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英
新課程實施以來,合作學習法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青睞,且收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有效地讓學生掌握所學知識,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我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對合作學習法在口風琴教學當中的運用和研究頗有心得。那么,如何在口風琴教學中踐行合作學習法呢?下面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我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培養(yǎng)小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
合作學習法的核心就是合作,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很多人是不知道如何與別人合作的,更無法體會到合作的真實意義。鑒于這種情況,我們首先要培養(yǎng)的就是小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只有做到了這點才能真正有效的在口風琴教學中踐行合作學習法。
例如,在組織學生演奏同一首曲子的時候,必須要做到合作無間才能彈奏出和諧、優(yōu)美的曲子。但是,在剛開始進行合作彈奏的時候,我發(fā)現有部分學生表現欲望很強,經常會在合奏的過程中發(fā)出各種怪聲,以便能夠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們的這種搗亂行為,往往會引起其他演奏者的哄堂大笑,而這部分學生卻因此而得意,非常有滿足感。鑒于此種情況,我悄悄地用手機錄下了他們合奏的曲子,然后播放給大家聽。當我重新把大家的“杰作”播放給他們聽的時候,很多學生都笑不出來了??吹綄W生的如此表現,我說道:“同學們,在剛才的合奏過程中你們并沒有做到有效的配合,因此才會出現剛才的演奏效果,你們對這樣的演奏滿意嗎?”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道:“不滿意。”聽到大家這樣說,我接著說道:“當我們在進行合奏的時候就是一個整體,任何個人都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如果你們有誰表現不好就會拖大家的后腿,你們有誰愿意做那個拖后腿的人嗎?”問題拋出之后,很多學生都表示不愿意,還表示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團結合作。聽到這樣的回答,我欣然地笑了,看來我的教學目的達到了!
二、教師要有效引導學生的合作學習
在第一步培養(yǎng)小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之后,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培養(yǎng)小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在口風琴教學中踐行合作學習的關鍵部分,培養(yǎng)小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
在剛開始培養(yǎng)小學生在口風琴演奏中的合作能力的時候,我主要采用的是輪奏的教學手段。所謂的輪奏就是指由兩個、三個或四個聲部演奏同一個旋律,不過這些旋律是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節(jié)出現的。演奏者必須要弄清楚自己所要演奏的部分。由于小學生的年紀普遍較小,輪奏對于他們來說難度很大,需要密切的配合合作。例如,在執(zhí)教《閃爍的小星星》的時候,我就采用了輪奏的教學方法,以便培養(yǎng)小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很多學生很容易把自己要演奏的部分搞混。為了讓學生更加明確自己要演奏的部分,我把整個樂曲分為了三個部分,然后把每個部分的音符都寫在黑板上,并把每一部分都標上相應顏色的星星:藍色星星、紅色星星和紫色星星。然后演奏不同部分的學生手上貼上不同顏色的星星。這樣一來,所有的學生都被分為三組。做完這一切之后,我說道:“當我出示的星星跟你一樣時,就開始演奏,當我出示另外一種顏色的星星時,就不需要演奏。當別的同學演奏錯誤的時候,旁邊的同學要及時對其進行提醒?!边@樣一來,大家就明確自己要演奏的部分了,當有學生演奏出錯的時候也能得到旁邊學生的提醒,演奏的效果也明顯提高。由于我的有效引導,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三、培養(yǎng)小學生的合作學習探究能力
合作學習的最高境界就是培養(yǎng)小學生的合作學習探究能力,要求學生可以在口風琴的合作學習過程中自主進行探究,掌握口風琴相關的演奏技能和知識。為了有效培養(yǎng)小學生在學習口風琴中的合作學習探究能力,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口風琴演奏技能之后,每次上課之前我都會安排各個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探究新授樂曲的演奏技巧。長期堅持下來之后,我發(fā)現學生的合作學習探究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小組成員分配。在小組人員的分配方面,我一般會安排4-5人一個小組,在每一個小組中安排一個口風琴演奏技能較好的學生和演奏技能較差的學生,這樣就做到各個小組的差異性分配,讓好的學生帶動差的學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演奏水平。
合作學習探究途徑。在合作學習探究途徑方面,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我均會給各個小組分發(fā)關于樂曲演奏的視頻,讓他們根據演奏視頻探究具體的演奏方法。對于小組合作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問題,我也會及時做出指導。這樣有利于各個小組快速掌握歌曲的演奏,提高他們進行合作學習的積極性。
四、結語
除了上述幾點,在口風琴教學當中踐行合作學習法還有許多要注意的方面。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過多贅述。希望本文的寫作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引導更多的一線教師參與到口風琴教學的合作學習法的研究當中,不斷提高我們的口風琴教學質量,激發(fā)小學生對口風琴的學習興趣。
(特約編輯 熊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