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兒童文學指專為少年兒童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隸屬于語文學科,同屬于文學范疇,嚴格地分為嬰兒文學、幼兒文學和小學低年段文學,根據文學體裁劃分,可分為:幼兒詩歌、幼兒散文、幼兒戲劇、兒童故事等等。與成人文學的體裁基本是一致的。只是成人文學中的小說,在兒童文學中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現的。
[關鍵詞] 兒童文學;成人文學;表現形式
一、我國兒童文學的歷史和現狀
我國兒童文學的歷史追溯到古代,幾千年來人民群眾創(chuàng)作的民間文學中就有很多被廣大少年兒童接受和喜愛的作品,如《茉莉花》、《外婆的澎湖灣》、《幼兒畫報》、《搖籃歌》等等。“小耗子,上燈臺……”的兒歌一代一代流傳至今,受到廣大少年兒童的歡迎。這些傳統(tǒng)的、優(yōu)秀的、原創(chuàng)的兒童文學作品,無論從它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來看都是兒童文學的寶貴財富。全國解放后,兒童文學相應得到了發(fā)展。涌現出了一批例如冰心等優(yōu)秀作家,創(chuàng)作出了優(yōu)秀的兒童作品。近幾十年來,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雖然逐漸認識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兒童文學》又是進行早期教育不可缺少的養(yǎng)料,促使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精神糧食,《兒童文學》作品質量雖然得到提高,但是原創(chuàng)的優(yōu)秀的作品逐漸失去了本真,缺乏“少而精”的局面。近年來,很多教育產品借鑒國外產品的銷售經驗,逐漸功利化。
二、《兒童文學》幾種主要體裁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
1、幼兒詩歌
詩歌是運用最凝煉、最富于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的形象的語言來抒發(fā)思想的一種文學體裁。幼兒詩歌是指為幼兒所接收的詩歌形式。它除了具有詩歌特點外,還十分淺近、形象、瑯瑯上口,并富有幼兒情趣。幼兒詩歌主要有兒歌、幼兒謎語詩、幼兒詩三種形式。兒歌是幼兒詩歌中的主要形式。它是一種可誦可讀可唱的簡短的詩歌。幼兒謎語詩是指以兒歌的形式提供謎面,供幼兒猜謎的一種形式。
(1)兒歌
現代兒歌是從歷代的民間童謠發(fā)展而來。現代兒歌中仍有相當一部分屬于人民口頭創(chuàng)作。如《泥娃娃》、《揺到外婆橋》等;它在幼兒文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幼兒最容易理解,最早接受的一種文學形式,因此也是教育幼兒的有效手段。它們的作用是:
①它們首先從節(jié)奏和感情上給嬰兒以美的熏陶。雖然嬰兒完全聽不懂歌詞的內容,但溫柔的吟唱,和諧優(yōu)美的樂音,使他們的神經舒緩、輕松,逐漸進入夢鄉(xiāng)。
②隨著幼兒的成長,兒歌可以幫助他們認識自然和社會,開啟心智,發(fā)展他們的思維和想像,可以培養(yǎng)和訓練幼兒的寓言能力。同時,兒歌也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的好助手。
③游戲歌:它是配合游戲動作的兒歌。幼兒的主導活動是游戲,在游戲中吟誦歌謠,能激發(fā)和加強他們游戲時的興趣。如《拍手歌》等。
作品選讀:
《小耗子》
小耗子,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吱兒吱兒叫奶奶;奶奶不肯來,嘰里咕嚕滾下來。
(2)幼兒謎語詩的教育作用:
①猜謎和編謎是幼兒喜愛的一種智力游戲。
②謎語詩的語言的抑揚頓挫,瑯瑯上口,鏗鏘有力,富于音樂性。能給孩子一種音樂美的享受。
2、幼兒散文
一篇好的幼兒散文,必須有優(yōu)美深刻的意境,能觸動少年兒童的感情,扣住孩子的心弦,讓孩子在審美的享受中,在強烈的共鳴中,獲得思想上的啟示和情操上的陶冶。它具有意境美、語言美的特點,確切的詞語,簡潔的語言,鮮艷的色彩,逼真的音響,使孩子在反復的吟誦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代表作品《風和我》、《松竹梅》。
3、幼兒故事
兒童故事側重于事件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jié)的生動和連貫,從內容上劃分,可分為:神話、傳說、寓言、童話和生活故事。其中,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和寓言的主要閱讀對象是成人,經過改寫后才成為幼兒故事。如:《365夜的故事》、《牛郎織女》、《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碩鼠》、《會飛的鞋》、《太陽和小魚》等等。其中童話故事以其奇妙的幻想、擬人化的手法、生動的語言,深受小朋友的歡迎。因此,把知識溶化在深得他們喜愛的故事形式中,是向兒童傳授、普及知識的重要途徑。
4、兒童戲劇
兒童戲劇表現形式主要有話劇、歌劇、舞劇、歌舞劇、啞劇、各種戲曲、京劇等等,其中幼兒戲劇是沒有服裝、燈光、布景等舞臺設備要求的、隨時隨地可以演出的故事表演等。
雖然在我國對兒童文學這一概念具有多種不同的觀點,但是本人認為,《兒童文學》雖然隸屬于語文學科,但是家長在書本的選用上得具備一定的可續(xù)性、趣味性、引導性、入編的作品不僅內容積極,形式上具備各種體裁的典范性,兼顧多種風格,教本書中除了提供一定數量的中國文化作品外,還必須附有若干篇其它兒童文學名著,廣大少年兒童在誦讀作品的基礎上,可根據基礎理論的內容和要求,根據少年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讓孩子精讀若干篇,使廣大青少年兒童達到“身 心 情 聰 樂 趣”這一演變過程。
參考文獻:
[1]《文學與習作》第一、二、三冊.上海教育出版社.
[2]《心理學》高等師范院校公共課教材.
[3]《幼兒畫報》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4]《教育學》高等師范學校公共課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
[5]《詩經》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簡介:饒輝(1979—),女,籍貫:湖北崇陽,單位武漢市青少年宮,職稱:群文中級,研究方向:青少年校外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