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淋丹
【摘要】隨著新課程的推進,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課程對教師的挑戰(zhàn)越來越明顯,教師除了要促進自身的專業(yè)成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外,怎樣把新課堂上得有聲有色、上出科學味才是素質教育實施的關鍵。而小學科學的科學味,主要體現(xiàn)在科學概念、科學探究、科學方法等方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清晰的教學思路,教會學生基本的科學方法,培養(yǎng)他們科學的探究思維,養(yǎng)成科學的態(tài)度和行為習慣。
【關鍵詞】科學概念;科學方法;科學研究;科學態(tài)度
一、處理教材要科學
我們現(xiàn)在的科學教材是專家們反復研究、反復推敲、反復論證后編排出來的典型知識,內(nèi)容和結構安排上具有充分的科學性,教材中每一部分都是由相應的知識點組成,具有一定的完整性,而每一部分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我們從整體上分析才能較好地理解和把握單元教材和課時教材。
一線教師在分析教材的過程中,理清了主線條后,教材的重難點才能定下來,而處理好教材重難點更能優(yōu)化一節(jié)課的知識結構,這對提高教學質量有著“質”的作用,也是上出科學味的基礎。也只有當一線教師理清了教材的知識邏輯結構后,才有可能引導學生主動掌握知識體系,擺脫枯燥的死記硬背。
隨著新課程的推進,如今的上課已不是以前“粉筆+教案”的傳統(tǒng)模式了,要想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教師上課就要用到許多教學資源,比如多媒體課件和教具等,所以這也是要上出科學味對科學教師的另一要求。
但我們?nèi)绻麤]有真正理解專家們的編排意圖,妄加改動,就會破壞教材的科學性。所以對于教材,我們要認真鉆研,理清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教科書中的具體體現(xiàn),準確理解重點、難點,把握教學的主線條,制定切實可行的三維目標。不能隨意改動、增刪教材。當然教師不必把教材看成是不能質疑的、圣神的,必須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對于不同環(huán)境下學生和教師的特點和需要還是可以就實際問題做略微改動和調整的。
二、探究過程要科學
小學科學有別于其他科目的亮點在于小學科學有比較多的實驗課,而實驗探究則是科學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怎樣培養(yǎng)他們的好奇心,促使他們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引領他們踏上科學探究之路?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開啟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則是讓他們踏上探究之路的原動力,所以要發(fā)現(xiàn)問題,往往需要我們創(chuàng)設情境,比如在上《蝸?!愤@課時,可以先讓孩子們猜謎語:沒有腳,沒有手,背上房子到處走,有誰把它碰一碰,趕緊躲進房里頭。學生很快會猜到是蝸牛,這個時候老師就可以開始提問:你們了解蝸牛嗎?關于蝸牛你們還想知道些什么呢?學生通過交流討論進而開展觀察蝸牛的探究實驗。再比如上《空氣占據(jù)空間嗎》這節(jié)課時,可以先開展小魔術“不會濕的紙”,學生在教師演示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問題:紙為什么不會被打濕呢?從而打開了學生的好奇心。
科學教育的根本就是通過科學探究來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而現(xiàn)在的很多科學探究課往往流于形式,走走過場,探究活動沒有真正展開,多是教師講得多,學生真正動手動腦的時間很少,而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是依賴于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實踐的,只有在思考、體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手動腦才能內(nèi)化成自己的知識。所以課堂上教師應該是一位引導者,引導孩子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建立假設、設計實驗進而收集證據(jù)去解決問題,把孩子們的主體地位還給他們。
案例一:《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一課,對于小蘇打和白醋反應產(chǎn)生的氣體學生往往不假思索地就說是二氧化碳氣體,這是不科學的, 科學探究,很多時候需要收集數(shù)據(jù)或證據(jù),在判斷產(chǎn)生的是什么氣體時,可以先出示一些常見氣體的特征,讓學生先初步判斷有可能是什么氣體,如:
名稱 主要特征
空氣 無色 無味 支持燃燒
氧氣 無色 無味 支持燃燒
二氧化碳 無色 無味 能滅火
然后教師演示將燃著的火柴放入小蘇打和白醋反應后的燒杯里,可以看到火柴立即熄滅了,再做幾次也是同樣的結果,那這能說明產(chǎn)生的就是二氧化碳嗎?此時,教師可以出示其他資料:
名稱 主要特征
空氣 無色 無味 支持燃燒
氧氣 無色 無味 支持燃燒
二氧化碳 無色 無味 能滅火 比空氣重
氮氣 無色 無味 能滅火 比空氣輕
資料中顯示能滅火的不僅有二氧化碳還有氮氣,現(xiàn)在我們該怎么辦呢?進而通過教材中的驗證實驗,將產(chǎn)生的氣體“倒”出來,如果產(chǎn)生的氣體比空氣輕就會往上跑就不能滅火,如果產(chǎn)生的氣體比空氣重就會往下跑就能滅蠟燭上的火。從而了解到產(chǎn)生的氣體具有滅火和比空氣重的特點,那現(xiàn)在能確定產(chǎn)生的是二氧化碳氣體嗎?
再出示另外的資料:
名稱 主要特征
空氣 無色 無味 支持燃燒
氧氣 無色 無味 支持燃燒
二氧化碳 無色 無味 能滅火 比空氣重
氮氣 無色 無味 能滅火 比空氣輕
氪氣 無色 無味 能滅火 比空氣重
氡氣 無色 無味 能滅火 比空氣重
現(xiàn)在還能確定嗎?
資料的一次次出示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展現(xiàn)了我們科學課嚴謹?shù)奶骄窟^程,通過這一節(jié)課,學生既實踐了科學探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時形成了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體驗了科學學習的樂趣。
當然,要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我們有時也可以用多媒體資源去充實學生的探究活動,比如:視頻、課件等。
三、引導交流要科學
科學教學的效果很大一部分是跟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關的,教師藝術的提問和引導能引起學生的深思,并促使他們產(chǎn)生靈感,營造積極的、趣味性的課堂。所以我們教師要學會錘煉自己的語言表達:
1.表達時求精準、簡練
例:
(1)地球是球形的,不能說是圓形的。
(2)斜面坡度越小省力越多,斜面坡度越大省力越少,不能說是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3)身體的結構中,頸不能說成脖子;身體中摸到硬的不能確切說是骨頭,還有可能是肌肉。
(4)鯨是哺乳動物,不要叫它鯨魚。
2.提問時把握目的和難度
在小學科學課中,提問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老師巧妙的提問會啟動學生思維的鑰匙,提高他們的求知欲。如在上《食鹽在水中溶解了》一課,讓學生觀察食鹽和沙子在水中溶解情況,教師問:“邊實驗邊觀察,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該問題范圍太廣,不如換成“實驗時請仔細觀察,食鹽和沙子在水中有什么變化”來得更有目的性。再比如上《比較水的多少》一課,認識量杯時若讓學生觀察量杯,說一說量杯的特點以及使用方法,估計很多學生會很難答出來,但如果換一下提問的方式,效果可能就不一樣了:“①仔細觀察量杯:思考一下量杯與我們平常的杯子有什么不一樣?②為什么量杯會設計成這樣呢,有什么好處?”再者可以請學生上臺演示量杯的使用,讓孩子們一起參與探討。這種提問方式使全班孩子都經(jīng)歷了一個科學探究的過程,比我們教師直接講解更有意思,效果也很好。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過,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所以,我們該給孩子們別樣的科學課堂,啟迪他們的科學思維,讓他們在科學知識的海洋里快樂學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