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合山人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以農(nóng)民起義為題材的優(yōu)秀長篇小說,它是作者施耐庵根據(jù)民間長期流傳的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加工創(chuàng)作而成,除了作者在小說中成功塑造除了108位梁山好漢鮮明人格外,還有一種精神始終貫穿整部小說中,那就是——俠義精神。
小說《水滸傳》一經(jīng)問世,就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尤其是得到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當時曾有“街頭巷尾,婦孺老幼皆談水滸”之盛況?!端疂G傳》的空前流傳不僅僅是因為《水滸傳》的文學成就,還因為《水滸傳》宣揚的“俠義精神”。那個時代的大多市井百姓都不識字,他們主要還是從說書藝人和一些識字讀書人那里聽到水滸故事的。市井百姓并不懂《水滸傳》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在那個特定年代(元末明初),社會最底層的勞動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也需要一種精神上的寄托,當時《水滸傳》的問世正好填補了這片空白,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順應了當時社會精神文明發(fā)展的需要,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道德品質(zhì)——“義”。
《水滸傳》成書之前,宋江梁山泊聚義的故事已在民間長期流傳,但主要是民間說書藝人的口頭講述,流傳范圍也不太大,主要在今山東、河北一帶?!端疂G傳》問世后,水泊梁山宋江起義的故事才傳遍大江南北,婦孺皆知。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還有傳說施耐庵是梁山起義軍的后人(還有待考證),他完成《水滸傳》創(chuàng)作也是他的歷史使命。他不僅文才卓絕,而且武藝高強,由于歷史失實的緣故,后人只是知其文才盛名,而不知其武藝精湛。至今在江蘇等地還流傳有施耐庵匡扶正義替窮苦老百姓打抱不平的故事。施耐庵創(chuàng)作《水滸傳》表達了他對梁山好漢的崇敬和讓宋江梁山起義的故事得以世代流傳的愿望。
俠義精神用一個字概括就是“義”。要說義氣,梁山好漢都很講義氣,“及時雨”宋江更是以義氣聞名,他總是在別人危難之時,及時出現(xiàn),救人于危難之中,他也正因此才當上梁山的大頭領(lǐng)。歷史上的宋江和小說《水滸傳》中描寫的宋江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歷史上的宋江的活動并沒有小說中的招安、攻打方臘等內(nèi)容,他一直在同北宋封建統(tǒng)治王朝作戰(zhàn)。正史記載,1119年宋江等人在山東梁山聚眾起義,活動于河北、山東一帶,官軍數(shù)萬不敢和他們作戰(zhàn),第二年進攻沭陽、海州,被海州知州張叔夜的伏兵打敗。后起義軍再起,1121年夏,與宋將折可存交戰(zhàn),宋江被俘,起義失敗。所以《水滸傳》中塑造的宋江形象不符合歷史真實情況。
傳說作者施耐庵由于創(chuàng)作《水滸傳》遭到一場牢獄之災,當時《水滸傳》的快速流行和影響力使當時的封建統(tǒng)治者感到極大恐慌。當時《水滸傳》里只有宋江起義沒有招安、打方臘等內(nèi)容,帶著一定的造反思想,皇帝大怒,下令把施耐庵抓入死牢,同時把《水滸傳》也列為禁書,禁止傳閱、印刷。據(jù)說同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為施耐庵的學生,羅貫中費盡周折去獄中探望老師施耐庵,施耐庵告訴羅貫中,要想救老師出去,只有一個辦法,即把《水滸傳》后續(xù)幾十回,把宋江招安、打方臘等一些忠君思想的內(nèi)容加進去。后來羅貫中就后續(xù)了20回,創(chuàng)作出了宋江接受皇帝招安、打北遼、打方臘等內(nèi)容,后來皇帝看了羅貫中后續(xù)了20回的《水滸傳》,不禁大悅,這才釋放了施耐庵。但在后20回中,不變的還是“俠義精神”這條精神鏈條始終貫穿全書。
梁山好漢大都有一段抱打不平的故事。“替天行道”的旗幟就是這種性格的集中表現(xiàn)。梁山英雄之間還有不少先發(fā)生誤會又和好的故事,正應了“惺惺惜惺惺,好漢識好漢”這句話。除了宋江,另一個就是柴進,他仗義疏財,廣為接納各方落難的英雄好漢。此外,行俠仗義,抱打不平的典型人物還有魯智深、武松、石秀等等,這也正體現(xiàn)了貫穿整篇小說的俠義精神。
總之《水滸傳》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精神——俠義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梁山好漢的故事也一代代流傳,尤其是現(xiàn)在我們習武之人更應該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