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敏飛
按照中央要求,去年各地密集出臺了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的詳細規(guī)定。雖然比例不一,但縮減已成共識,這是一種可喜的進步。但就三公經費而言,做好“減法”同時更要做好“加法”。何謂“加法”。
一者,加快推進三公經費的精細化公開。與之前的模糊、不公開相比,如今三公經費的公開,早已成為一種慣性動作。不過,公開的步伐仍然過于保守,而公開的內容,也過于粗線條,大多只有總數和大項的內容,具體到細節(jié)上,如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由哪些人花費了多少,做了什么事情等公眾最希望看到的內容,依舊無跡可尋。
二者,縮減三公經費應加快脫離指數考核。就此次多地的三公經費而言,均有一個“百分比”作為參考,這樣的考核,固然能提高積極性,但也很可能陷入誤區(qū)。難免會讓各地為了縮減而縮減。
三者,加快公開沒有通過財政撥款的三公經費。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三公支出,大多數情況下是指財政撥款的部分,而在財政撥款之外,其實有更多的灰色空間,如地方政府部門通過各種方式的創(chuàng)收,如地方企業(yè)的“友情贊助”等,對這個灰色地帶,一直以來規(guī)范不多。但是,如果要考量三公經費的正義性,這“灰色地帶”顯然是繞不開的。
眾所皆知,監(jiān)督三公經費的核心問題,不在于縮減三公經費,而是三公經費必須用在刀刃上;不是為了縮減而縮減,而是為了更加精細化的政府服務而公開。如此,才能讓三公經費的支出更有正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