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賢
教學設計一般都是從教師的角度出發(fā)來考慮學情的,難免考慮得不周全。因此,在課堂上留一部分時間和空間給學生,教師就能在課堂上了解更多的信息。愛問是學生的天性,只是他們的這一特性因教師的灌輸失去了光芒。讓學生提問也是與文本對話的重要途徑。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語文教師責無旁貸。
細細品味,學生的提問還流于形式,原因是教師的思想觀念轉變得不夠徹底,學生也不會提問。因此,除了在課堂中讓學生問,教師還得教會學生提問。怎樣才能提出有效的、重要的問題?怎樣問才能問到關鍵?教師要怎樣引導學生提問,才能在有限的時間提高課堂的效率?
一、緊扣課文題目發(fā)問
課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大部分課文的題目就是課文的主旨,順著題目提供給我們的線索,我們能把握文章的精髓。因此,在學習文章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緊扣題目提問。當然,訓練的初期,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林林總總,什么樣的都有,但這與平時的課堂相比已經(jīng)進步了,學生提問了說明學生已經(jīng)參與了。有疑問是思考的標志。教師必須告訴學生,這些問題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問題提出來了,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自己提的問題進行分析,這樣問題順利解決的可能性才會大大增加。例如,教《理想的風箏》時,學生齊讀課題后,教師讓學生提問:看了課題,你想從文中知道些什么?無需教師講解,學生自會圍繞文題中的“理想”和“風箏”提出問題:理想是什么?風箏和理想之間有關系嗎?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走進課文,很快找到聯(lián)系兩者的紐帶——劉老師,從而進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了解劉老師的理想。
二、緊扣重點字詞發(fā)問
除了從課文的題目入手,我們還要教會學生從文章的重點字詞入手。這種緊扣詞句發(fā)問的方法是最常見的方法,遍布語文老師的課堂。跟以往不一樣的是,我們要把提出問題的權利交給學生,教會學生品詞析句,從文字的細節(jié)感悟?!稅廴畿岳颉愤@一課中的好詞如同茉莉花一樣散發(fā)著清香,如:“縷縷幽香裊裊地鉆到我們的心中。”教學時,我們可以直接告訴學生:“品味詞語能感悟到作者流淌在文字中的情感。比如這個‘鉆字,你能從這個字中感悟到什么?”這一問,避免了老師圍繞這個詞進行的反復無效的提問,同時能激發(fā)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品悟到了“鉆”字的形象直觀,還學到了遣詞造句的本領;既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又提升了感受能力。
三、緊扣關鍵句子發(fā)問
文中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句子被稱為關鍵句。語文教師要有一雙慧眼,讓學生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關鍵語句的慧眼。教《月光啟蒙》時,在感受母親為我哼唱的美妙時,我出示了文中的句子,連用兩個比喻句把母親的嗓音比作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這樣的句子使人感受到了美的力量,但是好在哪里,學生卻無從說起。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如果讓你給母親甜甜的嗓音作比喻,你會比作什么?如果學生說出類似的比喻,就讓他說說為什么這么比;如果學生說出不同的比喻,則讓他比較兩者之間的同和異。在這樣的引導中,學生感悟到了作者用詞的精妙和對母親的深情。在這基礎之上有感情地朗讀,學生才能動情入情。
四、緊扣課文空白發(fā)問
經(jīng)典的文章講究留白,讓人回味無窮。蘇教版的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遇到這樣的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發(fā)掘文本的留白,弄清楚如此留白的原因。如《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課文中有彭德懷背過臉去的描寫,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想象:這是一張怎樣的臉?學生無需費力,很快就會想到傷心、難過、不舍等情感。但是教師不能就這樣停下腳步,不求甚解。“如果把想象到的彭德懷的表情寫出來不就能表現(xiàn)彭德懷對大黑騾子的情感了嗎?為什么作者不寫呢?”這樣的問題激發(fā)了學生進一步思考。這樣,學生明白了留白也是一種需要,同時還學到了表達的技巧。
教師善問,學生才會善問。在學生還沒有學會提問的時候,教師要做好榜樣,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是自己精心鉆研出來的、能夠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是能夠啟發(fā)學生從各個角度去思考的開放性的大問題,而不是只有一種答案的小問題;是能夠發(fā)散學生思維的問題,而不是簡單的問題。教師挖掘有效問題,設置提問的情境,巧問問題,學生才敢問、會問。這樣堅持下去,學生才能如愿地提出有質量的問題,而不是要么不問,要么亂問一氣。學生會問了,才能真正掌握學習的方法,而這正是語文教學追求的目標。
(責編 莫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