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墨
【摘要】本文論述了中國歷史上具有遠見卓識的教育改革家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思想“崇 實”和“尚變”,新形勢下研究和探討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有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和借鑒。
【關鍵詞】王安石教育改革崇實尚變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052-01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撫州臨川縣鹽埠嶺人。他不僅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而且是集政治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于一身的震動北宋社會的重要歷史人物。
王安石從小就愛好讀書,二十二歲中進士后,作過十多年的判官、縣令等地方官吏,對當時的腐朽政治和王朝危機有進一步的認識,他留心民生疾苦,努力實踐他改革政治的理想,在局部地區(qū)進行了一些改革的嘗試。宋仁宗嘉佐五年(1060),王安石奉召入京,宋仁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任參知政事,翌日任宰相。他在農民起義的影響和推動下,順應歷史發(fā)展的潮流,以理財、整軍為中心實行變法,對內限制大地主、大官僚兼并勢力,對外反抗遼和西夏的侵擾。這次變法的目的是富國強兵,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北宋的封建統(tǒng)治。當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減輕農民的負擔的作用。新法的實施,抑制兼并,獎勵耕戰(zhàn),有效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fā)展,增強了抵御外來侵略的能力,使北宋王朝一度出事興盛的氣象。從此,王安石以著名的改革家而載入中國史冊。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是創(chuàng)新的、改革的,他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教育改革家。他一生雖未從事過職業(yè)的教育實踐活動,但他從實行變法的需要出發(fā),高度重視教育的作用,他的先進教育思想,大大超過他同時代的許多人物。他把改革教育,興辦學校作為整個社會政治改革的一方面。他的一系列教育主張和措施,充滿了創(chuàng)新精神,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他“崇實”和“尚變”的教育思想,直到今天,對我們的教育事業(yè),還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崇實,是王安石教育思想的一大突出特征。他主張教育必須具有鮮明的社會實用性和政治功利性。他要求培養(yǎng)經世致用、文武兼?zhèn)?、學有專長、學用一致、能推行新法、理財整軍、富國強兵的有用人才。他常說沒有人才,不能變法革新,有了法令,要靠人來執(zhí)行,否則便是一紙空文,毫無作用。他看到了政治要改革,教育必須先行,培養(yǎng)人才是政治革新的關鍵。
當時人才相當缺乏,里外才荒,上下無人,所以王安石猛烈地抨擊當時教育的根本弊病在于只能造就大則不足以用天下國家,小則不足以為天下國家之用。為貫徹其教育目的,王安石提出一系列改革教育內容的措施。他反對學校講授專門分析儒家經典著作的章節(jié)句讀,他認為用古人的陳言舊說,過時文章,束縛今人的手腳,禁錮活人的思想,極不合理。他還反對用儒家的經典內容來考試,他認為是浪費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學懂了也毫無用處,因為它既不能讓你成為治理天下國家大事,做制定法令制度的決策人,也不能提高辦理具體事務的能力,做推行政令的執(zhí)行人,結果變成腐儒廢物,做什么也不行。王安石注重實學的精神,更為可貴的是他敢于沖破那種死板的拘泥于儒學經典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提倡走聯(lián)系實際,博學廣聞,不恥下問的治學道路。對儒家以外的書,包括被儒家視為異端的各種學說,以及政治、法律、道德這些從政的知識,還包括自然科學、民間文學,以及生產實踐知識這些歷來為一般封建士大夫所輕視的“旁門”“雜學”也必須無所不讀。只有這樣才能成為有用之人,他這種開放眼光,恢宏氣度和務實精神,在當時不能不說是卓然不群的。
尚變,是王安石教育思想的又一大突出特征。為了使教育合于當世之需,王安石主要從三個方面采取了改革的措施。一是改造科舉考試制度。北宋中葉以前,科舉考試的內容和方法大體上仍沿襲隋唐之舊,因而弊病越來越多,內容空疏無用,只重文辭、詩賦,不看實際才能??荚嚪椒ㄋ烙浻脖?,往往使那些無才無學之輩撈取高官顯位。那些具有真才實學之士卻因終日受困于無用的文藻、詩賦之中,十有八九是不得盡其才的,王安石早就看到這種只重文辭、詩賦的科舉考試制度的弊端,他認為這是不能選拔真正有用的人才,他建議廢罷經試科而增進士額。進士考試,廢除詩賦、帖經及墨義。經義考試須有文采方能及格。同時又設新科明法,以當時學者恥于學習的律令刑法大義為考試項目,這實際上是考核實際能力的現(xiàn)場公開考試方法。二是改革教育體制。首先是擴充太學規(guī)模,改革太學教育,增加生員名額并實行“三舍法”。所謂“三舍法”就是按照學生的程度,進行分舍分級教育,學生升舍,必須經過嚴格的月考、歲考,成績優(yōu)良的才能以次升舍。優(yōu)等直接受官,中等也可直接推薦。層層篩選,逐級提升,以此廣泛地吸收多層次、多規(guī)格的人才。到元豐二年(1079),又增置太學生員,總共超過三千人,如此宏大規(guī)模的高等學校,不僅在我國古代教育史上高峰突起,就是在當時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門第觀念,使有真才實學的庶族士子有上升的機會?!叭岱ā笔罐k學正規(guī)化、標準化,把培養(yǎng)人才與選拔人才結合在一起,合二為一,統(tǒng)由學校來完成。學校既是培養(yǎng)人才的場所,又是選拔人才的機構,大大提高了學校的地位。其次是開設武學、律學、醫(yī)學等??茖W校,培養(yǎng)種類專門人才。同時又興各級地方學校,從而形成一個培養(yǎng)和選拔人才的學校教育體系。三是統(tǒng)一太學用書。王安石認為: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只有無所不讀,無所不問,才能于經為能知其大體而無疑。為了使更多的人才納入信奉科學,推行新法的軌道,王安石用他所訓釋的《詩》、《書》、《周禮》,即《三經新義》頒為學校教科書,代替了唐朝欽定,已經沿用了三百多年的《五經正義》,廢棄“先儒舊說”,獨創(chuàng)新義,以達到統(tǒng)一道德統(tǒng)一思想的目的。這在經學史上是一種創(chuàng)造,在教學內容上也是一次大膽革新。由此可見王安石的“尚變”從實質上來說,仍然是為了達到“崇實”的目的,即把教育引上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有用之才的道路,使之成為推行新法,實現(xiàn)其政治思想的重要手段。這無疑給當時那種以死記硬背,學用脫節(jié)為特征的僵化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機。
封建時代反抗傳統(tǒng)的舊教育思想,改革傳統(tǒng)的舊教育制度,摒棄傳統(tǒng)的舊教育內容,是被認為離經叛道,違反祖宗成法的。改革者是要冒極大風險的,非有大無畏精神的人,決不敢搏風擊浪,獨樹一幟,倡言改革的。王安石正是這樣勇敢的弄潮兒。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教育改革家這頂桂冠,只有他才戴之無愧。王安石對舊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都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同時提出了自己一整套的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有破有立,切中時弊。其目的就是要通過改革教育,培養(yǎng)人才,來為當時的變化革新服務,使積貧積弱的北宋變成富強的王朝。陳腐的傳統(tǒng)教育思想和方法培養(yǎng)出來的人只能是唯書,唯上,缺乏創(chuàng)造性和進取精神,而在歷史上凡對人民做出較大貢獻的政治家思想家多少都突破了這種教育思想,王安石正是歷史上敢于突破這種教育思想的政治家思想家中的一個姣姣者。他那種堅持創(chuàng)新改革的執(zhí)著態(tài)度,在封建的政治家、教育家中則尤其是難能可貴,值得贊揚的。當然從其順應時代潮流,推動歷史發(fā)展,有利于社會進步這方面而言,前代的改革是可以為后代的改革提供或多或少的有益借鑒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在全國人民正在抓住這個有利契機,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更有利的措施和辦法,推進改革的今天,研究和探討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有著一定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