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蕊+殷祿閣+宮春光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02.014
鬼鲉(Inimicus japonicus)俗稱老虎魚、海蝎子,屬硬骨魚綱、鲉形目、毒鲉科、鬼鲉屬,近海暖溫性底層肉食性魚類。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日本千葉縣、新瀉縣以南的日本南部,琉球、朝鮮,在我國臺灣海域、南海、東海、黃海及渤海都有分布。喜棲于有石礫或巖礁底質的淺海中。鬼鲉體型怪異,體色會隨環(huán)境而變化。在近岸淺水區(qū)多為深褐色,并帶有紅黑色或紅色斑紋。在淺海藻類中生活的多為紅色或紫色。鬼鲉的頭棘和背、腹鰭棘基部有毒腺,若被刺異常疼痛[1]。鬼鲉肉質鮮美細嫩,在藥用上有清涼解毒的功效。據(jù)《中國藥用動物志》“鬼鲉其肉甘、咸、平,入肝,腎二經??勺萄a肝腎,治腎虛、腰痛、慢性肝炎?!绷硗夤眵嗇^易?;钸\輸,為高檔食用魚類。因此研究開發(fā)鬼鲉苗種生產技術,不僅可以彌補天然苗種不足,還可增加新的養(yǎng)殖品種,提高養(yǎng)殖經濟效益,也為今后資源增殖放流打下良好基礎。
日本人是最早開始鬼鲉人工繁殖的國家,起始于20世紀70年代,到本世紀初苗種生產技術已臻于完善。我國從事鬼鲉苗種的生產研究很少,中科院海洋所也只是為了搞清膠州灣浮性魚卵及仔稚魚的發(fā)育,于1963—1964年及1979年在青島膠州灣內采得魚卵,通過在實驗室進行孵化和仔魚培育,對各階段形態(tài)進行描述[1]。福建省閔東水產研究所2003年進行鬼鲉的苗種生產研究,培育出2 cm鬼鲉11萬余尾[2]。
本文概述我國及日本鬼鲉的苗種生產技術現(xiàn)狀,為今后進一步研究鬼鲉苗種生產提供參考。
1 親魚的培育
1.1 天然親魚的培育
鬼鲉的產卵季節(jié)一般為4-6月份。此時可從市場購進活力好、無外傷、可供采卵采精用的性成熟的天然野生親魚[3],按10 kg/m2放在容量3 000 L左右的小型水池(槽)中飼養(yǎng)。開始這種天然親魚的飼養(yǎng)死亡率很高,主要死因為捕撈時擦傷和寄生蟲病。這一時期采取提高換水率(每天20個循環(huán)以上),定期倒換池。天然親魚的飼養(yǎng)最困難的是親魚長期不攝食,培育親魚所用餌料一般用濕型顆粒餌料(竹莢魚:糠蝦:親魚用濕粉餌料=3∶3∶4,作成直徑1 cm,長2~3 cm 顆粒狀)。這要比用生鮮餌料玉筯魚等更容易粘結維生素類等營養(yǎng)物質。但由于鬼鲉不喜歡攝食不活動餌料,所以投喂?jié)裥团浜橡D料也存在問題,另外,盡管濕型配合餌料沉降慢,但仍有不少餌料流失。為減少流失,就需要遵循一天投喂多次,每次少投的原則。
1.2 人工養(yǎng)成親魚的培育
將人工生產的鬼鲉苗種培育成親魚,首先需要考慮到以后的采卵規(guī)模,最少要從人工苗種中選擇300尾以上稚魚開始培育。為了更有效地投餌,開始培育時可使用1 000 L的小型水池(槽),以后隨著生長改為3 000 L以上的水池(槽)。在全程培育期間使用市售配合餌料,根據(jù)攝餌狀況可隨時增減。在12-4月低水溫期也要維持水溫在10 ℃以上。從苗種生產大約用近4年時間可培育到全長210 mm以上,平均體重230 g以上方可作為采卵用親魚。生長如此緩慢的主要原因是在培育期間不能充分攝餌,這就需要對餌料的種類和投餌方法進行研究[4]。
2 采卵
采卵應在該魚的自然繁殖季節(jié)(鬼鲉4月中旬-6月下旬),方式一般有三種:一是對剛捕上來的野生親魚,輕輕擠壓腹部即有精液和卵子流出的,要立即進行人工授精以獲取受精卵;二是在那些尚不能立即采卵的野生親魚中挑選出健康、活力好的個體,雌雄比例按1∶1.5~2放入池中,暫養(yǎng)一天或幾天后注射激素進行催產,實施人工授精;三是將天然親魚或人工苗種培育的親魚進行人工培育,培育成熟后自然產卵、受精。據(jù)觀察5月中旬雄性的鬼鲉親魚隨著培育水槽(池)中水溫上升到15 ℃,在日落時其體色會成灰白色,并出現(xiàn)追逐雌性親魚的行動,這時應將親魚從小型水槽(池)移到采卵池中。到6月上旬,在培育水溫19 ℃的情況下,親魚開始產卵,持續(xù)至8月末,產卵高峰是在水溫21~23 ℃[5],所以有時也采取升溫措施來集中采卵。由于在產卵期,1尾雌性親魚會有數(shù)尾體色發(fā)生變化的雄魚追逐,所以采卵用水槽中雌雄比例應在1∶2。為了不防礙親魚的產卵行動,產卵池(槽)應在25 m2以上,密度為5尾/m2。鬼鲉卵是分離浮性卵,所以可采用溢流法來收集,收集卵用的集卵網箱要用較柔軟的篩絹網制成。為防止卵和網箱網之間相互摩擦,要在短時間內將卵收起,放到小型水槽內靜置分離。下沉卵大部分是受沖擊、摩擦而形成的死卵和過熟卵,可用虹吸法吸出下沉卵。從上浮卵取樣來測量卵徑和計算受精率。一般天然親魚產卵的受精率很高,其卵徑也在1.2~1.4 mm。產卵初期其卵徑較大,末期較小。產卵量的計數(shù)通常用重量法,但在進行苗種生產時使用上浮卵計數(shù),往往用不傷卵的容量法,根椐容量比求出受精卵量。每批次的天然親魚產卵量、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相差很大,這往往是由于在收集卵時在集卵網箱內摩擦和搬運不當造成的,尤其是受精卵處于耐受物理沖擊最弱階段,更易遭受損傷,今后仍需要研究出更好的采卵方法。
由人工苗種培育成的親魚在產卵期所獲得的上浮卵(受精卵)明顯比天然親魚少,這是因為參與產卵的雌性親魚數(shù)量少,另外,據(jù)檢驗,由人工苗種培育的親魚雌性卵巢內未被吸收的卵塊在高達75%,而天然雌親魚卵巢內未被吸收的卵塊為21%,這也是人工苗種培育的親魚采卵不順利的原因[5]。
3 浮游仔魚的培育——從受精卵到浮游仔魚
3.1 受精卵的收集和孵化
鬼鲉受精卵的孵化密度一般按照1萬~2萬粒/m3,充氣孵化。孵化水溫在20 ℃時需60 h,水溫在23 ℃時需48 h可孵化出仔魚。孵化用水的鹽度高于30.7‰,受精卵呈浮性,低于30.7‰受精卵會下沉,從而影響孵化率。剛孵化出的仔魚全長在3 mm左右,到能活潑游動需4 d時間,這段時間仔魚易粘浮在水面上而死亡,可將食用油潑灑在培育水體表面形成薄薄的油膜,使仔魚不能露出水面。
3.2 餌料的種類和投餌方法
已開始游泳的仔魚靠自身的卵黃營養(yǎng)來維持生存和生長,到卵黃完全被吸收,體長長到4 mm左右開始攝餌。餌料系列如表1所示。用輪蟲、鹵蟲無節(jié)幼體等生物餌料和配合餌料,根據(jù)仔稚魚的生長、發(fā)育依次投喂。
表1 培育鬼鲉仔魚所用餌料系列
開口餌料為輪蟲,一般情況下培育水體中輪蟲密度為5個輪蟲/mL,但目前人工培養(yǎng)的輪蟲大小在0.2 mm左右,個體較小,鬼鲉仔魚不大喜食。如果只投喂輪蟲的話,到10日齡,由于仔魚攝食量不足會導致死亡增加,所以在進行鬼鲉苗種生產時要較早開始投喂鹵蟲無節(jié)幼體和配合餌料。配合餌料的粒徑應在0.3~0.8 mm,由于鬼鲉仔魚的口裂較大,而且喜含稍大些的餌料,所以要邊觀察仔魚的攝食狀態(tài)邊隨時調整餌料的顆粒大小。粒徑大的餌料沉降速度較快,不但會造成餌料流失而且也易造成水質惡化,可適當增加投喂次數(shù)。剛開口后不久的仔魚并不能攝食個體較大的鹵蟲無節(jié)幼體,需投喂由巴西、越南及中國產的鹵蟲卵孵化出的0.4 mm左右的鹵蟲無節(jié)幼體。當仔魚全長至6 mm時可投喂由北美產的鹵蟲卵孵化出的鹵蟲無節(jié)幼體(大小在0.6 mm左右)。采取這樣的投喂方法,25 d左右仔魚全長便可達到12 mm,當發(fā)現(xiàn)仔魚體色呈現(xiàn)與親魚相同的褐色時,仔魚開始從浮游生活轉入營底棲生活[6]。
4 營底棲生活(著底期)仔魚的培育
鬼鲉仔魚長到全長超過10 mm會從浮游生活轉入營底棲生活。
4.1 網箱培育
通常是從苗種生產池(槽)撈出已開始營底棲生活的仔魚,將其放在另外一池(槽)設置的網箱中培育。其主要目的是①將仔魚培育成稚魚(變態(tài)結束,全長長到20 mm)。②可單獨只用配合餌料培育。③防止或減少互相殘食。到變態(tài)結束時仔魚已消耗大部分能量,有時會使生長(全長的伸展)停滯,在變態(tài)期對疾病抵抗力減弱,而且對環(huán)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減弱,所以這一階段在培育管理方面要特別注意。在仔魚能完全攝食配合餌料后,隨著配合餌料投喂量的增大,其餌料流失量也在增大,而用網培育最有利的方面是能將殘餌和糞便與仔稚魚分開,可防止底質惡化及引起霉菌和寄生蟲病的發(fā)生。通常是將仔魚放入網箱后同時投喂鹵蟲和配合餌料一周時間,隨著生長只投喂配合餌料。大小不同的稚魚在同一個水池(槽)中發(fā)生互相殘食的情況會增多,引發(fā)仔魚大小差異多因開始營底棲生活期(著底)不同步。即使同一批次仔魚,只要將早著底和晚著底仔魚分開培育,可縮小長到稚魚時的大小差別。
用網箱培育的方法是在小型水池(槽)中放置1 m3正方形網箱,每個網箱放著底仔魚的數(shù)量最多為2萬尾,充氣使配合餌料能均勻分散在網箱各處。餌料投喂可使用自動投餌機,每網箱日投餌量以100 g為基準,按培育仔魚體重換算,日投餌率在20%左右。如果考慮到餌料流失而減少投喂量,那些空腹的仔魚就會因吞食氣泡而漂浮在水面上,嚴重時會造成死亡,所以不能簡單地規(guī)定投餌次數(shù)而要盡量增加投餌次數(shù),少量多次可以提高仔魚的生長和成活率,最好能調整投餌機不間斷投喂。另外由于沉入網箱和水池底部的殘餌會很快污染培育水,所以每天的流換水量要達到10個循環(huán)以上,大約每4 d要更換新的網箱和培育水池,這樣可防止水質惡化,避免仔魚因纏繞在細菌滋生的絮狀物中以及體表寄生水霉而降低活力。
4.2 在培育池中直接培育成稚魚
在培育池中直接培育成稚魚的優(yōu)點是仔魚攝食良好,餌料流失少、生長快。和使用網箱培育相比,不用增加設施(網箱),而且每天的作業(yè)量少、省力,主要問題是仔稚魚生長快慢、個體大小的差距拉大,以及水池底質容易惡化[7]。
5 培育達到放流規(guī)格的方法
將鬼鲉仔魚培育到全長15~50 mm,由于在培育期間水溫的不同,大約需2~3個月的時間。
5.1 網箱培育
使用1 t的圓形水池(槽),放比池(槽)稍小的網箱,開始每個網箱內最多放已營底生活仔魚1萬尾,隨著生長要降低培育密度。長到全長20 mm,發(fā)育到稚魚期以后,網箱內稚魚全長相差大的話,會發(fā)生相互殘食。全長相差大致在2倍左右就會出現(xiàn)相互殘食。此時在擴大培育設施的同時要對稚魚進行選別,將個體大的和個體小的分開來培育。選別用直徑在5~6 mm尼龍篩絹制的網籠。預先用少量稚魚來確認狀況,決定選別時期。
培育期的換水率開始10個循環(huán)/d,為了維持培育環(huán)境和保持水溫,有時要提高到30個循環(huán)/d。由于水池(槽)較小,只要在網箱內充氣即可。在高水溫期和因霉菌的寄生容易引起水體缺氧,每天都要注意培育池水中的溶解氧。
所用餌料為配合餌料。投喂量大致按魚體重的3%~5%,最好使用投餌機每次少量多次投喂可減少殘餌,提高效率。從全長15 mm培育到全長50 mm,如果沒有疾病等發(fā)生的話,其成活率可達80%。
這種網箱培育方法,可減少經常清掃池底的麻煩,而且倒換池和選別也比較容易。但容易引發(fā)霉菌等的寄生和餌料流失較多等缺點,但操作便利,目前大都用網箱培育。
5.2 在培育池(槽)直接培育
由于需要清掃池(槽)底,所以培育密度一般要比用網箱培育密度低。開始大致按5 000尾/m2,當全長長到50 mm時培育密度在2 000尾/m2,同時擴大增加培育設施。在流換水率方面,高水溫期和用網箱培育時相同,充氣培育使池(槽)內形成循環(huán)水流,使投喂的餌料能動起來以促進稚魚攝食,而且使殘餌、糞便等集中在一處,便于池(槽)底清掃。這種在培育池(槽)直接進行培育雖然餌料的流失少,但需經常清掃池(槽)底,而且倒換池和選別作業(yè)等較為不便[8]。
在苗種生產場生產的鬼鲉苗種經中間培育后,可選擇適合海域進行放流來增加鬼鲉資源。
參考文獻:
[1] 沙學坤,阮洪,何桂芬.鬼鲉卵及仔、稚魚的發(fā)育[J].海洋與湖泊,1981,12(4):365-371
[2] 劉振勇,全漢峰.鬼鲉人工育苗技術研究[J].上海水產大學學報,2005,14(1):30-33
[3] 劉振勇.鬼鲉工廠化育苗試驗[J].水產科技情報,2004,3(1):31-32
[4] 楽敦司.①オニオコゼ親魚養(yǎng)成に関する取り組み[J].養(yǎng)殖,2002,39(4):95-96
[5] 楽敦司.②オニオコゼ採卵—天然、人工養(yǎng)成親魚の違い[J].養(yǎng)殖,2002,39(6):93-94
[6] 楽敦司.③オニオコゼ浮遊期仔魚飼育—卵から浮遊仔魚まで[J].養(yǎng)殖,2002,39(8):96-97
[7] 楽敦司.オニオコゼ著底期仔魚の飼育こまめな給餌実踐[J].養(yǎng)殖,2002,39(10):94-95
[8] 楽敦司.オニオコゼ放流サイズまでの中間育成方法[J].養(yǎng)殖,2002,39(12):93-94
(收稿日期:2013-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