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被譽為莎翁的巔峰之作。劇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憂郁和延宕吸引了無數(shù)研究者,成為評論家熱議的話題。然而,大多研究者和評論家往往僅從作品本身出發(fā)進行研討,很少將哈姆雷特的憂郁和延宕置于時代環(huán)境下分析。倘若離開了哈姆雷特所處的時代背景來解讀他的憂郁和延宕,就不能準確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目的。本文試圖結(jié)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解讀哈姆雷特的憂郁和延宕,從而更好地了解哈姆雷特,理解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意圖。
關鍵詞:哈姆雷特 復仇 憂郁 延宕 悲劇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劇作家。當時的英國,封建社會日趨衰退,資本主義逐漸興起,封建王室與資產(chǎn)階級的矛盾日益激化,社會矛盾愈發(fā)尖銳?!豆防滋亍肥巧勘葋喿钬撌⒚谋瘎≈弧1M管劇中描寫的是丹麥王室的種種腐化墮落,但不難發(fā)現(xiàn),劇中的丹麥其實是英國社會的真實寫照,每個劇情細節(jié)無不透露著莎士比亞那個時代的氣息。莎翁在劇中借哈姆雷特無情地批判著社會的黑暗,盡情表達著他的人文主義思想。
莎翁筆下的哈姆雷特憂郁、延宕。可以說,他的憂郁和延宕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丹麥王子哈姆雷特早年留學德國威登堡大學,接受過人文主義思想的教育,對人性、社會和理想有著與傳統(tǒng)觀念迥然不同的看法,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代表。生活的不幸、社會的無序、時代的混亂讓他逐漸變得憂郁。他憂郁但不消沉;他延宕但從未放棄過與罪惡勢力的斗爭。從知道父王被害真相時起,他便一直都是主動出擊,制定復仇計劃,等待最佳時機,上演“戲中戲”,任何時候從未膽怯過。他之所以憂郁和延宕,是因為他將自己的個人復仇計劃與重整乾坤、拯救人類、改造世界結(jié)合起來。他有強烈的復仇愿望,也有改造社會的決心,但又深感人類的渺小和不完美。矛盾的心理使他深陷憂郁之中,也一直拖延著他的行動。這種帶有時代烙印的憂郁和延宕為他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加速了他命運的悲劇。
一 哈姆雷特的憂郁
憂郁是哈姆雷特的主要特征,但并不是他的天性。自幼生活在順境中的哈姆雷特身份高貴、家庭美滿,擁有權位、親情、愛情和友情,是位無憂無慮的快樂王子。他是父母的寵兒,是丹麥法定的王位繼承人,有著常人可望不可及的前程和命運。由于早年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受過人文主義思想的熏陶,他積極樂觀、奮發(fā)向上,對人和事物都充滿了希望,感覺生活無比幸福、無限美好,認為人是“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
哈姆雷特的憂郁是源自生活的不幸。父王的死,令他悲痛不已,也使他的命運發(fā)生了急劇逆轉(zhuǎn)。緊接著母后改嫁,叔父篡權,王權旁落……突如其來的巨變將他身邊美好的一切全部摧毀,讓他品嘗了生活的痛楚和苦難,使他看到了人性的丑陋和生活的陰暗,令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矛盾之中。作為兒子,向來崇拜的父親被害、備受尊敬的母親改嫁,他失去了幸福美滿的家庭;作為王子,由于叔叔克勞狄斯的謀權篡位,本該屬于自己的繼承權被無情的剝奪;作為愛人,隨著一直深愛著的奧菲利婭被他人利用,他開始懷疑自己的愛情。與此同時,他的好友羅森克蘭茲和基爾德斯特恩也背叛了他,成了克勞狄斯的幫兇。幸福美滿的家庭,堅貞不渝的愛情,真誠無間的友誼,對于此時的哈姆雷特來說,都已經(jīng)不存在了。哈姆雷特開始不再相信親情、愛情和友情。他內(nèi)心苦悶,卻無處訴說,只能把心思深埋在心底,用一套素黑的禮服無言地抵抗著殘酷的現(xiàn)實。他的精神世界也隨著現(xiàn)實的突變開始發(fā)生悲劇性逆轉(zhuǎn)。他逐漸變得憂慮,憂慮被篡奪的王位,憂慮自己的親情、愛情和友情??鞓吠踝訌拇俗兊貌辉倏鞓?,而成了一位地道的憂郁王子。
哈姆雷特的憂郁更是來自對無序社會的憂慮和失望。哈姆雷特所在時期的丹麥,社會矛盾異常尖銳,封建統(tǒng)治與資產(chǎn)階級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哈姆雷特不是常人。他不僅是丹麥王子,還是一位理想的人文主義者。他有著特殊的身份、地位和使命。從殘酷的宮廷斗爭中,他看到的不僅僅是父王被害、叔父篡位、母后改嫁,他還看到了宮廷的墮落腐化、朝臣的阿諛奉迎和國民的怨聲載道……。他從克勞狄斯個人的罪行看到了整個封建勢力的罪惡,從自己個人的不幸看到了整個社會的不幸。他向往自由、追求正義,但到處都充滿了壓迫、腐朽和狡詐。面對自身的不幸,他感覺整個時代都混亂顛倒了,都和他的理想抱負背道而馳、格格不入。他開始用疑慮的眼光去審視身邊的一切。原來天神般至高無上的人類,現(xiàn)在在他看來,只不過是用泥土捏成的一個小生命而已。原來和諧融洽的社會,現(xiàn)在在他眼里,只剩下一片烏煙瘴氣。他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不僅僅是要殺死謀權篡位的克勞狄斯為父王報仇,而是要把個人的復仇計劃和拯救社會結(jié)合起來,與克勞狄斯為首的罪惡勢力作斗爭,切實擔負起拯救民眾、改造社會的責任。哈姆雷特要為父王報仇,但總是找不到恰當?shù)姆绞?。他要重整乾坤、改造社會,卻處處充滿了困難和艱辛。這使他變得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憂郁。“生存還是毀滅”,哈姆雷特憂慮的不僅僅是個人的生存和毀滅,他憂慮的更是整個丹麥王國的生存和毀滅。
二 哈姆雷特的延宕
延宕使哈姆雷特成為謎一樣的人物,讓人捉摸不定。哈姆雷特憂郁的性格,表現(xiàn)在行動上就是其行為的拖沓、延緩。父王被害,母后改嫁,權位被竊取……殘酷的現(xiàn)實讓哈姆雷特看到了社會的丑惡,產(chǎn)生了強烈的復仇意識。他反復地表達著復仇的決心,卻總是躊躇不定。作為王子,哈姆雷特在宮廷里應該有很多機會可以殺死篡位的克勞狄斯,但他卻一直猶豫不決,直到最后一刻才拔劍殺死了自己的仇人,與克勞狄斯同歸于盡。
哈姆雷特的復仇計劃之所以一再拖延,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從他復雜憂郁的性格中找到答案。突遭變故,讓哈姆雷特難以接受,令他郁郁寡歡。深夜與父親鬼魂的對話讓他知道了事情真相,使他變得更加憂郁不堪。通過上演“戲中戲”的方法,在驗證克勞狄斯便是殺害父王的真兇后,他才真正開始了自己的復仇計劃。此時,據(jù)父親被害已將近四個月。理想和現(xiàn)實的差距,讓他不停地憂郁著,也使得他的行動一緩再緩。在復仇過程中,因為受傳統(tǒng)宗教觀念的影響,致使他在憂郁中錯失了復仇的絕佳時機。他本可以在克勞狄斯為自己的罪孽懺悔時輕而易舉地殺死他,但他卻優(yōu)柔寡斷,沒那么做。復仇的念想僅僅在他腦海中一閃便消失了,他隨即開始思考復仇的價值意義,將殺死克勞狄斯這樣一個簡單的復仇動作變成了一場復雜的思想斗爭。他認為乘其不備地殺死正在祈禱懺悔的克勞狄斯,會將他送上天堂,這是以德報怨的做法,會對不起慘死的父王。不難想象,這只不過是哈姆雷特的一個借口。他是一個接受過人文主義思想教育的人,他不會輕易地迷信所謂的天堂地獄之說。這恰恰是他沉思憂郁、優(yōu)柔寡斷性格的最好體現(xiàn)。他的憂郁致使他的思考遠遠多于他的行動,也使得他的行動一再拖延。
哈姆雷特的延宕還與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密切相關。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延宕是人文主義社會的產(chǎn)物。文藝復興時期,資產(chǎn)階級和封建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當時社會上盛行的以“神”為中心和以“人”為中心學說,已不單純是人的兩種世界觀的對立,實質(zhì)上是封建勢力和資產(chǎn)階級兩大階級的對立。人文主義者肯定人性,反對神權,贊美人的價值和尊嚴,抨擊宗教束縛和封建觀念,但他們也有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他們僅僅意識到了人權論和神權論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對立,過分地夸大思想的作用,把善良和品行看成可以改造社會的力量。哈姆雷特也是如此。他早期受過人文主義思想的熏陶,是一位典型的人文主義者,身上帶有人文主義者的共有特點。面對克勞狄斯的種種惡行,哈姆雷特極為憤怒,卻遲遲沒有動手,甚至還想用人文主義理性意識去感化克勞狄斯。因為他要做的不僅是殺死克勞狄斯為父王報仇,還要消滅以克勞狄斯為代表的罪惡勢力,恢復社會的公平正義,實現(xiàn)他的人文主義理想。所以在復仇的過程中,他一直在努力尋找一種既能為父王報仇,又能實現(xiàn)個人理想的復仇方式,以至于盡管他有明確的復仇理由、堅定的復仇決心,卻始終猶豫不決,最終造成了他行動的延緩。
哈姆雷特自身的階級性是導致他復仇延宕的根本原因。哈姆雷特是人文主義者,但他更是丹麥王子,與丹麥王室有著無法割舍的血緣關系。他是丹麥王國法定的王位繼承人,如果沒有克勞狄斯的謀權篡位,有朝一日他便是丹麥的新國王。哈姆雷特這種獨特的身份決定了他不可能和封建勢力發(fā)生根本的利益沖突,因為他和封建勢力之間的矛盾根本就不是敵我矛盾。在父王被害前,他對人對事都抱有美好的看法,對理想對人生都充滿了希望。在突遭變故后,他才開始變得憂慮,想挑起重整乾坤的重擔。出生于封建皇室,從小生活在王宮,自幼享受著皇家貴族的特權,現(xiàn)在卻要擔負起消滅封建罪惡勢力,改造社會的重擔,令人難以想象。哈姆雷特身上的階級烙印注定了他在復仇道路上必將陷入疑慮深思、難以自拔的矛盾境地?!吧孢€是毀滅”,這個問題一直困惑著哈姆雷特,讓他一時間難以抉擇,致使他一直拖延著自己的復仇計劃。
三 憂郁和延宕的結(jié)果
哈姆雷特的憂郁和延宕為他命運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憂郁和延宕讓他失去了很多復仇的機會,也給了克勞狄斯謀害他的時機。當克勞狄斯意識到哈姆雷特對自己不利時,處心積慮制造了一個接一個試圖殺死哈姆雷特的陰謀。面對突發(fā)變故,如果哈姆雷特不是深陷憂郁的陰影中,如果他能夠在思考的同時,像雷歐提斯那樣勇于行動,或許結(jié)果就不一樣了。但他卻沒有,他喪失了一次又一次的復仇機會,以至于最后,他的復仇計劃功虧一簣,化為了泡影,縱使拼盡了最后一點力氣,也只換來了與敵人同歸于盡的命運。
哈姆雷特的悲劇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是人文主義者的悲劇,是一個時代的悲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那一時期,人文主義新思想逐漸興起,但還不能完全解釋這個時代。神的地位開始下降,但落后的封建宗教觀念仍然束縛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觀察和思考、懷疑和探索成為這個時期人文主義者的鮮明特點。這種特點充分反映在哈姆雷特身上。作為丹麥王子的哈姆雷特,盡管早年曾接受過人文主義思想的教育,但傳統(tǒng)的封建思想仍然束縛著他的思想,制約著他的行為。面對個人的不幸、時代的混亂,哈姆雷特總是在憂郁中思考著,在懷疑中摸索著。哈姆雷特的憂郁和延宕被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實際上,他的憂郁是一個時代的憂郁,他的延宕是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下的延宕,是人文主義新思想和封建傳統(tǒng)思想沖突碰撞的產(chǎn)物。
參考文獻:
[1] 袁侖:《〈哈姆雷特〉中的延宕》,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2] 夏倩:《永遠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性格之我見》,《時代文學》(上),2010年第3期。
[3] 白塔娜:《析哈姆雷特延宕復仇的原因》(英文),《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0年第10期。
[4] 張衛(wèi)東:《從精神分析學看哈姆雷特的延宕》,《今日南國》(中旬刊),2010年第12期。
(劉靜文,青島酒店管理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