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萍
【摘 要】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注重內容選取的“活”,開展形式的“活”,評價方式的“活”,學生的“動”,能使學生在“活”與“動”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在“活”與“動”中快速成長。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課;“活”;“動”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增設“實踐活動”,既是適應改革的需要,也是數學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數學實踐活動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以知識記憶為特征的陳舊方法,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和對數學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應用數學。那么,如何開展好綜合實踐活動課,就成了數學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了。
一、內容選取“活”
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學習素材來源于生活,所呈現的材料是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它注重的是學生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筆者認為作為綜合實踐的學習內容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學習和研究的問題是生活中的數學。選材時我們除了要考慮內容的科學性與教育性外,還要注意其“趣味性”、“思考性”和“生活性”。這樣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開闊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能力。
六年級學生正處于將要畢業(yè)的階段,他們對自己的母校有著深厚的感情,所以筆者設計了以學校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我愛我的學?!贰T谶@節(jié)課中,筆者確定了學生要研究和解決的三個問題:
1. 學校學生人數。這塊內容首先需要學生去調查整個小學六年每一學年的學生人數;繪制條形統(tǒng)計圖和折線統(tǒng)計圖,根據統(tǒng)計圖來預測下一學年學校的招生人數;用扇形統(tǒng)計圖來表示每一學年男女生所占的比例。
2. 學校教師情況。這塊內容需要學生調查本校的教師人數及每位教師的職稱情況,根據所收集的數據完成校教職工情況統(tǒng)計表;并完成相應的條形統(tǒng)計圖和扇形統(tǒng)計圖。
3. 學校飲用水情況。這塊內容需要學生去調查統(tǒng)計每天學校飲用水的桶數,并去了解每桶水的價格;在這基礎上計算出每天學校在飲用水上所需的花費,并估算出每個月的花費;如果讓全校學生來付每個月的費用,則每人需付幾元?而這些費用一直是由學校承擔的,你想說什么?
整個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學生互相分工協作,經歷了數據調查、數據整理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鞏固了知識,提高了能力,更對學校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二、開展形式“活”
綜合實踐活動是解決問題的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而不是機械化的、模仿性的、程序化的,它具有強烈的生活性、實踐性、研究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等特點,因此,它的模式是不固定的,而是靈活多樣的。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活動內容和年齡特點,靈活變換活動形式,比如開展數學小調查活動、數學小課題研究活動、動手操作活動、數學小游戲活動等。
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我們可以嘗試以“小課題”的形式來開展活動。如五年級的《粉刷圍墻》、《打電話》,六年級的《合理存款》、《節(jié)約用水》等都可以用這種形式來嘗試開展活動,它們先后都經歷了收集信息、分析數據、提出方案、解決問題這幾個過程,小課題研究特別需要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共同協作完成任務,這個過程對學生來說是很有趣的。
低年級的孩子則以動手操作、數學小游戲活動為主,比如二年級下冊的《剪一剪》、三年級上冊《擲一擲》等,但我們老師不要將關注重點放在活動本身,因為活動只是形式的載體,教師應該關注的是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發(fā)現了哪些問題,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了哪些問題。
三、評價方式“活”
綜合實踐活動課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實踐性、創(chuàng)造性、探究性、趣味性,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果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所以教師不能以簡單的“好”與“壞”、“對”與“錯”來評價,也不能只看結果,而應注重實踐過程的有效評價。
從評價的標準上看,對于同樣的問題,既不要求一致,也不要求大同,更不要求“最優(yōu)”,甚至允許“大異”,“舍簡就繁”也無所謂。從評價的形式上看,我們可以采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等豐富的評價方式。特別要強調學生的自我評價,強調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采用民主、開放的多主體的人性化評價。教師評價主要以引導、鼓勵為主。
在交流過程中,筆者經常問學生如何評價其他同學(組)的研究成果,以此引導學生開展評價和對評價的再評價。在評價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感悟到身邊處處有數學,人人要學數學,事事需要數學,讓學生自發(fā)地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數學,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四、注重學生的“動”
綜合實踐活動課應該充分體現“動”的特點,所謂“動”,就是讓學生動眼、動口、動手、動腦,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獲得數學知識。
動手操作過程是學習知識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究過程,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動手操作便是一種以“動”促“思”,發(fā)展思維行之有效的辦法。在二年級上冊《看一看擺一擺》的教學中,第一層次讓學生用小棒分別擺一個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實際上就是把學生已經形成的這些圖形的表象具體化。這樣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已學平面圖形特征的認識,進一步擴展學生對平面圖形的知識。第二層次是教師引導:擺1個三角形需要用3根小棒,那么能不能用5根小棒擺出2個三角形?用9根小棒擺出5個三角形?能不能用7根小棒擺出2個長方形或正方形呢?這樣的操作活動對學生的思維要求較高。第三層次讓學生總結其中的規(guī)律。學生拼一拼、想一想、說一說的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通過動腦,結合動手、動口,從活動中探求出事物變化規(guī)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小學數學綜合實踐課是一門新的課程,它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方式,向我們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讓我們在實踐過程中多創(chuàng)新、多反思、多學習,使我們的學生能夠在“活”與“動”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在“活”與“動”中更快地成長。
【摘 要】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注重內容選取的“活”,開展形式的“活”,評價方式的“活”,學生的“動”,能使學生在“活”與“動”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在“活”與“動”中快速成長。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課;“活”;“動”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增設“實踐活動”,既是適應改革的需要,也是數學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數學實踐活動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以知識記憶為特征的陳舊方法,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和對數學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應用數學。那么,如何開展好綜合實踐活動課,就成了數學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了。
一、內容選取“活”
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學習素材來源于生活,所呈現的材料是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它注重的是學生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筆者認為作為綜合實踐的學習內容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學習和研究的問題是生活中的數學。選材時我們除了要考慮內容的科學性與教育性外,還要注意其“趣味性”、“思考性”和“生活性”。這樣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開闊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能力。
六年級學生正處于將要畢業(yè)的階段,他們對自己的母校有著深厚的感情,所以筆者設計了以學校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我愛我的學?!贰T谶@節(jié)課中,筆者確定了學生要研究和解決的三個問題:
1. 學校學生人數。這塊內容首先需要學生去調查整個小學六年每一學年的學生人數;繪制條形統(tǒng)計圖和折線統(tǒng)計圖,根據統(tǒng)計圖來預測下一學年學校的招生人數;用扇形統(tǒng)計圖來表示每一學年男女生所占的比例。
2. 學校教師情況。這塊內容需要學生調查本校的教師人數及每位教師的職稱情況,根據所收集的數據完成校教職工情況統(tǒng)計表;并完成相應的條形統(tǒng)計圖和扇形統(tǒng)計圖。
3. 學校飲用水情況。這塊內容需要學生去調查統(tǒng)計每天學校飲用水的桶數,并去了解每桶水的價格;在這基礎上計算出每天學校在飲用水上所需的花費,并估算出每個月的花費;如果讓全校學生來付每個月的費用,則每人需付幾元?而這些費用一直是由學校承擔的,你想說什么?
整個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學生互相分工協作,經歷了數據調查、數據整理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鞏固了知識,提高了能力,更對學校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二、開展形式“活”
綜合實踐活動是解決問題的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而不是機械化的、模仿性的、程序化的,它具有強烈的生活性、實踐性、研究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等特點,因此,它的模式是不固定的,而是靈活多樣的。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活動內容和年齡特點,靈活變換活動形式,比如開展數學小調查活動、數學小課題研究活動、動手操作活動、數學小游戲活動等。
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我們可以嘗試以“小課題”的形式來開展活動。如五年級的《粉刷圍墻》、《打電話》,六年級的《合理存款》、《節(jié)約用水》等都可以用這種形式來嘗試開展活動,它們先后都經歷了收集信息、分析數據、提出方案、解決問題這幾個過程,小課題研究特別需要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共同協作完成任務,這個過程對學生來說是很有趣的。
低年級的孩子則以動手操作、數學小游戲活動為主,比如二年級下冊的《剪一剪》、三年級上冊《擲一擲》等,但我們老師不要將關注重點放在活動本身,因為活動只是形式的載體,教師應該關注的是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發(fā)現了哪些問題,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了哪些問題。
三、評價方式“活”
綜合實踐活動課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實踐性、創(chuàng)造性、探究性、趣味性,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果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所以教師不能以簡單的“好”與“壞”、“對”與“錯”來評價,也不能只看結果,而應注重實踐過程的有效評價。
從評價的標準上看,對于同樣的問題,既不要求一致,也不要求大同,更不要求“最優(yōu)”,甚至允許“大異”,“舍簡就繁”也無所謂。從評價的形式上看,我們可以采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等豐富的評價方式。特別要強調學生的自我評價,強調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采用民主、開放的多主體的人性化評價。教師評價主要以引導、鼓勵為主。
在交流過程中,筆者經常問學生如何評價其他同學(組)的研究成果,以此引導學生開展評價和對評價的再評價。在評價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感悟到身邊處處有數學,人人要學數學,事事需要數學,讓學生自發(fā)地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數學,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四、注重學生的“動”
綜合實踐活動課應該充分體現“動”的特點,所謂“動”,就是讓學生動眼、動口、動手、動腦,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獲得數學知識。
動手操作過程是學習知識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究過程,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動手操作便是一種以“動”促“思”,發(fā)展思維行之有效的辦法。在二年級上冊《看一看擺一擺》的教學中,第一層次讓學生用小棒分別擺一個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實際上就是把學生已經形成的這些圖形的表象具體化。這樣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已學平面圖形特征的認識,進一步擴展學生對平面圖形的知識。第二層次是教師引導:擺1個三角形需要用3根小棒,那么能不能用5根小棒擺出2個三角形?用9根小棒擺出5個三角形?能不能用7根小棒擺出2個長方形或正方形呢?這樣的操作活動對學生的思維要求較高。第三層次讓學生總結其中的規(guī)律。學生拼一拼、想一想、說一說的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通過動腦,結合動手、動口,從活動中探求出事物變化規(guī)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小學數學綜合實踐課是一門新的課程,它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方式,向我們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讓我們在實踐過程中多創(chuàng)新、多反思、多學習,使我們的學生能夠在“活”與“動”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在“活”與“動”中更快地成長。
【摘 要】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注重內容選取的“活”,開展形式的“活”,評價方式的“活”,學生的“動”,能使學生在“活”與“動”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在“活”與“動”中快速成長。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課;“活”;“動”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增設“實踐活動”,既是適應改革的需要,也是數學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數學實踐活動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以知識記憶為特征的陳舊方法,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和對數學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應用數學。那么,如何開展好綜合實踐活動課,就成了數學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了。
一、內容選取“活”
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學習素材來源于生活,所呈現的材料是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它注重的是學生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筆者認為作為綜合實踐的學習內容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學習和研究的問題是生活中的數學。選材時我們除了要考慮內容的科學性與教育性外,還要注意其“趣味性”、“思考性”和“生活性”。這樣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開闊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能力。
六年級學生正處于將要畢業(yè)的階段,他們對自己的母校有著深厚的感情,所以筆者設計了以學校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我愛我的學校》。在這節(jié)課中,筆者確定了學生要研究和解決的三個問題:
1. 學校學生人數。這塊內容首先需要學生去調查整個小學六年每一學年的學生人數;繪制條形統(tǒng)計圖和折線統(tǒng)計圖,根據統(tǒng)計圖來預測下一學年學校的招生人數;用扇形統(tǒng)計圖來表示每一學年男女生所占的比例。
2. 學校教師情況。這塊內容需要學生調查本校的教師人數及每位教師的職稱情況,根據所收集的數據完成校教職工情況統(tǒng)計表;并完成相應的條形統(tǒng)計圖和扇形統(tǒng)計圖。
3. 學校飲用水情況。這塊內容需要學生去調查統(tǒng)計每天學校飲用水的桶數,并去了解每桶水的價格;在這基礎上計算出每天學校在飲用水上所需的花費,并估算出每個月的花費;如果讓全校學生來付每個月的費用,則每人需付幾元?而這些費用一直是由學校承擔的,你想說什么?
整個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學生互相分工協作,經歷了數據調查、數據整理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鞏固了知識,提高了能力,更對學校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二、開展形式“活”
綜合實踐活動是解決問題的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而不是機械化的、模仿性的、程序化的,它具有強烈的生活性、實踐性、研究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等特點,因此,它的模式是不固定的,而是靈活多樣的。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活動內容和年齡特點,靈活變換活動形式,比如開展數學小調查活動、數學小課題研究活動、動手操作活動、數學小游戲活動等。
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我們可以嘗試以“小課題”的形式來開展活動。如五年級的《粉刷圍墻》、《打電話》,六年級的《合理存款》、《節(jié)約用水》等都可以用這種形式來嘗試開展活動,它們先后都經歷了收集信息、分析數據、提出方案、解決問題這幾個過程,小課題研究特別需要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共同協作完成任務,這個過程對學生來說是很有趣的。
低年級的孩子則以動手操作、數學小游戲活動為主,比如二年級下冊的《剪一剪》、三年級上冊《擲一擲》等,但我們老師不要將關注重點放在活動本身,因為活動只是形式的載體,教師應該關注的是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發(fā)現了哪些問題,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了哪些問題。
三、評價方式“活”
綜合實踐活動課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實踐性、創(chuàng)造性、探究性、趣味性,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果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所以教師不能以簡單的“好”與“壞”、“對”與“錯”來評價,也不能只看結果,而應注重實踐過程的有效評價。
從評價的標準上看,對于同樣的問題,既不要求一致,也不要求大同,更不要求“最優(yōu)”,甚至允許“大異”,“舍簡就繁”也無所謂。從評價的形式上看,我們可以采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等豐富的評價方式。特別要強調學生的自我評價,強調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采用民主、開放的多主體的人性化評價。教師評價主要以引導、鼓勵為主。
在交流過程中,筆者經常問學生如何評價其他同學(組)的研究成果,以此引導學生開展評價和對評價的再評價。在評價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感悟到身邊處處有數學,人人要學數學,事事需要數學,讓學生自發(fā)地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數學,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四、注重學生的“動”
綜合實踐活動課應該充分體現“動”的特點,所謂“動”,就是讓學生動眼、動口、動手、動腦,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獲得數學知識。
動手操作過程是學習知識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究過程,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動手操作便是一種以“動”促“思”,發(fā)展思維行之有效的辦法。在二年級上冊《看一看擺一擺》的教學中,第一層次讓學生用小棒分別擺一個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實際上就是把學生已經形成的這些圖形的表象具體化。這樣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已學平面圖形特征的認識,進一步擴展學生對平面圖形的知識。第二層次是教師引導:擺1個三角形需要用3根小棒,那么能不能用5根小棒擺出2個三角形?用9根小棒擺出5個三角形?能不能用7根小棒擺出2個長方形或正方形呢?這樣的操作活動對學生的思維要求較高。第三層次讓學生總結其中的規(guī)律。學生拼一拼、想一想、說一說的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通過動腦,結合動手、動口,從活動中探求出事物變化規(guī)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小學數學綜合實踐課是一門新的課程,它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方式,向我們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讓我們在實踐過程中多創(chuàng)新、多反思、多學習,使我們的學生能夠在“活”與“動”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在“活”與“動”中更快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