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強軍
(廬山旅游職業(yè)高級中學 江西九江 332000)
廬山佛教年譜
封強軍
(廬山旅游職業(yè)高級中學 江西九江 332000)
東晉以降,廬山就以宗教之山名世,佛教乃其主體構(gòu)成部分。漢地佛教中,廬山不僅以名寺高僧云集享譽佛教界,亦不僅以其在佛教漢地傳播、嬗變的歷程中所占有的坐標性位置而彪炳佛教史,還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歷史淵源,與中國的文化生態(tài)、文化歷程產(chǎn)生了千絲萬縷的關(guān)聯(lián),此中關(guān)聯(lián)形成的諸多文化現(xiàn)象業(yè)已引發(fā)了學界的關(guān)注和持久的探討。本文試借年譜之形式,對地域性佛教文化范型的廬山佛教,作一縱向掃描,將濃縮的史料信息歸攏整合成為一份廬山佛教的簡明歷史檔案。
廬山 佛教 年譜
東晉咸康六年(340), 江州刺史王羲之將其廬山別墅(金輪峰下)舍給西域僧達摩多羅(非佛馱耶舍)建寺院,此為歸宗寺肇基之始。達摩多羅成為歸宗第一任住持。(此據(jù)《憨山老人夢游集》廬山金輪峰上釋迦文佛舍利塔記)
東晉太元二年(377), 光祿卿、江州刺史陶范舍其宅為慧永法師(慧遠同門師兄)建西林寺。
東晉太元六年(381),慧遠大師與弟子數(shù)十人擬往廣東羅浮山傳法,途經(jīng)潯陽,見廬山清靜足以息心,留住龍泉精舍,在此講經(jīng)說法。
東晉太元九年(384), 江州刺史桓伊出資,助慧遠法師建東林寺。
東晉太元十一年(386),東林寺落成,因位于西林寺之東,故名東林寺。
同年,慧遠迎文殊菩薩金像于東林寺,并作《文殊瑞像贊》。
東晉太元十六年(391),梵僧僧伽提婆至廬山,慧遠請他重譯《阿毗曇心論》《三法度論》。
東晉太元十七年(392), 慧遠以禪經(jīng)律藏多未俱,乃派遣弟子法凈、法領(lǐng)去西域(蔥嶺外)求法,后取回不少梵本經(jīng)典。
東晉隆安三年(399),慧持與兄慧遠相辭別,奔赴千里之外的蜀地弘法。
東晉隆安四年(400),慧遠與徒眾三十余人杖錫游廬山石門??煞Q廬山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次團隊游?;圻h作《廬山諸道人游廬山石門詩序》。
東晉隆安五年(401), 大軍閥桓玄勸慧遠還俗登仕,慧遠拒絕?;感鳌读T道書》,慧遠正辭以答?;圻h聞鳩摩羅什至長安,致書通好。東晉元興元年(402), 桓玄自稱太尉,專擅朝政,欲令沙門敬王者,以其《與八座書》示慧遠,慧遠不為所屈。答辭堅正,后復著《沙門不敬王者論》。
同年,桓玄“沙汰眾僧”,但對東林寺網(wǎng)開一面,特關(guān)照“唯廬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列?!?/p>
同年, 慧遠與劉遺民等一百二十三人,結(jié)白蓮社,共期往生西方。劉遺民撰《發(fā)愿文》。
東晉元興三年(404),晉安帝自江陵返京師,途徑東林,何無忌勸慧遠侯覲,遠稱疾不行。帝遣使勞問,遠修書致謝。
東晉義熙元年(406),慧遠作《法性論》一書成,后秦主姚興贈《大智度論》給慧遠,并請為之作序,慧遠作《大智論序》。
同年慧遠致書鳩摩羅什,問大乘要義,鳩摩羅什一一作答。
東晉義熙四年(408),竺道生自長安南歸經(jīng)廬山,以《般若無知論》示慧遠。
東晉義熙五年(409) ,江州刺史、鎮(zhèn)南將軍何無忌就沙門袒服,蔑棄禮法,作《難袒服論》予以指斥,慧遠作《答何鎮(zhèn)南書》,與之相質(zhì)難。
東晉義熙七年(411), 天竺高僧佛馱跋陀羅率弟子慧觀等四十多人在長安因事被逐出鳩摩羅什長安僧團,離開關(guān)中投奔廬山。佛馱跋陀羅應(yīng)慧遠之請,譯出《修行方便禪經(jīng)》,慧遠作序介紹贊揚。
同年,謝靈運初至東林寺,及謁遠公,“肅然心服”。
東晉義熙八年(412),慧遠在香爐峰下立佛影臺,刻萬佛影于此上,并作《萬佛影銘》。
同年,謝靈運再入東林,住寺一年余,通曉梵文的他,在寺期間翻譯了《涅槃經(jīng)》。
東晉義熙十年(414),西域僧佛馱耶舍攜佛祖舍利子入廬山,應(yīng)邀加入蓮社。其舍利子供奉于金輪峰頂特為所建的舍利塔中。
同年, 慧永法師在西林寺圓寂。
東晉義熙十二年(416),慧遠示寂于東林寺。潯陽太守阮侃為造墓,謝靈運制碑文,宗炳立碑寺門。嗣后,慧遠獲“廬山尊者鴻臚大卿白蓮社主”謚號。
東晉義熙十四年(418),豫章太守王虔請遠公弟子道炳為東林寺主。
宋元嘉七年(430),蓮社高賢竺道生自吳郡返廬山,于東林法席升座,講解《涅槃經(jīng)》,論證其所持“一闡提皆得成佛”之義。
宋元嘉十一年(434),卓越的佛教理論家、義學大師竺道生在廬山最后一次“升座說法”,旋即“隨幾而化”,翌日葬于廬山西阜。
齊永明七年(489),咨議參軍張希奏始建寶庵寺。(該寺后更名為棲賢寺)
梁太清中(547—549),重開甘露戒壇,襲用慧遠講《金光明經(jīng)》于林間之傳戒法式。同時,有僧來自西域,以影石(高八寸,徑五寸)安置西林寺佛像頂上。
梁承圣三年(554),《高僧傳》作者慧皎卒于江州。江州僧人慧恭等安葬慧皎于廬山禪閣寺墓地。
隋開皇十二至十五年間(592—595),天臺宗開山祖師智顗大師棲居東林,歷時三載。
隋大業(yè)二年(606),慧達禪師造西林七閣,世稱“神運閣”。閣成,復往長沙模寫瑞像及刻優(yōu)填王像。
隋大業(yè)十三年(617),大書法家歐陽詢撰《西林寺道場碑》,未著書寫者姓名,現(xiàn)碑佚文存。(此條出處系存疑,待考?!咦?
隋大業(yè)十三年至武德八年(617—626),道信(禪宗四祖)欲往衡岳,途徑江州時,“道俗留止(廬山)大林寺”。嗣后棲居十年之久。
唐貞觀年間(627—649), 凈土宗二祖、善導大師因景仰慧遠大師,至東林寺瞻禮遺范。
唐開元十四年(726),李白游東林寺,作《東林寺夜懷》、《別東林寺僧》。
唐開元十九年(731),東林寺修葺一新,特請大書法家李邕撰寫碑文。《復東林寺碑》共1737個字。一時觀者如云。
唐天寶十年(751),揚州大明寺高僧鑒真大和尚朝禮東林寺,離開時攜東林僧智恩赴東瀛,第六次東渡日本終獲成功。
唐天寶十三年(754),唐玄宗下詔在廬山西林寺后敕建千佛塔一座,以示敬崇。同時朝廷賜田百余頃,給予免稅權(quán)。
唐至德初(756),熙怡律師來東林,居耶舍塔院。許堯佐所作《熙怡碑銘》稱其“受具戒于南岳,敷律范于東林,臨壇持法,垂五十年”。
唐寶應(yīng)—永泰年間(762—765),凈土宗四祖法照大師在廬山結(jié)凈土道場(或謂“西方道場”)專修“念佛三昧”。(法照大師離開廬山后,即投衡山道場凈土三組承遠大師座下——補記)
唐永泰二年(766),楷書之冠顏真卿旅居東林,手書題記刻石于東林寺耶舍法師碑側(cè)。另題記刻石于西林寺慧永法師碑上。
唐大歷中(770前后),智常法師依馬祖道一大師習禪于廬山馬祖山凌霄院,得馬祖心印。后智常開法于歸宗。
唐貞元十一年(795),東林寺遠公影堂建成。
唐貞元十四年(798),江州守李公康請上弘大師入主東林。上弘前后蒞事,凡十八會,度男女僧尼計一萬五千五百七十二人。
唐元和七年(812), 李肇作《東林寺經(jīng)藏碑》。此番東林經(jīng)藏院藏經(jīng)達萬卷之多,有“天下經(jīng)典一寺藏”之譽。
唐元和十二年(817),白居易邀元集虛等名士并東林寺僧若干,會聚其廬山草堂,旋即同游大林寺,白題《大林寺桃花》詩一首。
唐大和四年(830),宰相裴度為東林寺題“神運殿”匾額。
唐大和九年(835),應(yīng)東林寺僧之請,白居易將自己積年詩文之作共2964篇,勒成六十卷,名曰《白氏文集》,交付東林寺藏經(jīng)樓收藏。
唐會昌三年(843), 東林寺僧云皋模李邕所撰并書《東林寺碑》刊之于石,江州刺史張又新復作屋其上以護之。
唐會昌五年(845) ,武宗下詔毀天下佛寺,東林亦罹法難。
唐大中二年(848), 宣宗即位不久,即頒詔修復會昌中所毀寺宇,江州刺史崔黯奉詔恢復東林寺,以舊僧正言統(tǒng)理其事。
唐大中十一年(857),東林寺歷會昌法難之后復寺工程告竣,堅持殿、閣、廂、塔、僧舍等共310余間,時稱“極天下之壯觀”。崔黯撰《復東林寺碑》文,年逾八旬的唐楷大師柳公權(quán)書《復東林寺碑銘》,刻碑于寺。
東林寺“多羅藏”為淮南節(jié)度副大使高駢所毀,遠公《廬山集》及白居易存藏文集皆罹劫火。
五代楊吳大和元年(929), 德化王楊澈重建遠公影堂及石塔,元皓作《遠公影堂記》以記其勝。
南唐保大九年(951),廬山開先寺始建落成,元宗李璟任高僧紹宗禪師為該寺首位住持。
同年,敕建西林寺磚浮圖,名“千佛塔”。
保大十二年(954),南唐中主令鑄鐵羅漢五百尊送東林寺,寺僧造閣以供奉之。
宋建隆元年(960),南唐中主遷都洪州(南昌)途中,小憩開先寺,聽紹宗禪師說法。
宋建隆二年(961),宋太祖賜歸宗智常 “至真禪師”謚號。
宋乾德二年(964),南唐后主李煜授意在廬山石耳峰下建崇勝寺。(該寺隨即改名圓通寺。入宋后,宋太祖賜寺名“圓通崇勝禪寺”。有宋一代,圓通寺發(fā)展成為江南巨剎)
宋開寶八年(975) ,宋將曹翰攻陷江州(原屬南唐),入東林將寺藏五百鐵羅漢劫取裝船而去。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宋太宗賜西林寺以“太平興國乾明禪寺”額,寺由此成為禪林。
同年間,比丘尼愿蓮法師以廣收女眾為主體,在廬山西北蓮花峰下將一座建于唐代的鐵佛寺改建為比丘尼道場。取寺名為“鐵骨寺”、后改為“鐵骨庵”。(“鐵骨”意音雙關(guān),骨諧“姑”之音,意指鐵心修行的尼姑。另,上世紀九十年代恢復后,改回“鐵佛寺舊稱)此寺為廬山千百年來比丘尼道場中的代表。
宋景德間(1004—1007),宋真宗敕修西林寺殿宇廊廡。
宋慶歷五年(1045),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訪圓通寺,謁見住持高僧居訥禪師,相談甚歡。
宋慶歷六年(1046),黃龍慧南禪師應(yīng)歸宗寺之請,入廬山任該寺住持。(嗣后慧南成為禪宗黃龍派開山祖師)
宋皇祜元年(1049),仁宗帝詔圓通居訥禪師住持東京(開封)十方凈因禪院。居訥舉大覺懷璉禪師(時任圓通掌書記)以自代。懷璉即成行。
宋皇祜五年(1053),歐陽修游廬山圓通寺,因與居訥禪師相晤,通宵暢談,后人特建“夜話亭”以紀念之。
宋熙寧元年(1068),王安石作《金像文殊現(xiàn)瑞記》。此金像于會昌法難時由東林寺僧藏于廬山錦繡谷,后有“現(xiàn)瑞”一說,曾為東林鎮(zhèn)寺之寶。
宋熙寧四年—熙寧五年(1071—1072),理學開山祖師周敦頤拜謁時住持歸宗寺的高僧佛印了元,幾番問道交往,周從中悟禪理而助其性理之學,萌生立社之意。于是踵慧遠大師白蓮社高風,締結(jié)“青松社”。二人互推對方為社主(然究竟誰定為社主,存疑)。
宋元豐二年(1079), 神宗詔東林寺撤律宗該為禪寺,南昌太守王韶延請高僧??倿闁|林住持。
宋元豐三年(1080), 大畫家李公麟(號龍眠)為東林繪制《十八高賢圖》。
同年,米芾游東林、開先等寺。其間他為開先寺書寫了《江淹從冠軍建平王登廬山香爐峰》詩碑。
宋元豐四年(1081), 蘇轍應(yīng)棲賢寺住持智遷之請,撰《廬山棲賢寺新修僧堂記》。蘇軾后親書該文全文贈與棲賢寺刻碑。
宋元豐三年—元豐五年(1080—1082),高僧佛印了元住持廬山歸宗寺,時蘇軾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二人隔江常以書信往還。
宋元豐七年(1084),東林??偱阃K軾游覽東、西林諸勝,蘇軾寫下傳誦千古之《題西林壁》。
宋元佑三年(1088), 哲宗敕內(nèi)侍護黃金赴東林,用以裝飾佛像。
宋元佑六年(1091), 開先寺主持鑒瑛禪師請黃庭堅書“七佛偈”,書成刻碑。此碑今尚完后,嵌于山南讀書臺右側(cè)石壁上。
同年,張商英出任江西路轉(zhuǎn)運使,取道廬山謁東林??傉沼X禪師,得到禪師的印可。
宋紹圣元年(1094),黃庭堅抵歸宗寺,與住持真凈克文禪師同游共話于寺旁鸞溪之上,并勒石以記。
宋宣和四年(1122),宏智正覺(曹洞宗法嗣)參學廬山,在圓通寺闡提惟照禪師座下開法。
宋宣和年間(1119—1126),“云門中興”尊宿雪竇重顯禪師至廬山,參訪棲賢寺、羅漢寺。
南宋建炎二年(1128),東林等廬山各大寺院均毀于李成、何世清二盜之手。
南宋紹興二年(1132), 民族英雄岳飛駐屯九江,常盤桓東林,與東林慧海上人結(jié)下厚緣。
南宋乾道四年(1168),日本臨濟宗開山大師榮西至東林參學。
南宋乾道六年(1170)陸游赴蜀取道江州,游覽并下榻東林寺。寫了一篇《游東林記》。
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四月任南康知軍不久,便與諸友、同仁、親屬一行13人探訪棲賢寺,并題志摩崖于棲賢寺側(cè)。
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成宗鐵穆耳恩賜東林寺為“白蓮宗善法堂,護持教法”。
元成宗元貞三年(1297) ,元代杰出高僧中峰明本大師訪廬山,瞻禮東林慧遠大師塔,游歸宗、圓通、棲賢等寺,作“懷凈土詩”108首。
元大德九年(1305), 東林寺蓮宗善法堂主僧普度修成《蓮宗寶鑒》十卷,未幾,奉旨刊版印行,流通中外。
元延佑七年(1320), 東林寺又毀于火。寺住持慶哲倡議重建,獲遠近信眾踴躍資助,經(jīng)營十余歲而告成,結(jié)構(gòu)莊嚴,有加于昔。
元延佑年間(1317—1321),日本大阪留學僧澄圓于公元1317年,遠涉重洋到東林求道,1321年學成歸國。臨別,慶哲大師相贈白蓮以永志紀念。澄圓回到日本,創(chuàng)建旭蓮社,鑿池播種使蓮芽萌生,以后逐步栽種到日本各大凈土宗佛剎道場,并因?qū)]山之風帶進日本而知名。
明洪武六年(1373),東林寺僧祖觀重修寺宇僧寮,移山門于虎溪橋外。
明洪武十四年(1381),僧宗乘重建西林寺。
明洪武年間(1368—1399),太祖朱元璋敕封天池寺改名“天池護國寺”。同時規(guī)定南康、九江兩府每年春秋兩季“合祀天池寺”。
明永樂年間(1403—1425),成祖朱棣敕天池寺 “天池萬壽寺”額。
明宣德年間(1426—1436),宣宗朱瞻基又敕“天池妙吉禪寺”,并詔令江西都指揮司和布政使司“以人力修天池寺”。
明正德十五年(1520)心學大師、理學家王守仁游東林寺,賦七言古詩并書,其石刻嵌在三笑堂壁間。
明隆慶年間(1567—1571),蓮池大師(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凈土宗第八代祖師)游方至廬山,瞻禮慧遠大師東林遺范。
明萬歷七年(1579), 仁敬禪師(號恭乾)在廬山金竹坪荒野獨自誅茅辟地以建寺,引來僧眾,歷數(shù)載建成千佛寺。
明萬歷年間(1573—1585), 高僧徹空在廬山黃龍谷辟地建寺,名“鹿野禪林”,后更名為黃龍寺。
明萬歷十四年(1586),慈圣皇太后賜贈廬山黃龍寺舊刻《大藏經(jīng)》637函和續(xù)刻《大藏經(jīng)》41函。神宗皇帝下詔頒賜“護藏敕”和御撰《新刊續(xù)入藏經(jīng)序》,以旌表其母功德;并親自召見徹空禪師,賞賜紫衣袈裟。
同年,東林寺蓮池的白蓮在絕跡多年后,奇跡般地復生于池中,禮部尚書董其昌作詩以記之。
明萬歷十五年(1587),徹空法師修建“賜經(jīng)亭”,以感皇恩。其后,慈圣皇太后又頒賜滲金精鑄佛像、西洋水墨羅漢18軸、大型金銅鑄香爐、花瓶、萬歲牌、毗盧佛像、圓球大鏡等寶物。
明萬歷年間(1576—1597),明代四大高僧、紫柏真可大師入廬山,主持恢復歸宗道場,經(jīng)數(shù)年努力使歸宗煥然一新。
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三昧寂光律師入主東林法席,弘揚律宗,使百年式微的東林寺走向中興。
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明代四大高僧憨山德清造訪廬山,擇地五乳峰下,創(chuàng)建法云寺。
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三峰宗創(chuàng)世人漢月法藏應(yīng)憨山德清大師之邀,至廬山法云寺說法。
同年,大旅行家兼文學家徐霞客游東林寺。
明天啟三年(1623),憨山大師在廬山法云寺坐化。
明崇禎四年(1631),廬山黃巖寺道忞禪師編修完成《禪燈世譜后序》。
明崇禎五年(1632) 西林寺西林塔在坍塌數(shù)年后,經(jīng)地方政府官員和諸方襄助,重建告成。
明崇禎十三年(1640),天然函罡禪師祝發(fā)于歸宗寺,正式出家。(有《廬山天然禪師語錄》十二卷傳世,收入《明嘉興大藏經(jīng)》。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手書《般若心經(jīng)》一卷,名大臣張志棟專程送至開先寺供奉。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 康熙巡幸江南的途中,在松江御書“秀峰寺”匾,賜予前往迎駕的開先寺住持心壁禪師。
清康熙五十一(1712),江蘇布政使金世揚捐贈、著名佛像人物畫家許從龍繪就的“五百羅漢圖”運抵廬山棲賢寺。(圖共二百幅,后被康有為推許為廬山鎮(zhèn)山之寶)
清咸豐四至六年(1854—1856), 清湘軍與太平軍大戰(zhàn)九江,東、西林二寺同遭劫火,破壞殆盡。
清咸豐七年(1857) ,潯陽兵巡道蔡協(xié)吉捐重金,重修東林寺。
清咸豐十一年(1861),西林寺住持麓叢重建殿宇,新塑佛像,叢林漸復舊觀。
清光緒十五年(1889),虛云大師游訪廬山大林寺、海會寺。在海會寺,大師應(yīng)邀主持了49天的念佛法會。
同年,康有為游東林寺時發(fā)現(xiàn)柳公權(quán)所書之殘碑。
民國元年(1912) ,中國佛教協(xié)會上海佛學講經(jīng)會在東林召開。
民國三年(1914) ,東林寺重建祖師墓塔,九江閔祖騫撰《重修遠公塔銘》。
民國十二年(1923),佛學大師太虛在廬山大林寺主持暑期佛學講習班,同時發(fā)起籌辦世界佛教聯(lián)合會。
民國十三年(1924.7),由太虛大師發(fā)起的世界佛教聯(lián)合會在廬山大林寺召開。太虛大師被選為首任會長。
民國十四年(1925),太虛大師將其廬山佛學會編為《廬山學》一書,由泰東書局印行。
民國十六年(1927),弘一大師(李叔同)赴“廬山金光明法會”參與道場。弘傘法師結(jié)伴同往。
同年,佛學大師歐陽竟無在廬山黃龍寺與梁啟超、陳三立研討佛學。
民國十七年(1928),胡適游廬山諸名寺,寫下了關(guān)于歸宗寺考據(jù)的文字,提出關(guān)于廬山的“三大趨勢說”。其一云:“廬山東林寺代表‘中國佛教化’和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
民國二十二年(1933),太虛大師在大林寺主講“金剛般若經(jīng)”。戴季陶、蔣作賓、張默君等出席。中國佛教會首任會長圓瑛大師亦參與講學。
同年,國民黨元老重臣戴季陶及元配夫人鈕有恒夫婦捐資修復千佛塔。
同年,弘一大師應(yīng)邀至廬山青蓮寺,為該寺整理佛經(jīng)。期間與來訪的名士陳三立晤談。
民國二十四年(1933),慧遠大師文鈔重編刊行,印光大師(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為之序。
民國二十六年(1937.7.16),太虛大師在廬山講學期間,對日寇挑起“七七事變”悲慨難抑,發(fā)電“告全日本佛教徒眾”,又電“告全國佛教徒”。
民國二十七年(1938),在廬山保衛(wèi)戰(zhàn)中,廬山寺廟叢林古建(并道觀)在日軍炮火下,化為一片廢墟。
民國三十七年(1948),安葬西藏喇嘛諾那呼圖克圖的墓塔——諾那塔在廬山小天池破土動工。(諾那在西康甘孜病逝前,囑其弟子“去世后當火化,骨灰宜負葬廬山”)
一九五三年,虛云大師卓錫大林寺。時住廬山九峰寺的果一法師陪侍左右。長老看到東林破敗的現(xiàn)狀,對果一法師提出恢復祖庭的期望,果一爽然應(yīng)允。
一九五七年(7月7日),周恩來總理視察東林寺,發(fā)出“要好好保護”的指示。
一九六六年—一九七○年,在文革“破四舊”狂潮中,廬山殘存的若干古寺、道觀被毀壞殆盡。
一九八一年,東林交由僧人管理,果一法師出任方丈,開始了恢復、重振千古祖庭的歷程。
一九九二年,東林寺住持果一法師在東林寺內(nèi)創(chuàng)辦江西佛學院。
一九九三年,西林寺千佛塔動工維修時,塔上藏著的百余尊佛像(完好的有70尊,為泥塑)被從新發(fā)現(xiàn),是一批珍貴的文物。
一九九四年,東林寺重建落成,建成大雄寶殿、天王殿、東西寮房、齋堂、山門,遠公塔院等,再現(xiàn)宏麗巨剎之觀。
同年,由妙樂法師歷時五年重建的廬山鐵佛寺主體工程告竣,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題書“廬山鐵佛寺”匾。
同年,果一法師示寂。傳印法師受請任東林寺住持。
(責任編輯秦川)
2013-04-30
封強軍,男,中學高級教師,廬山旅游職業(yè)高級中學副校長,廬山文化研究會理事,研究方向為廬山文化。
B 948
A
1673-4580(2014)01-00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