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正華
近年來,高考歷史不管是全國卷還是各省自主命題的試題,都有所側重,考查知識點不是在教材中均勻分布,而是有的集中,有的多年涉及。教師在高考前一個月必須幫助學生梳理總結,特別是對課本知識熟練掌握、查漏補缺,讓學生高考有充分的準備。
一、近年高考歷史命題趨勢
(一)試題緊扣教材,回歸教材。
近幾年高考歷史試題基本上是以新材料、新情景、新問題作為命題切入點,命題結果讓考生感覺歷史高考脫離課本,遠離課堂;2013年高考歷史試題發(fā)生明顯的轉折性的變化,初步的感覺是,由“脫離課本”走向“回歸課本”,基礎知識仍然是高考歷史命題的基本出發(fā)點和最終的歸宿。
(二)考查社會熱點,關注民生與社會和諧。
2013年高考一改往年周年紀念等顯性熱點,而更多關注社會發(fā)展的長效熱點。如全國Ⅰ卷第40題,基于中國南海問題和釣魚島問題所產生的糾紛,中國強化海洋權益,而選出的中國古代歷史關于海洋利用及近代中國海洋利用的試題。以往的備考經驗是過熱的特別是涉及國際爭端的問題不考的可能性更大,避免備考押題,但是2013年第40題表現(xiàn)出關注時政熱點,而且考查的結果顯示備考中可以做到押到主題及相關知識點,增強備考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全國Ⅱ卷41題建筑與政治的關系,連接房產熱;選修45題改革考查賦稅改革的相對公平。
(三)注重史觀的考查。
如全國Ⅰ卷29題:考查中國近代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在中國現(xiàn)代化中的典型作用。第25題考查古代儒學發(fā)展的各階段特征。如選修題第45題: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是在近代化向西方學習的進程中對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的認識。所以,選修題目的答題必須是在總體通史和文明史觀的掌握基礎上才能給出滿意的答案,要求在歷史發(fā)展脈絡中理解歷史的變化,強調對歷史階段特征的掌握。
全國Ⅱ卷29、33、34考查近代化史觀,35、40、41涉及全球化史觀,注意對學生綜合能力考查和培養(yǎng)的同時注意學生思想教育的滲透和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培養(yǎng)。
(四)加強對歷史識圖能力的考查。
如2013年全國Ⅰ卷34題歐洲局部圖和41題漢唐行政區(qū)劃圖,需要對歷史地圖進行觀察、比較、分析、說明;2013年全國Ⅱ卷41題,中英政治制度的比較??梢姵霈F(xiàn)了文字及圖片或者歷史地圖強化考查知識點的趨勢,要求學生對歷史知識點的掌握更熟練和具體。
(五)新題型的出現(xiàn)。
2013年的歷史高考試題出現(xiàn)一種新題型,第41題是2013年歷史考題的又一新變化(2013年全國Ⅰ卷漢、唐行政區(qū)劃的演變示意圖,2013年全國Ⅱ卷太和殿和白金漢宮及唐寧街10號的比較圖,改變往年給出材料概括觀點進行評述或評析的題型,而是以圖片材料對比的形式出現(xiàn),要求考生概括信息,用史實加以說明,屬于首次出現(xiàn)的新題型。這種題目對考生的識圖能力及歷史知識的儲備有很高的要求。從解答方式上要求學生史論結合,典型特點是讓學生選擇其中的信息,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發(fā)表個人見解,提倡自主思考,很好地體現(xiàn)考生的歷史綜合素養(yǎng)。宏觀看近三年的考題,41題的變化性最大,考查方式變得多種多樣,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考查比較明顯。
二、考前復習建議
(一)夯實教材基礎知識、主干知識。
這項工作可以分配到復習的各個階段。如復習按照現(xiàn)行教材專題式體例,通過學生自主復習、教師考點串講和練習講評、階段測試,讓學生對基礎知識有一定的掌握,初步做到基礎知識的細化和深化,并進行通史意識下知識體系的建構與拓展,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通過講練結合,強化學生對主干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對主要知識點做全方位多角度的認識,拓展學生的認知深度。
(二)用聯(lián)系的方法認識歷史,強化史觀教學。
對古今中外的歷史知識,只要有可比點或者相似點,就盡可能地發(fā)散思維,引導學生聯(lián)系,養(yǎng)成聯(lián)系的習慣,強化對知識點產生聯(lián)系的敏感性。如2013年全國Ⅰ卷41題漢、唐行政區(qū)劃的演變及經濟重心的南移,2013年全國Ⅱ卷41題建筑與政治的關系(中國君主專制與英國代議制的比較)。另外,高考前應強化史觀教學,如文明史觀,全球史觀、近代化史觀、革命史觀等的教學。
(三)強化和規(guī)范訓練,提高學生分析解答問題的能力。
近幾年的高考命題越來越明顯呈現(xiàn)能力立意的特點,2013年雖然新材料、新情境比較貼近教材,但是考生得分卻不易,究其原因是試題對學生歷史綜合能力考查比較明顯,對學生文科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強化和規(guī)范訓練是提高學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只是訓練中要注意訓練量的控制,強調限時性、針對性、規(guī)范性。另外,還要加強歷史史觀教學。
(四)訓練的基本要求:選題“精”、講解“透”、訓練“實”。
試題可以從現(xiàn)成的資料上選取,但有必要進行二次加工,使試題滲透教師自身對教學的思考。在講評試題時,不僅要講答題思路,而且要講命題意圖,特別是對涉及試題嚴謹性、科學性、導向性等方面的問題一定要講清弄明,不留疑點,更要關注細節(jié),在思維的模式化和答題的規(guī)范性上做好文章,加強反饋,及時發(fā)現(xiàn)教學或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或學習策略。
1.選題的基本方法
(1)廣泛收集,有效改編(試題的來源);(2)注重教材,梯度設計(試題的邏輯);(3)立足考點,力戒陳舊(問題的設計);(4)創(chuàng)設情境,材料多樣(材料的形式);(5)講求覆蓋,兼顧冷熱(知識的分布);(6)及時編制,糾錯練習。
2.講解的基本原則
(1)注意及時性;(2)突出針對性;(3)強調層次性;(4)體現(xiàn)新穎性。
3.“三講”與“三不講”
“三講”:(1)學生理解不了的問題(疑點、難點);(2)學生歸納不了的問題(規(guī)律、方法);(3)學生運用不了的問題(知識的遷移、思路的點撥)。
“三不講”:(1)過易的問題(通過看書、做題能解決);(2)過偏的問題(超越教學深度的問題);(3)過難的問題(超越高考題難度的問題)。
(五)構建知識體系。
2013年文綜歷史試題(全國Ⅰ卷25、29題,全國Ⅱ卷29、33、34、35、40、41)就是體現(xiàn)。我們在備考中應該針對這一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通史知識體系建構,對古今中外的歷史階段特征進行整理、概括,總結歷史發(fā)展變遷的趨勢,考前學生頭腦里要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總之,高考歷史萬變不離其宗,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知識歸納與總結,把握高考命題的規(guī)律和趨勢,讓學生考出更理想的成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