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志仙
【摘要】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加強對圖文信息處理能力的探究,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處理圖文信息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本文主要結合社會教材圖文信息豐富的特點和學生圖文信息處理能力差的現(xiàn)狀,提出了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圖文信息處理能力的主要策略,并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圖文信息處理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6-0049-01
一、學生圖文信息處理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
(一)學生生活經(jīng)驗缺乏
現(xiàn)在農(nóng)村的學生既不像少年閏土那么勤勞、能干、多知,又不像城市學生那樣充分利用各種信息工具,使自己具備較強的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而是成了各種能力相對較差的生活經(jīng)驗缺乏者。究其原因有三:一是長輩的過分包辦,剝奪了他們的實踐機會;二是過分安逸的生活,使他們自動放棄了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三是學校教育的單一升學追求,誤導了他們對自我能力的培養(yǎng)。
(二)教師忽視圖文信息
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更沒有速成法。就《歷史與社會》這門學科而言,我們教師一直忽略了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七八年級只注重識記,在教學中幾乎不去關注文本中的圖表、提示語、導入語,只停留在識記所謂的重要內(nèi)容的層面上,卻沒有重視引導學生去挖掘文本中大量的信息源。
(三)教師教學理念有偏差
在當前還是應試教育體制的指導下,初中學生的課業(yè)負擔仍然很重,再加上《歷史與社會》這門課在中考中按50分計入總分,學校為了節(jié)省時間,應付考試,縮短了每周課時。教師也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課堂中就沒有給學生留時間去仔細閱讀和思考教材中的圖片文本等信息,直接幫學生從圖表中提取所謂的有效信息。
二、學生圖文信息處理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一)充分利用圖表,挖掘有效信息,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1.由表及里,在分析中提取信息
教材中的每一幅圖片都反映或說明了一個歷史事實或社會現(xiàn)實,只有讓學生學會看圖、讀圖,并根據(jù)圖片內(nèi)容觀察和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關知識,并從中得出結論,獲取信息。
例如:學習《復雜多樣的地形》一課時,我讓學生先看《中國的地形》一圖,在圖中通過顏色來觀察我國主要有五種地形,并且仔細觀察顏色的深淺得出我國地勢的特征是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然后結合這種地勢特征,再次觀察地圖,得出我國領土的海陸位置,并分析這種地勢特征對我國氣候、河流流向產(chǎn)生的影響,由此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所以在教學中,要求學生能夠做到圖文轉化,從不同角度和方位挖掘,培養(yǎng)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把課本中的文字內(nèi)容與圖表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學會圖文轉換、一圖多思、多圖并用的學習方法,著重提高信息處理能力。
2.由此及彼,對比圖片,在比較中獲取信息
歷史就是一條長河,各種歷史圖片則是這條河流中美麗的風景。把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類型的圖片、不同地區(qū)的圖片放在一起比較,是探究歷史和社會發(fā)展過程的重要方法。
例如,中國近代史上,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簽訂的一系列條約,其中《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結合教材中的歷史圖片、文字說明,比較這四項條約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割地、賠款)對中國整個社會造成的影響。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割地、賠款數(shù)目不斷增多,帝國主義要求取得各種特權也越來越多,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由開始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使學生深刻感悟到近代中國的落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在實際教學中,運用比較,使學生形成了抓特點、求共性和全面深入看待問題的能力。
(二)借助文本資料,提升學生信息處理能力
《歷史與社會》教材圖文并茂,并且有大量的文本信息。文本是通過文字作為語言符號表述事物的,學生通過文字閱讀,通過視覺傳達了大量的信息,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從而更感受到了其中的深刻內(nèi)涵,信息的處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1.閱讀導入語、課前語,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新教材中的每一單元和每一課的篇首,都有一段簡短的導入語和課前語,主要是介紹本單元或本課的基本內(nèi)容和基本觀點,言簡意賅,通俗易懂。
例如:第五課【干旱的寶地】的課前語是:“地球上有許多干旱地區(qū),它形成的現(xiàn)象是黃沙漫漫,寸草不生。然而,不少干旱地區(qū),在它嚴酷的地表下面,卻蘊藏著寶貴的自然資源——石油和地下水。人們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創(chuàng)造出了人間奇跡?!?/p>
這種起到導入作用的課前語,既蘊含著豐富信息(如:世界上有許多干旱地區(qū),干旱地區(qū)的特點和特征,雖然環(huán)境嚴酷,卻蘊藏著豐富),又點明本課的學習內(nèi)容、目標,而且課前語中的“人們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創(chuàng)造了人間奇跡”的這句話更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使他們帶著懸念進入學習活動,調(diào)動了學習積極性。
2.依靠“閱讀卡”,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
教材中的閱讀卡,是針對初中學生的實際情況擴展學生知識面而適當增添的文獻資料,內(nèi)容涉及了歷史、自然、社會、生物等各個方面,有助于學生理解教材中的重要問題。
三、成效與反思
經(jīng)過課堂的實踐,學生圖文信息處理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也提高了課堂教學實效,使學生學會了從不同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并對將來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適應和生活于知識信息化社會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有一些問題也需要我們教師反思和總結。
1.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主收集整理相關資料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更要把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放在重要的位置,讓學生按照教材內(nèi)容,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收集整理相關資料信息,大膽地去探究,主動學習和發(fā)展,使每一位學生有收獲、有創(chuàng)新、有提高。
2.結合生活,聯(lián)系實際
《歷史與社會》與我們的生活是緊密相連的,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經(jīng)驗也是相關的。在處理圖文信息過程中,常常會聯(lián)系到生活常識、實際經(jīng)驗,與學生生活實際非常貼近,這樣就更能發(fā)揮學生想象,調(diào)動積極性,活躍和鍛煉學生的思維。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信息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大量的信息需要人們處理,許多問題需要人們?nèi)シ治?、解決。所以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加強圖文信息處理能力的挖掘,有利于提高學生理解、接受和綜合處理信息能力,也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教學問題解決實踐研究》 孫曉娟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現(xiàn)代教育理論》童富勇浙江教育出版社
[3]《中國教育科學》汪廣仁中國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