·凱勒是一位 的人?!苯M織學生讀讀議議。由于問題寬泛,思維的空間很大,學生能夠就自己的閱讀能力和認識水平發(fā)表意見與看法,必然會給班上參與研討的學生帶來思考、啟發(fā)與提升,對海倫·凱勒的認識會更加全面與深刻,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也會更加到位,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思路很適合于人物傳記類的文章。
7. 從體裁特點入手?!兜嗡┦膯⑹尽肥且黄f明事理的課文,教師可以這樣設計:首先,通過對太極洞奇觀成因的探討,學生能夠認識到這一奇觀給予人們的啟示,即明確這篇議論文所要闡明的觀點,即“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事”。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說說自己還知道哪些類似的事例,并組織學生討論作者為什么只選擇這么三個事例,從而認識到它們的代表性,很好地把握住了選擇的“論據(jù)”必須具有典型性。
8. 從認識上的沖突入手?!肚嗤芸春!肥且黄?,在教學這一課時,當學生了解青蛙的夢想——看海,并明確實現(xiàn)夢想的途徑則是攀登上眼前的這座大山時,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對于青蛙來說,登上這樣一座高山,究竟難還是不難?學生們有的說“難”,有的卻說“不難”,認識上發(fā)生了分歧。這種抓住學生認識上的沖突來設計教學流程,不僅思路清晰、流暢,而且借助對課文的理解,滲透了辯證統(tǒng)一的思想,這是難能可貴的。
二、 閱讀教學的“點”
1. 起點。所謂的“起點”,是指課從什么地方上起。我個人認為,應該捕捉教材的要求和學生的需要兩者的結合點。一位教師在教學《鄭成功》之前,發(fā)現(xiàn)在做“鄭成功的偉大功績是( )”這一道預習作業(yè)時,大多數(shù)學生都只寫了“收復臺灣”。怎樣才能讓學生知道“建設臺灣”也是鄭成功的偉大功績呢?
上課伊始,老師指點課題,單刀直入地問:一說到鄭成功,我們就會想到他的一個偉大功績——收復臺灣。收復臺灣后,同學們的心情如何?高興的不只是你們,瞧——出示第6自然段。接著,老師問:慶功宴上,人們載歌載舞,歡慶勝利。但是,席間有一人沒有被勝利的喜悅沖昏頭腦,他目光深邃,眉頭緊鎖,他是——(鄭成功)。他在擔憂什么呢?有的學生說,他可能在想,我現(xiàn)在是收復了臺灣,但是我的軍隊一離開,侵略軍又來了怎么辦?有的說,他可能在想,臺灣還很落后,要想辦法讓他們強大起來。老師接過話題說:鄭成功深謀遠慮,他看到不僅是現(xiàn)在,更是——(未來),他還要帶領臺灣人民一起——(建設臺灣)。具體是怎樣做的?引導學生繼續(xù)學習課文相關內(nèi)容。在教學中,加設這一問,目的是把學生從輕松喜悅中拉回文本,走進鄭成功的內(nèi)心世界去思索去體驗,在眾喜獨憂的對比中體會鄭成功的深謀遠慮,明確建設臺灣的目的是讓臺灣強大起來,因而,建設臺灣同樣意義非凡,也是鄭成功的偉大功績之一。
2. 重點。所謂的“重點”,是指在“課標”關于學段目標的統(tǒng)率下,具體課文表現(xiàn)出來的要求,包括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人文性和工具性。《石灰吟》和《墨梅》這兩首古詩的特點都是托物言志。《石灰吟》中的“要留清白在人間”和《墨梅》中的“只流清氣滿乾坤”這兩句詩中,有一個同音字“l(fā)iú”,學生在默寫時往往會出現(xiàn)差錯。為了消滅差錯,執(zhí)教的教師決定從意義入手,帶領學生分別品味這兩個同音字的精妙。通過議論,學生明白:第一個“留”字寫出了石灰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和堅定,這個“留”字充滿了決心,是擲地有聲的志向,要留存人間;第二個“流”字,寫出了梅花不圖虛名,只求淡雅之氣彌漫于大地之間,這種淡泊名利的胸懷,隨著看不見的香氣能夠流芳百世。這種把辨析同音字的不同用法置于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不僅扎實有效,而且加深了學生對于詩句的理解,提升了對事物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這種將“人文性”和“工具性”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凸顯教學重點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3. 難點。所謂的“難點”,是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主人翁的情感,以及學習寫作方法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或者障礙?!墩\實與信任》這篇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你給我留下了誠實與信任……”學生認為作者留下的明明是一張留言條,小紅車主為什么說留下的卻是“誠實與信任”呢?說作者“誠實”還能理解,說他“信任”卻讓人無法理解,難以接受,這就是教學上的難點。如何突破呢?這位老師是這樣做的:你認為一般人遇到這樣的事情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會怎么做?會一走了之,免得小紅車主知道后,找麻煩甚至訛詐自己。而作者卻怎么做的?為什么這樣做?作者之所以留下寫明自己的姓名、電話,是因為他懂得做人應該以誠為本,敢于承擔責任。他相信天下還是好人多,信任小紅車主能和自己一樣誠實,會本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來解決問題的。這樣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回憶平常生活中的做法,與課文中的“我”的做法進行對比,從而突破教學上的難點。
4. 亮點。所謂的“亮點”,是指教師的預設,在解決生成問題的過程中所迸發(fā)出來的智慧,以及所產(chǎn)生的靈動。教師的預設要形成教學上的亮點,我看至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努力:(1) 深刻:解讀文本要有深度;(2) 有特點:要能夠準確地把握住教材本身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3) 靈動:要善于捕捉課堂上出現(xiàn)的問題,作為新的教學資源,從而深化對文本的理解,發(fā)展學生的認識,產(chǎn)生思維的靈動,讓課堂呈現(xiàn)出新的活力。
5. 終點。所謂的“終點”,一方面是指落實教學目標,檢驗教學效果的情況;另一方面是指能否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與探究的興趣,做到帶著問題和欲望走出課堂。執(zhí)教《黃鶴樓送別》這篇課文的教師,在總結課文時這樣說道:“朋友遠行,為他作詩,就叫‘送別詩,像這樣表達濃濃情意的詩還不少呢!我們曾經(jīng)學過《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別董大》《芙蓉樓送辛漸》等等,這些就是“送別詩”帶給我們情感的熏陶和體驗?!边@位教師先用簡短的話語指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的類別,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接著,以“送別詩”為出發(fā)點,幫助學生回憶學過的相關古詩句。難能可貴的是在吟誦這類詩句時,教師點明了這些詩句雖然同屬“送別詩”的范疇,但是表達的情感還是略有差異的,讓學生感受到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者單位:南京市南化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