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中學歷史教學,既承擔著歷史知識的傳承,又肩負著對人文教育培養(yǎng)的重任?;跉v史教學的內容本身特點,不管是對學生修養(yǎng)的提高,還是他們的道德品格養(yǎng)成,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新課標下,作為歷史教師更要極其重視文化史的教學,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
中學歷史教學德育人文修養(yǎng)隨著《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的出臺,歷史的人文性教育不斷成為歷史教學中的重中之重。這里所說的人文素質教育,是指把人類優(yōu)秀文化在知識講授時內化為修養(yǎng)、氣質、人格等,以此成為良好的品行。目的在于讓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換句話說,也就是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在當今形勢下,我們作為中學歷史教師,要深入研究歷史人文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為此,中學歷史教師應具備豐富的人文知識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一、中學歷史教學中開展德育的必要性
加強歷史教學中的德育,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今天再次強調,是因為社會上存在著許多與史實相左,與社會主義道德文明相背離的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影響十分不好,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們的歷史德育還存在著一定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目前,中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狀況著實令人擔憂?,F(xiàn)在的中學生都是“90后”,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思想上顯現(xiàn)出來的多是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缺少社會責任感和公共意識,比較注重個人享樂,好攀比,缺乏意志力。在校園內甚至出現(xiàn)考試作弊、花錢買作業(yè)等現(xiàn)象。當然,造成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來自家庭的,有來自學校的,也有來自社會的??梢?,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歷史教學應承擔起這一重任。
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
一個人,一個國家乃至整個民族總要有一種精神品質,它是一個人、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生存發(fā)展的強大精神支柱,對于中學生來說,良好的品質形成是一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的基石。勤奮、謙虛、誠實、堅強、創(chuàng)新都是良好的思想品質的體現(xiàn),在歷史教材中有大量的史料有利于這些良好品質的形成。例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學習王羲之練字、達?芬奇畫蛋、司馬遷寫《史記》、發(fā)明大王愛迪生等名人成功的故事,教育學生只有認認真真,努力干好一件事情,不怕吃苦,踏實工作,才能做好每件事。學業(yè)的精深造詣來源于勤奮,勤,就是要珍惜時間,勤學習,勤思考,勤探究,勤實踐,勤奮是成功的唯一途徑。史料記載,北宋晏殊在史館任職期問,正值天下太平無事,每逢假日,京城的大小官員或到郊外游玩,或在酒樓茶館宴會。晏殊因為家貧,只好在家里讀書。有一天,真宗點名要晏殊擔任輔佐太子的東宮官,并解釋說:“近來群臣經常游玩飲宴,只有晏殊和兄弟們閉書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的合適人選?!标淌庀蛘孀谥x恩后說:“其實我也是個喜歡游玩飲宴的人,只是家里窮而已,如果我有錢,也早就參與了?!闭孀诼犃耍瑢λ淤澷p。通過讀晏殊等的史料,教育學生為人要誠實。通過學習如赤壁之戰(zhàn)、淝水之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劉備三顧茅廬、中國紅軍四次反圍剿的勝利等歷史事件,告訴學生“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學生在學習這些史料時,誠實的種子就在他們心中播種下,而文天祥、方志敏、葉挺、夏明翰、林祥謙、施洋等的英雄事跡,則可讓學生形成不屈不撓為正義不怕犧牲的品質。在教學中,教師利用這些歷史人物的優(yōu)秀事跡和品質,培養(yǎng)青少年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三、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實施道德素質教育
1.轉變思想,更新觀念,提高認識
我國中學歷史教育的任務,是傳授歷史的基礎知識,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和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這是大家的共識。但是,在衡量是否完成教學任務時,通常以知識能力為中心,片面強調學生高考分數(shù),以提高升學率。這樣,就造成教師教學時忽視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的趙亞夫先生認為:“第一,歷史學科是人文主義學科,最關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第二,作為基礎教育范疇內的歷史教育,其學科屬性是教育學科,所以它必須關心教育和心理兩方面的問題;第三,根據(jù)以上兩點,中學歷史教育必須反對‘知識中心主義和‘單純的養(yǎng)善主義,也必須反對變相的‘知識主義,即所謂的‘能力主義?!敝R教育是基礎,人格教育是核心,文明教育應是伴隨人一生的終極目標。也就是說,根據(jù)其學科性質,歷史教學的重心應以塑造學生品格為中心。可以這樣說:“學校歷史教育若不以塑造新時代的人格教育為本位的話,那么就失去了設立本學科的意義了?!?/p>
2.不斷更新充實教學內容,切忌空洞說教
根據(jù)現(xiàn)行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特點,進行道德素質教育要以愛國主義為主線,目的是使學生牢固地樹立正確處理個人與國家、集體關系的道德觀。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以無數(shù)中華兒女的血肉之軀和不屈不撓、前赴后繼的奮斗事跡凝集、表現(xiàn)出來的,它蘊含著豐富的史實。其中既有迷茫和探索,也有失誤和成功,既有屈辱和抗爭,也有挫折和奮斗。而且隨著時代的前進,我們對史實的分析和認識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不斷吸收學科領域的新成果,不斷對教學內容進行充實和更新。這樣既可增強課堂教學效果,亦可大大增強道德素質教育的實效性。
3.充分利用歷史教材的反面人物,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善惡
在歷史教材中有許多反面人物,這些人物及其所作所為往往為人們所不齒。教師在講授內容時,可以幫助學生分析他們的所作所為,講清他們?yōu)槭裁丛馊俗l責。這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總之,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重視歷史教育中品德教育功能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在邁向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但“思想道德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因此,我們在歷史教學中應堅持不懈地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為培養(yǎng)跨世紀人才和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奠定堅實的道德素質基礎。
參考文獻:
[1]朱道權.淺談如何在歷史教學中發(fā)揮德育功能[J].中學課程輔導,2011,(08).
[2]陸衛(wèi)康,盧平.德育為首,能力為重——論中學歷史教學中新型育人模式的構建[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4,(02).
[3]張萬民.歷史教育的德育功能與德育實效性的反思[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4,(01).
[4]王福友.我國中學歷史教育視野下的德育研究——關于歷史教學中道德教育的思考[D].上海師范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