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上博藏楚竹書《周易》

2014-08-11 10:04董延壽史善剛
中州學刊 2014年6期
關鍵詞:基本特點周易

董延壽 史善剛

摘要:楚竹本《周易》的發(fā)現(xiàn),撥開了易學史上的諸多謎團,澄清了易學史上的諸多問題。從楚竹本《周易》所揭示的內涵來看,楚竹書《周易》中所運用的卦畫符號是數(shù)字卦與符號卦日趨統(tǒng)一的又一典型例證;楚竹書《周易》的最大特點就是在經文中出現(xiàn)的多種類型的特殊符號;楚竹書《周易》的另一特點,是經文中“匚”符號的發(fā)現(xiàn)及其所引起的種種認識和推測;楚竹書《周易》中的有經無傳,從一個側面揭示出《周易》經傳所產生的時代問題。這可以在與今本《易》之相互比較中,來探討它們之間的異同點和優(yōu)劣問題。

關鍵詞:竹本《易》;基本特點;今本《易》

中圖分類號:B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4)06-0123-08

對楚竹書《周易》的研究,是近幾年易學界頗為熱門的話題。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是該館于1994年從香港文物市場上所購得,所藏總量為1200余支、3.5萬余字。其內容涉及到哲學(易學)、文學、歷史、宗教、軍事、教育、政論、音樂以及文字學等。從種類上講,這批楚竹書多達近百種,但能與流傳至今的先秦古籍相對照的不到十種。從簡的文字內容所涉及的史事來看,多與戰(zhàn)國的楚國有關,有的就是楚國的文學作品;并經碳十四的測定,當為戰(zhàn)國時代的簡。馬承源先生經多方面推斷,這批簡乃楚國遷陳郢以前貴族墓中的隨葬物。①

關于楚竹書《周易》的基本情況,據濮茅左先生在簡《周易》的“說明”中所云:“楚竹書《周易》總58簡,涉及34卦內容,共1806字,其中合文3、重文8、又25個卦畫。完整竹簡兩端平齊,長44厘米,寬0.6厘米,厚0.12厘米左右,三道編繩”,“一支完整的竹簡一般書寫44字左右。書體謹嚴工整,大小一致,字距基本相同,每卦所占簡數(shù),或二或三。全書抄完后曾作了校對,如抄者在第54簡中發(fā)現(xiàn)了漏字,并將漏字補在兩字的空隙間”,“楚竹書《周易》無易傳內容”。②

一、楚竹書《周易》的基本特點

綜觀楚竹書《周易》的基本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結合易學發(fā)展演變到戰(zhàn)國時代的背景,總結出楚竹書《周易》所具有的幾個顯著特點。

1.楚竹書《周易》中所運用的卦畫符號,是數(shù)字卦與符號卦日趨統(tǒng)一的又一典型例證

數(shù)字易卦已經走過了數(shù)千年的漫長里程,至西周晚期《易經》一書創(chuàng)成之后,數(shù)字易卦才在真正意義上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然而從數(shù)字卦到符號卦的過渡,還要經過數(shù)百年的時間。至今我們所能看到的在今本《易經》上的卦畫符號,陰爻用“--”、陽爻用“—”,首見于東漢時期的《熹平石經》。

(3)戰(zhàn)國秦漢之際的簡帛易卦,從其出土地點來看主要集中在荊楚一帶。這不僅對研究此一時代易學發(fā)展演變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地下文物資料,而且對于探討此一時代荊楚地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亦提供了多方面的可靠依據。迄今為止,作為宗主國的中原河洛地帶尚無簡帛佚籍的發(fā)現(xiàn),易學方面的出土文獻資料當屬空白。然而就上述所見的多期簡帛易卦在荊楚一帶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又可從另一個側面探尋戰(zhàn)國秦漢之際易學發(fā)展演變之軌跡。

2.楚竹書《周易》的最大特點,就是在經文中出現(xiàn)的多種類型的特殊符號

由此而引發(fā)了學術界的諸多爭議,筆者在此暫不作評論。茲就有關問題,略述鄙見如下。

楚竹書《周易》經文中出現(xiàn)的特殊符號,是抄書者運用陰陽學說來表達的一種方式。

追溯陰陽觀念的產生,殷商時代即已有之。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日月之食的記載。如在《甲骨文合集》22694片中,記載著:癸酉這天貞問:“日夕有食非若”,就是說傍晚有日食現(xiàn)象發(fā)生,這件事吉利不吉利?就此一時代來說,其所用的“”、“日”,既為“日”亦可代表“陽”;“”、“”、“”,為“月”亦為“陰”。

用“陰陽”來說明和概括事物矛盾性質和變化規(guī)律的,構成了中國古代哲學之一大特點?!兑捉洝芬粫某霈F(xiàn),同樣是這一原理的產物?!兑捉洝穬入m無“陰陽”二字,然而易卦卻是依據事物矛盾運動法則排列組合而成的?!兑捉洝分械牧呢裕慈缈追f達《周易正義》所謂“二二相耦,非復即變”,只不過它是用“象數(shù)”取代“陰陽”罷了。所謂“象”,就是如“乾坤”象征“天地”等;所謂“數(shù)”,就是奇數(shù)“—”和偶數(shù)“∧(六)”作為“—”和“--”兩個最基本的卦象符號,又用了“九、六”一奇一偶作為爻位變化和陰陽變易的象征。也就是說,《易經》是從象數(shù)的普通矛盾中,來探尋事物的矛盾運動及其變化的規(guī)律。正因為如此,到了戰(zhàn)國時代才能夠用“陰陽”來對《易經》的基本原理作出哲學的概括。否則的話,《易傳》這部所謂的哲學著作,不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嗎?

戰(zhàn)國時代第一個提出《易經》一書性質的是莊子。他在《莊子·天下》中評價儒家的“六藝”(六經)時云:“《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雹唷啊兑住芬缘狸庩枴保耸钦f《易經》是講陰陽學說的,它是運用陰陽學說的原理來闡明天道、地道、人道的。莊子的“《易》以道陰陽”這句話,可以說是對《易經》一書性質問題的哲學概括。朱伯崑先生說莊子的“《易》以道陰陽”概括了戰(zhàn)國時代易說的特征。⑨此話不無道理。

如果說莊子的易說還顯得太抽象的話,那么《易傳》的作者對《易經》一書的性質問題則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論述?!断缔o上傳》中有云: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此是說《易經》這部書,廣大周全,無所不包。其含有天道、地道和人道。天、地、人為三才。兼合天、地、人的象征而每兩卦(單卦)相重,就出現(xiàn)了六畫的卦;六畫者無別的意思,正是象征天地人的道理?!断缔o傳》所概括的“三才之道”,即說明了《易經》不是一般的書,而是講天地和人生真諦的一部典籍。

綜觀《易傳》的核心,它是以“陰陽”為基本范疇,從《易經》中的卦爻象和卦爻辭,及其事物的變易法則“一陰一陽之謂道”,來闡明《易經》一書的性質及其《易經》哲學的基本原理。《易傳》作者的易學觀和莊子的易學觀是相通的,皆以“陰陽”來概括《易經》一書的本質屬性。

戰(zhàn)國末期的荀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易說,在《大略》篇提出了“善為易者不占”的命題。荀子的易說,可以說是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諸家易說的一個總結。荀子的易學觀是和他的唯物史觀相一致的。他在《禮論》中說的“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就是他以陰陽為其哲學范疇,來說明事物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⑩

綜合考察,戰(zhàn)國時代之易說,從莊子到荀子乃至《易傳》的作者,皆以陰陽為哲學范疇,來闡明和概括《易經》一書的性質問題?!耙魂幰魂栔^道”的命題,道出了事物的本質屬性及其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用現(xiàn)代的話來說,就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

楚竹書《周易》經文中的特殊符號,正是在上述時代背景下產生的。由此可見,特殊符號所體現(xiàn)的陰陽觀念是毋庸置疑的了。為了把此問題講清楚,有必要就以下幾點來加以說明。

(1)楚竹書《周易》經文中紅、黑符號的運用和表達,在易學史上創(chuàng)造了用顏色象征陰陽的一個先例。就其紅、黑二色象征乾坤、陰陽問題,《說卦》中有云:“乾為天”,“為大赤”,又云:“坤為地”,“其于地也為黑”。由此亦可說明,與《說卦》產生于同一時代的楚竹書《易經》中所用之紅黑符號象征陰陽,是據而有信的;同時,也是與《易傳》中所論的八卦之象相互印證、相映成趣?!柏巍鳖惖挠卸?。而首符、尾符異類符號的則只有三卦。如果按照以上我們對紅黑陰陽觀的認識來分辨的話,上博易中每卦首符、尾符屬同類的卦,應為純陰純陽;首符、尾符屬異類的卦,應為陽中生陰、陰中生陽。然而此種陰陽之變化形態(tài),僅只是運用紅、黑顏色的變化形式,進行簡單的模仿,尚未能升華和達到“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境界和目的。

(3)對于楚竹書《周易》經文“同類符號中相反卦的發(fā)現(xiàn)”又發(fā)現(xiàn)之認識。整理者在“關于符號的說明”第三點“同類符號中相反卦的發(fā)現(xiàn)”中云:“從符號對卦名的分類中,可以發(fā)現(xiàn):《》與《訟》、《帀》與《比》、《》與《》、《》與《蠱》、《豐》與《》、《訐》與《繲》、《困》與《汬》等符號分別相同”,“這些對立成組的卦名,都分別具有同類符號。毫無疑問,這是楚竹書《周易》符號的一個重要原則,對立與統(tǒng)一”。在這里很明顯可以看出,整理者對“符號對卦名的分類”方法,仍然是采用今本《周易》經文中卦序的排列順序來進行分類的。這樣一來,分類的結果所“發(fā)現(xiàn)”的,非“楚竹書《周易》符號的一個重要原則,對立與統(tǒng)一”,而是《周易》經文中卦序結構的一個重要原則:即“二二相耦,非覆即變”。

3.楚竹書《周易》的另一特點,是經文中“匚”符號的發(fā)現(xiàn),及其所引起的種種認識和推測

自上博藏楚竹書《周易》問世之后,研究和探討該書的論文和專著屢見不鮮。在諸多探研文章中,不論是文字的考釋,還是對紅黑符號的認定,都沒有大的分歧;然而唯有經文中出現(xiàn)的“匚”符號,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卦序結構問題,產生了較大爭議和種種推測。別的姑且弗論,現(xiàn)僅就整理者對“匚”符號的基本觀點,作一粗略辨析。

首先,整理者在對“匚”符號的認識上是從對“同卦異類符號”這一現(xiàn)象入手的。然而當《大》(大畜)卦尾符出現(xiàn)“匚”符號時,導致了整理者的錯誤推斷:“匚符號的前后反映出一個現(xiàn)象,即匚符號前為楚竹書《周易》之上部分,匚符號之后為《周易》下部分,匚符號可能是楚竹書《周易》上、下部分的分界符號?!睘槭裁凑f這樣推斷是錯誤的呢?因為整理者忘記了還有另外三十卦及其特殊符號尚未發(fā)現(xiàn)。假如說,另三十卦中又發(fā)現(xiàn)了兩個或四個“匚”符號的話,那又該怎樣認識和推斷呢?

其次,楚竹書《周易》的整理者認為:“楚竹書《周易》中的紅黑理論遙相呼應,彼此印證。”整理者把楚竹書《周易》中紅黑符號的變化與《周易》中的陰陽變化理論如此相提并論的觀點也是錯誤的。關于楚竹書《周易》中特殊符號所具有的陰陽觀念,筆者在前邊已有論述。現(xiàn)就楚竹書《周易》中紅黑符號變化理論與今本《周易》中的陰陽理論作一對比來看,一個是運用紅黑符號的變化形態(tài),創(chuàng)制了一套簡單的陰陽轉換模式;一個是運用符號系統(tǒng)和文字系統(tǒng)兩套語言形態(tài)作為載體,從而把陰陽變化規(guī)律升華到“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學理論高度。二者之高下優(yōu)劣是顯而易見的。筆者通過對楚竹書《周易》中“匚”符號的進一步考察,提出鄙見如下。

(1)“匚”符號為楚竹書《周易》經文中上、下經的分界符號是毋庸置疑的。

(2)從已發(fā)現(xiàn)的情況來看,只有以《欽》(咸)卦上的“匚”符號為其唯一一個準確可靠的上、下經分界標志。

(3)從已發(fā)現(xiàn)的情況來判斷,很可能是抄書者將上經的“匚”符號位置搞錯所致。

4.楚竹書《周易》中的有經無傳,從一個側面揭示出《周易》經傳所產生的時代問題

關于《周易》經部分的成書時代,是歷代學者十分關注和爭論已久的一個重要問題。自漢經宋至清,易學界探討此一問題已長達兩千余年。對于諸如八卦和重卦的作者及其時代,以及《易經》的作者及其時代等問題,則一直為歷代學者所困惑。如《易經》的創(chuàng)作時代問題,雖有不同疑說,但總起來講,司馬遷《報任少卿書》那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不可否認成了《易經》作者及其時代的千載“蓋棺定論”之說。

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周易》經、傳的作者及其時代問題,形成了學術界探討的一個熱潮。關于《易經》的作者及其時代這一本題,其基本觀點有:(1)顧頡剛等人認為,《易經》的作者非伏羲亦非文王所作,其時代為西周初年;(2)李鏡池等人認為,《易經》一書非一人之作,其編定的時間為西周晚期;(3)郭沫若則認為,《易經》之作當在春秋中葉以后,而作者乃孔子的再傳弟子馯臂子弓。

此后又經過了半個世紀,許多學者亦為此進行了不懈的探求。現(xiàn)在看來他們各自觀點的論據仍然是顯得不足,縱然如此,他們這種不斷求索之精神卻是可貴的。

今日最值得慶幸的是,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從大量的有關文物考古資料中,不僅找到了八卦的起源和易經的來源,而且同時也確證了《易經》所產生的時代問題。對于此一問題的探討,筆者已有專論,在此不作評述。不管怎樣,從近代大多數(shù)學者的觀點來看,《易經》一書所產生的時代,早在西周早期,晚在西周晚期??傊?,《易經》一書當為西周時期的產物是據而有信的。

如果我們把上博藏竹書《周易》與馬王堆帛書《周易》來作一比較的話,是否可以體察到《易傳》所產生的時代呢?

一曰時間,竹書《周易》其時為戰(zhàn)國晚期(前255±65年),帛書《周易》其時則為漢文帝初年(前168年),二者間相距大約七、八十年光景。

二曰內容,竹書《周易》有經無傳,帛書《周易》經傳兼而有之;竹書《周易》其經文內容與今本《周易》較為接近,帛書《周易》其經文內容與今本亦為相近,而傳文內容則有一定差距。

三曰形式,竹書《周易》的結構特點(卦序結構)其實是與今本《周易》相類的,而帛書《周易》的卦序結構則與今本《易經》頗為相異。

綜合考察,竹書《周易》有經無傳,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易傳》到了戰(zhàn)國晚期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因此很難與經文部分相提并論;帛書《周易》雖有經又有傳,然而它的傳文仍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其與今本《易傳》又有相當差距。由此說明,《易傳》所真正構成如同今本那樣升華到完整的理論體系的,其時則是到了西漢初中期以后的了。

楚竹書《易經》中的卦序結構與今本《易經》中的卦序結構之比較從略。

通過對楚竹書《易經》和今本《易經》之比較,可以探尋出二者之間的幾個異同點。

1.楚竹書《易經》中的卦形(卦象)、卦名、卦辭、爻題、爻辭等,其基本內容與今本《易經》是相同的

(1)卦形。楚竹本《易經》中的卦形,陰爻用“八”、陽爻用“—”,此與今本《易經》中的陰爻用“--”、陽爻用“—”,其性質是相同的。也就是說,楚竹本《易經》中的卦形,此時此刻已經如同今本《易經》中的卦形那樣升華到“一陰一陽之謂道”了。

(2)卦名。楚竹本《易經》中的卦名,已發(fā)現(xiàn)的共有三十四卦,有卦名的三十二卦。在此三十二卦的卦名中,完全與今本《易經》中的卦名相同的,有《訟》、《比》、《蠱》、《頤》、《夬》、《困》、《革》、《艮》、《豐》等九個;其余二十三卦的卦名,有的是形同或近,如《》、《帀》、《》、《》、《》、《》、《楑》、《繲》、《》、《汬》等;有的是音同或近,如《尨》、《》、《亡忘》、《大》等;還有的雖古今有異、地域有差但可以通假,如《》、《敂》、《》等??傊?,楚竹本《易經》中的卦名,從已發(fā)現(xiàn)并有其名的三十二卦中的卦名來看,均與今本《易經》中的同名卦相同不悖。

(3)爻題、爻位。在今本《易經》的六十四卦中,每卦各有六爻,六爻又各由爻位和爻辭兩部分組成。所謂爻位,就是每卦六爻中各有其位置和等次。六爻是由下至上依次排列,象征事物的發(fā)展是由低到高、由微而著。六等爻位由下至上依次遞進,其名為:初九(或六)、九(或六)二、九(或六)三、九(或六)四、九(或六)五、上九(或六)。爻位中所用之或“九”或“六”,被稱為九六之爻題。由“九六之數(shù)”說到“九六之學”,所謂的九六之學,就是在筮法上用“九”、“六”之數(shù),“九”代表陽,“六”代表“陰”,并以“九、六、七、八”分別代表“老陽、老陰、少陽、少陰”;在六十四卦每卦六爻的爻位上,“九”和“—”代表陽爻,“六”和“--”(竹本《易經》中為“八”)代表陰爻。

今觀竹本《易經》中九六之學及其各卦六爻之爻位,與今本《易經》中相同各卦六爻之爻位,不謀而合,一脈相承。

(4)卦爻辭。在各卦各爻符號后所撰系的文辭,為卦爻辭。在竹本《易經》中,從發(fā)現(xiàn)的卦數(shù)來講,其卦爻辭較為完整的,即如上表所示的十卦。今擇取《帀》(師)、《比》兩卦,與今本《易經》中的相同卦作一對比。

在竹本《易經》中,《帀》(師)卦的卦爻辭共有65個,如將多出一個不計的話,正與今本《易經》中的《師》卦字數(shù)相同,即為64字。在64字中,與今本完全相同的字(含合文2)34個,古今通用字(含重字)9個,形聲和假借字(含重字)21個。再看一個《比》卦,竹本中《比》卦總字數(shù)為66個,亦將多出的兩個不計,其總字數(shù)也和今本中《比》卦64字相等。在64字中,與今本完全相同的字(其中有吉、貞、用、之四個缺字在內,此屬古今常用字,故將其歸屬在內)44個,古今通用字(含重字)9個,形聲和假借字(含重字)11個。

就以上對《帀》(師)、《比》兩卦中的卦爻辭作為典型例證的分析來說明又一個問題,就是楚竹本《易經》和今本《易經》中的卦爻辭也是相同的。

通過以上對比可以看出,楚竹本《易經》產生在戰(zhàn)國時代的楚地,此一時代國家尚未統(tǒng)一,文字亦未統(tǒng)一。即便如此,楚竹本《易經》中的語言文字能與今本《易經》中的語言文字有驚人的相同相通,則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它又說明了一個問題,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不論是甲骨金文,還是真草隸篆,從古到今,一脈相承,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2.楚竹本《易經》中的卦序結構與今本《易經》中的卦序結構亦是毫無二致的

楚竹本《易經》和今本《易經》在卦序結構上又是如何呢?毋庸置疑,二者的卦序結構仍然是有同無異。

(1)從六十四卦的卦畫來看,今本《易經》的最基本的結構特點就是孔穎達所說的“二二相耦,非覆即變”。所謂“二二相耦”,是說今本《易經》上的六十四卦,其卦畫結構是按照兩兩一組、成對成偶的方式,把六十四卦依次構建成和諧統(tǒng)一的三十二對卦。所謂“非覆即變”,就是在這三十二對卦中,其表現(xiàn)形式有“覆”和“變”兩種,非此即彼。一對卦為一個卦體,一個卦體上下顛覆而成兩卦者謂之“覆”,如屯卦,把卦畫顛倒過來即成蒙。在一對卦中,兩卦卦畫陰陽相反謂之“變”,如乾與坤、 坎與離即是。在《易經》的三十二對卦中,屬于覆卦的有二十八對,屬于變卦的則只有四對。對照竹本《易經》,在已發(fā)現(xiàn)的三十四卦中,能夠組成對偶卦(卦畫)的僅有十四卦。如果把這十四卦歸類的話,有(需)與訟、帀(師)與比、(謙)與(豫)、(隨)與蠱、亡忘(無妄)與大(大畜)、欽(咸)與(恒)、訐(蹇)與繲(解)等七對,此皆屬覆卦。而其中的(隨)與蠱一對卦,既屬“覆”亦屬“變”,兼而有之。據此可知,楚竹本《易經》與今本《易經》在卦畫結構的特點上如出一轍。

(2)從六十四卦的卦序結構來看,今本《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經從乾、坤開頭到坎、離結束,共三十卦;下經從咸、遯開頭到既濟、未濟結束,共三十四卦。產生于戰(zhàn)國中、晚期的《序卦傳》,就是依此分法,并在分析上、下經六十四卦卦序之理的同時,揭示了相因、相反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同樣產生于戰(zhàn)國晚期的竹本《易經》,雖發(fā)現(xiàn)只有三十四卦內容,然而從其卦序結構來看,與今本《易經》同樣是沒有區(qū)別的。其理由和根據:一是竹本《易經》的結尾兩卦為既濟和未濟;二是欽(咸)卦之前和“匚”作為分界符號。由此而確證了竹本《易經》的下經部分,是由欽(咸)、(恒)兩卦作為開頭,既濟、未濟兩卦作為結尾的。又由此推斷,竹本《易經》的上經部分,毫無疑問,是由乾、坤兩卦開頭到坎、離兩卦結束。至于在“大”之后出現(xiàn)一個“匚”的問題,誠如筆者在前邊已經講過的,“很可能是抄書者將上經的‘匚符號位置搞錯所致”。這樣一來,竹本《易經》的上經部分依然為三十卦,下經部分為三十四卦。此與今本《易經》中六十四卦的卦序結構,頗有一點“心照不宣”之義了。

綜合考察,楚竹書《易經》與今本《易經》,不論是從基本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還是從獨有的卦序結構特點等方面來看,二者都是相同的。楚竹本《易經》的發(fā)現(xiàn),在學術史和易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的價值就在于,從一個側面確證了今本《易經》是數(shù)千年最具權威的原典本、皇府本和正宗本。換句話說,今本《易經》與其他所有《易經》版本的關系,非平行關系,亦非各自獨立的關系,而是一種源與流的關系,主流與支流的關系。從出土文物所見,竹本《易經》、帛本《易經》以及雙古堆簡牘《易經》等,皆以今本《易經》作為其藍本,加以傳抄,或再進行加工、發(fā)揮而形成自身獨有體系的。

作為異地傳抄本的竹本《易經》,若與今本《易經》相比的話,還有相當差距。首先是竹本《易經》上出現(xiàn)的特殊符號,它雖然顯示出一些獨特之處,但若與群經之首《易經》比較來看,似有畫蛇添足之嫌,且似淡化了今本《易經》的神圣性、權威性、嚴肅性和規(guī)范性。特別是有一個“匚”符號位置的錯放,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學術界的軒然大波,以及諸多學者對《易經》上卦序結構的種種推測。還有竹本《易經》上的卦爻辭,其與今本《易經》卦爻辭中的相同相近或通假之處無可非議,然而所添加之辭頗有衍文之感。以表3中較為完整的十卦為例,《帀》(師)卦的上六爻辭中“大君”后一個“子”字,《比》卦的卦辭中“亡咎”前一個“吉”字,《》(隨)卦的上六爻辭中“係”后一個“而”字,《大》(大畜)卦的卦辭中“”后一個“而”字,《頤》卦的六二爻辭中“”前一個“曰”字,還有《》(遯)卦的初六爻辭中“”后的“丌”字等,皆為衍文無疑。

總括起來講,楚竹本《易經》的發(fā)現(xiàn),撥開了易學史上的諸多謎霧,澄清了易學上的諸多問題,它猶如在紛紜叢生的學術園地里,綻放出一束鮮艷奪目、千古難得的易學奇葩??傊囊饬x和價值是不可低估的。

注釋

①朱淵清整理《馬承源先生談上博簡》,《上博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②④⑤⑥⑦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三)·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33—134、134、260、256、259、255—256、258、259頁。③范邦瑾:《〈熹平石經〉的尺寸及刻字行數(shù)補證》,《文物》1988年第1期。⑧莊周:《莊子》,孫通海譯注,中華書局,2007年。⑨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一卷,華夏出版社,1995年,第35頁。⑩荀況:《荀子》,安小蘭譯注,中華書局,2007年??追f達:《周易正義》,阮校十三經注疏(上冊),中華書局,1980年。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古史辨》第三冊上編,1931年。李鏡池:《周易筮辭考》,《古史辨》第三冊上編,1931年;李鏡池:《周易筮辭續(xù)考》,《嶺南學報》8卷1期。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時代》,《青銅時代》,文治出版社,1945年。史善剛:《〈易經〉創(chuàng)作時代之辯證》,《哲學研究》2013年第2期。

責任編輯:涵含

(2)從六十四卦的卦序結構來看,今本《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經從乾、坤開頭到坎、離結束,共三十卦;下經從咸、遯開頭到既濟、未濟結束,共三十四卦。產生于戰(zhàn)國中、晚期的《序卦傳》,就是依此分法,并在分析上、下經六十四卦卦序之理的同時,揭示了相因、相反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同樣產生于戰(zhàn)國晚期的竹本《易經》,雖發(fā)現(xiàn)只有三十四卦內容,然而從其卦序結構來看,與今本《易經》同樣是沒有區(qū)別的。其理由和根據:一是竹本《易經》的結尾兩卦為既濟和未濟;二是欽(咸)卦之前和“匚”作為分界符號。由此而確證了竹本《易經》的下經部分,是由欽(咸)、(恒)兩卦作為開頭,既濟、未濟兩卦作為結尾的。又由此推斷,竹本《易經》的上經部分,毫無疑問,是由乾、坤兩卦開頭到坎、離兩卦結束。至于在“大”之后出現(xiàn)一個“匚”的問題,誠如筆者在前邊已經講過的,“很可能是抄書者將上經的‘匚符號位置搞錯所致”。這樣一來,竹本《易經》的上經部分依然為三十卦,下經部分為三十四卦。此與今本《易經》中六十四卦的卦序結構,頗有一點“心照不宣”之義了。

綜合考察,楚竹書《易經》與今本《易經》,不論是從基本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還是從獨有的卦序結構特點等方面來看,二者都是相同的。楚竹本《易經》的發(fā)現(xiàn),在學術史和易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的價值就在于,從一個側面確證了今本《易經》是數(shù)千年最具權威的原典本、皇府本和正宗本。換句話說,今本《易經》與其他所有《易經》版本的關系,非平行關系,亦非各自獨立的關系,而是一種源與流的關系,主流與支流的關系。從出土文物所見,竹本《易經》、帛本《易經》以及雙古堆簡牘《易經》等,皆以今本《易經》作為其藍本,加以傳抄,或再進行加工、發(fā)揮而形成自身獨有體系的。

作為異地傳抄本的竹本《易經》,若與今本《易經》相比的話,還有相當差距。首先是竹本《易經》上出現(xiàn)的特殊符號,它雖然顯示出一些獨特之處,但若與群經之首《易經》比較來看,似有畫蛇添足之嫌,且似淡化了今本《易經》的神圣性、權威性、嚴肅性和規(guī)范性。特別是有一個“匚”符號位置的錯放,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學術界的軒然大波,以及諸多學者對《易經》上卦序結構的種種推測。還有竹本《易經》上的卦爻辭,其與今本《易經》卦爻辭中的相同相近或通假之處無可非議,然而所添加之辭頗有衍文之感。以表3中較為完整的十卦為例,《帀》(師)卦的上六爻辭中“大君”后一個“子”字,《比》卦的卦辭中“亡咎”前一個“吉”字,《》(隨)卦的上六爻辭中“係”后一個“而”字,《大》(大畜)卦的卦辭中“”后一個“而”字,《頤》卦的六二爻辭中“”前一個“曰”字,還有《》(遯)卦的初六爻辭中“”后的“丌”字等,皆為衍文無疑。

總括起來講,楚竹本《易經》的發(fā)現(xiàn),撥開了易學史上的諸多謎霧,澄清了易學上的諸多問題,它猶如在紛紜叢生的學術園地里,綻放出一束鮮艷奪目、千古難得的易學奇葩??傊?,它的意義和價值是不可低估的。

注釋

①朱淵清整理《馬承源先生談上博簡》,《上博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②④⑤⑥⑦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三)·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33—134、134、260、256、259、255—256、258、259頁。③范邦瑾:《〈熹平石經〉的尺寸及刻字行數(shù)補證》,《文物》1988年第1期。⑧莊周:《莊子》,孫通海譯注,中華書局,2007年。⑨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一卷,華夏出版社,1995年,第35頁。⑩荀況:《荀子》,安小蘭譯注,中華書局,2007年??追f達:《周易正義》,阮校十三經注疏(上冊),中華書局,1980年。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古史辨》第三冊上編,1931年。李鏡池:《周易筮辭考》,《古史辨》第三冊上編,1931年;李鏡池:《周易筮辭續(xù)考》,《嶺南學報》8卷1期。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時代》,《青銅時代》,文治出版社,1945年。史善剛:《〈易經〉創(chuàng)作時代之辯證》,《哲學研究》2013年第2期。

責任編輯:涵含

(2)從六十四卦的卦序結構來看,今本《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經從乾、坤開頭到坎、離結束,共三十卦;下經從咸、遯開頭到既濟、未濟結束,共三十四卦。產生于戰(zhàn)國中、晚期的《序卦傳》,就是依此分法,并在分析上、下經六十四卦卦序之理的同時,揭示了相因、相反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同樣產生于戰(zhàn)國晚期的竹本《易經》,雖發(fā)現(xiàn)只有三十四卦內容,然而從其卦序結構來看,與今本《易經》同樣是沒有區(qū)別的。其理由和根據:一是竹本《易經》的結尾兩卦為既濟和未濟;二是欽(咸)卦之前和“匚”作為分界符號。由此而確證了竹本《易經》的下經部分,是由欽(咸)、(恒)兩卦作為開頭,既濟、未濟兩卦作為結尾的。又由此推斷,竹本《易經》的上經部分,毫無疑問,是由乾、坤兩卦開頭到坎、離兩卦結束。至于在“大”之后出現(xiàn)一個“匚”的問題,誠如筆者在前邊已經講過的,“很可能是抄書者將上經的‘匚符號位置搞錯所致”。這樣一來,竹本《易經》的上經部分依然為三十卦,下經部分為三十四卦。此與今本《易經》中六十四卦的卦序結構,頗有一點“心照不宣”之義了。

綜合考察,楚竹書《易經》與今本《易經》,不論是從基本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還是從獨有的卦序結構特點等方面來看,二者都是相同的。楚竹本《易經》的發(fā)現(xiàn),在學術史和易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的價值就在于,從一個側面確證了今本《易經》是數(shù)千年最具權威的原典本、皇府本和正宗本。換句話說,今本《易經》與其他所有《易經》版本的關系,非平行關系,亦非各自獨立的關系,而是一種源與流的關系,主流與支流的關系。從出土文物所見,竹本《易經》、帛本《易經》以及雙古堆簡牘《易經》等,皆以今本《易經》作為其藍本,加以傳抄,或再進行加工、發(fā)揮而形成自身獨有體系的。

作為異地傳抄本的竹本《易經》,若與今本《易經》相比的話,還有相當差距。首先是竹本《易經》上出現(xiàn)的特殊符號,它雖然顯示出一些獨特之處,但若與群經之首《易經》比較來看,似有畫蛇添足之嫌,且似淡化了今本《易經》的神圣性、權威性、嚴肅性和規(guī)范性。特別是有一個“匚”符號位置的錯放,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學術界的軒然大波,以及諸多學者對《易經》上卦序結構的種種推測。還有竹本《易經》上的卦爻辭,其與今本《易經》卦爻辭中的相同相近或通假之處無可非議,然而所添加之辭頗有衍文之感。以表3中較為完整的十卦為例,《帀》(師)卦的上六爻辭中“大君”后一個“子”字,《比》卦的卦辭中“亡咎”前一個“吉”字,《》(隨)卦的上六爻辭中“係”后一個“而”字,《大》(大畜)卦的卦辭中“”后一個“而”字,《頤》卦的六二爻辭中“”前一個“曰”字,還有《》(遯)卦的初六爻辭中“”后的“丌”字等,皆為衍文無疑。

總括起來講,楚竹本《易經》的發(fā)現(xiàn),撥開了易學史上的諸多謎霧,澄清了易學上的諸多問題,它猶如在紛紜叢生的學術園地里,綻放出一束鮮艷奪目、千古難得的易學奇葩??傊?,它的意義和價值是不可低估的。

注釋

①朱淵清整理《馬承源先生談上博簡》,《上博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②④⑤⑥⑦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三)·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33—134、134、260、256、259、255—256、258、259頁。③范邦瑾:《〈熹平石經〉的尺寸及刻字行數(shù)補證》,《文物》1988年第1期。⑧莊周:《莊子》,孫通海譯注,中華書局,2007年。⑨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一卷,華夏出版社,1995年,第35頁。⑩荀況:《荀子》,安小蘭譯注,中華書局,2007年。孔穎達:《周易正義》,阮校十三經注疏(上冊),中華書局,1980年。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古史辨》第三冊上編,1931年。李鏡池:《周易筮辭考》,《古史辨》第三冊上編,1931年;李鏡池:《周易筮辭續(xù)考》,《嶺南學報》8卷1期。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時代》,《青銅時代》,文治出版社,1945年。史善剛:《〈易經〉創(chuàng)作時代之辯證》,《哲學研究》2013年第2期。

責任編輯:涵含

猜你喜歡
基本特點周易
《周易》古經“幽人”詁正
從周易中學習治家智慧
新化山歌
甜甜的“蝴蝶繭”
抗戰(zhàn)時期我軍軍事法制建設的基本特點
陳洪綬木刻版畫中的“文人畫”研究
談風險導向內部審計
《周易》與《孫子兵法》
關注生成,構建動態(tài)高中數(shù)學課堂
試論《周易》卦體的性質
岳池县| 天峨县| 翁牛特旗| 华阴市| 营山县| 辉南县| 湄潭县| 乾安县| 江陵县| 赤城县| 修水县| 察隅县| 新营市| 吉林市| 辽源市| 固镇县| 修水县| 龙岩市| 杨浦区| 五莲县| 信阳市| 夏津县| 延寿县| 北辰区| 呈贡县| 始兴县| 樟树市| 宁河县| 阿坝县| 磐石市| 大足县| 阿鲁科尔沁旗| 专栏| 微山县| 通海县| 中阳县| 北流市| 彭山县| 黔江区| 龙川县| 绩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