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迎春
在中國弓弦樂器源流考證的研究中,大部分學者還是堅持中國的弓弦樂器是源于中國本土的,只是在本土說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分歧。截至目前為止,對于中國最早的弓弦樂器軋箏、奚琴、嵇琴等在唐代已出現(xiàn),似乎沒有太大的爭議。從目前現(xiàn)有的古代音樂文獻《新唐書》、《舊唐書》、《通典》、《樂書》中,從少得可憐的出土文物中能做出這樣的初步推論。
“嵇琴”一詞出現(xiàn)在唐代文獻中,如唐代崔令欽《教坊記》有曲名“嵇琴子”,杜佑《通典》有“嵇琴”的記述,孟浩然的《宴榮山人池亭詩》中有“竹引嵇琴人,花邀戴客過”的詩句。楊蔭瀏在其所著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分析北宋陳旸在《樂書》輯錄“奚琴,本胡樂也;……蓋其制兩弦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非用夏變夷之意也”時提出:“這里,雖沒有指明為出于唐代,然從陳旸的語氣看來,此器顯然流行已久。日本天慶九年是(946年),這時恰好距離唐朝滅亡四十年。此時的日本文獻上出現(xiàn)“奚琴”的記載,可以推定唐代已有此樂器。堅持中國弓弦樂器本土說觀點的大都認同這樣的推論。但奚琴、嵇琴這些弓弦樂器又是從何而來?其起源在何時、何形態(tài)?堅持中國的弓弦樂器本土說的分歧便在這里。目前主要表現(xiàn)為,中國弓弦樂器起源于彈弦樂器和力弦樂器兩種觀點。
在學術(shù)界認為弓弦樂器已有較長的歷史,學者們挖掘積累了大量的資料。持這一觀點的研究者人都把軋箏、奚琴、嵇琴的起源與古老的彈撥樂器弦鼗聯(lián)系在一起。鼗,是什么樣的樂器呢?鼗的歷史可是非常悠久了。早在周朝時已存在,《周禮春官小師》鄭玄注:“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搖之,旁耳還自擊?!睆男沃粕吓袛嘭恍尉褪乾F(xiàn)在民間的“撥浪鼗”??蓜e小看這個在今天民間已很難看到的“撥浪鼗”、“貨郎鼗”,那可是歷代宮廷雅樂中的必用樂器。
那么,弦鼓又是何種模樣?《宋書樂志》在琵琶條目中有三國時期杜摯關(guān)于弦鼓的推斷:“杜摯以為,贏秦之未,蓋苦長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闭f明那個吋代的人已開始弦鼗鼓彈奏了。遺憾的是,目前歷史文獻和文物發(fā)掘中缺乏對弦鼗形制的描述。對于奚琴出于弦鼗的考證,宋代的髙承在《事物紀原》中有一個比較翔實的論證
在對大量文獻資料的匯總分析后,我們可以得出一些總結(jié)性的論說,在我國弓弦樂器的產(chǎn)生傳說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方式,當時的弓弦樂器不是用弓來拉弦演奏的,是用竹片摩擦琴弦發(fā)出聲音的。有竹片擦奏到用馬尾弓拉奏,中間經(jīng)歷了漫長的時間,就其共鳴體的形狀來看可以分為三種形式:一、共鳴體呈現(xiàn)長方形的,比如軋箏,他是又箏演變而來的,也是用竹片擦奏。二、共鳴體呈現(xiàn)圓形的,琴桿細棒狀,比如奚琴和嵇琴,它的形狀來源于我國古代的鼗鼓,由打擊樂發(fā)展為彈撥樂的。三、共鳴體呈現(xiàn)梨狀的,琴頸較細。比如元代以后的胡琴以上這三種類型的樂器有一個共同之處,即都是由彈撥樂器變化而來。在這個觀點中,有一些非常關(guān)鍵的疑問。第一,“弦鼗”為何物,第二,到底有沒有“弦鼗”這件樂器的存在,目前的考古資料中有大量的鼗的雕刻和繪畫形象,如山東肥城孝堂山漢畫像石的鼓舞,就有演奏鼗鼓的形象;寞高窟二百二十窟唐代樂舞圖中也有鼗鼓;河北定縣凈眾院舍利塔塔基上的彩繪有一種柄上疊置五枚小鼓的鼗鼓;明清時期關(guān)于鼗鼓的文獻記載和繪畫作品就更多。唐宋以后關(guān)于奚琴及與其相近的樂器也有圖片資料和雕刻作品,奇怪的是卻始終未見弦鼗的實物記錄。而且大部分關(guān)于弦鼗的記錄,主要是依據(jù)晉代傅玄的《〈琵琶賦〉序》中秦人“弦鼗而鼓之”的記述。
而這里的“弦鼗”,很顯然不是非常確定是指弦鼗這件樂器,從某種意義上說更接近指“置弦于鼗上”給予人們以啟示的表達。而諸多中國傳統(tǒng)弦樂器如琵琶、三弦、胡琴都有源于“弦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