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麗紅
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與維護,是教師、學生、家長都無法推卸的共同責任。只有三者都能認清各自的角色定位,并真正走入自己的角色,擔負起屬于自己的那份使命,師生關系才能保證良性發(fā)展。
師生關系信任理解關愛當今社會,人們法律意識日愈增強,這無疑是社會發(fā)展又一亮點式的標志。然而,隨著教育法制化的逐步推進,師生間的關系愈來愈被人為地定格為法律層面的責任與義務,這實則與教育本身的職能屬性是相悖離的——教育絕非是公式化的等量代換,而是心靈與心靈的親密對接,是靈魂高地上愛的辛勤培育,是關乎到人性的雕琢與塑造。而這種愛一旦過多地被涂上法律與責任的面紗,必將使教育走向一種純粹交換式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其結果必將削弱師生關系中的情感化,走入法制化與責任化。這將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家長強調的是孩子應享受的權利,教師應盡的義務,教師則局限于育人的責任,以一種任務性心理去完成教書工作。情感化的內涵少了,格式化的東西多了,這還是良性的教育嗎?
一、對教師工作的正確認識
教師的工作不同于一般工人所從事的各種生產勞動,監(jiān)督者甚至是旁觀者也可以從質與量上來衡量出工作的好與壞。教師工作的對象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活生生的人,這就預示著教師的勞動成果具有較強的隱現(xiàn)性、抽象性、間接性。據(jù)此,人們才說教書是一份良心的職業(yè),對他的衡量更多的應是在思想道德層面上的激勵與鞭策。而社會上好多人偏偏喜歡用法律的準繩去框架教師的行為,從而褻瀆了教師職業(yè)的神圣。一直以來,我都篤信這樣一個真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奉獻精神的教師就不能成其為一名好教師。這種愛與奉獻精神,絕非是法律制約的產物,而是來源于人性道德的天堂。不是說教師不應受法律的制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現(xiàn)實中絕大多數(shù)的守法公民自我約束行為源于心靈中的道德底線,道德永遠高于法律。亦或可以這樣理解:符合法治的教育未必是最理想的教育,能夠洗滌人心靈的教育才是最有價值的教育。
二、對師生關系的正確認識
良好地師生關系應是建立在信任、理解、關愛基礎之上的。信任——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沒有信任就沒有教育,不能信其心,豈能從其行;理解——師生相互交流的橋梁,沒有理解就沒有溝通,沒有溝通,何來心靈的啟迪;關愛——愛之愈深責之愈切,沒有關愛的教育不是教育,愛沒了,育人之魂也就沒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崇高的教師人格典范是學生不菲的人生財富,是學生人生成長道路上的“導航”。學生將以一顆怎樣的心態(tài)去面對你的老師,就將注定你在受教育這條路上將走多遠。從另一角度說,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必然在思想道德品質上使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久而久之,成為學生做人的參照,處事的楷模。毋庸置疑,這些都遠遠高出了法律層面所謂的責任與義務的制約關系。已上升為人性美的高度,定格為教師人生價值取向。
三、家長在構建良好師生關系中的作用
學校、家庭、社會共同構成了一條完整的教育鏈,三者間相輔相成,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而現(xiàn)實中,卻有部分家長錯誤地讓學校過多地承載了教育過程中的職能作用,與此同時自己卻堂而皇之地成為教育過程的監(jiān)督者與旁觀者。更有甚者,還理直氣壯地說:“我們花錢把孩子送到學校交給老師,老師就有責任把孩子教育好,否則還念書干啥?”誠然,學校就是培養(yǎng)人的地方,教育學生,使其健康發(fā)展,我們責無旁貸。但失去了家長與社會的協(xié)助,學校的教育也會孤掌難鳴,甚至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所以,我認為家長應該積極配合學校去教育學生,而不是置身事外,一味地指責教師如何如何。各位家長,不知您是否意識到:您對老師的不當態(tài)度,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對老師的信任,也就等于是您人為地使教師對孩子的教育效果縮了水、打了折。我想,這絕非是您的本意,但卻造成了實際的不良后果。明智的家長,應該是良好師生關系形成的促進者與協(xié)調者。教育本身必定會有一定的排斥性,此時作為學生家長有責任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使教育彰顯理解的魅力,而絕不能激化矛盾,使教育陷入無助之絕境。
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與維護,是教師、學生、家長都無法推卸的共同責任。只有三者都能認清各自的角色定位,并真正走入自己的角色,擔負起屬于自己的那份使命,師生關系才能保證良性發(fā)展,教育才會步入“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喜人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