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薛寶釵是曹雪芹塑造的一個復雜的文學典,作者賦予了她豐滿,立體的性格特征,她表面上 “裝愚守拙”一舉一動顯得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風范。實際上她期望著“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但其實,寶釵和黛玉一樣可憐,一樣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一樣值得我們同情,只不過在她身上的社會人生悲劇,是以另一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從另一個角度控訴了封建社會制度,而與黛玉相比寶釵的悲劇意味更濃,悲劇層次也更加深刻。
[關鍵詞] 薛寶釵;悲?。患倜婢?;可愛;同情
薛寶釵是偉大的文學家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塑造的一個頗為復雜的文學典,作者賦予了她豐滿,立體的性格特征。作者既寫了她大家閨秀卓越的氣質(zhì),沉靜淡泊、溫柔和平的性格,又展示了她心靈深處隱藏的豪放大度。同時也一針見血地寫了她性格中的弱點——“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她博學多才,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無一不曉,各地風土,處世之萬般皆通。就連醫(yī)藥之理,寶釵也略知一二。她的藝術造詣很深,在大觀園里是有口皆碑的。詩才敏捷,足可與黛玉相媲美。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種嫵媚風流”的容貌神韻的確很美,薛寶釵是一個才貌雙全的少女。
在生活中,寶釵并不是像黛玉一樣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隱心機。她表面上“隨分從時”“裝愚守拙”“罕言寡語”,一舉一動顯得“端莊賢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風范。但實際上她期望著“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溫柔敦厚的儀范中掩蓋的是“欲償白帝”的野心。雖然表面不言不語,安分守已,實則“留心觀察”。甚至就連那個幾乏忌恨一切的趙姨娘也贊她:“很大方”,“會做人”。
“會做人”的確是薛寶釵的性格特點,這與她“溫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為人人所夸贊。薛寶釵“會做人”,“不關已事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的為人處世原則,讓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樣用尖酸刻薄的話語指出,而是充聞耳不聞,裝作沒看見,只為心里明白也就罷了。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著些見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們便贊她“會做人”。其實,寶釵和黛玉一樣可憐,一樣是封建社會里的悲劇人物,一樣是犧牲品,一樣值得我們同情,只不過在她身上的社會人生悲劇,是以另一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從另一個角度控訴了封建社會制度,而與黛玉相比寶釵的悲劇意味更濃,悲劇層次也更加深刻。
當她最終獲得寶二奶奶的地位,活得愉快,做得虛偽??墒?,我們可曾想一想,寶釵的處境與黛玉比起來是多么的不同阿!黛玉父母早逝煢然一人,寄人籬下,過著“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生活,這位玉潔冰清多愁善感的貴族小姐,以她全副身心,獨特的方式所進行的唯一的也是起碼的追求,就是尋求一個愛情上的知音,生活中的伴侶。因此,黛玉的最大愿望就是得到寶玉的愛情,而寶釵家資富饒,父親早亡,哥哥薛幡又是糊涂無能的廢物,不能理家,母親薛姨媽,不通文墨,年紀又大,維持薛家門庭的重任全部落到她的身上了。為了完成任務,她不得不克制住自己的本性,尊奉婦教,謹守婦規(guī).黛玉則相對不受這種約束,然而,這種對自己個性的約束,不能不使寶釵感到痛苦,她畢竟是一個美貌端莊,博才多學的妙齡少女,也需要愛,也有自己的個性。一般人只看到她善于做假,溫文爾雅寬宏大量,對別人的非議“渾然不知”卻不知道她不得不這樣做,她那里是真的“渾然不覺”啊,她只不過把自己的個性藏在心里罷了。當然她的個性也并不總是深藏是露的,她那少女的天性時常也表現(xiàn)出來。第三十五回中寶玉無意間用“體豐”的楊玉環(huán)來比寶釵,刺中了寶釵想入宮為女官而未能如愿的痛處,惹得涵養(yǎng)甚深的寶釵勃然大怒,對來找扇子的小丫環(huán)大發(fā)雷霆,黛玉見寶玉奚落了寶釵而表現(xiàn)得意,這使寶釵受不了,于是她又借此機會挖苦寶玉和黛玉“你們通今博古,才知道‘負荊請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負荊請罪”,原來寶釵也會使性子。又據(jù)寶釵自己講,她“原也是淘氣的,背著大人瞧‘西廂元人百種,大人知道,打的打,罵的罵,燒的燒,才丟開”。由此可見寶釵并非是真正封建淑女。她是個戴面具的人。
寶釵約束自己本來高傲的性格,尤其在賈府里約束自己,完全是為了她可憐的目的。封建中商地位并不高,薛姨媽深知要維護薛家的產(chǎn)業(yè)和榮華,必須在政治上有所依靠。而要達到此目的,與賈家聯(lián)姻是上策。這番打算,寶釵當然心領神會。長期寄住賈家,為奪取寶二奶奶的地位,苦苦奮斗著。她與黛玉有著不同的苦衷什么事都要處處留心,時時留意。實際上她甚至還不如黛玉自由,無論是給賈母,鳳姐的高級拍馬,還是對姨娘,小姐的巧妙籠絡,都需要極強的克制力都需要煞費苦心。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對黛玉,寶釵同樣寄予了滿腔同情。從第五回里,我們可以讀到揉黛玉,寶釵為一體的判詞:“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代林中掛,金簪雪里埋”,暗喻了寶釵的結局和黛玉一樣凄涼,作者“懷金悼玉”深嘆感慨,在《紅樓夢》字里行間隱約可見。
參考文獻:
[1]《紅樓夢》,曹雪芹著.
[2]《名家解讀〈紅樓夢〉》,張寶坤選編,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3]《紅樓夢人物論》,王昆侖著,北京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趙永濤(1962—),男,籍貫是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F(xiàn)任教于淮南師范學院中文與傳媒系,專業(yè)技術職稱為講師,研究方向:文化語言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