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美國華人和作為同化標志的中餐食譜

2014-08-15 00:48賈桂琳紐曼王斯譯
楚雄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4年11期
關(guān)鍵詞:中餐館中餐華人

賈桂琳·紐曼 (美),王斯譯

(紐約 11754,云南大學(xué)民族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同化標志

關(guān)于早期華人于何時何地移民美國的問題,我們可以從書籍、文章和網(wǎng)絡(luò)上獲得大量信息,但并不統(tǒng)一,甚至存在誤解。對中餐食譜的認識,也存在同樣的問題。許多標榜為中餐食譜的烹調(diào)書里甚至根本就沒有真正的中餐食譜。

烹飪的方法與涉及的食譜種類繁多。烹飪是中國一門古老和高水平的藝術(shù) (Lowe,1988),見于明確歷史文獻記載的食書、食譜和關(guān)于食物的討論可以追溯到周代 (公元前221年)。遺憾的是,現(xiàn)今尚且沒有發(fā)現(xiàn)早期的中餐食譜,因為成書于公元6世紀以前的許多食書已經(jīng)失傳,具體原因并不知曉 (So,1992)。例如北魏 (386—534)司徒崔浩寫作的《食經(jīng)》,現(xiàn)在的人只知有這部書,但書中的所有食譜卻已遺失。

對于外來人口,人們首先關(guān)注和談?wù)摰氖且泼癖旧?。閱讀移民的食譜則是相對滯后的,因為書籍的寫作和出版需要一定時間。盡管有所區(qū)分,但這兩者都是文化同化過程中具有社會性和歷史性的文化現(xiàn)象 (Mitchell,2001),也是文化涵化的標志 (Newman,2004)。這意味著這些中國人在此發(fā)生過的行為活動,同樣也發(fā)生在美國的其他移民群體中,這些行為關(guān)系到華人移民對美國文化的選擇性接受,也涉及到華人移民定居美國前后的飲食習(xí)慣。

食物的角色

飲食是人們?nèi)粘I钪蟹浅V匾囊豁椈舅?。每個人都離不開食物,許多人一天當(dāng)中有很多時間用來進食。人們在一起分享某種食物,或共同進餐,或者與人分享某種食物的做法。共享或者為他人準備食物,也許只是一個短期的標志,而一旦循環(huán)往復(fù),這類行為就會逐漸被大眾接受。還有一些是長期的行為,譬如中餐食譜的印刷出版,這些書籍向人們展示了中餐,并介紹這類外來食品的制作以及進食方式。這一因素推動了外來飲食文化的同化,也促使人們了解和效仿華人移民的其他生活方式。

人們可以在史密森尼博物館,紐約公共圖書館,牛津大學(xué),以及其他場所的藏書中檢索中餐食譜。有許多人,包括上述的藏書機構(gòu),都曾向我咨詢過中國飲食文化的相關(guān)情況,人們希望借此了解中餐的食譜、傳統(tǒng)菜肴、烹飪技藝、社會價值、健康理念、食物記憶,以及其他有關(guān)中國飲食的社會文化與歷史資料。華人對于來美之前的記憶,以及來美之后的行為慣習(xí),這些都是值得人們關(guān)注和研究。遺憾的是,這其中關(guān)于食物的記錄很少 (Longone,1999;Newman,2004)。

為了幫助我們了解在美國早期出版的中餐食譜,筆者在文章的后面以時間為簡要序羅列了主要書目。關(guān)于這些書目更為詳盡的信息,可以通過石溪大學(xué)官方網(wǎng)站的Jacqueline M.Newman中餐食譜集進行檢索。從中我們可以知道,美國歷史上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含有制作方法的中餐烹調(diào)書是1911年出版,作者是一位西方女性。這也因此成為華人適應(yīng)與同化的初始標志之一 (Schwartz,2013)。時至今日,在美國已有越來越多的人對中餐感興趣和接納認可,食譜在這個移民群體的社會與歷史發(fā)展中起到不可小覷的作用。 (Ryley,1996;Mitchell,2001;Schwartz,2013)

早期華人移民

早期的華人移民進入到美國,就在此烹飪他們本民族的食物,記錄、分享以及購買他們自己的食譜。所有這些標志了他們的同化,以及他們對異文化的接受。而華人們制作并食用東道國的食物,則體現(xiàn)了他們的文化適應(yīng)性(Newman,1980)。

通過谷歌、雅虎等搜索引擎,可以讀到關(guān)于美國早期華人移民的探討。一些觀點認為移民華人最早可追溯到公元8000年前,當(dāng)時的華人穿過白令海峽抵達北美,不過這只是一家之說。有人對這一時間和地點表示質(zhì)疑,因為涉及華人的食譜方面,存在疑義。還有一些觀點將某些特殊書籍定義為中餐烹調(diào)書,但其中有許多都名不副實,書中根本看不到一個食譜。

上述觀點,不論來自書籍或網(wǎng)絡(luò),尚未被證實。譬如中美兩國都提及的,早期華人遺留在美國西海岸的石錨,在其他地方尚且保存的早期華人的文字,還有華人最初抵達美國時兜售的商品 (Wei,1982),等等。陳素貞在《亞洲與美洲歷史大事記》中也提到了美國的華人移民。相關(guān)的資料我們并不缺少,只是當(dāng)中有許多證據(jù)并不確鑿。早期華人登陸美國的時間和地點尚未有集中的說法。懷疑也好,認可也好,我們需要上網(wǎng)檢索,閱讀書籍和文章,反思各種說法是否經(jīng)得起推敲。

維基百科上有一條信息,華人首次進入美國是在1820年的,共有325人,均為男性。但是抵達地點不明。通過亞洲與美洲歷史大事記網(wǎng)站www.cetel.org/timeline.html,我們讀到的說法是:17世紀,華人首次乘馬尼拉大型帆船抵達墨西哥。陳素貞 (1991)認為是華人最早在18世紀進入夏威夷,其中有許多人是煉糖手工業(yè)者。在萊文森和恩貝爾 (Levinson&Ember,1997)的研究中,早期華人是19世紀30年代進入紐約的,以裁縫和沿街販售為生。據(jù)另外兩位學(xué)者的研究,中國留學(xué)生1847年到達紐約,此后又到美國其他地方游學(xué)(Miscevic and Kwong,2000);詹姆斯·麥吉(James Magee)于1800年帶一位中國留學(xué)生到羅德島;1847年,傳教士塞繆爾·布朗(Samuel Brown)推薦三位中國留學(xué)生到馬薩諸塞州的孟松中學(xué)接受美國教育,他們當(dāng)中有一位 (譯者注:容閎)在1854年考入耶魯大學(xué),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從美國大學(xué)畢業(yè)的中國人。

有些人覺得以上任何信息都不可信,任何來自電腦和網(wǎng)絡(luò)的信息都不可信。那么他們大概需要親眼見到,甚至觸摸到史前人類的遺留物。人們或許還要在諸多的研究中篩選出具體真實的細節(jié)。關(guān)于中國人最早到達美國的時間和地點的探究,眾說紛紜。無怪乎有人說,較之哥倫比亞發(fā)現(xiàn)美洲的時間,孰先孰后仍是個問號 (Menzies,2003)。

我們不偏袒以上任何一種說法,不過維基百科上“美國華人法律史”這一詞條中的說法有一定道理。它講到中國人最初是乘一艘叫做帕拉斯的商船到達美國的。Miscevic和 Kwong對此持相同意見 (2000),其他資料講得更具體,當(dāng)時有三名中國船員被船長遺棄在海灘上,他們被當(dāng)?shù)厝朔?,而在船離港后又被釋放。三人在此苦等一年才重又被另一艘船雇用才得以回到中國。Baron和Gall(1996),Miscevic和Kwong(2000),以及維基百科,都一致認可這樣的說法:帕拉斯號于1785年由廣東出發(fā),在巴爾的摩登陸;三位被棄的中國船員分別叫阿興、阿全和阿春 (Asing,Achyun和Accun音譯)。

食物的標志性

任何一個社會的人都會通過食物來定義自己,中國人也如此。食物是一個民族身份認同、心智健全的載體,是這個民族賴以生存的一個重要部分。數(shù)千年來,中國人一直有著談?wù)摮浴㈥P(guān)心吃、愛好吃的傳統(tǒng) (Boltz,1993;Condon,1970)。研究顯示,中國人沿襲了比其他民族更久遠的獨特飲食行為和飲食習(xí)慣(Datta,1978;Newman,2004;2008)。

本文重點關(guān)注那些背井離鄉(xiāng)的中國人的飲食生活變遷,過去是誰在為他們準備食物,現(xiàn)在又是哪些人?他們是否帶去了原鄉(xiāng)的食譜,還是在異國尋得或讀到親切的食譜?這些問題至關(guān)重要,因為食譜和諸如此類的信息是保存日常食物和慶典食品的最佳載體。華人移居美國前,他們的外食情況和頻率是怎樣的?他們對人生禮儀中消費的食物的了解程度和興趣點是什么?這些也都是本文關(guān)注的問題。Blasdale(1899)指出,許多人認為中國人在特殊慶典中更傾向吃陽性的食物,因為這類食物能夠幫助延長記憶。如果人們記住了這類食物,他們是否懂得用本地的食材制作相同的食物?在當(dāng)代,人們也提出過相同的疑問 (Smith,2007)。

當(dāng)年離開帕拉斯號的三名中國海員,他們在美國的日常飲食應(yīng)該就是大多數(shù)中國勞工在鄉(xiāng)土的單調(diào)飯食,谷物搭配一些豆類,僅此而已。這種平民飲食或許在年節(jié)中添些花樣,但食物的種類在那個饑餓的年代十分有限。

總體上,中國人的日常飲食有85%是碳水化合物,再就是蔬菜和其他淀粉質(zhì)了,極少能夠搭配水果和動物蛋白,所有這些基本上只是給碳水化合物點綴一下。當(dāng)然,皇宮貴族和富商大賈吃得就好很多了,食物品種也更豐富。大多數(shù)勞工獲取蛋白質(zhì)的來源就是谷物、豆類,以及一兩種能夠給他們單調(diào)的飯桌提味的蔬菜,如蕪菁、芹菜、芫荽、辣椒、菠菜、包心菜、花椰菜和胡蘿卜,等等 (Anderson,1988)。幾乎所有早期的華人移民都來自長江以南,因此他們的主要碳水化合物來源是稻米,混合少量的小米,以及更少量的麥和高粱(Anderson,1988;Bryant et al,1985;Newman,1980;Kittler and Sucher,2001)。

排華法案頒布前后

1820年,美國最早的一次人口普查中,華人僅有1名。1830年的第二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數(shù)字中,華人也只有2名。到1840年有8名,1850年有35名。當(dāng)時夏威夷和阿拉斯加尚不屬于美國領(lǐng)土,并未做過相應(yīng)普查。那三位帕拉斯號的中國海員在這幾次普查中均未只字未提,因為他們到達和離開的時間在此之前。

這組數(shù)據(jù)顯然回避了1850年725位華人移居美國的事件,而且據(jù)說同年又有35名華人移民到美國 (Pan,1998)。1852年,另一份報道顯示,25000名華人在美國發(fā)生爭端,報道的題目是《美國的歷史統(tǒng)計:殖民止于1970年代》。這份報告記錄了在美的41397位華人,而當(dāng)時古巴的華人有23000,秘魯和墨西哥分別有12000。查爾 (Char)在1975年指出,1870年古巴有25000華人,秘魯有30000華人,墨西哥有10000華人。史密斯指出,截止1852年,有20000華人男性投入到美國的淘金熱中,希望終日衣錦還鄉(xiāng) (Hamilton,1977)。15年后,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雇傭上千名華人勞工修筑橫貫大陸鐵路。1848年到1882年,美國對外開放移民 (Pan,1998),華人移民大多數(shù)來自廣東省的臺山及周邊一帶(Hamilton,1977)。

計劃趕不上變化,當(dāng)時的移民,有些人很快就離開了,有的成為加州、夏威夷、紐約等農(nóng)場的佃戶,有的從事傭人、洗衣行當(dāng),還有少部分人經(jīng)營餐館或在餐館打工 (Pan,1998)。幾乎所有人都爭前恐后到美國,甚至有人為此付出過高的代價,即便終于跋涉到美國,許多人在社會和就業(yè)中也飽受種族歧視。

移民的放開政策,有資料顯示,僅1880年就有123201名華人涌入美國,另有11166華人移民夏威夷。官方的移民窗口在1882年關(guān)閉,使得此后的中國人喪失了通往美國的合法途徑。排華法案限制勞工來美國,同時禁止美國境內(nèi)的華人勞工永久居留 (Miscevic and Kwong,2000)。

盡管受限于法律,仍有大批華人想盡辦法奔赴美國,偷渡、跳船等等,放下尊嚴。從1910年到1940年,舊金山當(dāng)局處理了幾千名華人,其中一些謂之“契約兒子”的,就是那些冒充已故親戚或朋友之子偽造身份的男性華人。1943年以后,針對華人和其他國家的排外法案廢止,允許每個國家每年105名的入境移民限額。這個數(shù)字后來增加到20000,其中香港特設(shè)為5000人每年。所有針對華人進入美國的限制法案于 1965年廢止 (Hamilton,1977)。

排華法案減少了移民的進入,在許多人面臨處理的情況下,仍舊有不少華人通過舊金山進入美國。二戰(zhàn)結(jié)束時,在美國軍隊服役的華人、戰(zhàn)時和戰(zhàn)后一直在美國堅持工作的華人,以及各種與戰(zhàn)爭相關(guān)的技術(shù)性和高危行業(yè)的華人都被允許入籍美國,這成為一個轉(zhuǎn)折點。另一個重要的例外是,1945年到1950年間,《戰(zhàn)時新娘法案》允許8000名美國士兵的華人新娘隨夫回國并入美國籍。

中餐對美國的影響

今天,華人成為美國移民中人數(shù)最多的群體,華人的中餐觀念業(yè)已發(fā)生變遷 (Lum,1995)??嘤跊]有經(jīng)濟能力返回中國,一些華人留在美國從事餐飲業(yè),在美國為他們的中國同胞制作中餐。美國的中餐館數(shù)量也因此增加了許多,而1849年全美就只有舊金山的三家中餐館。

在美國,中餐館的第一批客人都是中國人,一段時間以后,一些勇于吃螃蟹的西方人也會光顧中餐館。漸漸地,才會有一些白人和黑人敢進去嘗試中餐。消費人數(shù)的增長,大概和中餐的廉價與可口有關(guān),不過中餐館制作和供應(yīng)比西餐廳更多的菜式,還是若干年后的事情 (Duncan,1998)。如美國南部的中餐偏甜,油炸類菜肴比別處多,而加州的中餐更接近中國本土的口味 (S-B-S presentations at annual meetings,1995 to present)。到了1949年,有4000多家中餐館分布在美國各地,大城市尤其多。上世紀70年代,這個數(shù)字增長到6000以上,此后呈跳躍式增長,尤其是二戰(zhàn)以后。2013年,美國境內(nèi)中餐館的數(shù)量已超過47000家,其中約有一半分布在華人最密集的兩個州,加州和紐約州 (C-R-N,1995—2010)。

中餐館的確影響了西方人,這種影響,仍在持續(xù)。在美國,中餐館的數(shù)量超過麥當(dāng)勞、漢堡王以及溫迪這些西式快餐店的總和。維基百科上的數(shù)據(jù)顯示,截止2013年春季,美國中餐館的客流量達610億,創(chuàng)歷史新高。中餐館的門店數(shù)量占美國餐飲行業(yè)的13%,吃中餐的人仍在增加。這當(dāng)中有5‰中餐館的出品量與營業(yè)額均高于去年,這些餐廳老板期待未來有更好的發(fā)展 (S-B-S,personal conversation,January 2013)。

華人移民美國的最初幾年,男女比例為260∶1。201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這一比例是99.3∶100。剛開始幾年,大多數(shù)勞工和農(nóng)民對高檔中餐一無所知,他們在移居美國前后都一直是食不果腹的生存境況??梢韵胂笏麄儺?dāng)中大多數(shù)人幾乎或根本沒有吃過任何高檔的中餐宴席或精致的中國食物,甚至都很少攝入大量的動物蛋白 (Newman,2004)。上世紀90年代,這一情態(tài)發(fā)生轉(zhuǎn)變,由于40%以上的新一代華人移民接受過大學(xué)本科或以上的高等教育,而美國受過高等教育的平均比例為20.3%。筆者在攻讀博士期間以及之后的研究中,就與這個群體的一些華人做過訪談 (Newman,2000),幾乎所有人都在他們的家鄉(xiāng)參加過至少一次或更多次數(shù)的宴會,而且在年節(jié)或特殊場合下,他們也有經(jīng)濟條件請他們的家人去吃宴席。

最早移居美國的亞裔就是華人。現(xiàn)在他們已成為美國最龐大的亞裔群體。據(jù)2000年的人口普查,有380萬移民和他們的子女是華裔,占美國亞裔人口的25.9%。之所以用2000年的普查數(shù)據(jù),是因為2010年的普查數(shù)據(jù)是以每一個少數(shù)民族為單位劃分的,2010年的普查“推測”有21.1%的華人居住在舊金山,10.2%居住在夏威夷的檀香山,奧克蘭占8.7%,圣何塞有6.7%,紐約市為6.0%。美國其他城市的華人居住比例,官方的“推測”是,其他20個城市的華人均超過1%。

美國目前的華人移民有來自中國大陸、澳門、臺灣,以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散布在美國的各個州。2000年的普查顯示,大紐約區(qū)的華人最多,有將近70萬,舊金山—奧克蘭區(qū)有60萬,大洛杉磯區(qū)有將近50萬。毫無疑問,越來越多的華人移民美國,遠遠超過1880年全美30萬的華人總數(shù)。不僅如此,今天有更多的華人來自城市,他們當(dāng)中有更多的人受過良好教育 (www.goldsea.com/AAD/population)。需要說明的是,普查的數(shù)據(jù)可能會與實際情況存在出入,原因之一是被調(diào)查者沒有被要求寫明自己所認同的具體民族。亞裔人群只需要籠統(tǒng)地勾選出他們是亞裔還是 (或同時是)太平洋島民 (譯者注:在地域上,指來自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亞、梅拉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上的原住民,作為族群范疇,習(xí)慣上包含夏威夷土著、薩摩亞人、查克羅人、斐濟人、湯加人、帕勞人、毛利人、托克勞人、關(guān)島人、塔希提人等原住民)。據(jù)推測,亞裔和 (或)太平洋島民,以及其他大民族的移民,將會在2020年的普查中有新一輪的增長。

唐人街和中餐館

唐人街是了解世界上多民族的最佳地點。在美國,最老的唐人街在舊金山,規(guī)模最大的在紐約。并非每個大城市都有一個劃分明確的唐人街。中國周邊的國家,新加坡的Tenasek(又叫“牛車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唐人街,可追溯至1330年。亞洲其他一些大規(guī)模的華人飛地,分布在曼谷、加爾各答、雅加達、橫濱和吉隆坡。歐洲較大的唐人街位于利物浦、倫敦、曼徹斯特和巴黎;在拉丁美洲則位于布宜諾斯艾利斯、哈瓦那、利馬和墨西卡利。此外,世界上還有三個大規(guī)模的唐人街分別在墨爾本、悉尼和約翰內(nèi)斯堡。

中餐館是美國最大的少數(shù)民族風(fēng)味餐飲類別之一。據(jù)報道,無論是堂食還是外賣,中餐館作為少數(shù)民族餐飲的一個類別,位列全美第三。只有意大利餐館和墨西哥餐館的數(shù)量在中餐館之上。盡管在數(shù)量上不是第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美國幾乎任何一個城市都有一家以上的中餐館,幾乎每一個大小城鎮(zhèn)都有中餐館且不止一家,我們可以通過以下途徑知曉這些信息:http://goldsea.com/AAD/population;c-r-n@s-b-s.net;以及a-r-n@s-b-s.net。

中國人愛吃本民族的食物,但他們的菜肴并不是同質(zhì)化的,甚至號稱代表中國某一城市或某個族群風(fēng)味的兩個餐館,也未必出品同質(zhì)化的菜肴。中國人的食物就像他們的地方語言、教育水平和經(jīng)濟狀況,繁雜多樣。但是我們基本可以從一件事判斷出他們是否來自中國,這是所有中國人于種族生物性以外的共性,那就是在大多數(shù)節(jié)慶場合,或慶祝人生通過禮的時候,大部分中國人會吃他們本民族最傳統(tǒng)的食品,通常還會在中餐館里設(shè)宴席(Kittler and Sucher,2001)。

美國的華人是世界上第四大僑居的群體。排在前面的依次為泰國華人、馬來華人和印尼華人。所有華人無論居住何地,對傳統(tǒng)食物的記憶保存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要久遠,其涵化的節(jié)奏也比其他民族更慢。這意味著華人的進食方式、食物意義以及其他相關(guān)飲食生活的變遷,較之其他民族更為遲滯 (Datta,1978;Hoebel,1966;Newman,1998;1980;2004;Wilson 1973)。

中國勞工何以做到在美國仍舊保留他們的飲食習(xí)慣呢?何況最初他們是如此小眾的一群人。海外華人抱團是因為語言和 (或)文化是他們最重要的共同點嗎?今天,我們吸納了比以往更多的受過教育的華人,這些華人在慶祝人生禮儀之時,對本民族食品的偏好是不是就多過于西式食品呢?筆者的猜測是,他們更傾向于選擇本民族的食物,或許這種方式本身更有利于同族彼此間的交流。這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究。中國有13種語言 (不含方言),但他們能夠閱讀和書寫無障礙,是否僅僅歸因于他們使用同一種文字呢?

早期華人尚且無法使用中餐食譜,除非他們從故鄉(xiāng)帶到美國——幾乎沒有人這樣做。他們只得等候,直到1911年美國第一本中餐食譜的問世。隨后,中餐更靠近華人移民的食物,因為大多數(shù)人來自廣東一帶。不過這一觀點已經(jīng)被推翻。舉個例子,1997年有41000名華人移居美國。那一年獲得美國居留權(quán)的移民有80萬,華人屬于其中第三大群體,他們來自中國各地以及東南亞各國。筆者在2012年的一次由中國返回美國的途中,詢問了肯尼迪機場的一些安檢人員,從而了解到每逢華人入境的日期,當(dāng)他們數(shù)到第100個不同的籍貫城市,就會停下來。這種情況并不罕見,人們稱之為華人移民人口計數(shù)辦法 (http://goldsea.com/AAD/population)。

目前,有三分之二的美國華人集中居住在五個州:加州、紐約州、夏威夷州、伊利諾斯州和德克薩斯州 (Huff&Kline,1999)。中餐館和亞洲人開的超市很多,他們很容易就能購買到中國食品。許多家庭成員和來自同一城鎮(zhèn)的人們樂意加入其中,因為中餐廚師們訓(xùn)練有素,他們能夠烹制比過去更豐富多樣的中餐菜肴。這里有越來越多的中餐館和中餐食譜,越來越多華人和他們的家人、朋友分享烹調(diào)知識與烹飪心得 (McBride,et al.,1996)。在一所大學(xué)的圖書館,還開辟了一個專門區(qū)域,這里有4000余冊中餐食譜的藏書,以及幾百冊關(guān)于中國植物的書籍。

一些華人移民在到達之初,都熱情高漲地找尋他們的美國夢,也因此嘗試西餐和西方人的生活方式。然而,不出五年,大多數(shù)都回歸到傳統(tǒng)中餐,至少日常晚餐是如此,逢人生禮儀更是如此。與此同時,比起那些旅居美國多年的華人,第一代出生在美國的華裔以及他們的后代,每逢周末 (包括周日晚上)都要消費更多的中餐 (Newman,1982)。

中餐食譜

美國最早的中餐食譜的確包含一些簡單的中餐菜肴,多半都是混雜的食材。新近移民到美國的中國廚師提升了中餐館的標準,并影響了美國出版的中餐食譜。人們可以學(xué)習(xí)中餐制作,在網(wǎng)上就能夠買到中餐烹調(diào)書。烹飪中餐的食材在1899年后的推廣,得益于美國政府出版的一本小冊子,它確實鼓勵并教會了讀者種植和烹飪中國蔬菜的方式 (Blasdale,1899)。

1994年以來,美國三分之一的中餐館免費訂閱《中餐通訊》這份月刊。這份雜志,由S-B-S服務(wù)中心出版 (金飯碗這家大型中餐食品企業(yè)的執(zhí)行委員會的下屬部門,2013),其姊妹刊《亞餐通訊》,也是相同的發(fā)行模式。這兩份期刊向讀者介紹中國飲食和中國以外的亞洲飲食,推介一些中餐和亞餐的食譜,介紹相關(guān)的廚師。他們的烹飪信息用中英文兩種語言發(fā)行。老牌的中餐館,年輕的中餐食譜編寫者,以及其他有興趣了解這方面的朋友,能夠在這份雜志上讀到關(guān)于中國菜肴的傳統(tǒng)文化與時尚資訊,內(nèi)容日益豐富。不論是否華人,大家也都了解到比過去更多的信息 (http://goldsea.com/AAD/population;crn@s-b-s.net;a-r-n@s-b-s.net)。

不少圖書館都有用英文撰寫的中餐食譜類藏書,可以通過 www.worldcat.org(譯者注:世界上容量最大的圖書館目錄)檢索到其中許多資料。中文版的菜譜信息可以通過百度檢索(類似谷歌的一個以中文為主的搜索引擎)。檢索1950年代以前在美國出版的中餐烹調(diào)書,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第一本是在華盛頓出版的。其余有三分之一是在紐約出版,三分之一是在加州和夏威夷出版,剩下的分別在密歇根、伊利諾斯、新澤西、堪薩斯、馬里蘭和明尼蘇達等州出版。有大約20本是在美國境外出版,其中四分之一是在倫敦出版,還有稍多于四分之一的在中國境內(nèi)的幾個城市出版。

筆者做了上述的詳細檢索,并對每一本做了簡明注釋。這份清單中的大多數(shù)都由筆者捐贈給紐約州的石溪大學(xué)圖書館,并由特設(shè)的藏書機構(gòu)管理;其他則是筆者私人藏書的一部分,仍在使用中。個人只要通過預(yù)約,就能進入特別藏書進行瀏覽。更詳盡的信息,可隨時進入該校的官網(wǎng)查閱,即石溪大學(xué)圖書館網(wǎng)站上的“賈桂琳·M·紐曼的中餐食譜藏書”(Jacqueline M.Newman Chinese Cookbook Collection)版塊。

[1]Anderson E.N.1988.The Food of China.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2]Baron,Debra G.and Gall,Susan B.1996.Asian American Chronology.New York:Thomson Publishers.

[3]Blasdale,Walter C.1899.A Description of Some Chinese Vegetable Food Materials.Washington 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4]Bosse,Sara and Otono Watanna.1914.Chinese-Japanese Cook Book,Chicago IL:Rand McNally and Company.

[5]Boltz,William G.1993.I- li in Early Chinese texts;A Bibliographic Guide by 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arly China.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

[6]Bryant,Carol A.;Courtney,Anita;Markesbery,Barbara A.;and DeWalt,Kathleen M.1985.The Cultural Feast:An Introduction to Food and Society. St. Paul MN:West Publishing Co.

[7]Chan,Jack.1980.The Changing of A-merica: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Present.San Francisco:Harper and Row.

[8]Chan,Sucheng.1991.Asian Americans:An Interpretive History.Boston:Twayne Publishers.

[9]Chang,K.C.,editor.1977.Food in Chinese Culture.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10]Char,S.1975.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Colonial Times to 1970.Washington D.C.:Statistical Yearbook of the Immigration and Naturalization Service.Various years.

[11]Chinese and English Cook Book.1913.San Francisco:Chong Jan and Company.

[12]Chinese Cook Book.1927.Peking:Peking YWCA.

[13]Chinese Home Cooking:Recipes of Cantonese Dishes.1948.Honolulu:International Institue of the YWCA of Honolulu.

[14]Chinese Sorority at University of Hawaii.1932.Practical Recipes in Chinese Cooking.Honolulu:Te Chih Sheh Sorority.

[15]Cookery Book.1937.Shanghai:Shanghai Gas Company.

[16]Datta,M.1978.Acculturation of Indian Immigrants in an Urban Metropolitan Area.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New York University.

[17]Duncan,Dorothy,Chinese Food and the Canadian Experience.In:Flavor and Fortune 5(2):11—12,and 16.

[18]Elias,Scott.scelias@colorodo.edu

[19]Grivetti Louis E.And Paquette,Marie B.I978.Non-traditional Ethnic Food Choices Among First Generation Chinese in California.In: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Volume 10(3):101—112.

[20]Hamilton,E.M.1977.Ethnicity and Regionalism:Some Factors Influencing Chinese I-dentities.In:Ethnicity,4:337—351.

[21]Hoebel,E.A.1966.Anthropology:The Study of Man,.3rdedition.New York:McGraw Hill.

[22]Huff,Robert M.and Kline,Michael V.1999.Promoting Health in Multicultural Populations:A Handbook for Practitioners.In:Peace Research Abstracts,Volume 37(4),A Sage Publication.

[23]Keightley,David N.,editor.1983.The Origi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4]Kittler,Pamela Goyan and Sucher,Kathryn P.2001.Food and Culture.Belmont CA:Wadsworth.

[25]Levinson,David and Ember,Melvin.1997.American Immigrant Cultures,New York:Macmillan Reference Book.

[26]Longone,Jan.1999.Cookbooks In My Library.In:Biblio,F(xiàn)ebruary 1999.

[27]Lowe,Chuan-h(huán)ua.1988.Cookery:A Chinese Art,Chapter 3.In:Notable Books on ChineseStudies.Wuchang,China and San Francisco CA.

[28]Lum,W.W.1995.Asians in America.Davis CA:Asian American Studies.

[29]Mandarin Chop Suey 1928.Chicago:Pacific Trading Company.

[30]McBride et al.1996.Health and Health Care of Chinese in Ameri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Stanford CA

[31]Meador,Roy.1999.The Joy of Cookbooks.In:Biblio,pp:42—51,F(xiàn)ebruary.

[32]Menzies,Galvin.2003.1421:Chinese Discovered America.New York:William Morrow.

[33]Miscevic,Dusanka and Kwong,Peter.2000.Chinese Americans:The Immigrant Experience.Fairfield CT:Hugh Lauter Levin Associates,Inc.,now Rozzoli Publishers.

[34]Mitchell,Janet.Cookbooks as a Social and Historical document.In Food Service Technology,1(1):2001.

[35]Newman,Jacqueline M.1980.Chinese Immigrant Food Habits:A Study of the Nature and Direction of Change.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New York University.

[36]Newman,Jacqueline M.1987.Chinese Cookbooks:An Annotated English Language Compendium/Bibliography.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Inc.

[37]Newman,Jacqueline M.1993.Melting Pot: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and Guide to Food and Nutrition Information for Ethnic Groups in A-merica,2ndedition.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Inc.

[38]Newman,Jacqueline M.1998.Chinese- American Foods,Customs,and Culture.Chinese Dietetic Culture Society,Beijing,China

[39]Newman,Jacqueline M.2004.Food Culture in China.Westport CT:Greenwood Press.

[40]Pan,Lynn.1998.The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Overseas.Singapore:Chinese Heritage Centre.

[41]Ryley,Alison.1996.Chinese Cookbooks in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In:Flavor and Fortune 3(3):15—16.

[42]Schwartz,Randy.2013.America’s First Chinese Cookbook in English.In:Repast,29(3):14–22.

[43]Simoons,F(xiàn)rederick J.1991.Food in China:A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Inquiry.Boca Raton FL:CRC Press.

[44]Smith,Andrew,editor.2007.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merican Food and Drink.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5]So,Yan-Kit.1992.Classic Food of China.New York:Macmillan.

[46]Wang,L.Ling-chi.1991.Roots and Changing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In Daedalus,Volume 120:181–208.

[47]Wei,Juxian.1982.China and America.Taipei,Taiwan:Shou Wen Shu Dian.

[48]Wilson,Christine S.1973.Food Habits:A Selected Annotated Bibliography.In: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5:1—37.

[49]Wu,David Y.H.and Cheung Sidney C.H.2002.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Food.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猜你喜歡
中餐館中餐華人
何為“華人”?
海外惠僑工程
——中餐繁榮基地簡介
海外華僑華人詠盛典
Number One Love
EMERALD IN THE ROUGH
華僑華人慶“國慶”度“中秋”
河中餐廳
中餐餐具包裝設(shè)計略論
胡保羅的中餐館飲譽巴西數(shù)十年
悠閑英語(84)美式中餐
光山县| 虹口区| 托里县| 乌什县| 那坡县| 静乐县| 达孜县| 克山县| 云林县| 沁源县| 清远市| 大宁县| 汾阳市| 侯马市| 东乌珠穆沁旗| 怀柔区| 和政县| 惠州市| 大足县| 鲁甸县| 白河县| 宣汉县| 金堂县| 耒阳市| 白城市| 关岭| 恩施市| 抚松县| 通海县| 梅河口市| 启东市| 略阳县| 宜州市| 佛学| 安徽省| 建宁县| 酒泉市| 长治市| 铜鼓县| 东乌珠穆沁旗| 涡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