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瀟嫻
(閩南師范大學 藝術學院,福建 漳州363000)
法國藝術家皮埃爾·博納爾(Pierre Bonnard,1867~1947)年輕時即作為納比派(Les Nabis)的核心成員之一而為世人所知,獨到的色彩應用使之躋身現(xiàn)代繪畫大師之列。受到日本浮世繪和工藝美術思潮的影響,他的作品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在色調(diào)素雅、線條凝練的早期作品里,描繪對象往往被概括為輪廓清晰明確的平涂色塊,呈現(xiàn)出一種簡約嚴整的設計感,正如貢布里希所言:“皮埃爾·博納爾以他特有的技巧和敏感表現(xiàn)出光線和色彩在畫布上閃爍的感覺,仿佛畫布是一塊織錦。”[1](P553)畫面上的方塊——博納爾父親身上的格子西裝,以及背對觀者的女人身上粉灰色和深色相間的格子連衣裙——增加了充滿質(zhì)感的編織效果。
后來,博納爾借鑒印象派對光和色的表現(xiàn),畫風發(fā)生了變化,早期作品中偏于沉郁的色調(diào)逐漸被鮮艷明亮的表現(xiàn)性色彩所代替,線條變得含蓄而破碎,形成類似于莫奈(Claude Monet)后期作品那種模糊松散的風格。雖然浮世繪式的裝飾意味沉淀下來,變得不那么明顯,但博納爾畫中的方塊卻得到了保留。那么對他而言,方塊到底有什么魅力?又為何要在畫中再三描繪呢?
作為注重繪畫實用裝飾功能的納比派的一員,博納爾在招貼畫、石版畫、書籍插圖等領域也獲得了成功,平面設計中對裝飾性的追求一直延伸到其油畫作品里。與他的好友,同為納比派成員的藝術家維亞爾(Edouard Vuillard)相比,在塑造身著方塊紋服裝的人物時,維亞爾讓方格的形狀隨著人體結構起伏,且有明暗的變化;博納爾的方塊則如同拼貼,基本上沒有透視,更不用說寫實意義上的體量感和縱深感。為了實現(xiàn)形式上的裝飾美,博納爾靈活地運用復合視角,“故意模糊我們對形狀和縱深的理解,不同透視關系的垂直面毫無過渡地粘合在一起?!保?]點、線、面是平面設計的基本構成,方塊兼具直線和幾何塊面的特點,博納爾借此把抽象形體引入對現(xiàn)實場景的描繪中,游走于二維和三維之間。作為方塊邊沿的直線巧妙地分割著畫面空間,同時又與那些柔軟樸拙、富有彈性的曲線——它們出現(xiàn)在盤子、圓桌甚至女性圓潤的臉龐上——互補,例如1932年的《浴室》(The Toilet),墻面瓷磚的正方形、門框的長方形以及百葉窗上成組的水平直線就與浴缸、凳子、小狗、臉盆提供的弧線形成虛實松緊的對比,鋪滿藍色菱形方塊的地面增加了作品的裝飾意味。
方塊的組合能產(chǎn)生秩序感,塞尚(Paul Cézanne)就把堅實的方形筆觸像磚塊一樣堆疊在一起,塑造出簡潔穩(wěn)定的畫面結構。較之塞尚的縝密凝重,博納爾的用筆相當松散,色彩更活潑亮麗,但他也試圖通過規(guī)則的方塊在畫中建立起秩序。納比派的莫里斯·德尼(Maurice Denis)曾把繪畫的本質(zhì)概括為“一個布滿著按一定秩序組合的顏色的平面”,盡管不像塞尚那樣專注于畫面的理性秩序,但納比派也向來存有對自然進行重新安排的雄心。單純的觀察者與記錄者的角色早已不能滿足藝術家了,他們決定成為秩序的掌控者。就博納爾而言,他一直努力在作品中營造一個可控制的、平靜有序的世界。
1900年以后博納爾居住在鄉(xiāng)間的時間慢慢增多,他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描繪自己熟悉的日常景象——餐廳、浴室、陽臺,以及身邊的愛人和寵物。這些保守的作品似乎完全絕緣于藝術家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他的畫面從不涉及大多數(shù)人關注的人文景觀和熱門話題。不要試圖從博納爾的畫中看出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一絲瘋狂,或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法國被德國侵占的痕跡?!保?]雖然很多評論將他遠離社交的隱居生活歸因于他妻子瑪特(Marthe de Meligny)的孤僻和多病,但博納爾的順從——如果不是完全的心甘情愿——也證明離群索居對他而言并非無法接受,事實上“博納爾向往寂寞的、不受干擾的生活”,[3]所以他最終選擇和無牽無掛、過去一片空白的瑪特結婚。與世隔絕的孤寂給了博納爾一個機會,能夠擺脫紛紛擾擾的外部世界,專注于自己身邊靜謐安穩(wěn)、井井有條的小世界,他持續(xù)且充分地觀察,進而胸有成竹地描繪。由于不希望自己在作畫的過程中被現(xiàn)實控制而陷入被動,博納爾甚至不愿意一直看著模特,往往用速寫記錄事物給他的印象,然后再通過回想和幻想進行重現(xiàn)。對于博納爾的創(chuàng)作,大衛(wèi)·西爾維斯特的評價很中肯:“相對于觀看實際擺放在那里的東西的過程,它更像是一種喚起記憶的過程?!保?]
餐桌上擺放的瓶瓶罐罐、透過窗戶看到的花園、徘徊于室內(nèi)的瑪特……這些唾手可得的題材在博納爾筆下煥發(fā)出奇異的光彩,他從瑣碎的日常生活中提煉出獨特的意象,把簡陋的住處變成屬于他的絢麗世界,一個被各種方塊——鏡框、墻壁、門、窗戶、家具層層限定、細致分割的有序世界,像牡蠣一樣包裹著他的繆斯瑪特,她藏匿在角落里,融化在背景中。博納爾掌握著這個世界的規(guī)則,一切都服從于他的個人意愿,形狀可以被簡化和切除,主體和陪襯隨時會發(fā)生轉(zhuǎn)換,細節(jié)被削減,色彩更是隨心所欲,關于比例和固有色的規(guī)律被打破了,人和物體在明媚的光中消融,造型模糊。博納爾透過碩大的方形窗戶捕捉外部世界的碎片,把它們變成一張掛在墻上的斑斕的風景畫,在《窗外種著含羞草的工作室》(The Workshop with Mimosa)里,細長的護欄穿過大片熱烈的檸檬黃,這是藝術家為他的世界所定的秩序,牢牢限制住張揚明艷的色彩。
雖然有“遲到的印象派”之稱,但博納爾弱化了印象派對自然的照搬描繪,他的色彩有更強的寫意性,完全依照主觀感覺和畫面組合的需要進行布置。用大量松節(jié)油鋪開的稀薄油彩在畫面上形成輕松透氣的底色,博納爾習慣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反復調(diào)整,謹慎地疊加新的筆觸和色彩?!拔乙恢皇帜弥嫻P,另一只手抓著一塊抹布?!保?](P50)他畫中不但有畫筆的揉、按、拖、壓所形成不規(guī)則筆觸,還有手指、抹布在不均勻的肌理效果上擦抹造成的種種含蓄微妙的變化。高純度的色彩加上帶有一定隨機性的涂抹,產(chǎn)生出異常豐富絢爛的畫面效果。
畢加索批評博納爾,“他從來不讓一種顏色單獨存在……各種顏色毫無規(guī)律的拼湊”。[5]這種否定有失偏頗,但在色彩的應用方面,大量細微變化加上隨性的用筆,的確不免有雜亂無章、優(yōu)柔寡斷之嫌。雷諾阿就曾被這一問題困擾,有些作品因色彩太多太艷而顯得綿軟甜膩,后來他為了消除這一問題而在素描結構上進行了強調(diào)。博納爾則用生動利落的小方塊作點綴,破除了可能出現(xiàn)的渙散感。例如《浴缸里的裸女和小狗》,陽光斜射在方形瓷磚上,大塊的黃色、橙紅色、紫色、藍色和綠色在墻面閃爍,浸沒在水中的身體從朱紅色、橙色漸變到淡紫色和淺藍色,夸張的用色讓人暈眩,假如沒有畫面下方規(guī)則排布的馬賽克地面,觀者幾乎要迷失在純粹而大膽的顏色中了。那些璀璨如珠寶的小方塊,理所當然地使亮藍、橙黃、粉灰和黃綠緊密并置,重復中蘊藏著變化,讓畫面上方具有摩擦感,相互滲透的柔軟色彩有了力度,在強烈的對比中達到和諧。博納爾就“躺在浴缸里的瑪特”這一題材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往往都有小巧有序的馬賽克方塊,博納爾借助它們讓鮮艷的純色自然的一塊挨著一塊,營造出流光溢彩的夢幻意境。
方塊是裝飾性與平面構圖的需要,是色彩的并置,也代表了博納爾畫中的秩序感,是他對肆意流動的色彩、筆觸的控制和補充?!盁o論他在改變對象的面貌上已經(jīng)走得多么遠,然而他從未完全離開過現(xiàn)實?!保?]博納爾始終沒有跨越具象和抽象之間的界限,他一直以謹慎的秩序限定色彩的范圍,像繃得緊緊的風箏線一樣拉住大膽的表現(xiàn)性色彩,使之繁而不亂,也抵消了畫面的抽象意味,達到一種平衡?!案行缘募记闪α颗c理性安排的秩序之間所形成的無限張力,應該游刃于無意識的運筆和有意識的繪制之間?!保?]博納爾把藝術所需要的自由、靈感和隨機性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但他畫中的自由仍是相對的,需要一定的秩序感來規(guī)范。
[1]〔英〕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M].范景中,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9.
[2]〔美〕馬克斯·科日洛夫.感覺的眩暈——博納爾回顧展[J].龔平,譯.世界美術,1998,(4).
[3]〔美〕邁克爾·基默爾曼.碰巧的杰作——論人生的藝術和藝術的人生[M].李靈,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黃小金.燦爛而寧靜的日常世界——博納爾的靜物畫[J].世界美術,2009,(3).
[5]〔英〕德思坦.博納爾的繪畫方法[J].尚舟,喬良,譯.西安美院學報,1982,(1).
[6]〔法〕安托尼·泰拉斯.皮埃爾·博納爾[J].閔希文,譯.世界美術,1985,(2).
[7]張宏蔚.偶然性與秩序感——自由繪畫的純粹之美[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