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芹
語文教材配上一幅幅精美的插圖,就變成了孩子愛不釋手的圖畫書,它形象、生動、可感,符合小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用好教材插圖。
“世間好句世人共,明月自滿千家墀”,一切好的東西都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就如這朗朗明月一般照耀萬家庭院。很多插圖出自名家之手,是經(jīng)典的書畫作品。編者把它“拿來”,一來為了展示中華傳統(tǒng)的博大精深,讓我們的學生感受經(jīng)典,分享中國書畫藝術的美輪美奐;二來是“為我所用”,為教材解讀所用,讓它成為孩子對話文本的一把“梯子”。
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徐悲鴻勵志學畫》配了一幅插圖——徐悲鴻的《奔馬圖》,畫中奔馬四蹄騰空,自畫面右側向左方急馳而過,馬鬃飄揚,馬尾揮動,極富動態(tài)的韻律美。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更領略到畫家徐悲鴻帶給我們的積極向上的力量。
很多插圖是一張張取自實景的照片。編者把它“拿來”,既可以瀏覽風光,“精鶩八極,心游萬仞,神接千載,視通萬里”,又能瞻仰名人,“高山仰止,景行行之,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宋徽宗趙佶喜歡繪畫,在考試畫家的時候常常以詩句為題。有一次,他出了一個命題——“踏花歸去馬蹄香”。結果,一幅“蝴蝶追逐馬蹄蹁躚起舞”的畫讓他連聲稱贊。因為這個畫家在對詩句進行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準確地把握住了“詩眼”——“香”。
教材編者在為文本量身定做插圖時,就是對文本的解讀過程,他必須抓住“文眼”,在細節(jié)上著手,才能成就這一“點睛之筆”。
四年級上冊《桂花雨》,編者在整個頁面上,勾勒了無數(shù)朵桂花,如雨一般,極力渲染文字里營造的“搖花樂”和濃濃的思鄉(xiāng)情。五年級上冊的《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插圖上的談遷一襲破衫,面容清癯,手中一枝如椽之筆,目光中透出的是從厄運中站起來的堅毅。但插圖匠心獨運處卻在于談遷身后隱約可見的背景——祖國的山川,這旨在告訴我們,完成一部史書的不易,胸中有丘壑方能成就鴻篇巨制。
六年級上冊《示兒》中的紅燭插圖躍然紙上。那一滴滴流淌下的燭淚是詩人陸游從心底流出的:祖國還沒有統(tǒng)一,可自己卻不久于人世,恨不能鐵馬冰河,馳騁沙場,殺敵報國;恨不能親眼看見神州大地早已熄滅了戰(zhàn)火,一片歌舞升平、歡樂祥和。那一行燭淚更敲擊在每一個讀者的心上,感慨“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必S子愷先生曾為魯迅的《阿Q 正傳》等九篇小說作了插圖,并說“這些插圖,就好比在魯迅先生的講話上裝上一個麥克風,使他的聲音擴大。”插圖的價值可見一斑。
書畫需要留白,藝術大師都是留白大師,方寸之地亦顯天地之寬。留白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無畫處皆成妙境”。我們的編者為教材配圖時也故意留白,留給我們學生一方思維馳騁的天地,留給學生一次自主插圖的機會。
一是編者不全畫。插圖是啟發(fā)、引導學生展開豐富想象的直接憑借。編者更期望學生能借助課文中的語言材料,由插圖的畫中景而生出畫外意,從空間和時間上進行延伸,讓文本內容更豐富。如五年級上冊《在大海中永生》一課,其實有很多真實的照片編者可以拿來作為插圖,但我們的眼前只有一幅“奔騰不息的大?!眻D。但就是這幅圖,讓我們的學生想到了很多——偉人逝去,江河痛悼;偉人逝去,人民悲痛之情如潮水般翻滾;偉人愛國愛民的情,比天高比海深;偉人的功績,如這大海般奇?zhèn)グ蹴?。再如《清平樂·村居》中“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插圖中小兒子趴在溪水邊剝吃蓮蓬的樣子著實可愛。但“臥”的姿勢還可以是“躺”,一個有意的疏漏,卻讓我們的孩子有了自己挖掘文眼的機會。
二是編者不畫。語文課,永遠姓“語”,不能因插圖就改了姓,變了味。編者深諳此理,所以有些文本的插圖因尋不到也不好繪制,就避實就虛,留下空白,讓我們的學生根據(jù)文本的語言材料自主繪制。比如六年級上冊《詹天佑》一文,“設計“‘人’字形線路”,讓我們能感受到詹天佑的超人智慧和杰出才能。學生只有通曉了文意才能繪制出“人”字形線路,編者沒有事先畫出,這留給孩子以親歷親為的學習機會。
教材的插圖豐富多彩,有很多作用,作為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關注它,它才能真正成為文本的“錦上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