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立(1989-),男,四川樂山人,貴州財經大學財政與稅收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稅收理論與實務。
摘要:利益集團是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會形成的產物。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轉型,利益集團對我國改革的干預力度逐漸加強,開始積極的介入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當中。本文分析了利益集團影響我國公共政策的4種主要途徑,它們分別是:利益訴求、官商勾結、聯(lián)盟合作和形成輿論。
關鍵詞:利益集團;公共政策;途徑;利益“無論是在哪個時代、哪個國家、那種社會都會產生利益集團,利益集團對公共政策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雹僦袊m然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隨著社會和政治的不斷發(fā)展進步,利益集團的形成也是一個無可避免的產物。近年來,利益集團對我國改革的干預力度逐漸加強,開始積極的介入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當中。例如,在內外資企業(yè)所得稅合并上就形成了兩大對立陣營:內資企業(yè)、國稅總局和財政部為一方,外資企業(yè)、地方政府和商務部為一方。2005年1月,共有54家跨國公司聯(lián)名向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商務部提交了一份名為《在華跨國公司對新企業(yè)所得稅法的若干看法》的報告,該報告希望新所得稅法能繼續(xù)給予外資企業(yè)5-10年的稅收優(yōu)惠過渡期。緊接著,財政部作出回應“合并內外資企業(yè)所得稅稅率的時機已經成熟,應該立即統(tǒng)一稅率。”然而在2005年3月的兩會期間,“統(tǒng)一兩稅”的議案未能被付諸表決。美國《華爾街日報》對此發(fā)文稱“外資企業(yè)在華贏了一場短暫的勝利?!苯涍^各方長時間的利益博弈,企業(yè)所得稅法(草案)在2007年3月提交全國人大審議,并最終審議通過,于2008年1月1日起,全面實行。
古語有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痹偌又袊怨乓詠砭褪且粋€講究人情社會、裙帶關系的國家,不同的人、不同的群體、不同的社團為了共同的利益很容易形成一個聯(lián)盟或形成一個集團。所以發(fā)展到現(xiàn)代,各種各樣、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團已經充斥著整個社會。那么,它們是通過什么樣的途徑來影響公共政策,訴諸自己利益的呢?
一、利益集團影響我國公共政策的途徑。
中國特色的政治結構決定了利益集團對我國采取的策略將不用于西方國家,為了尋求最符合其利益的政策結果,它們會動用一切資源優(yōu)勢,采用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影響公共政策的出臺和執(zhí)行。黃衛(wèi)平(2003)認為,中國利益集團政治參與的途徑有:說服;賄賂;媒體呼吁;求助主管部門領導;集體行動等②。邢樂勤,顧艷芳(2010)認為,利益集團會通過集團成員的社會關系網、社會影響力和政治地位來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③。陳雪艷(2008)提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資本利益集團開始廣泛參選政協(xié)委員、人大代表和黨代表,積極主動展現(xiàn)自己的實力,影響公共政策的導向④。本文根據(jù)上述國內專家學者的研究,并結合具體案例,將利益集團影響我國公共政策的途徑總結為如下幾種:利益訴求、官商勾結、聯(lián)盟合作和形成輿論。
(一)利益訴求
利益訴求是利益集團表達自身利益,參與利益分配,影響公共政策制定的首要策略。我國利益訴求的渠道主要有3種:人大、政協(xié)代表大會的渠道;社會團體和民主黨派的渠道;群眾信訪及媒體傳播的渠道,等等。⑤由于中國正處在高速發(fā)展的轉型期,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加劇,擁有更多資源的利益階層能更好的追求和表達本集團的利益,而掌握較少資源的利益階層其利益表達能力就相對較弱,各利益集團間的利益訴求能力極不平衡。例如:隨著非公有制經濟地位的不斷上升,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yè)主需要擁有政治團體來為自己訴求利益。代表民營企業(yè)主階層的組織,如全國工商聯(lián)、中國商業(yè)聯(lián)合會等,就會積極為他們的合法權益進行訴求,引導政府出臺符合民營企業(yè)主利益的公共政策。與之相比較的是占中國2.6億人口的農民工群體,至今尚沒有一個可以完全代表他們利益的社會組織,他們缺少利益訴求的途徑和組織依托。
好在國家已經意識到了各利益集團間發(fā)展失衡的局面,并開始調整全國人大代表的構成比例,爭取讓弱勢階層在人民代表大會上能發(fā)出更強的聲音。例如,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的選舉中,就首次實現(xiàn)了城鄉(xiāng)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產生的目標。在職業(yè)構成比例上實現(xiàn)了“一降三升”,即降低了黨政干部代表的人數(shù),提高了一線工人及農民、專業(yè)技術人員和婦女代表的人數(shù),使他們分別占到了總人數(shù)的34.88%、13.42%、20.42%和23.4%。雖然這些弱勢階層的利益訴求未必就很順暢,但目前至少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利益訴求的平臺和空間,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也是體制改革的一種進步。
(二)官商勾結
何清漣(1998)曾指出,政府部門掌握著資源分配的權利,很容易成為利益集團尋租的“獵物”。⑥尋租是官商勾結的理論基礎,其實質是資本和權力的謀和,當官僚精英和資本集團形成利益同盟之后,他們就會把持公共政策的導向,為本利益集團服務。官商勾結的現(xiàn)象在中國十分普遍,根源還是在于政府部門掌握了大量的社會資源,行政權力過于集中,而監(jiān)督部門又不能有效的防范和查處,才導致了這種體制性的腐敗行為頻發(fā)。
官商勾結的突出特點就是權錢交易。資本集團通過給予黨政機關工作人員購物卡、會員卡、過節(jié)費等物質資助,拉攏和腐蝕公職人員,以達到“構建良好關系”影響政策制定的目的。例如:前成都工投集團董事長戴曉明為了促使中石油彭州項目的啟動,拉攏中石油四川方面的部分中層、成都政界及金融界一批掌權人物,為該項目做人際“勾兌”,實現(xiàn)了“利于權”的結合,使該項目成為這些利益集團的尋租工具。再如前四川省政協(xié)主席李崇喜為了幫助某私營企業(yè)主延攬攀枝花市的一個項目工程,公開干涉攀枝花市政府工程招標。干涉未果后,竟勃然大怒,利用公權力促紀檢部門調查攀枝花市分管領導,以達到公報私仇的目的。
可見,官商勾結能讓利益集團快速的介入到公共政策的運作當中,讓官員為其利益“身先士卒、保駕護航”。這當中特別值得警惕的是,官商勾結一旦形成,官員手中的公權力可能被私用、被濫用,甚至導致官場中出現(xiàn)“劣幣驅逐良幣”的現(xiàn)象。而治理之策只能是建立權力公開運行的機制,并讓這種機制常態(tài)化、正常化,讓人民來監(jiān)督公權的使用,防止官商勾結的并軌。
(三)聯(lián)盟合作
利益一致或目標相近的利益集團通常會聯(lián)合起來,增強聲勢和影響力,共同行動。⑦利益集團采取聯(lián)盟合作的原因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是因為某項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出臺通常涉及的利益相關者比較多、比較復雜。利益集團為了擁有更大的行動能力和談判能力,需要結成聯(lián)盟采取合作,以便在利益博弈中占據(jù)先機。另一方面,在政策的形成過程中,不同利益集團可能會出于“互投贊成票”的需要,相互支持,共同維護自己的利益,形成聯(lián)盟合作。例如:中國前幾年的房地產行業(yè)發(fā)展過熱,每次當中央想出臺政策進行宏觀調控時,房地產商馬上就會宣稱中國房價正處于一個合理價位;銀行便會形成報告警告房地產業(yè)不能離開銀行信貸支持,否則房開商的資金鏈將會斷裂,使中國各個城市出現(xiàn)大量爛尾樓。地方政府也表示擔憂,打壓房地產會使地方出現(xiàn)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大量財政收入減少,經濟硬著陸等現(xiàn)象??梢?,凡是涉及利益,就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不同的利益相關集團會通過這種“抱團“合作的方式,相互支持、各取所需,聯(lián)盟影響或推遲中央調控政策的出臺。
聯(lián)盟合作沒有朋友好壞之分,只有永久的利益,各利益集團之間的合作關系通常是不穩(wěn)定和階段性的。但值得我們警惕的是,若少數(shù)幾個掌握大量社會資源的利益集團通過達成某種協(xié)議或契約形成多頭或寡頭壟斷,就很容易威脅公民的利益甚至綁架或操控國家的公共政策。例如電信三巨頭(移動、聯(lián)通、電信)、中國三桶油(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已經牢牢控制住他們所經營的領域,并在定價方面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對于這種聯(lián)盟合作,有關國家應該給予治理和規(guī)制,逐步放開民營資本進入的步伐,真正實現(xiàn)讓利于民。
(四)形成輿論
利益集團會利用現(xiàn)代社會提供的一切輿論工具,如網絡、電視、報刊、廣播、專家、學者等來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當利益集團的利益受到威脅或為了爭取更大利益時,他們便會買通部分媒體,并主動提供相關誘導信息,經媒體之手廣泛傳播,利用社會大眾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成功勾起他們的輿論支持,從而對決策層形成巨大壓力。
近些年來,我國利益集團利用媒體輿論影響公共政策的能力在逐漸提高。越來越多涉及民生的公共項目都會通過媒體公開征求民眾意見,以供決策者參考。例如城市公共交通是否漲價、某某石化項目是否適宜修建等等。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這是我國公共政策走向透明和開放的關鍵一步,也是保障決策科學民主的有效方法。但有些媒體經過商業(yè)化和市場化的洗禮,本身就成為了利益集團,與各種利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其報告逐漸偏離獨立、公正、客觀的道路,論為各種利益集團攝取利益的喉舌。以房地產業(yè)為例,開發(fā)商為了抵制國家打壓房地產業(yè)的力度,扭轉市場對房價看跌的悲觀態(tài)度。他們買斷媒體廣告,鼓吹房價只漲不跌;他們投資入股網絡,刪除任何不利于房地產業(yè)的文章評論。他們控制大量房地產研究機構,贊助某些知名學者教授,讓其到處強調政府應取消經濟適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設,為開發(fā)商提供有力理論支持。
利益集團出于自身利益形成輿論的行為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從好的方面來講,這有利于推動大眾政治的發(fā)展,讓更多群眾加入到對公共政策的深入探討和研究當中,提高政策制定的質量和水平,防止公共政策的“拍腦門”決定和暗箱操作,對決策層形成有力監(jiān)督。從負面影響來看,出生于市場經濟的現(xiàn)代傳媒可能會更信奉“金錢和利益至上”,因而那些擁有雄厚財力的利益集團就很容易掌握話語權,操作各路媒體,引導和利用大眾心理,對決策者的思路形成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輿論便不再是維護人民利益的武器,而是成為掠奪大眾利益的兇器。利益集利用公共輿論維護自己的利益做法其實本也無可厚非,但這種手法必須經得起陽光的照射、經得起人民的經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參考文獻:
[1]孫大雄.憲政體制下的第三種分權[J].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
[2]黃衛(wèi)平.中國社會利益集團研究[J].戰(zhàn)略與管理,2003,(4).
[3]邢樂勤,顧艷芳.中國利益集團政治參與的特點分析[J].浙江學刊,2010,(2).
[4]陳雪艷.關于轉型時期我國社會利益集團的思考[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08,(2).
[5]王春福.論科學民主決策的社會利益表達機制[J].求實,2006,(4).
[6]何清漣.現(xiàn)代化的陷阱[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118—119.
[7]MJC.維爾.美國政治[M].王合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2—12.
注解
①孫大雄.憲政體制下的第三種分權[J].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
②黃衛(wèi)平.中國社會利益集團研究[J].戰(zhàn)略與管理,2003,(4).
③邢樂勤,顧艷芳.中國利益集團政治參與的特點分析[J].浙江學刊,2010,(2).
④陳雪艷.關于轉型時期我國社會利益集團的思考[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08,(2).
⑤王春福.論科學民主決策的社會利益表達機制[J].求實,2006,(4).
⑥何清漣.現(xiàn)代化的陷阱[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118—119.
⑦MJC.維爾.美國政治[M].王合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