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明祥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撒營盤中心衛(wèi)生院,云南 昆明 651506)
普通外科切口感染是外科手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發(fā)生率約為9.65%~17.65%[1],切口感染發(fā)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與手術室管理,手術器械的消毒及醫(yī)院感染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相關,又與人的病情及醫(yī)生的處理,縫合技術相關,一旦發(fā)生切口感染,病程遷延,少數形成局部疤痕,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及對手術的滿意度,所以如何預防切口感染,降低切口感染率是外科的重要課題,近5年來,由于加強手術室,供應室及醫(yī)院感染管理,加強圍手術期管理,不斷改進手術技術及手術技巧,使我院外科切口感染率明顯下降,現將我院開展的861例普通外科手術10例切口感染情況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2008年5月-2013年5月我院外科共開展861例普通外科手術,其中Ⅰ類清潔切口341例,手術包括疝修補術,甲狀腺包塊切除術,乳腺腫瘤及體表包塊切除術等;Ⅱ類可能污染切口309例,手術包括急性單純性闌尾炎切除術,膽囊切除術,膽道探查術等;Ⅲ類污染切口211例,手術包括胃十二指腸穿孔,腹腔膿腫,闌尾炎穿孔,腸壞死,腸破裂等,手術時間15min~3h,平均1.5h,放置腹腔引流37例。
結 果 根椐國家衛(wèi)生部頒發(fā)的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2],近5年來,我院開展的861例普通外科手術發(fā)生切口感染10例。Ⅰ類切口感染率為0.29%;Ⅱ類切口感染率為0.64%;Ⅲ類切口感染率為3.33%。按照各病種的路徑要求,嚴格排查出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進行圍手術期的嚴格控制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不斷改進手術方法及手術技巧等措施,我院的外科切口感染明顯下降,比以前取得良好效果。
討 論 1.加強手術室,供應室及醫(yī)院感染管理,有效控制切口感染率:根據《醫(yī)院感染管理辦法》之規(guī)定,我院把預防和控制醫(yī)療機構感染作為保證醫(yī)療質量和醫(yī)療安全的重要工作來抓[3]。醫(yī)院安排專業(yè)人員來進行監(jiān)督醫(yī)院感染管理,并對全院醫(yī)務人員反復培訓醫(yī)院感染管理,嚴格督查手術室和供應室,術中術后可能發(fā)生污染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建立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人人都有預防醫(yī)院感染管理的緊迫感,不斷降低醫(yī)源性感染的發(fā)生率。
2.預防高危因素對圍手術期切口感染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率:對所有手術病人參照各病種的臨床路徑要求,完善相應的術前檢查,排查是否存在上述陳述的高危因素,并對術前存在的各種合并疾病給予積極治療到明顯好轉后能耐受手術為準,可大大提高手術安全性,降低切口感染率。對較為復雜的普通外科手術,術前因充分做好手術應急方案,不斷提高手術技能,熟練解剖和操作,減少出血和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切口暴露和牽拉時間,減低切口感染率[4],對大多數腹部手術,術后小腸功能恢復后應早期進食,盡早在床上或下床活動,維持和恢復腸道粘膜的結構和功能,促進胃腸激素分泌,降低高分解代謝,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維持腸道正常菌群,防止菌群移位導致感染的發(fā)生[5]。
3.合理應用抗生素能有效減少切口感染率:雖然抗生素是外科防治感染的一種有力措施,但太依賴抗生素,不注重外科無菌技術,甚至濫用抗生素常常導致各種耐藥菌株的產生和醫(yī)源性切口感染,術后肺炎發(fā)生率明顯上升,在使用抗生素方面我院應遵循以下原則:⑴外科急性感染的抗菌治療一般未獲得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結果下開始的,普通外科切口感染多為內源性革蘭氏陰性菌和厭氧菌,因此經驗性一般選用耐藥菌相對較少的Ⅱ-Ⅲ代頭孢加甲硝唑類。⑵抗生素的預防應用能使手術時機體血液及手術部位有足夠的抗菌濃度,以消滅手術過程中進入機體的細菌。我院對Ⅰ類切口不必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如需使用則在麻醉前一次使用,其一次劑量的效果不遜于3d用藥方案;對Ⅱ,Ⅲ類切口病人術前1h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明顯降低切口感染。⑶對于重癥感染病人,要“重拳出擊,全面覆蓋”的原則,迅速控制最常引起普外科感染的細菌,阻止病情惡化,常選用Ⅲ-Ⅵ代頭孢的素能,四代喹諾酮類的莫西沙星及碳青雷布類的亞胺培南,通常聯合用藥[6]。對于可能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要進行抗真菌的經驗性治療[7];⑷對于外科切口感染應積極進行切口的引流、清創(chuàng)、換藥等不能完全依賴抗生素。
4.正確的縫合和熟練的手術操作技術是降低切口感染的關鍵:根據自己20余年的臨床實踐,預防切口感染最關鍵是正確縫合各類切口,熟練的手術操作大致可歸納如下:⑴各類切口要做到分類縫合,徹底止血,不留死腔,無局部積血和積液,否則有利于細菌繁殖而易引發(fā)切口感染,同時皮膚要對合,必要時行褥氏縫合,打結松緊適度。過松會留有死腔,過緊會影響切口血液循環(huán),使切口延遲愈合,增加感染機會;⑵對于腹腔污染嚴重的切口,應徹底沖洗腹腔干凈后間段縫合腹膜,再用大量生理鹽水、甲硝唑液或碘伏徹底沖洗切口,再更換手套及器械后逐層縫合切口;⑶對手術時間較長,術中盡量保護好切口周圍組織,盡可能減少損傷,對肥腫者,應盡量清除無生機的脂肪和游離脂肪,皮下全層褥氏縫合,必要時放置引流片,防止脂肪液化誘發(fā)切口感染;⑷對腹膜炎嚴重,切口張力大者,應行減張縫合,可保障切口裂開及切口感染;⑸腹腔污染嚴重需放置引流者,引流口應盡量遠離切口,不存在組織間隙,可減少切口感染;⑹熟練的手術操作和掌握精確的解剖層次,可大大減少不必要的組織和血管的損傷,減少手術時間,可減少對切口組織的長時間牽拉造成損傷,手術時間減少可避免空氣或皮膚中的細菌進入切口組織,可減少切口感染率。此外,切口的合理選擇及腹部切口護創(chuàng),尤其是腹腔污染嚴重的深部護創(chuàng),也是降低切口感染的關鍵措施。
[1]張彥,查紅,戴志鑫,等.醫(y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報告[J].西南軍區(qū)雜志,2001,3(4):49-50.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1,1(5):314-320.
[3]李克林,張炳新.醫(yī)療機構感染形式分析及管理對策研究[J].云南醫(yī)藥,2011,32(3)366-368.
[4]沈世強.外科無菌術及其新進展[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5,25(1):20-21.
[5]普通外科切口感染高危因素的臨床控制[J].昆明醫(yī)學院報,2011,(1):188-189.
[6]張延齡.圍手術期抗生素應用原則和方案,外科理論與實踐[J].2001,6(6):355-356.
[7]黎志良.應用抗菌藥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導意見[J].中國實用外雜志,2003,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