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泉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通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不肯放,什么都要講,把美文瓦解得七零八落、支離破碎、淡而無味。對此,應(yīng)大膽地摒棄一些煩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把主要精力和時間用在讓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的樸素哲理、學習人物的傳神刻畫、感受作品的動人情節(jié)、品讀文字的精彩優(yōu)美,語文課才能充滿“語文味”。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很強,“情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催化劑。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課文,不管是敘事的,還是寫景的,均充滿著濃濃的情感。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對課文內(nèi)容、對生活、對人生的每一份感悟和每一種情感,都應(yīng)該通過我們的語言、眼神、動作,傳遞給學生,帶領(lǐng)學生去體驗、感悟、表述,讓學生對課文中的故事情節(jié)、景物特點、人物形象難以忘懷。
在教學《二泉映月》時,應(yīng)緊緊地抓住“聽”字,圍繞阿炳的成長歷程,引領(lǐng)學生了解阿炳的辛酸和困苦,感悟阿炳的孤獨和凄涼。
師:二泉邊、中秋夜,阿炳聽到了哪些聲音呢?
生1:阿炳聽到了傷心的哭泣。
生2:阿炳聽到了深沉的嘆息。
生3:阿炳聽到了憤怒的傾訴。
生4:阿炳聽到了倔強的吶喊。
師:阿炳為什么聽不到其他的聲音呢? 是因為阿炳沒有長大嗎? 還是因為阿炳的父親說錯了呢? 請大家用手中的筆,劃出課文里的關(guān)鍵詞和重點句。
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通過想象、辨析、探究,既對課文的內(nèi)涵加深了理解,又成了局內(nèi)人,與課文中的主人公阿炳共患難、同呼吸,充分體驗阿炳雙目失明的痛苦。如此教學,既是學生內(nèi)蘊的提升、情感的流淌、靈性的涌動,更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解讀。也只有這樣,才能使語文課堂富有“語文味”。
讀是語文學科教與學的一扇窗口,可以收到“不待解說,自知其義的效果”。讀,可以發(fā)現(xiàn)問題、可以解決問題、還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語文素養(yǎng)不是靠分析出來的,而主要是靠讀出來的。在瑯瑯的書聲中,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會得到強烈的震憾,學生的心靈與作者的心靈能產(chǎn)生直接的交流,從而領(lǐng)悟到作者的美好情操、深邃思想和偉大人格。在瑯瑯的書聲中,學生還能體驗到語言的音韻感、節(jié)奏感,感受到作品的情思美感。
針對一些寫景的散文,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默讀、朗讀和誦讀等身臨其境的品讀。讀《臺灣的蝴蝶谷》,讓學生讀得眼前一片彩蝶紛飛、鳥語花香,讀得面前一派春光明媚、春風得意。讀《廬山的云霧》,讓學生讀著讀著,覺得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像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并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通過讀中思、思中讀,讀中悟、悟中讀,變大腦為錄像機,形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定格在心田。
不少老師擔心對課文內(nèi)容“咀嚼”,會走到繁瑣分析的路上去,會違背新課改的精神。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如能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咀嚼”習慣和“咀嚼”能力,引導(dǎo)學生對課文中的句段、字詞,乃至標點作一番“咀嚼”、體味,對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理想的表達能力、良性的思維素質(zhì)、認真的寫作態(tài)度等都是極有益處的。
在教學《天鵝的故事》時,可設(shè)計這樣一個教學片斷:
視屏顯示:“突然,一只個兒特別大的老天鵝騰空而起,可是它并沒有飛走,而是利用下落的沖力,像石頭似的讓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p>
師:請大家先自由讀這句話,再報告這句話中你印象最深刻是哪些詞語?
生1:我印象最深刻的詞語是“騰空而起”。
生2:我印象最深刻的詞語是“重重地撲打”。
生3:我印象最深刻的詞語是“像石頭似的”。
師:對詞語“像石頭似的”,為什么會印象最深刻?
生1:“像石頭似的”說明老天鵝的下落猛、速度快。
生2:“像石頭似的”說明老天鵝的意志強、決心大。
生3:“像石頭似的”說明老天鵝一點兒也不怕疼痛。
師:如果老天鵝繼續(xù)撲打的話,會怎么樣呢? ……
由此可見,帶領(lǐng)學生嚼詞析句、慢慢咀嚼,學生的思維才能被激活,學生也才能充分感受到語文的韻味和魅力,使?jié)鉂獾摹罢Z文味”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在學生的心中蕩漾。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yīng)帶領(lǐng)學生在濃濃的情感中體驗“語文味”、在瑯瑯的書聲中釋放“語文味”、在慢慢的咀嚼中品嘗“語文味”。在教學中,我們要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獲得語感、美感和情感的樂園,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展示思想、理想和夢想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