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最美四月天,百花在四月里綻放出盎然春意,并植孳于秋冬的蓄根上。葛榮晉教授與四位80后青年才俊同臺研討,象征著本欄目必將欣欣向榮。
“只看,不說”。晚年維特根斯坦的這種語言觀,與道家、禪宗的思想相呼應(yīng),將人的神圣性突顯在語言的說與聽、文字的寫與讀之上。王皓月研討“梵音”,表面上是講道教的傳播策略,實際上觸動揭示的乃是人本符號神圣性根性上的信息時代根本問題。路高學(xué)揭示“莫若以明”的一個可能意向是莊子的“目擊而道存”;宋辰從音樂審美視角展開的,正是莊子“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氣”的天人合一思想。耳聽聲,目視色,人接受外部信息的主要感官是耳朵與眼睛,音樂傳遞的聽覺信息因其神秘而神圣。印歐語系文字書寫系統(tǒng)是“我手寫我口”的“音”符串,漢字的象聲/象意互補結(jié)構(gòu)非唯寫我口,更要描摹外物而寫我心,所以,漢字文化圈中的人的信仰方式素樸而自由多元。
以哲學(xué)代神學(xué)的中華傳統(tǒng)的主流和上層,沒有偶像崇拜。但由于莊子承諾“道”“無所不在”,儒家又承諾人人皆可為堯舜,結(jié)果在道教神譜和民間信仰的水乳交融以及“禮失求諸野”的自循環(huán)和自組織歷史過程中,就出現(xiàn)了自由多元但卻過分隨意的偶像崇拜現(xiàn)象。郭中華博士把元代神仙道化劇中的人物形象歸并為瘋癲型、慵懶型、瀟灑型是有趣的。基于此,葛老師把比干這位歷史名人融入儒道互補的中華思想長河,闡明比干在人格與神格之間不斷相互轉(zhuǎn)換變遷的歷史脈絡(luò),正是為中華人本主義的開放神學(xué)觀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佐證。因此,我提議王皓月、路高學(xué)、宋辰、郭中華四位后生和我一道向讀者致謝,向葛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