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進儒
在初中教語文那幾年,曾參加過許多語文公開教學,多數(shù)都是講課、說課競賽。畢竟是競賽,所以有名次,基于此,大多數(shù)教師都會絞盡腦汁、嘔心瀝血、肝腸寸斷、誓死拿獎,這不是諷刺。筆者了解一線教師的心意,競賽課對于大家是非常重要的,它關乎一個人、甚至一個學校、一個市縣區(qū)、一個省的形象,最重要的是關乎比賽人的工資、獎金、待遇、榮譽、職稱、提撥,甚至關乎孩子是否就近入學。而且,這就如同一個歌唱明星“唱好一首歌,享用一輩子”的現(xiàn)象,如今的課堂競賽也有“一輩子只需上好一節(jié)課”的現(xiàn)象,大家都有目共睹,很多教育界大師出名前不也是從“一節(jié)課”開始的嗎?所以像我們這類凡夫俗子也只能趨之若鶩。
就拿筆者來說,在語文教學學術上根本提不出自己的真知灼見,只會跟風、逢迎。參加比賽的心態(tài)總是功力的,總想“付出一滴汗收獲千石糧”。前幾年,為了拿到第一,試圖以學術理論求捷徑,以教學效果求轟動。不過,在這種不純不實的動機下,筆者還獲得了一次省級一等獎,兩次市級二等獎,兩次市級三等獎。這些等次里面,要說有點學術之心的,大概也就是甘肅省教科所那次說課比賽一等獎了,其余均屬華彩的表演。
筆者要說的是,課體現(xiàn)的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從教態(tài)度、為學態(tài)度,是一種人格魅力的外在表現(xiàn),更是一種樸實、真實的上課常態(tài)的體現(xiàn)。我們是一群教語文的人,我們不是演說家,不是圣人,更不是教育家。所以,對于課,平常怎么樣,競賽課就怎么樣,平常隨和,就沒有必要在公開課時扮演慷慨激昂的英雄。陳毅大將軍的“光景常新隨意賞,不因佳節(jié)強登樓”,以真誠處之,隨心上好語文課,不存芥蒂,孩子也自然以誠待之,平平常常、飄飄灑灑、自自然然、欣欣微微,如果課堂上能夠心與心交流,假以時日,教課必定會行云流水。課下一副臉孔,公開課又換一張臉孔,這樣豈不太累?
前幾日,參加了隴南市高中語文課堂競賽決賽,單從筆者了解的語文課來說,大多五彩繽紛。有的老師在課堂即興作詩,有的莊嚴肅穆地講離愁別緒的故事,有的把小說課變成了表演課,有的餐桌式教學,有的語不驚人死不休:“同學們,我今天不是為比賽而來的,而是為你們而來的……”
競賽課中,筆者感覺,許多教師不是往課本本身的“內容”上用苦力、用真力,而是往“創(chuàng)意”上下工夫。筆者聽過一堂課——當然是這次競賽課,講課內容涉及兩首詩歌的比較,賽課人在課前把孩子們分成三個小組,然后在課堂上比賽,任務和問題由老師指定。講課當中,筆者發(fā)覺,問題剛提出,還未等學生思考清楚,答案就從授課者的嘴里出來了,好不尷尬。比賽結果還是市級第二名。評委老師后來點評說,此堂課大膽創(chuàng)新,打破傳統(tǒng),符合“新課標”理論,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筆者思考,啥是新課標?新課標的精神實質是什么?當聽到這樣的評價時,筆者心里一下子覺得這是評委們的“學術強奸”。
筆者認為,就算是按新課標來界定,語文總歸是語言上的東西吧!教學方法再講究“新”,總不至于把最根本、最傳統(tǒng)的都丟掉吧!這是目前語文教育界的集體學術浮躁。新課標尊重創(chuàng)新,但須在尊重、整理傳統(tǒng)成果基礎上的整合,須在尊重母語教育固有特點基礎上求真,須在講求實效基礎上務實,絕對不是“另開小灶”,更不是“一棒子打死”。親愛的語文老師們,漢語母語教育已存在幾千年了,現(xiàn)代人,應該心胸坦蕩,目有古人。
語文課,必然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必然傳承“真實、自由、個性、多元”的人文精神,但也必然附帶聽說寫讀的基本要素,特別是誦讀。截至目前,筆者沒有找到比誦讀更好的學習語言文化的方法了。換句話來說,誦讀是語文教育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語文教育最根本的方法,是最本然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特別是講授文言詩詞歌賦,假如沒有誦讀,就沒有語文學習的至境。那天,筆者講的一首宋詞,只采用了一種教學方法就是誦讀,結果被打入“傳統(tǒng)教學”的行列??杀摹靶抡n標理論”。這真是語文教育最大的悲哀。
再說說賽課當中多媒體對語文課的干擾。現(xiàn)在的多媒體,簡直驚天地、泣鬼神,聲音、圖像可以說無所不能,這就給賽課人提供了條件。就說在前幾天的語文賽課當中,幾乎所有教師都用聲電光來給自己的課“錦上添花”。筆者看到有些賽課人,把上課的所有環(huán)節(jié)、步驟都付諸多媒體課件。講花哨,筆者也會,但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發(fā)覺,學生們在課堂上很容易受到音樂、圖像、視頻的影響,特別是學生的注意力。當每播放一首歌曲時,學生都會好奇好幾十秒甚至幾分鐘,而學生真正放在課文內容本上的精力都被耗散掉了。多媒體僅僅是輔助,但我們的賽課,角色發(fā)生位移,媒體成了主角,而語言文字成了輔助,語文課的本質消失得無影無蹤。很悲哀,語文課老師成了電腦操作員。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多媒體用得好的人才能得到賽課第一名。
賽課前,為準備多媒體,筆者構思、畫畫、配音、合成、修改、調試,筆者三番五次找專業(yè)人員幫忙,所占時間是平實寫教案備課的30 倍。這并非夸張,只是為筆者的精力叫屈。筆者在想,真正天天在課堂上完全用多媒體上課的有幾人?普天之下,筆者想只有公開課有這種怪狀。說透了,比賽課用多媒體無非就是添加一個熱鬧的表演而已。
再說說高中語文課,它其實就是舌尖上的文化,它重視語言學,更強調文學;它重視白話,更強調文言;它重視“舉一”,更強調“反三”;它重視分析,更強調吟悟;它重視理解,更強調背誦;它重視散文,更強調詩歌;它重視神圣與崇高,更強調平實與真誠;它重視寫實,更強調寫虛;它重視統(tǒng)一,更強調多元;它重視技術,更強調精神。筆者上課本著“循古求新,激濁揚清”的原則,反對在高中語文這片熱土上搞“偽圣化”、“技術化”,拒絕形式主義,高舉“激情吟誦”的旗幟,與學生一起說話、一起吟誦、一起喜怒哀樂、一起去觸摸文字的體溫和文字的血脈及文字的靈性。
假如某一天,我們通過課文本身影響了學生,把課本上生澀的、難懂的的語言文字變成一首首可以傳唱的“流行歌”,讓學生與我們“動于忠”、“發(fā)于聲”地朗誦,讓學生在課后真正為你而豎起大拇指,這就夠了。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既然是藝術,那最高境界必然是樸實,是渾然天成、隨心所欲、有滋有味、真心處之。當然,語文課的外在形式可以“人造”,劇場的轟動更容易策動,容易模仿,但關乎人格的語文應由什么支撐,由“心”嗎?那些試圖在競賽課上真正有所造詣的同人們,我們無論是做人還是從教,都要以“心誠”待之,去除糟粕,留取精華。這不難做,但何時能這樣做?答案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