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揚
在中國龍鳳文化中,龍和鳳雖然是虛構的神物,但是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卻是異常神圣而尊貴的,從古至今,歷經(jīng)近萬年的演化,龍和鳳的形象滲融于中國人的精神層面、文化層面和生活層面,人人皆知、家喻戶曉,始終占據(jù)著崇高和特殊的地位,成為中華民族有別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這在世界文明發(fā)展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文化現(xiàn)象。
龍和鳳成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形象源遠而流長,上溯可及炎黃之前,順流可達當今時代,歷經(jīng)八千年漫漫歲月的衍變與更新。先于文字出現(xiàn)的龍和鳳,最初是部落、民族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意義的圖騰標識,曾經(jīng)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并駕齊驅于史前文明時期;之后,歷經(jīng)遠古先祖發(fā)揮充分的想象,以神話傳說、史書典籍、建筑器物、民俗風情為載體,綿延數(shù)千載而恒久不衰,形成為圖騰文化中從未間斷,年代最為久遠、流傳最為廣泛,各彰顯其風韻的兩大文化系列。
龍和鳳的定型,是從貴族化、宗教化向藝術化、世俗化不斷發(fā)展的過程,是華夏大地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與創(chuàng)新的結果。由我國不同地域的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龍鳳文化,歷經(jīng)數(shù)千年歷史長河的灌溉養(yǎng)育,歷久彌新而充滿生命的活力,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最為重要的載體。龍鳳文化是中華民族心靈溝通和情感交流的橋梁,不僅是中國人尋根問祖的依據(jù),也是凝聚炎黃子孫、華夏兒女的精神紐帶;在國外,則成為客居于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的祖籍文化,成為全球華裔認祖歸宗的標志,成為海內(nèi)外華人華裔心目中民族文化的共同尊崇。正如龍鳳文化研究專家龐進先生所指出的:“龍鳳是中華先民對諸多動物和天象經(jīng)過多元融合而創(chuàng)造的兩種神物,經(jīng)過至少八千年的演進和升華,龍鳳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廣義圖騰、精神象征、文化標志和情感紐帶,是吉祥嘉瑞的象征。它凝結、寄托著各個時代、億萬中國人的智慧和理想,體現(xiàn)著五分之一地球人的心理認同”。
龍鳳文化,從考古學視角看,可以追溯至七八千年以前;從文明史視角看,可以上溯及三皇五帝時代。萬古悠悠的漫長歲月中,承載著中國人祈愿與追求的龍和鳳,穿透歷史、跨越時空,從原始人的保護神、氏族的始祖神演變?yōu)椴柯洹⒚褡宓南笳?,在階級社會被帝王皇權用以維護統(tǒng)治并壟斷為帝與后的專稱,帝制退出歷史舞臺后又重新回歸為國家、民族、人民的象征。早已沉淀在中國人血脈之中的龍鳳文化,于無形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和精神氣質,融滲于民族的意識、文化、信仰、宗教、性格、習俗之中,成為中華民族以有別于其他民族的世代相傳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維系、引領、協(xié)調、推動民族的生存與發(fā)展、承續(xù)和發(fā)揚的民族文化的本源因子。
自遠古時代迄今,龍鳳文化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貫穿始終,綿久不息地活躍在數(shù)千年文明古國的文化中,滲透在中華民族各成員繁衍生息的廣大地域的各個民族的文化及生活之中。從天文到地理,從正史到野史,從帝王皇家到百姓民間,從文學題材到藝術形象,從雕刻繪畫到詩詞歌賦,從各類建筑到服飾器皿,從語言詞匯到傳說故事,從民俗到風情,從祭祀到節(jié)慶……覆蓋了廣袤的中華大地,幾近無處不在地滲透入華夏神州各民族人們社會生活衣、食、住、行、用的方方面面。多姿多彩的龍鳳形象,無一不深深地鐫刻著龍鳳文化的印記,影響和塑造著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和精神面貌。
龍鳳文化的起源和形成是多元的,而最終定型的龍鳳形象則是多元的相互融通與組合,它的包容性、創(chuàng)新性、完美性、統(tǒng)領性滲透到地域文化、地理文化、歷史文化、精神文化、時代文化的各個方面,成為中國人精神的“DNA”。它是充滿鮮活內(nèi)在生命力的不斷發(fā)展與累積,是想象力的縱橫馳騁,是幻想與現(xiàn)實的完美結合,是創(chuàng)造力鬼斧神工般的巧妙雕琢,是龍鳳文化一次次相互融合與統(tǒng)一的思維和藝術的結晶,是古代先人為我們留下的一筆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值得今人倍加珍惜,承繼與發(fā)揚。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龍與鳳自始至終具有著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龍鳳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物化了的形態(tài),體現(xiàn)的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獨特的審美理念,具有著區(qū)別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美學價值。龍和鳳的形象從一開始便不斷地被賦予著催人奮進、鼓舞人心的積極意義,進而在漫長的歲月中從兩個不同的方面凝結成一系列代表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亦即,龍代表著中華民族奮進、堅韌、不屈的一面;鳳則代表中華民族智慧、善良、寬厚的一面。殊途而同歸,這兩個方面又是相通互補并交融互滲的,共同蘊含并塑造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的特質。
龍和鳳,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更多的是象征智慧、勇敢、奮進、力量;吉祥、高貴、安寧、美麗。出類拔萃的人被尊為“人中龍鳳”,才華出眾的人被稱為“龍躍鳳鳴”,難得的人才被譽為“龍翰鳳翼”,年少聰穎被謂之“龍駒鳳雛”,隱忍待時者被喻為“龍蟠鳳逸”;“描龍繡鳳”代指古代女紅精美的手工刺繡,“龍飛鳳舞”用以形容蜿蜒雄奇的山勢和遒勁有力、靈活舒展的書法,“龍章鳳姿”則以蛟龍的文采和鳳凰的姿容比喻風采出眾,“龍肝鳳膽”被視為稀有的異寶奇珍;象征吉兆的“麟鳳龜龍”被推崇為四靈,建筑雕刻“龍鳳戲珠”寓意吉祥、繁榮和昌盛,“龍鳳和鳴”祝福夫妻夫唱婦隨、比翼齊飛,中國儒道兩大文化體系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與老子互以“龍鳳”相比擬,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安邦定國之智的諸葛亮、龐統(tǒng)自喻為“臥龍”、“鳳雛”;今天,“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令炎黃子孫引以為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寄托的是父母期望兒女出類拔萃的殷殷之情……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龍鳳文化資源如此之豐富,歷史積淀如此之深厚,“要系統(tǒng)梳理傳統(tǒng)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ǎn)、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認真地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指示“路漫漫其修遠兮”,龍鳳文化的研究者、傳播者們使命在肩,任重而道遠。
龍和鳳是古老中國圖騰文化的兩翼,龍是眾獸之君,代表著陽剛,是力量的象征;有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靈異、征瑞、兆禍、示威等神性。鳳是百鳥之王,代表著陰柔,成為美麗的化身,有喜火、向陽、秉德、兆瑞、崇高、尚潔、示美、喻情等神性。由此,龍和鳳的結合成為力和美的結合,龍之力為鳳之美提供著支撐和映襯,鳳的美則為龍的力提供了目標和歸宿。這種龍與鳳神性的對應和互補,使兩者之間美好的互助合作關系通過象征著陰陽和諧的“龍飛鳳舞”,相輔相成、交相輝映,表達出中國傳統(tǒng)“和”文化的最高境界——“龍鳳呈祥”。
本源于華夏大地的龍鳳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品和珍品,不僅是中華民族聰明才智的結晶,也是世界人民的精神財富;是以勤勞、勇敢、智慧著稱于世的中國人,奉獻給全人類的舉世無雙、輝煌燦爛的文化瑰寶。以放眼世界和跨文化的寬廣視野,以文化全球化重要參與者,同時也是文明提升的推動者的姿態(tài),積極應對全球化時代的文化沖突與挑戰(zhàn),堅持在多元文化的基礎上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以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豪與自信,讓充滿神奇與魅力的龍鳳文化走向世界,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龍鳳文化的精華傳播、展示給不同地域、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信仰的人們,籍此傳遞和表達善良友好的中國人民真誠希望世界和平共處、人類和諧幸福的祈盼與追求,促進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多元互動與交流合作,是龍鳳文化研究與宣傳工作者新的崇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