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學校教育體系中,沒有專門針對災難教育的學科與課程,災難教育事后彌補現(xiàn)象嚴重,學校較多重視災難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應對災難技能的培養(yǎng)。在體育課程中開展災難教育是彌補這些缺陷的重要契機。體育教學與災難教育的教育目的一致,都是具有典型的實踐性,災難教育的歸宿是終身體育意識。在體育課中,可以向學生更多普及災難常識,加強逃生技能訓練和災難情景中的模擬演練。
關鍵詞:災難教育;體育課程;學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G807.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2076(2014)03-0109-04
收稿日期:2014-04-10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體育教學改革法律機制研究——以體育產業(yè)化為視角》(項目編號:09SKC05)。
作者簡介:李萍(1979-),女,重慶市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
作者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體育部,重慶401120
21世紀以來,太多的災難襲擊著人類,世界各地的自然災害,如地震、海嘯、龍卷風、雪災、旱災,火災、洪災、泥石流、臺風等等都在呈逐年上升趨勢。中國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wèi)生等突發(fā)事件每年造成非正常死亡人數超過20萬。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就21世紀教育提出的口號是“學會生存”,這表明生存能力教育是21世紀教育的重要內容。當面對各類災害時人人都有自我保護的本能,對突如其來的災害往往會產生各種下意識的不自覺反應,這種不自覺的反應會導致意識和行為之間的差異因而做出錯誤的行動,這其實與我們未經過專業(yè)人員的正確引導和訓練有直接關系。在人們經過訓練后,他們在面對災難時的專業(yè)化行為能使他們在危急關頭果斷地做出正確判斷,能及時采取避險、自護、自救、互救等各種逃生的有效措施,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傷亡,提高生存能力。我國是一個災害頻發(fā)的國家,如何通過學習、考察、借鑒的方式來構建適合我國學校災難教育的新模式,如何普及防災減災的知識,了解和掌握各類災難預警信息,增強防災意識,提高防御災害的能力,已經迫不及待地成為當前重要的研究課題。
1我國學校災難教育現(xiàn)狀
關于災難教育的概念,目前尚無明確完善的定義。安慧娟認為,災難教育應該是以達到防災減災為目的的,以培養(yǎng)公民增強災難意識、提高防災素養(yǎng)為核心的教育[1]。災難教育的目的是讓教育者掌握關于防災、減災、救災與備災的知識、能力與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災難觀,正確看待災難本身及其規(guī)律,正確的進行防災、減災、備災、救災活動。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第30卷第3期2014年6月 李萍將災難教育融入體育課程的思考No.3 20141.1災難教育事后彌補多,未能防范于未然
長期以來,我國基本都是災難發(fā)生之后再來談教育。汶川地震發(fā)生之后,媒體才高頻率地播放如何在地震來臨時逃生,家里應該必備怎樣的安全箱。2012年北京特大暴雨災害之后,才開始大肆宣傳如何車內逃生,如何備一些常用的逃生工具等。這都是事后彌補,有“亡羊補牢”的感覺,人們也都是看看而已,并沒有掌握到再次遇到自然災害時應該怎樣面對的逃生的知識技能問題。從我國開展的災難教育現(xiàn)狀來看,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差距甚遠。不僅是未成年人,更多的成年人災難意識薄弱,應急知識同樣匱乏。
1.2只注重理論知識,不注重技能培養(yǎng)
在災難教育問題上,學校教育多數是通過講座、圖片展覽、主題班會、廣播以及印發(fā)小手冊等手段來涉及這方面的內容,而逃生技能、抗災訓練、防災演習基本無從談起,這些都表明災難教育在學校的開展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學校應該是災害知識教育的主課堂,幼兒、青少年時期也是接受防災知識教育的最佳時期,我國的災難教育缺失正是長期忽視了災難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的結果。
2把災難教育引入體育課的必要性
2.1自然環(huán)境因素使我國青少年學生災難教育勢在必行
我國國土面積廣大,且位于兩大自然災害帶上:一是環(huán)太平洋災害帶,處在太平洋板塊和其他板塊的交界處,地殼不穩(wěn)定,是災害點位最多的地區(qū);二是北半球中緯度災害帶,沿地中?!柴R拉雅一帶災害點位密集。而我國正好位于這兩條災害帶的交匯處,災害多發(fā),種類多,強度大,給人民的財產和生命安全帶來了巨大的危害。2009年5月,因世界上自然災害頻發(fā),聯(lián)合國發(fā)布了首份《減少災害全球評估報告》,報告指出,僅2008年全球就有23.6萬人在自然災害中喪生,全球有2億多人受到直接影響,經濟損失超過1 800億美元。而在我國,除了火山噴發(fā)外,其余的各種自然災害都發(fā)生過,不安定的種種自然因素越發(fā)考驗著人類的生存,因此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災難教育勢在必行。
2.2與國外學校的差距使得學校災難教育極為必要
有學者通過北京5所高校418名大學生進行災害認知和減災教育看法的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對災害的關注程度偏低、防災意識較弱、掌握的災害理論知識很少、僅是基本掌握正確的應急行為知識;現(xiàn)行減災教育的方式與學生的偏好不符,大學生覺得減災教育有用。但現(xiàn)行教育內容不足[2]。大學生意識和行為都接近成人尚且如此,中學、小學和幼兒的學校災難教育更是支離破碎。國外很多國家都把災害知識作為一種系統(tǒng)的教育形式對待,使防災教育貫穿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作為一種生存技能而得到普遍性的宣傳。我國的災難教育僅僅處于起步階段,與國外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表現(xiàn)在意識培養(yǎng)薄弱、科普宣傳力度不夠、對防災教育重要性認識不足、社會防災應急體制不健全、學校對防災教育工作不夠重視等。學校教育可以通過對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自救互救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防災素養(yǎng),形成完善的長效機制,構建正確面對災害的心理長城。
3體育教學中融入災難教育的可行性
3.1體驗式教育是災難教育最有效的教學方式
災難教育不僅要讓受教育者了解有關災難的知識,更要把學習的間接理論知識通過直接體驗內化為直接的實踐知識。美國凱斯西楚大學知名教授大衛(wèi)·庫伯(David Kolb 1939)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體驗式學習大師,他在20世紀80年代總結了約翰·杜威(John.Dewey)、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1890~1947)和皮亞杰經驗學習模式的基礎之上提出自己的經驗學習模式亦即經驗學習圈理論,他在《體驗學習:體驗——學習發(fā)展的源泉》一書中提出了頗具影響的完整的體驗式學習理論,他把體驗學習闡釋為是一個從具體的體驗到對體驗的反思,經過形成抽象的概念再付諸于行動實驗的具體的體驗過程,這個循環(huán)過程形成一個貫穿的學習經歷,學習者自動地完成著反饋與調整,經歷一個學習過程,在體驗中認知。當然這個過程與很多的學科聯(lián)系在一起,諸如心理學、教育學、地理學、社會學等等,其理論基礎和內涵較為豐富。
3.2體育教育與災難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我國近代著名體育家方萬邦先生所確定的體育的教育目的是“能獲得康健的身體”。他當時提出的“六化主義的體育”即教育化的體育、科學化的體育、普遍化的體育、生活化的體育、自然化的體育和游戲化的體育。從教育的整體觀來認識體育,現(xiàn)在看來仍有一定的進步性和現(xiàn)實意義[3]。體育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全面地鍛煉身體,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在掌握體育的基礎知識、技能、提高學生的體育意識和能力基礎上,增強學生的體育、保健能力,發(fā)展學生自立自強,堅毅勇敢、頑強拼搏、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它具有內外合一的健身系統(tǒng)性和身心合一的健身統(tǒng)一性特點,達到身心和諧和內外兼修的目標,以獲得健康的身體為最大追求目標。災難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人的生存能力,要培養(yǎng)學生的防災、應災、減災意識,其最終需要學生對身體各部分、各種運動能力和各種身體素質在完成動作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協(xié)調、流暢和默契。在災難教育創(chuàng)新教學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中獲得成功和愉快的體驗,以培養(yǎng)堅韌不拔、勇敢頑強、機智果斷的意志品質,從而達到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和完善人格的目的。當面對災害發(fā)生時怎樣的方式逃生,應該具備什么樣的逃生技能,在困境中如何自救,脫險后又如何救助他人等等,這些方法和技能與體育目的“能獲得康健的身體”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在奠定終身體質基礎、延年益壽和提高民族素質的長期效益上二者具有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3.3體育課程實踐教學有利于災難教育的具體實施
災難教育最需要的優(yōu)勢就是體育課實踐性教學法的特點。體育實踐課教學是以師生思維活動為基礎,以身體活動為主要手段來傳授和掌握知識、技術、技能[5],其他學科的教學主要是學生通過思維活動來學習和掌握教師所傳授的科學知識和技能,這是體育教學和其他教學最根本的區(qū)別。而體育學科是要通過身體活動的實踐途徑來促進學生機體活動,增進健康,提高身體活動能力的教學內容和目標,并在體育教學理論中,實現(xiàn)對體育活動能力的培養(yǎng),如對體育活動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特別是直覺思維能力)、組織能力、操作能力、應變能力以及身體活動的學習能力等。除此之外,還要進行各種身體練習,在不斷的嘗試與體驗中感悟并掌握基本知識、技術、技能,體育的這種實踐性教學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如體育游戲教學中,同樣是在“獨木橋”、“過障礙”、“走下坡”,在災難教育教學實踐中,就應該有不同的“穿”法、“過”法和“走”法。以“獨木橋”為例,常規(guī)的教學是快速通過相對狹窄的橋面為勝,開發(fā)的是學生的平衡能力和速度素質。災難教學中的“獨木橋”在以往的教學基礎上,教師可以模擬災難的場景(如地震時山體塌方的滾石、火災中有爆炸物四處橫飛或者泥石流等情景)在獨木橋的兩邊,人為地利用排球或足球用地面反彈的方式讓球從高處往下落,來代替各種“飛行物”,要求學生不能被球碰到、砸到,增加過獨木橋的難度。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具備速度、平衡、觀察力、靈活性、判斷的精準能力及身體的協(xié)調能力等。同時,已經“受傷”的學生以各種各樣的姿勢原地倒地,等待救援。教師在如何救助傷員這個環(huán)節(jié)教授的內容就更豐富了,怎樣止血、固定、包扎,怎樣幫助抬傷員(避免二次傷害)等等。通過教學,這些素質和技能向準確、協(xié)調、熟練的方向轉化,從而形成正確、合理的動力定型,面對災難時其價值體現(xiàn)將無可限量。
體育課不僅只是全面鍛煉身體,增進健康,增強體質,更應該反映對體育活動能力的培養(yǎng)。如對體育活動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特別是直覺思維能力)、組織能力、操作能力、應變能力以及身體活動的學習能力等,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能在災害來臨時做出正確的判斷,選擇合理的逃生路線及方式,能有效地提高生存能力,減少損失。在不同的運動項目中通過體驗和嘗試來掌握各種基本的知識、技術、技能。如球類的集體項目(籃、足、排)可以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觀察分析,勇敢堅定的性格特征及戰(zhàn)勝困難后的歡樂愉快的情緒體驗,增強心理健康以及提高社會適應性的能力。游泳課中只有專業(yè)的體育院校學生才學習救生知識,普通院校基本上只進行游泳技能的傳授,若能在游泳課中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學習救助他人的知識,那么就會減少面對溺水后很多人束手無策的窘態(tài)。當然,學生最基本的身體能力素質,跑、跳、投在日常的教學中已必不可少,這些速度與力量、協(xié)調性和靈敏性的培養(yǎng)是學習和掌握逃生技能的基礎,也是面對災難有效逃生的前提。
4在體育課中實施災難教育的具體環(huán)節(jié)
4.1認識災難的理論學習
認識災難是預防災難的第一課,災難教育的理論知識可以通過各門學科滲透傳達給學生,體育理論課也不例外。災難共生論——“容納災難,與其共生?!盵4]強調每個居民、每個單位在面對防災減災狀況下,都切實地承擔起責任時,“災難共生”才可能從理想成為現(xiàn)實?!盀碾y共生”是一個貫穿整個災害過程的實踐過程,它不是消極的宿命論,而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積極災難應對。在具體實施災難教育理論知識的過程中,教育主管部門或者學??梢跃幹茷碾y教育的讀本或者開設災難教育的校本課程向學生普及災難常識教育,如災難發(fā)生的原因、類型、特征、規(guī)律以及破壞力等。針對不同年級,不同階段,災難教育的層次、課本的教材、深淺程度是不一樣的。不同地區(qū)的學校,還可以根據地域條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重點學習本地區(qū)多發(fā)常見的災難知識以及應對知識和技能。此外,體育理論課本身包含有運動損傷和運動康復的知識學習,這對災難教育在自救、互救過程的初步處理,止血、包扎、固定都具有很好的幫助。將災難教育的理論知識傳達給學生是實施災難教育實踐課的前提。各個學科的理論滲透,與體育學科是實戰(zhàn)訓練相結合,能更好地把災難教育落實在學校教育系統(tǒng)。
4.2加強以逃生技能為基礎的實踐課
在災難教育里,體驗式的實踐教學承擔的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沒有實踐知識和能力培養(yǎng),災難教育就等于紙上談兵。如何掌握逃生技能、系統(tǒng)的抗災訓練,都需要體驗式的教學,如面對火災,在體育課上可以進行三個層次的教學:第一,如何使用滅火器的教學(針對火災初期),課堂內容的安排可以有怎樣開關滅火器,手持滅火器的接力練習,以及在快速移動中熟練使用滅火器,這些行而有效的練習可以在火災初期減小災難的影響程度,從而挽救生命與財產;第二,低姿態(tài)快速撤離(火災發(fā)展到猛烈程度),課堂內容可以有蹲著快速走(手捂住鼻和嘴),如何匍匐前進 ,如何繩索自救,緩降逃生等等;第三,如何快速地直體翻滾(衣物、身體著火的情況),在快速撤離中如何避免擁擠,亂沖亂撞等。在體育課中,通過實踐和體驗來掌握各種逃生的知識和技能,在練中學、在學中練,效果將是事半功倍。災難教育與體育課以體驗為中心的教學綜合課完全相吻合,二者完全可以相結合在一起教學。
4.3創(chuàng)新災難情景進行模擬教學
發(fā)達國家的災難逃生教育已經演繹為一種需要學生掌握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日本的學校體育教育十分重視對學生走、跑、跳、攀、爬、越等素質的培養(yǎng)以及團隊精神、協(xié)作精神的培養(yǎng)。美國學校體育教育更是如此,每年設有專門的“消防月”,在這個月里,全國的學生都會在體育教師的帶領下進行危機時刻的各種技能培訓,比如從高處跳下、掩鼻爬行、攀越障礙、墊上滾動、輪椅滑行等求生本領。在中國,災難教育的實戰(zhàn)演練可以同目前流行的戶外運動、拓展訓練相結合,模擬或創(chuàng)設災難情景,讓學生在這一特定的環(huán)境中得到訓練,培養(yǎng)學生面對災難的應急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自救互救、防災抗災的能力。
4.4定期舉行模擬演練
我國大多數學校都沒有進行過災難演習,針對這種情況,學校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大、中、小學每年都有春季或秋季運動會,防災教育演習完全可以列入其中。根據不同的災害類型,每年組織一次這種大型的演練,創(chuàng)設危機場景,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并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掌握逃生路線,培養(yǎng)學生應對和處理災難的能力。學校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集中利用災難紀念日來進行逃生教育活動地交流,安排一校或多校比賽,甚至把災難逃生技能列入常規(guī)運動會項目,以此來促進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逃生技能的提高。
在自然災害頻繁發(fā)生這一特殊時期,體育課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對體育本質的認識為基礎,從人的發(fā)展需要角度去考慮,災難教育如果能成為一種普及化的社會行為與現(xiàn)象,體育的課程內在價值也將得到充實、教育意義也不斷地豐富、也充實了素質教育的內容。針對當前我國學校教育體系中沒有專門的學科進行災難教育,將體育與災難教育想結合,正好能彌補災難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不足,因此把災難教育納入體育常規(guī)教學體系,讓每一個學生都懂得一些自救互救技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5結束語
血的教訓警示我們,災難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危機意識,提升道德情懷,更是教育學生“學會生存”維護生命尊嚴的客觀要求。國際應急管理學會主席哈羅德德雷格曾經說過,“在災難面前,只要群眾懂得基本的自救常識、逃生技能,便能贏得更多成功逃生的幾率,減少人員傷亡?!比祟惒豢赡苡米约旱闹R去阻止災害的發(fā)生,但是可以在災害到來之前,利用自己的知識把危害減少到最低程度。國內外實踐的經驗反復證明,在整個防災、應災、減災工作鏈環(huán)中,開展災難教育是既基礎又關鍵的一環(huán)。在體育課的教學中融入災難教育的是值得探索的課題,我們期盼這一探索在我國的基礎教育中能得到重視。
參考文獻:
[1]安慧娟.我國災難教育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2).
[2]蘇筠,伍國鳳,等.首都大學生的自然災害認知調查和減災教育建議 [J].災害學,2007(9).
[3]江宇.從體育的本質論體育課程的價值[J].課程教材教法,2009(7).
[4]夏思永.體育教學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48-49.
[5]蔡驎.一門關于災難共生實踐的學問[J].國外社會科學,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