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琪琳
據學者魯賓分析,媒介素養(yǎng)主要有三個層面,即能力模式、知識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獲取、分析、評價和傳輸各種形式信息的能力,側重的是對于信息的認知過程。知識模式觀點認為,媒介素養(yǎng)就是關于媒介如何對社會產生功能的知識體系,其側重點是信息如何傳輸。而理解模式的觀點聲稱,所謂媒介素養(yǎng)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產和傳遞過程中受到來自文化、經濟、政治和技術諸力量的強制作用,側重的是對于信息的判斷和理解能力。換成我國新聞傳播學者陳力丹教授的話來說,就是媒介素養(yǎng)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公眾對于媒介的認識和關于媒介的知識,另一個是傳媒工作者對自己職業(yè)的認識和一種職業(yè)精神?!弊鳛椤暗诙浇闀r代”的公眾,既是受眾,也可能是傳者,現(xiàn)代社會的每一個個體成員都是媒介公民。因此,作為現(xiàn)代社會的媒介公民,也應從兩方面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yǎng)。
至于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是以邏輯方法作為基礎,結合人們日常思維的實際和心理傾向發(fā)展出的一系列批判性思維技巧。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蘇格拉底。在現(xiàn)代社會,批判性思維被普遍確立為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批判性思維所要求具備的能力包括:解釋、評估、分析、推論、說明、自我校準等。
以下作者將以陳力丹教授關于媒介素養(yǎng)的分類為準則,將媒介素養(yǎng)分為“傳者”與“受眾”兩個層次,分析批判性思維對于“傳者”與“受眾”提高媒介素養(yǎng)的重要性。
傳者在整個媒介事件過程中的作用地位顯著。根據拉斯韋爾的5W理論,傳者是處于5W源頭的“WHO”,是整個傳播過程的重要一環(huán)。麥庫姆斯和肖認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導和信息傳達活動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李普曼則認為,現(xiàn)代大眾媒介通過象征性事務的選擇、加工、記錄和傳達活動,向人們提供關于外部世界及其變化的信息,用以作為社會成員認識、判斷和行動的基礎。教育和宗教的傳播史在有限的規(guī)模和范圍內進行的,而大眾傳播則把同一內容的信息傳達到社會的任何階層和任何角落,這就是大眾媒介所具有的創(chuàng)造“擬態(tài)環(huán)境”的功能。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則提出了“把關人”理論一說。該理論認為,在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guī)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這個把關人不僅僅只有一個:記者是把關人,決定著哪些素材應該寫成新聞稿;編輯是把關人,決定著哪些新聞稿應該刊播;編審和總編是把關人,決定著哪些內容應該成為重要新聞等等。
以上說了傳者在傳播過程中可以發(fā)揮的作用,以下來說一說傳者所受到的種種限制。首先,是新聞生產過程中的限制,例如新聞編輯部里面的限制、組織中的傳播儀式以及外在的社會壓力。這些因素都使得傳者有時候會身不由己地去播報一些不想播報的信息,或者發(fā)表身不由己地言論。其次,從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視角來看,會發(fā)現(xiàn)大眾傳媒本質上是權力支配的工具。誰把握了金錢與政治的權力,誰就把握了話語權。以文化帝國主義為例。來自發(fā)達國家、包含著與支配者利益相關的文化價值或觀念的產品、時尚和社會方式等流向發(fā)展中國家市場,創(chuàng)造出了某些特定的需求或消費形態(tài),這是某些經濟上居支配地位的國家以系統(tǒng)的方式強化和擴大它們對其他國家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控制的總體過程。最后,從法蘭克福文化工業(yè)的理論來看,大眾媒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工業(yè),這種文化工業(yè)充滿了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不具備理性思考的目光。法蘭克福學派將文化工業(yè)所呈現(xiàn)的這種生產方式稱為標準化、齊一化或程式化。所謂的標準化就是一種缺少獨特的內容與風格,但適合按照一定的標準、程序批量生產、機械復制。程式代替了一切,雷同代替了個性,平庸代替了高雅,低俗代替了崇高。整個文化工業(yè)把人類塑造成能夠在每個產品中都可以進行不斷再生產的類型,個人在不知不覺中就被消融到文化產品的程式化和齊一化模式的表現(xiàn)中,每一個體極富有生活情趣的個性特點以及創(chuàng)造性都因順從這種齊一化模式而變成了泡影,取而代之的是大眾媒介極力推崇的樣板生活的拷貝。藝術作品被徹底世俗化、均質化、商業(yè)化。
根據拉斯韋爾的5W理論,受眾是處于傳播過程的另一端——WHOM,傳播過程的評估效果,很大程度上是根據WHOM來評估。而這個WHOM,是會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而導致不理性、不理智行為的發(fā)生的。因此,批判性思維對于受眾提高媒介素養(yǎng)的重要性也是急需的。
下面先來分析一下受眾在接受外界提供的信息的時候會受到何種影響。根據李普曼《公眾輿論》一書所說,公眾在接受外部世界所提供的信息時,會受到客觀世界與主觀自我的影響??陀^世界對受眾的影響可以分為四點。第一,基于審查制度與保密政策,個人所能接受到的消息是被過濾掉了一部分的了。所謂的審查制度,指的是不適合進入流通領域的信息被刪除掉,而保密政策,也是一些不適合進入流通領域的信息是保密的。對于被這兩種限制的信息,我們是無從得知的。第二,交往與機會。有些場合,個人是無法進入的,所以沒有交往的機會,所以認知也是有限的,這些場合所發(fā)生的事實又未必會被記錄下來,因而這些消息對個人而言又是不得而知的。第三,個人所關注世界的時間與注意力是有限的。每天世界上都會發(fā)生許多事情,但人的一天只有二十四個小時,精力即使再為充沛,相對外部世界的豐富的事件來說,也是及其有限的。有限的時間與注意力點,所能關注到事件、所能關注到的點,也是有限的。第四,受到被傳播的消息的速度、詞語和清晰度的影響,每個人所理解的信息是不同的,或許是殘缺的,或許是完全錯誤的。主觀世界對受眾的影響,可以概括為一個詞——刻板成見。個人的自我刻板成見,“成見”對應的英語是“stereotype”,翻譯成“刻板印象”比較準確。指的是對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簡單化的觀念和印象。即,我們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樣,我們在親身經歷之前就可以對絕大多數事務進行想象。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一書中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工作在這個世界的一隅,對與具有廣泛影響的公眾事件充其量只能了解某一個方面或某一片段,我們的見解是由別人的報道以及我們自己的想象拼合在一起的。我們留心的不是某個眾所周知的類型所具有的特征,而是用我們頭腦中已有的先入之見去填補剩下的畫面。
這樣看來,受眾在接受外部世界的信息時,已經受到了客觀的與主觀的影響了,那么他們理解新聞、理解信息或許必不可免的就存在偏差。何況,李普曼進一步論證,除了這些主客觀的影響,政治的力量與經濟的力量也會作用于媒介,通過控制或者影響媒介來到達影響受眾、公眾。先來看政治的力量:經歷了主客觀種種影響的人們都是有著自我利益與自我興趣的群體,這個群體是廣泛的而又復雜的,個人之見的利益與興趣是有差別的。這些人是一群龐大的具有復雜性的個人,如何從中產生出普遍意志(輿論)呢?靠的就是興趣的轉移而興趣的轉移靠的具有聯(lián)合力量的象征。這種象征具有模糊性。必須提出一項具體的選擇,必須通過象征來轉移人們的興趣,使這項選擇與個人見解聯(lián)系起來但基本事實是,少數領導人把一項選擇出示給一大幫人。作為領導者的人通過制造同意、制造模糊概念、尋找共同情感等一系列手段,將公眾的情緒和意見整合起來,形成了所謂的公眾輿論,因此公眾輿論是可以被操縱、可以被疏導、可以被利用的?;谶@樣的理論,筆者認為,受眾在接受信息的時候,會不可避免地被政治的力量所操控,這些受眾所發(fā)出的輿論與意見,背后是有一股政治的力量在推動的。畢竟媒介是具有議程設置的功能的,而政治又有能力介入媒介。再來看看經濟的力量:以現(xiàn)有的媒體狀況為例,以報紙為最主要的例子,報紙上刊登各種新聞的目的在于贏得可以購買廣告中的商品的公眾。而讀者對于他們來說,既是微不足道的又是需要隱瞞欺騙加以奉承的??梢赃@么說,廣告主才是媒介的最大客戶。他們所要做的,就是使廣告主得到滿足,只有于此,媒介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廣告費。信息到達此時已經經過多重影響,不再是原來的模樣。從這個角度而言,受眾具備基于批判性思維的媒介素養(yǎng),能夠清楚地認知到這樣的本質,并以其媒介素養(yǎng)去接受、理解信息,具有重大意義。
文章先是理清了媒介素養(yǎng)的概念,運用陳力丹教授對媒介素養(yǎng)的分為兩個層面的概念來講述,媒介素養(yǎng)分為兩個層面——傳者層面與受眾層面;再講清楚了批判性思維的概念,論述批判性思維對于提高媒介素養(yǎng)的重要性。無論是作為傳者還是受眾,都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因此需要提高媒介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