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閱讀是寫作的源頭,我們學習語言,學習寫作無不是從閱讀開始的。閱讀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語言材料。閱讀使我們的表達更加簡明、連貫、得體、豐富和幽默。閱讀可以開闊視野、啟恩益智,積累寫作素材,閱讀可以開闊胸襟、陶冶情操,昔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自古以來,人們就相信讀書可以養(yǎng)氣──培養(yǎng)做人和作文的浩然之氣。
[關鍵詞] 閱讀,寫作,途徑
張志公先生說:“要提高寫的能力,必須多讀,精讀,熟讀,。寫,需要指導,需要練習,但沒有讀作為基礎是不行的。講一篇文章,指導學生好好地理解,好好地讀,也正是在指導他學習寫。不要把讀和寫看成不相干的兩碼事?!睆堉竟壬倪@句話告訴我們的讀書的要訣,教師要指導學生這樣去讀書:
1、讀書要多。閱讀與寫作就如同蜜蜂采百花而后釀蜜一樣。沒有見多識廣、博采眾長的“厚積”,就不可能有寫作的“薄發(fā)”或“多發(fā)”,閱讀對寫作的促進作用,早在唐代始就有深刻的認識: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話充分地說明了閱讀對寫作的重要作用。調查證明,那些能文善言的學生無不得益于日常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那些文壇宿將無不是廣涉諸子百家、三教九流的典章軼事。閱讀如水,寫作如魚。只有當閱讀之水像海一樣廣闊時,寫作之魚才能自由地跳躍、遨游。
要多方面積累寫作素材。多方面地講求閱讀方法也就是多方面地養(yǎng)成寫作習慣。習慣漸漸養(yǎng)成,技術拙劣與思路不清的毛病自然漸漸減少,一直減到?jīng)]有。所以說閱讀與寫作是一慣的,閱讀得其法,閱讀程度提高了,寫作程度沒有不提高的。只有多方面的閱讀,才能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為我所用,才不至于在真實寫作時為沒有寫作素材而犯愁,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圖書室,可有些學校的圖書室只是形同虛設。筆者認為,圖書室一定要充分利用。教師應組織學生到圖書室去借書,每周安排一節(jié)課到閱覽室去讓學生閱讀。教師還可以在班級開辟了一個圖書角,要求每位學生每學年至少捐獻一本自己喜愛的書與大家共同分享。這樣,充分發(fā)揮學?,F(xiàn)有的閱讀資源優(yōu)勢和學生積極性,把讀書活動搞得紅紅火火。
2、讀書要精。讀書多固然重要,但如果一目十行、浮光掠影的閱讀是沒有什么效果的,書要帶著思維去讀,要深入的理解才行。如高中課本必修三中有一篇文章,題為《品質》,如果只是草草讀一遍,很多學生連題目的意思都不能明了,更不能準確說出文章的明暗線及主人翁的性格了。教師要引導學生精讀文章,讓學生摘抄,寫讀書筆記,談讀書體會,積累寫作素材。創(chuàng)設機會讓學生交流讀書的體會,并對一些問題進行評論、辯論,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收集和整理一些經(jīng)典警句、勵志格言,經(jīng)典的詩詞,經(jīng)典的詞語,引導學生摘抄一些美妙片段,把讀書的體會及時記錄下來。在收集的過程中提高學生閱讀、審美、鑒賞能力,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3、讀書要熟。讀書要熟,目的是達到“耳熟能詳”、“熟能生巧”、“信手拈來”的地步。古往今來,背誦是人們讀書的一種傳統(tǒng)方法,也是最古老的積累方法,如果對一些好的文章或段落、片斷進行精讀、背誦,日后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學生養(yǎng)成背誦的習慣,也會終身受益。對文章多看精思,熟讀成誦,才能進入文章的美妙意境之中,產(chǎn)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立體感,進而對作者的構思、立意、觀點、感情,有逐層深入的理解和體會,溝通與作者的感情,引發(fā)大量的聯(lián)想,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和精讀、背誦,還能增強記憶,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在理解的基礎上的背誦是一種儲蓄式的積累,就像蜜蜂采集千萬朵花的花粉,雖一時一點一滴,但積少成多,聚沙成塔,也會成為大學問。通過精讀背誦,會不斷消化吸收到大量的詞匯聚于腦中,會得到許多布局謀篇的章法儲存腦際,逐步形成各種各樣的優(yōu)秀寫作范型。下筆時,一旦觸發(fā)靈感,就會意到筆隨,妙語連珠。
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收集和整理一些經(jīng)典警句、勵志格言,經(jīng)典的詩詞,經(jīng)典的詞語,引導學生摘抄一些美妙片段,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去背誦這些摘記的內容。如果光記載而不背誦,到寫作文想引用一名言警句時,似乎有那么一印象,但就是絞盡腦汁想不起來,只能感嘆“書到用時方恨少”了。所以,讀書一定要熟才行。
閱讀是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廣大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多讀、精讀、熟讀。
參考文獻:
[1]張志公:《漫談語文教學》見《張志公自選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趙志偉:《觀察與作文》,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3]潘新和:《中國現(xiàn)代寫作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程紅兵:《創(chuàng)新思維與作文》,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簡介:李凌芬(1983—),女,江蘇淮安,單位:淮安市范集中學,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