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興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 語言研究所,北京 100732)
福建漢語方言地理分布和內(nèi)部關(guān)系*1
張振興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 語言研究所,北京 100732)
福建省境內(nèi)的漢語方言主要是閩語和客家話。這是兩種不同的方言,但也具有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閩語是境內(nèi)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圍最廣的方言,內(nèi)部有很多一致性,但內(nèi)部的差異也是明顯的。其中南北閩語的差別大于東西閩語的差別。這種語言特征一致性和差別性交錯分布,使福建省的漢語方言呈現(xiàn)了紛繁復(fù)雜的景象。
福建;方言;閩語;客家話;紛繁復(fù)雜
福建省位于中國東南沿海,簡稱閩。全省總面積12.14萬平方公里。根據(jù)福建省統(tǒng)計局2003年公布的數(shù)字,全省總?cè)丝?,409萬人,其中漢族人口占全省總?cè)丝?9%以上,還有畬、回、滿、蒙、高山族等31個少數(shù)民族,占全省總?cè)丝诓坏?%。少數(shù)民族人口中,以畬族占多數(shù),約23萬人。
福建全省通用漢語方言。主要的少數(shù)民族畬族日常所說的畬話也是一種漢語方言。除了西北部的泰寧、建寧兩縣約28萬人說贛語,北部浦城部分鄉(xiāng)鎮(zhèn)約27萬人說吳語,以及一些屬于官話的方言島、移民點方言(如南平城關(guān)土官話、長樂琴江村京都話、武平中山軍家話等)以外,全省通行的漢語主要方言是閩語和客家話,其中尤其以閩語為最主要。從方言的種類來說,福建省境內(nèi)的方言并不算復(fù)雜。平時很多人認為福建話難聽難懂,戲稱為“南蠻鴃舌”,主要是由于閩語本身的一些特點,以及閩語內(nèi)部的分歧所造成的一種印象。
(一)閩語是漢語最主要的方言之一,除分布在福建省外,還集中分布在臺灣、海南、廣東、浙江、廣西等省區(qū)。所以,閩語雖以福建省的簡稱“閩”命名,但閩語不等于福建話,福建話也不等于就是閩語。不過,閩語主要分布于福建省,是省內(nèi)通行地域最廣、使用人口最多的一個大方言,使用人數(shù)將近2,800多萬人,約占全省總?cè)丝诘?0%以上。根據(jù)閩語內(nèi)部的差異,我們把福建境內(nèi)的閩語分為6個方言片。[1]
(1)閩南片 主要分布于福建省南部廈門、漳州、泉州,以及周圍的34個市縣,使用人口約1,325萬人。
(2)莆仙片 主要分布于福建省東部沿海莆田、仙游兩個市縣,以及周邊市縣的一些鄉(xiāng)鎮(zhèn),使用人口約250萬人
(3)閩東片 主要分布于福建省東北部福州、福清、福安,以及周圍的19個市縣,使用人口約1,000萬人。
(4)閩北片 主要分布于福建省北部南平、建甌、建陽等8個市縣,使用人口約250萬人。
(5)閩中片 主要分布于福建省中部三明、永安、沙縣等3個市縣,使用人口約70萬人。
(6)邵將片 主要分布于福建省西北部邵武、將樂、順昌等5個市縣,使用人數(shù)約85萬人。
(二)客家話也是漢語最主要的方言之一,除分布于福建省外,還集中分布于江西、廣東、臺灣、廣西、湖南等省區(qū),四川和海南境內(nèi)也分布著很多客家方言點??图以捠歉=ㄊ【硟?nèi)通行的第二個大方言,主要分布在福建省西部地區(qū)的長汀、永定、武平、上杭、連城、寧化等12個市縣,稱為客家話區(qū)的汀州片,使用人口約480萬人。
以上方言的地理分布,請詳見《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B3-5之“福建省的漢語方言”圖。[2]
(三)福建省境內(nèi)閩語和客家話的關(guān)系。從“福建省的漢語方言”圖可以看出,戴云山脈位于福建中部,縱貫?zāi)媳?。其東部沿海平原地帶是具有顯著閩語特點的地區(qū),西部山地丘陵地帶是具有顯著客家話特點的地區(qū),中部山區(qū)地帶是具有某些客家話成分的閩語地區(qū)。從東往西看,閩語的成分逐漸減少,客家話的成分逐漸增多;從西往東看,客家話的成分逐漸減少,閩語的成分逐漸增多。
福建省境內(nèi)的閩語和客家話具有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無論在語音和詞匯上,確實有不少共同的地方。羅杰瑞直截了當(dāng)?shù)卣f:“客家話和閩語很接近,如果不是同一個來源,就不好解釋?!辈⑶抑赋觯}、客方言至少有三方面的共同特點:
(1)中古舌上音,閩語仍讀舌頭音,客家話也有這種遺跡。
(2)邊音鼻音很多字,都讀陰調(diào)類。
(3) 閩、客方言有一些共同用詞。[3]
我們下面可以進一步論證。例如:
(1)聲母方面,古非組字,閩語與客家話都有讀重唇聲母[p- ph-]的。如“放”客家話的長汀讀[pi54],閩語的廈門讀[pa21]。
(2)韻母方面,閩語(特別是其中的閩南話)和客家話基本保留著中古[-m -n -]三套鼻音韻尾和[-p -t -k]三套入聲韻尾的格局。
(3)聲調(diào)方面,閩語和客家話都保留入聲聲調(diào),并且根據(jù)古清濁聲母分入聲為陰陽兩個調(diào)類。
(4)詞語方面,有不少基本詞語,閩語與客家話也是相同的。例如:
甌(小杯子)岫(巢穴)喙(嘴巴)衫(衣服)雞僆(小母雞)新婦(媳)徛(站)長汀話33s21tue54sa33te33lu54se33phe33thi33廈門話au44siu22tshui21sa44kue44nua22sim44pu22khia22
沒有,多數(shù)閩語和客家話都是陽平調(diào),字形上從俗寫作“無”或“冇”,其共同來歷,當(dāng)是古開口一等豪韻明母字。有學(xué)者認為,其本字是“毛”,《漢書》有“饑者毛食,寒者毛衣”句,可作參考。
吃(飯),除了建甌以外,閩語和客家話都說“食”,有的地方直接寫作訓(xùn)讀字“吃”。
滴(水),閩語和客家話都說“滴”,見于《廣韻》入聲錫韻都歷切:“水滴也?!遍}語和客家話表示數(shù)量少,一點兒也說“滴”或“一滴仔”。
鼻子,這個“鼻”字漢語方言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廣韻》去聲至韻的“毗至切”,另一個是見于入聲的“以鼻為弼”。閩語和客家話都是來源于去聲的“毗至切”。閩語多數(shù)地點讀陽去,少數(shù)地點讀陰去;客家話有的也讀陰平調(diào),符合古全濁聲母去聲字可以讀陰平的古今語音演變規(guī)律。
還有,把包袱解開說“敨”,把兩件東西對接起來說“鬥”等很多基本詞語,閩語和客家話也都是相同的。這一類例子多了。
語法方面,閩語和客家話都有“有”字句。口語里“我有食飯”,“他有去北京”這一類句子是常說的。
但是閩語和客家話畢竟是兩種不同的方言,它們之間的差別也是明顯的。以下例舉幾條。
(1)古全濁聲母字,如“盤飯同鄭窮皮賊糖伴”等,閩語不論平聲仄聲,今聲母多數(shù)讀不送氣的清塞音或塞擦音(“盤飯同鄭窮”),少數(shù)讀送氣的清塞音或塞擦音(“皮賊糖伴”);客家話不論平聲仄聲,今聲母多數(shù)讀送氣的清塞音或塞擦音,只有個別字例外,如“渠(他)”都說不送氣的[-]。
(2)古非敷奉及曉匣母的合口字,如“飛分翻符扶,灰化胡禍”等,閩語文讀今聲母都讀[-]或[-];客家話文讀今聲母絕大多數(shù)都讀[-]。一般說來,閩語是沒有[-]類聲母的。
(3)古知徹澄三母字,如“豬竹張,超抽暢,池陳蟲”等,閩語白讀今聲母是[--],跟古端透定三母字的今聲母相同??图以掃@些字今聲母一般讀[--]或[--],跟古端透定三母字今聲母[--]不相同。
(4)一部分古匣母字,如“行猴含糊”等,閩語白讀今聲母是[-]。另有一部分匣母字,如 “話學(xué)鞋閑”等,閩語白讀今聲母是[-]。以上兩部分字,客家開口字(“猴含”等)通常讀[-],合口字(“糊話”等)通常讀[-]。
(6)一些基本用詞也不相同。例如閩語稻籽的植株都說“粙”,稻子的籽實都說“粟”,籽實脫殼后都說“米”,是“粙粟米”三分;客家話稻子的植株都說“禾”,稻子的籽實都說“谷”,籽實脫殼后才說“米”,是“禾谷米”三分。
就福建境內(nèi)的閩語而言,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顯著的差異性。這種一致性和差異性是相伴相隨的,表現(xiàn)了閩語的重要特征。
(一)先說閩語的一致性,就是它的共性
閩語有很多共性。例如黃典誠先生曾提出8條語音和35個常用詞語標準,可以鑒別閩語。[4]其他學(xué)者也提出過一些標準可以參看。這些標準說的都是閩語的共性。其實,仔細想起來,只要兩條,就可以概括閩語的共性,也可以作為鑒別閩語的標準。
(1)羅杰瑞根據(jù)閩語古全濁聲母字今讀塞音、塞擦音時,多數(shù)讀為不送氣清音,少數(shù)讀為送氣清音的事實,提出假如某個方言“啼~哭頭糖疊”四字讀送氣清音[],“蹄銅弟斷豆脰項脰:脖子袋毒”八字讀不送氣清音[],那個方言可能就是閩語。只要略微加以某種說明,這12個特征字確實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語音標準。
(2)我們仔細比較研究了閩語的口語常用詞語,可以再提出“囝,厝,鼎”三條,作為閩語方言詞匯的共同特征。以下比較閩東片福州、閩南片廈門、閩北片建甌、閩中片永安等四處方言這三個常用詞的讀法[5]:
福州廈門建甌永安囝厝鼎
這是三個通行閩語各地方言的極常用口語詞。從現(xiàn)有調(diào)查資料來看,“囝”不見于其他漢語方言,是閩語方言嚴式特征詞。“厝”雖然見于湖南新化,以及湘粵桂交界地區(qū)的平話土話,“鼎”雖然也見于江西于都、南昌等地方言,但語義上和閩語方言的用法有明顯距離,是閩語方言的寬式特征詞。這些特征詞可以成為判別閩語和非閩語的最重要根據(jù)之一。當(dāng)然,閩語的特征詞不止這三個,還可以找出另外的特征詞。例如閩語各地方言管腳叫“骹”,《廣韻》又作“跤”,肴韻口交切:“脛骨近足細處”,漢語其他方言都叫“腳”。從語音上來說,“咬”字可能也是閩語的特征詞?!耙А弊钟肿鳌褒o”,漢語方言中包括官話、吳語、粵語、客家話、贛語、湘語都來自《廣韻》上聲巧韻“五巧切”,是一個古疑母字。但閩語跟其他方言不同,都來自《集韻》上聲巧韻“下巧切”,是一個古匣母字。
有的時候,反證也可以用來說明某一種方言的共同性。例如,《廣韻》屋韻丁木切:“豚,尾下竅也。 ,俗?!薄都崱范寄厩校骸半?,博雅‘臀也’,或作 ,俗作 ?!边@個字的用法幾乎見于除了閩語外的所有方言區(qū),表示底部、臀部、剩余的部分(如煙頭等),但好像不見于閩語。這是一個反證的例子。
(二)再說閩語的分歧性,就是它的差異
其中有東西的差別,還有南北的差別??偲饋碚f,南北的差別大于東西的差別,以至于在一段時間里,閩南方言和閩北方言曾經(jīng)是作為兩個獨立的方言區(qū)的。以下分別加以簡要的說明。
(1)首先說說東西差異。福建境內(nèi)東西閩語大致以南北走向的戴云山脈為界線。戴云山脈東側(cè)直至沿海平原閩南、莆仙、閩東三區(qū)為東部閩語,有的學(xué)者稱為海岸閩語;戴云山西側(cè)以及北端閩中、閩北、邵將三區(qū)為西部閩語。東部閩語與西部閩語有明顯差別。
①從語音上看,東部三區(qū)閩語的聲母都符合典型閩語“十五音”系統(tǒng)。這是從早期的《戚林八音》,以及《彚音妙悟》和《雅俗通十五音》的聲母系統(tǒng)傳承下來的。恰恰在這一點上,西部閩語受到客家話等其他方言的影響,突破了典型閩語的“十五音”系統(tǒng)。例如沙縣、永安一帶,古精莊章三組字分化為舌尖前音[]和舌葉音[]兩套聲母,古精組字都讀[],古莊章組字主要讀[]。古精莊章組字今聲母的分化,對漢語方言來說具有類型學(xué)上的意義,不可小看其價值。
露卵螺鱗笠永安沙縣建甌松溪
這種邊音聲母擦音化的變化,東部閩語現(xiàn)在還沒有記錄。其他漢語方言也還沒有發(fā)現(xiàn)有這方面的報告。這種語音演變的特殊現(xiàn)象,曾引起了海內(nèi)外學(xué)者的廣泛注意。
③從詞匯上看,一些口語常用詞也有很明顯的差別。例如“他(單數(shù)第三人稱)、人、豬、泥土、霧、說話”等6個口語詞,東部閩語福州、莆田、廈門等地分別說“伊、農(nóng)、豬、塗、霧、講話”,而西部閩語永安、沙縣、建甌等地分別說“渠、人、豨、泥、露、話事”。請注意:以上比較條目中,東部閩語管人叫“農(nóng)”,是典型閩語的說法,來歷久遠。[6]西部閩語管豬叫“豨”見《方言》卷八,又《廣韻》上聲尾韻虛豈切:“楚人呼豬”,用法歷史也很悠久。由此可見,東西閩語的這種分歧,已經(jīng)有很長的歷史了。
(2)其次再來說說南北差異。假設(shè)從莆仙地區(qū)經(jīng)永春、大田、永安一帶從東到西劃一條閩語的南北界線,界線以北包括閩江流域一帶為閩北,界線以南晉江、九龍江流域一帶為閩南。那么從南往北看,方言的韻母數(shù)目逐漸減少,例如廈門話韻母多達82個,(再往南的廣東潮陽話韻母竟達90多個),往北走古田話的韻母是47個,福州話的韻母如果不計“松緊音”的差別也才48個,而建甌話的韻母竟少到只有34個。從北往南看,方言的韻母種類越來越繁復(fù)。以輔音韻母為例,北部除了寧德、周寧等少數(shù)方言點有[---]和[---]等輔音尾韻母外,多數(shù)方言點只有[-]和[-]尾韻母,而建甌、松溪、建陽等方言點只有[-]韻尾。往南走一進入閩南方言區(qū)的地界,永春,泉州一線,[---]和[---]等輔音韻尾俱全。這是一種最簡單的比較方法,我們就可以清楚看到南北閩語的顯著分歧。
下面以閩東片的福州話,閩南片的廈門話為例,選取幾條最主要的語言特征,進一步討論閩語的南北分歧。
②福州話韻母有“松音”與“緊音”之別。陰平、陽平、上聲、陽入跟緊音韻母相配,陰去、陽去、陰入跟松音韻母相配。這是韻母和聲調(diào)之間的一種成系統(tǒng)的、整齊的搭配關(guān)系。根據(jù)現(xiàn)有的調(diào)查資料,其他的漢語方言里,具有這種特殊搭配關(guān)系的方言是很少的。我們知道,廈門話韻母也是沒有這種搭配的。
③福州話多音節(jié)連讀,后字聲母常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音變,它的變化往往為前一音節(jié)韻母(特別是韻尾)所決定。這是福州話里一種很復(fù)雜的聲母類化現(xiàn)象。廈門話沒有類似明顯的變化,但廈門話頻繁而有規(guī)則的變調(diào)現(xiàn)象,以及非常復(fù)雜的文白異讀系統(tǒng),卻是福州話所望塵莫及的。
④福州話和廈門話一些口語常用詞不一樣。據(jù)陳章太、李如龍舉例如下:[7]
道路衣裳眼鏡書本(味)香福州墿衣裳 眼鏡 書香廈門路衫褲目鏡冊芳
以上福州話的特征在北部閩語有一定代表性,廈門話的特征則幾乎可以代表南部的所有閩語。由于這些特征分歧造成的差異,使得福州人和廈門人如果都說自己的方言,他們幾乎是不能互相通話的。假如以是否能夠互相通話為標準,閩北話與閩南語確實可以看成兩個不同的方言。
就傳播范圍和影響力來說,閩南話是福建境內(nèi)最重要的閩語方言。上文所說閩語還集中分布在臺灣、海南、廣東、浙江、廣西等省區(qū),其實主要指的也是閩南話。例如,臺灣省內(nèi)除了西北部苗栗、桃園等少數(shù)地方比較集中分布有客家方言之外,其他市縣幾乎都通行閩南話,使用客家話和臺灣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居民,大多也通曉閩南話。據(jù)統(tǒng)計,能夠使用閩南話的人口多達2000來萬人,大約占臺灣全省人口總數(shù)的90%以上。廣東省東部汕頭、潮州、潮陽等12個市縣將近1000來萬人口,幾乎也都通行閩南話。海南省境內(nèi)主要通行海南閩語,也稱瓊文片閩語,就其主要特征來說,也很接近閩南話。港澳地區(qū)說閩南話的人也很多。不僅如此,閩南話甚至遠涉重洋傳播到東南亞及南洋諸島各國,以及世界許多地方??梢哉f,它已經(jīng)成為一種跨地區(qū)、跨省界、走出國門的漢語方言了。初步估計,現(xiàn)在中國境內(nèi)外說閩南方言的人口至少在6000萬人以上。[8]就海外使用人口與影響力來說,能夠與閩南話相比較的漢語方言,大概只有粵語。
閩南方言內(nèi)部有很大的一致性,但也略有分歧,例如廣東東部潮汕一帶和福建南部廈門一帶的閩南話能感覺到明顯的口音差別。最明顯的是陽平調(diào)調(diào)值很不一樣:“皮平臺糖門民”等字潮汕一帶一般都讀高平調(diào)值,而廈門一帶一般都讀低平調(diào)值。就是福建南部一帶的閩南話里,廈門、漳州、泉州三地的口音也稍有不同。不過,無論怎么說,閩南方言內(nèi)部的一致性是最主要的。分布于中國境內(nèi)外的所有閩南話,互相通話幾乎沒有困難。其中尤以福建、臺灣兩省閩南話的一致性為最大。對于非閩南話的說話者來說,他們很難覺察福建和臺灣兩地閩南話的差別。所以W.W.Compell(甘為霖)1913年編纂《廈門音新字典》的時候,語料取材于臺南,詞典冠名卻是廈門,說明100年前廈門話跟臺南話就是分不出多少差別的。100年后的今天,這種基本格局仍然沒有多少變化。[8]方言高度一致性的事實,有力地證實了閩臺兩地“語同聲,文同種”的至親關(guān)系。
[1] 周長楫.福建省的漢語方言[A].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文字說明)[Z].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3.
[2] 熊正輝,張振興,黃行等.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Z].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3.
[3] 羅杰瑞.張惠英譯.漢語概說[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4] 黃典誠.閩語的特征[J].方言,1984,(3).
[5] 張振興.閩語及其周邊方言[J].方言,2000,(1).
[6] 黃典誠.閩語人字的本字[J].方言,1980,(4).
[7] 陳章太,李如龍.閩語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
[8] 周長楫.閩南方言大詞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責(zé)任編輯: 黃龍光]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Dialects in Fujian Province and their Internal Relations
ZHANG Zhen-xing
(InstituteofLinguistics,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732,China)
The main Chinese dialects in Fujian Province of China are Min dialect and Kejia dialect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different features. Min dialect is the most popular one but it falls into different sub-dialects, of which Northern Min dialect and Southern Min dialect show greater difference between each other than Eastern Min dialect and Western dialect. The linguistic sameness and difference renders Chinese dialects in Fujian Province complicated features.
Fujian Province; dialect; Min dialect; Kejia dialect; complicated
2013-12-10
張振興(1941—),男,廣東汕頭人,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員,博士生導(dǎo)師,研究方向為漢語方言學(xué)。
H17
A
1000-5110(2014)02-004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