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景玲
【摘要】本文介紹了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對提高歷史學科成績的重要意義,并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歷史學科中比較有效的幾中閱讀方法,對初中歷史教學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比較閱讀關鍵詞閱讀復習課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6-0052-01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的智能發(fā)展,則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彼貜娬{(diào)了閱讀對智能發(fā)展的決定性作用,指明了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重要意義。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有助于學習成績提高和學習能力的增強。
首先,近年來歷史教材的改革,使課文內(nèi)容富有彈性,例如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新時代的曙光》中,除了正文、小字(楷體文字)外,還有導言,注釋,文獻資料、七幅插圖、一幅地圖、動腦筋,活動探究,以及自由閱讀卡,這些內(nèi)容無疑使課文的閱讀量進一步增大,能力要求進一步提高。如果學生不具備與教學要求相應的閱讀能力,就會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無法全面完成教學任務。
其次,從近些年中考命題趨勢看,能力考查的力度逐年加大。趨向是:以教材為依托,運用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不拘泥于教材。對歷史閱讀能力的考查,從材料分析題到選擇題,由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由側重識記發(fā)展到側重理解和運用,解決歷史進程中的實際問題。從筆者近幾年來的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大部分初中生不具備與教材要求相適應的閱讀能力。學生在閱讀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暴露無遺,嚴重影響中考成績的提高。
根據(jù)歷史學科的特點、課本知識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經(jīng)常采用的歷史科的閱讀方法有以下幾種:
1.明確閱讀目的和閱讀范圍
預習時閱讀教材的目的,在于為上課創(chuàng)造有利的心理狀態(tài),打好注意定向的基礎。所以要通讀教材,疏通文句,了解大意,提出疑難問題;課堂上閱讀教材的目的,要求細讀,力求根據(jù)歷史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歷史人物活動情況扣住教師提出的問題,找出和理解正確的結論;鞏固復習時閱讀教材的目的,則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在知識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方面狠下功夫。
閱讀范圍包括:讀目錄,利用目錄提示課題間的聯(lián)系,形成每冊教材宏觀的知識體系,掌握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弄清歷史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加強對知識的理解,有利于記憶。其次,讀導入框和課文。框內(nèi)一般以生動形象的歷史故事、文物、圖畫等引導你進入正文。課文是教材的主體,占據(jù)了教材的大部分篇幅,是閱讀的重點內(nèi)容。閱讀課文從層次入手,讀懂讀通,區(qū)分論斷與史實做到史論結合。再次,讀插圖,包括歷史地圖、歷史人物活動圖、歷史文物和名勝古跡等。它們具體而生動地補充或說明了教材內(nèi)容,既有助于對教材正文的理解,又有助于掌握同插圖有關的知識點,使之條理化。第四,讀引文和注釋。引文和注釋對教材正文作了解釋、說明和補充,同時引文與注釋也是相輔相成的,它們能幫助我們讀懂教材,加深對教材的理解。
2.掌握閱讀方法
具體方法有:
(1)“地圖式”閱讀法
“地圖式”閱讀法就是要求學生在閱讀歷史知識的時候,充分重視地圖的作用,認真讀圖,分析地圖,記憶地圖,從地圖上獲取歷史知識、歷史信息,并能夠做到圖文轉(zhuǎn)換,應用地圖說明問題,以提高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比如在學習《紅軍的長征》時,地點變化特別多,把地圖制成動畫形式,利用多媒體演示變化情況,由學生照圖去說,形象、直觀而且容易掌握這些知識點。
(2)“比較式”閱讀法
對于同類事件,同代人物,同時事件等史實,為避免混淆,強化記憶或者歸納異同,掌握規(guī)律,可以釆取比較閱讀法。比如對中國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條約的比較,可以采用列表對照形式,表格分簽訂時間、雙方、內(nèi)容、影響等項目,多方位比較。要求學生速閱找出各項要點,然后讀表分析歸類。這樣,既可減少盲目性,節(jié)省時間,又可增強直觀對比性。
(3)學會抓關鍵詞
利用關鍵詞是從閱讀的細微處入手,在閱讀的過程中抓住關鍵詞識記、理解和思考歷史。關鍵詞主要有①表示程度不同的。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經(jīng)歷了“開始形成”、“進一步加深”、“大大加深”和“完成形成”四個階段;世界史上冊中體現(xiàn)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形成的有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發(fā)展”“逐步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并向“壟斷”過渡的歷史等階段。此法可以理出歷史事件發(fā)展的完整過程,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歷史全貌。②抓住序數(shù)詞。如《中國近代現(xiàn)代史》上有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法蘭西有第一、第二、第三共和國等等,只要我們肯思考,閱讀時出現(xiàn)了第一必有第二,出現(xiàn)了第三必有第一、第二。此法有利于我們建立立體知識結構。③有些關鍵詞灑落在各個章節(jié)段落的歷史敘述中,我們?nèi)绻毿捏w會,對提高我們閱讀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如《九國公約》的簽訂,“又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此外的“又”字就是關鍵詞,它使我們想起了中國從鴉片戰(zhàn)爭到《辛丑條約》簽訂時被帝國主義國家共同侵略的歷史等。
(4)圈點批劃
所謂圈點批劃,就是做記號(圈、點、劃)和寫批注。它的作用是:(1)可經(jīng)常提醒我們細心讀書,用腦思考,加深印象,幫助記憶;(2)可將閱讀中一閃而過的感觸、見解、難點、疑點隨時標記下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吸收精華;(3)可通過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理解和“再創(chuàng)造”,使書本知識真正為自己所掌握,創(chuàng)作出新東西。總之,圈點批劃是用自己的思路和語言對教材所作的不斷加工、分解和初步消化,也是把書本知識化為自身知識的重要步驟。
(5)利用復習課培養(yǎng)閱讀能力
復習課的作用是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總結和深化認識,達到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復習課絕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應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對知識進行梳理、編排。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wǎng)絡,培養(yǎng)運用結構閱讀法、層次閱讀法進行復習的能力。比較有效的做法是,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知識結構表格,理順歷史知識的縱橫聯(lián)系與層次關系。通過動手找出知識聯(lián)系,有助于深化理解課文,達到鞏固知識的效果。
以上筆者針對初中學生歷史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作了一些粗淺的分析,談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展示了一些尚待完善的做法,不妥之處,還望同仁批評指正,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