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 映 鋒
(揚州職業(yè)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9)
對人類而言,互聯(lián)網(wǎng)是個了不起的創(chuàng)舉。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網(wǎng)絡在迅猛發(fā)展的同時,也逐漸成為人類重要的日常交流工具和交際手段。網(wǎng)絡交際具有多主體、跨文化、跨地域、及語言符號豐富等特點,使得人們在交流和傳遞信息時逐步形成新的語言變體——網(wǎng)絡語言,也就是出現(xiàn)在網(wǎng)頁、博客、論壇、聊天室、微信群等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所用的語言,它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語言有些不同,但又能一定程度上反射到日常生活的語言應用中,其中語碼混用現(xiàn)象很常見,特別是英漢混用,這是社會開放、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一種必然結(jié)果。語碼混用的研究對語言的發(fā)展、變異及語言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語碼是指如語言、方言、語體等人們用于交際的任何符號系統(tǒng)。人類社會中所存在的不同種類的語言,或同一語言的不同變體,都稱為語碼。每一種語言都會受到其他語言及文化的影響,人們在交際中常常根據(jù)不同場合、不同對象選擇一種或多種合適的語碼。[1]語碼混用可以指同一句子或段落出現(xiàn)兩種或多種語碼交替使用的現(xiàn)象,比如說話人在“某A”語言和“某B”語言之間或某種官方標準語與方言之間的轉(zhuǎn)換,這種轉(zhuǎn)換可以是單個詞、整個句子、或整段話的嵌入轉(zhuǎn)換。語碼混用現(xiàn)象隨著全球化進程、文化的交融在語言交流中出現(xiàn)的頻率越來越高,特別是在迅速發(fā)展的網(wǎng)絡交際中,而且來源越來越多樣、范圍也越來越寬泛,它的利與弊也越來越受到學者們關注。從20 世紀70 年代起已經(jīng)有學者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對其功能、結(jié)構、動因等因素展開了研究。例如從語法研究角度看語碼轉(zhuǎn)換是一個高度系統(tǒng)化的語言現(xiàn)象,它研究了句內(nèi)可能發(fā)生轉(zhuǎn)換的地方;心理語言學角度主要研究語碼轉(zhuǎn)換時人的大腦、心理狀態(tài)和思維過程,從而了解語言使用者的認知過程;而會話分析角度主要是把語言行為的動態(tài)性引入語碼轉(zhuǎn)換,通過研究它在會話構建的作用來認識其轉(zhuǎn)化的動機。[2]模因論是用來說明文化進化的新理論,近年來才運用到語言、語用研究中,通過模因理論可以更好地理解英漢語碼混用的語言模因現(xiàn)象及其復制傳播的結(jié)構,從宏觀層面上可探討語碼轉(zhuǎn)化的社會語用價值,從而進一步加深對語言和社會相互作用的了解和認識。
“模因”(meme)是Richard Dawkins(1976)最先用來闡述文化進化規(guī)律的。他認為人類的文化、信息、觀念等可以經(jīng)由如基因般的一種復制因子,在人群中通過模仿從一個宿主傳遞到另一個宿主,從而得到不斷的自我復制、傳播和進化。語言即是文化載體,也是一種模因,它在字、詞、句、篇章等層面都可以進行自我復制和傳播。[3]語言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比如其規(guī)范性和語法是相對穩(wěn)定的;但另一方面它又是要變異的。交際中,話語者往往根據(jù)具體的語境和表達的需要,刻意地打破語言常規(guī),形成新的語言模因復合體,并又再次不斷地被模仿、傳播和更新,語言正是這樣發(fā)展和豐富起來的。隨著世界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和網(wǎng)絡交際的普遍化,兩種或多種語碼在網(wǎng)絡中交叉出現(xiàn)的狀況層出不窮。英語作為一種強勢模因與漢語混用就成為一種必然,混用可以出現(xiàn)在單詞、句子、篇章等層面,具有顯著的變異性和選擇性。在網(wǎng)絡交際語中,常見的英語語言模因與漢語混用的復制傳播形式有如下三種:
1.英語詞匯直接復制于漢語中
例如:快點E - MAIL 我!Windowxp 用不起來了。把我的照片photoshop 一下。例句中E -MAIL(電郵)、Windowxp(一款很普及電腦操作系統(tǒng))、photoshop 或稱為PS(一圖象處理軟件),都是與IT技術有關的術語,常常直接復制于漢語中。再如:Sorry,剛才睡過頭了。Well,開始開會!Whatever,和你聊天很開心,還不換成大屏手機你就out 了!sorry,morning,hello 等禮貌用語和well,whatever,you know 等話語標記語與漢語混用頻率都很高。例句中out(表示跟不上時尚)直接復制混用于漢語中起加強語氣和委婉語功效。
2.英語詞組的縮略字母直接復制于漢語中
例如:你喜歡看張杰的MTV 嗎?今晚NBA 決賽開打!今天北京的PM2.5 嚴重超標。這款手機APP 在哪里下?例句中MTV 是Music TV“音樂電視”的縮寫;NBA 是National Basketall Assosiation“美國職業(yè)籃球聯(lián)賽”的縮寫;PM2.5 是Particulate Matter 2.5 的縮寫,中文意思是“直徑小于或等于2.5 微米可以入肺的顆?!?,用來衡量空氣污染的指數(shù);APP 是Application 的縮寫代表了電腦中“應用軟件”,可看出這些英語縮略詞與漢語的譯名比起來顯得更簡潔。目前這些縮寫形式更廣泛地被大眾所接受,已成為強勢模因,直接復制到漢語中混用。象這樣的縮寫詞還有許多,如BF(男朋友)、GF(女朋友)、IQ(智商)、EQ(情商)等等。
英語單詞復制到漢語中發(fā)生了變異,形式與原始信息大相徑庭,但卻繼承了原模因的讀音,復制后的含義也沒發(fā)生變化。例如:我是你的粉絲(fans)。今天玩的太嗨(high)了!我今天買了一雙波(ball)鞋。當(Download)一個軟件就好用了!去香港玩,給你一個小貼士(tips)。例句中的“粉絲”、“嗨”、“波”、“當”、“貼士”雖然從字形看都已是漢字,但它們的發(fā)音與原始信息中英語詞匯相似,且含義仍是原始英語詞匯信息。粉絲(fans)是崇拜者、嗨(high)表示玩的很盡興、很開心;波(ball)鞋就是球鞋;當(download)是下載的意思;貼士(tips)表示提示、告誡的意思。此外這種混用模式也是一種強勢模因可用于漢語與其他外語的混用中。
語素是最小的語音、語義體,是最小有意義的語言單位,主要功能是作為構成詞語的材料。英語中的語素有詞根和詞綴,有些代表了語法功能,有的有固定含義,也變成了一種活躍的語言模因,被復制后橫向嫁接到漢語詞匯或漢語拼音中形成新詞,并且這種很有想象力的語碼混搭創(chuàng)詞模式本身在網(wǎng)絡交際中也成為強勢流行模因,更多新穎有趣的詞也橫空出世了。
1.漢語詞匯+英語語素
常在微信和QQ 上看到網(wǎng)友用“郁悶ing”、“吃飯ing”、“打球ing”、“旅游ing”、“生氣ed”、“丑ful”、“苦ful”等詞聊天或書寫。功能上講“ing”、“ed”在英語中是一個語法后綴,加在單詞后,不改其語義,只改其文法特征?!癷ng”表示持續(xù)進行,被復制嫁接到漢語詞匯后,也是借用這個語法功能,所以“郁悶ing”、“吃飯ing”表示“正郁悶著”、“正吃著飯”;而ed 表示事情已經(jīng)結(jié)束,“生氣ed”表示生完氣了;形容詞后綴“ful”有充滿的含義,所以“丑ful”、“苦ful”就表示很丑陋和苦極了的意思。
2.漢語拼音+英語單詞
例1:No zuo no die(不要同情他),這是仿造中文“不做不死”的結(jié)構,把“做”的拼音“zuo”和英語單詞“no”、“die”混用形成一個新短語,含義是“如果你不做(蠢事),你也不會“死”(死在這隱喻為失敗或出丑)。例2:Tuhao have become the symbol of wasteful wealth.“土豪”網(wǎng)絡中的流行詞,用來形容很有錢、喜歡浪費錢但沒有品位的人,“土豪”的拼音“Tuhao”被直接復制到英語句子中,形成一種混用模式。
3.漢語拼音+英語語素
例如:哇,中國超越日本成為第二大經(jīng)濟體,真是gelivable (給力)啊,就一個字送你,“zhuangbility”(太能裝)!佩服佩服,你們真niubility(太牛)!他說什么你都聽,真是shabilility(太傻)!gelivable 是中國北方土話“給力”的拼音和英語形容詞后綴“-able”(能夠被)的混合,表達了某某事或物有作用、給面子、給勁、帶勁,令人激動興奮的意思;zhuangbility 是漢語口語俗語“裝逼”(偽裝的意思)的拼音加上英語詞綴-ility(能力)的混合,用來諷刺很能偽裝的人;同樣niubility 是“牛逼”的拼音加上英語詞綴-ility,形容很有能耐的意思;而shabilility,是“傻逼”的拼音加上英語詞綴-ility 混用,形容做事很愚蠢或總把一切搞得一團糟的人。
總之,語言是個開放的系統(tǒng),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漢英語碼混用可以相互促進其詞匯的發(fā)展,豐富其語言表達方式。目前如“no zuo no die”、“tuhao”、“gelivable”、“zhuangbility”、“niubility”這類英漢語碼混用的新詞在網(wǎng)絡、媒體上很流行,已成為了一種強勢語言模因被收入到美國在線俚語字典中。
從英語語言模因與漢語混用的復制傳播形式看,雖然語言模因發(fā)生了變異,但仍對原始模因有繼承性,憑借對原來模因的認識、理解和感受,交流者仍舊能通過類推、聯(lián)想就能破譯新模因組合所表達的含義,但語言模因間充滿了競爭,不同詞匯模因的傳播能力也不同,有的在交際中發(fā)揮積極的語用價值,更容易感染別人所以得到不斷地復制傳播變成成功模因,而另一些只是曇花一現(xiàn),很快就消失在語言長河中,那么英漢語碼混用中成功模因有以下的特點:
語言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信息來于社會實際的需要。如果一種新語言信息實用,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人們才樂意去模仿、復制和傳播它,讓其變得有普遍性。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新事物層出,許多西方的新產(chǎn)品、新名詞迅速傳入中國,一時又沒找到準確、恰當?shù)臐h譯名稱往往會造成其英語名稱直接被復制在漢語中,如:Windowxp,Photoshop這些與機算機技術相關的術語,IPAD,IPHONE 這類電子新產(chǎn)品的名稱;而英語縮略詞,代表了語言的符號性和約定的文化性,雖然有相對應的漢譯,但漢譯往往比較滯后或冗長,所以直接復制英語詞匯或字母縮略在漢語中混用顯得更簡潔突出,體現(xiàn)了語言的經(jīng)濟性、實用性。[4]
語言具有時代氣息,才更容易被復制、傳播。最初語碼混用發(fā)生在港澳臺等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及外企白領或海歸人群中。由于歷史等原因港、澳、臺地區(qū)形成二或三重語言區(qū),日常對話在兩三種語碼中轉(zhuǎn)化是很平常的。而外企白領或海歸被社會看成是精英人士的代表,他們外語能力強,工作或與同事交際時漢英混合模式也變得平常。這種現(xiàn)象隨著大陸開放的步伐,通過媒體、歌曲等形式傳播到人群中并變得非常流行,因為它開始具有身份功能,代表了先進、精英、時尚、前衛(wèi);另外從心理層面看,由于西方國家科技、經(jīng)濟高度發(fā)達,中國的年輕人容易對其科技、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產(chǎn)生認同感,所以更愿意模仿、使用英語從而形成英漢語碼混用模式。
語碼混用常常通過與時代、場合、人物身份等因素相悖,偏離原來的語言特色從而迎合了人們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的一種求新求異、突破成規(guī)、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潛在心理,并能產(chǎn)生種種新奇、陌生、幽默、有趣的語言效果,所以在娛樂或網(wǎng)絡交流等場合,英漢語碼混用制造幽默、烘托氣氛的情況很常見,如:to 唱or not to 唱,this is the question。
此外,從社會環(huán)境看,網(wǎng)絡技術、中西文化交流的發(fā)展和外語教育的普及也是促進英漢語碼混用流行與發(fā)展的客觀條件。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網(wǎng)絡的跨時空虛擬環(huán)境交流變得多元化、個性化。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可以擺脫自身文化的束縛,實現(xiàn)文化的溶合,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這樣的影響當然也反映在語言中。也可以說一種語言文化更容易受到異文化的影響。因此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英漢語碼混用的出現(xiàn)具有合理性。另外成功模因因子的復制傳播往往需要經(jīng)歷同化、記憶、表達、傳輸四個階段。同化是第一步,但并不是所有呈現(xiàn)在個體面前的模因因子都能被新的個體所同化,并留存在了他的記憶系統(tǒng)里,只有那些在其認知能力范圍內(nèi),能被他注意、理解、接受的因子才行。也就是說英漢語碼混用的語言模因要成功復制傳播,首先要被宿主同化,那就要求宿主必須有漢語和英語雙語認知能力,而中國近幾十年的外語教育的普及自然造就了英漢語碼混用在網(wǎng)絡上的復制、傳播、流行。
總之,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中國與西方文化交流的進一步加強,以及英語教育的普及化,英漢語碼混用在網(wǎng)絡交際中已經(jīng)成為一種強勢模因而被模仿、復制和傳播。它具有合理性、實用性、時尚性和幽默性的特點。但另一方面,網(wǎng)絡中大量的英漢語碼混用往往是個人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隨意性很大,對漢語語言的標準化、規(guī)范化、純潔性有所沖擊,如果不分場合、和交際對象過于濫用就會造成交際困難,并進一步促進年輕人的模仿,形成崇洋媚外的風氣,從而造成傳統(tǒng)文化的流失。
[1] 趙湘. 漢英語碼混用現(xiàn)象探析[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6):10 -12.
[2] 何自然,于國棟.語碼轉(zhuǎn)換研究述評[J].現(xiàn)代外語,2001(1):85 -95.
[3] 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 語言科學,2005(6):54-64.
[4] 楊永和.動態(tài)順應視域中的語碼混用研究[J].外語學刊,2010(2):98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