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人趙翼有言“國家不幸詩家幸”。但這“詩家之幸”僅是多有可寫現(xiàn)實題材的幸遇,而為此幸遇所付岀的往往卻是親自遭遇的各種不幸。詩家所遭遇的這種題材幸遇與切身不幸,在中外古今的歷史矛盾叢生的時代屢有所見。而在詩家眾多的唐代詩史上,由于武氏集團亂國、安史之亂為害、永貞革新失敗、宧官專權悮國、牛李黨爭等造成的國家不幸,也使許多詩人遭受了很多不幸。
關鍵詞:唐代詩人;政治動蕩;國家不幸;詩家不幸;詩家之幸
中圖分類號:I206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2575833(201)03017108
作者簡介:王向峰,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遼寧沈陽110036)
不論在哪個時代哪個國家,作為有愛國愛民思想的詩人和一切文藝家,幾乎沒有人不希望天下太平、社會安定、風調雨順、人民幸福的。因為國家福祉,人民的福祉,也是詩家和一切文藝家的福祉。而當國家遭遇到政治動亂、經(jīng)濟危機、兵連禍結、自然災難,等等的不幸時,生活在其中的這些詩人與一切文藝家,不僅自己的身家難得幸免,他還會以憂國憂民的思想,去為國分憂、為民紓難,代表社會的良知,首當其難,并為真理和正義發(fā)出聲音,成為時代歷史的代言者。在唐代歷史上有幾次禍國殃民的政治事件,使一些詩人被裹挾其中,深陷不幸,這就從一個方面證明國家的不幸也是詩家的不幸。但從詩家的創(chuàng)作體驗意義上說,還有一個如韓愈所說的“歡悅之辭難工,悲苦之言易好”的規(guī)律,所以,清代詩人趙翼在讀金人元好問的詩集《元遺山集》之后寫了一首七律,最后一聯(lián)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①。這里說的詩家之幸,是特指國家不幸會影響到詩人的經(jīng)歷,得以在時局艱難中感受并體驗人民的疾苦,獲得詩人的寫作題材,以“哀民生之多艱”,如屈原與杜甫的詩作中的人民性的獲得。但有如戰(zhàn)爭的破壞、政治的動蕩、經(jīng)濟的破敗、自然的災害,等等。當這樣的災難成為國家范圍的存在,造成了國家不幸,詩人也難免有與國同遭的不幸。這在屈原與杜甫不幸遭遇與悲慘之死上也能得到證明。從上述意義上說,國家的不幸,對于詩人很難在單一方面判定究竟是幸還是不幸。我想說的是,在中國過去的歷史上,凡是真正的詩人,差不多都如白居易所蓋言的“詩人多蹇”②,而其中社會政治動蕩也是原因之一。
在唐代歷史上對詩人影響最大的政治事件,主要有武氏擅權、安史之亂、永貞革新失敗、宦
官干政、牛李黨爭,這些發(fā)生在朝廷中的政治變亂和矛盾,使不少詩人被裹挾進去,遭受了各種不同的苦難,有的還斷送了性命。
一、 武氏集團亂國與詩家之不幸
在唐初的歷史上曾出現(xiàn)武則天篡取李唐王朝自立國號為“周”的一段政治動蕩。被駱賓王稱之為“偽臨朝武氏者”的武則天,從永徽六年(655年)立為唐高宗的皇后開始干政,到載初元年(689年)廢睿宗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直到中宗復位的神龍元年(705年)冬天死去,在長達五十年的歷史中,都有她絕對的政治陰影存在。在長期的政治統(tǒng)治中,她雖然也做了一些好事,如開創(chuàng)殿試制度、親自考試貢士;令九品以上官員和百姓可自行薦舉等,但她竊權自用,屢興大獄,誅殺宗室,結成武家私黨,任用酷吏和佞臣,貶逐元老重臣,特別是到了晚年,更為豪奢專斷,多施弊政,真是到了“人神之所共怒,天地之所不容”的地步。
在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直接受武氏政治集團殘害的著名詩人是駱賓王和陳子昂。駱賓王是浙江義烏人,屬“初唐四杰”之一,其詩文在當時首屈一指。初為道王李元慶的府屬,后幾度從軍,雖懷有“丹心白刃酬明主”,“但令一被君王知”、“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的意愿,但皆無功而返。后經(jīng)對策考試,受奉禮郎,又歷官武功、長安主簿,后入朝為侍御史。侍御史的職務是對于朝中百僚的監(jiān)察。在當時是“高宗不君,政由武氏”,政事弊端百出,以駱賓王嫉惡如仇的剛直性格,加上職責所在,斷然不能坐視,于是屢屢上疏言事,觸忤了武則天,不久便以“貪黷”的罪名下獄,使他在獄中寫下千古名篇《在獄詠蟬》,痛言“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時遇高宗立英王為太子,大赦天下才遇赦,不久又被啟用為臨海丞,他始終有懷才不遇之忿。在公元68年武則天以光宅年號正式登基,原眉州刺史徐敬業(yè)在揚州起兵,駱賓王積極響應,加入討伐武則天的軍旅,并為之寫下了《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此文在說敵人的壞處,言興師的正義,論必勝的條件,號群起的應從,預勝利的信心,等等方面的言說,都達到了文章的極致,曠代而無其上者。然而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不論怎么好的檄文也打不倒武則天,徐敬業(yè)討武很快失敗,事實證明“今日之域中”,仍是武家的天下。而駱賓王為其大造討武有理的輿論,就成了罪不容誅的文化幫兇。討武失敗后,駱賓王其人的下落史無定論,或言被殺,或言出家,或言流落江湖,誰也不知其所終為何?,F(xiàn)在義烏市的駱賓王楓塘墓地埋的是否實有其人,早已另有別說。像駱賓王這樣的文士,本來就是實為難得的大材,但所遇非時,難得為用,在武氏亂國期間,他就像自賦《浮槎》詩中所寫的那一棵“昔負千尋質,高臨九仞峰”的參天大樹,被狂風吹折之后,漂流在萬里奔浪迅波之中,沒有人憐惜,沒有良工看中,“徒懷萬乘器,誰為一先容?”駱賓王認為自己在官場遇不到“同聲同氣”的人,所以他才投向了討武的軍中。是武氏的亂朝亂政,導致了討武戰(zhàn)爭,卷進了一位有名的大詩人,斷送了他的才華與性命。
在封建專制社會里,詩人進入官場,不僅皇命難違,生殺予奪之權由他主宰,而凡是權力在己之上的,都有條件置人于死地。唐初的杰出詩人陳子昂是四川梓州人,唐高宗開耀二年的進士,十八歲時家境富有,任俠尚氣,狩獵賭博,不知讀書。后入鄉(xiāng)校感悟知悔,入梓州金華山道觀讀書,痛下決心,精修典籍,始攻黃老意象之學。武則天當政的光寶元年。他向朝廷上疏諫阻高宗的靈柩從洛陽遷梓宮長安,言東都勝塏,可營山陵,因此受到武則天的重視,授予麟臺正字,后任中書省右拾遺。陳子昂在任期間屢次上述言事,言多切直,不怕觸犯權貴,對于朝廷的政治、經(jīng)濟、邊事措施多有建言。當時北方契丹的頭領李盡忠、孫萬榮背叛朝廷,攻陷營州。武則天派她的侄子右武衛(wèi)大將軍建安王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投筆從戎,自請從軍北征,成為武攸宜部下的參謀。武攸宜是一個靠武家世系蔭庇的驕橫貴胄,不曉軍事,卻目中無人。陳子昂不論文韜武略都遠在他之上,向其呈請乞麾下萬人以為前驅,以突出敵部,武攸宜認為陳子昂素是書生,拒而不納;陳再次要求仍不準,并深為武攸宜所忌恨,將陳子昂由參謀降為軍曹。陳子昂在軍中兩年多,感到十分失望,辭官回鄉(xiāng)。因結怨武家,回鄉(xiāng)的陳子昂,在武三思的囑令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唐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第25頁。,縣令段簡造假案將其收入獄中關押,收受錢二十萬緡仍不知足,最后竟把一位曠代詩人害死于獄中,死時年僅四十三歲。endprint
陳子昂的詩風和詩論在唐初很有影響。他的詩論力矯當時浮艷文風,標舉漢魏風骨,推崇風雅寄興,肇始以“復古”為旗號的文學革新運動,為現(xiàn)實主義文學復興打開了前進之路,橫制頹波,有力扭轉了初唐尚存的齊梁余風,對唐代文學的繁榮興盛,建立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首創(chuàng)之功。陳子昂的理論與詩風直接有力地影響了有唐一代的詩文作家,如張九齡、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等。杜甫說:“公生揚馬后,名與日月懸?!卑拙右渍f:“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表n愈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绷谠f:“能極著述,克備比興,唐興以來,子昂而已。”元好問說:“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這是以吳越春秋時越國的范蠡亡吳有功,越王使良工鑄范金像置于坐側之例,用以比喻陳子昂的文學貢獻,在唐代詩史上獲有如此高功的評價者實為少見。
陳子昂最有名的詩是《感遇詩》三十八首,還有可謂詩家絕唱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边@是從軍討伐契丹在軍中失意之時登幽州(今北京大興)臺之所見所感。在這里懷念的古人是燕國求賢若渴的中興之主燕昭王,他“堆金買駿骨”,“卑身厚幣,以招賢者”,終使燕國大盛,戰(zhàn)勝了宿敵齊國。而詩人眼下所遇的武攸宜之流,嫉賢妒能,不識好殆,這使他不禁為所遇非人而詩心傷痛,懷古悲今,愴然淚下。他還有《燕昭王》詩,哀嘆昔日燕國邀賞賢者的碣石館與黃金臺已零落于草木之中?!陡杏鲈姟啡闹八凤L吹海樹”,為在幽燕之地抗擊胡兵入侵,“身經(jīng)七十戰(zhàn),白首末封侯”的北方游俠鳴不平,實際也是借題寓寫自身報國無門的憂憤。
此外,在武則天朝交結武氏男寵張易之兄弟的宋之問、杜審言、沈佺期、蘇味道、崔融等人,也因各懷私念,巴結權要,自陷于政治迷局,在武氏集團勢敗后皆被追究,是從反面各遭貶斥,其中的宋之問因不思悔過,又犯新罪,竟被賜死。這些人也都是唐詩中有名的詩人,他們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為時代受過,而“沈宋”二人對唐詩創(chuàng)制與發(fā)展的貢獻,尤被歷史所重。
二、 安史之亂與詩家之不幸
在唐玄宗執(zhí)政后期的天寶年間,政治日趨腐敗,先后重用李林甫和楊國忠這類奸惡小人,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相繼而起,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平盧、范陽、河東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安祿山以誅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叛亂,擊敗唐軍,攻下洛陽,次年稱帝,進入長安。同時使其部將史思明占領河北十三郡地,唐玄宗率部分臣下逃往四川,而一些臣僚則被安祿山裹挾到洛陽,其中有不少是詩人,包括王維、鄭虔、儲光羲、李華、張均、張垍等在內。安史之亂被平定后,在靈寶即位的唐肅宗還都長安后,對于凡是被安祿山掠往洛陽的并被任命偽職的官員,一律都予以追查與懲處。王維靠著“服藥稱喑病”辛文房:《唐才子傳》,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第2頁。,拘于普施寺,未去受偽職,并在廟內寫有一首詩:“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蓖蹙S被追究時拿出了這個救身符,證明自己是身在賊中心在唐,并未臣服于那個“大燕皇帝”安祿山,加上朝中多人為其開脫,才免刑降職了事。而詩人中除了張垍本來就壞,鄭虔、儲光羲、李華、張均等,誰也不是甘愿降賊,只是迫于胡虜?shù)囊?,不得已沾上了胡腥,但也一律被貶降外地。這些被安祿山授予偽職的人,雖各有其自身品格的原因,沒有誓死不受的志士精神,但與時代蒼黃、社會動亂、國家不幸的形勢所囿也不無關系。
在安史之亂中被譽為“詩家夫子王江寧”的詩人王昌齡,也是在亂中被反動軍閥所殺。王昌齡是開元十五年進士,又考中博學鴻詞科,升遷校書郎。后因不注重小節(jié),被降職為龍標縣尉。安史之亂后還歸鄉(xiāng)里,為濠州刺史閭丘曉出于忌恨所殺。王昌齡寫詩能把錯綜復雜的事件和深摯婉曲的感情加以緊密無間地凝煉賦言,變成聲情并茂的詩章,名句迭出,雖經(jīng)錘琢洗煉,卻不顯纖巧雕飾。他的七言絕句詩是今天人們最好傳誦的。如《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yún)恰保┑龋允菣M空岀世的絕句精華。邱呂曉忌恨和殺害這樣的杰出詩人是最為時人所痛恨的罪行。果然是惡有惡報:安史叛軍圍攻張巡固守的雎陽,都統(tǒng)河南軍事的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河南節(jié)度使張鎬,令閭丘曉派兵救援,結果他故意貽誤戰(zhàn)機,論罪要處以極刑,張鎬對他將處死時,閭丘曉哀求以“親老乞恕”,張鎬以他殺害王昌齡事相譏:“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yǎng)乎?”辛文房:《唐才子傳》,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第22頁。使人聞之大快。
安史之亂對于李白是一場生死攸關的大劫難。李白在唐玄宗天寶元載好不容易進了宮廷,供奉翰林,但是他與唐玄宗漸生不滿,彼人是“吳王宮里醉西施”,此人是“痛飲狂歌空度日”,不到三年,唐玄宗就“以其非廊廟器,優(yōu)詔罷遣之”,以致他流落江湖,對朝廷中的大小權貴們都十分不滿。但安史之亂發(fā)生后,他對國家的不幸,胡兵的殺戮,人民的痛告,都深表義憤,先天下之憂而憂,寫了很多詩。他希望能執(zhí)劍殺賊,平定國難。他在《贈張相鎬》詩中說:“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誓欲斬鯨鯢,澄清洛陽水。”李白在尋找報國殺敵的機會時遇到了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其人是唐玄宗逃蜀路上新任命的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jié)度使及江南大都督,正承詔以抗胡平亂的名義招募抗敵兵馬,特向客居廬山屏風疊的李白發(fā)岀邀請,李白在報國無門之際,因“王命崇重,大總元戎,辟書三至,人輕禮重,嚴期迫切,難以固辭”李白:《與賈少公書》,參見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23頁。,滿懷報國之心地應召入了永王幕府,辟為僚佐,真想投筆從戎,報效國家于危難之秋。最能表明李白此時初衷與志向的是他寫的《永王東巡歌》十一首,試看其中的兩首:“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薄霸嚱杈跤耨R鞭,指揮戎虜坐瓊筵。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這里慣有李自負文韜武略過人、缺少自知之明的夸大其辭,但自己從戎是為君王、平胡虜、靖國難、復長安,卻是真真正正的動機。然而李白卻陋于知人心,他不知李璘起兵勤王是想與在靈寶即位的太子李亨爭皇位,所以不聽肅宗的調遣,在駐地擁兵自重,伺機奪權。結果引來肅宗派兵征討,永王很快就“賓御如浮云,從風各消散”,永王兵敗被殺,李白逃亡中途中被捕,被投入尋陽獄中。按附逆叛亂罪,李白當斬。李白在獄中寫有多篇求救詩文投寄舊識,如《上崔相百憂章》、《獄中上崔相渙》等,得到張鎬、宋若思的推覆清雪,尤其有舊識汾陽王郭子儀“請以官爵贖翰林,上許,因而免誅”。但流放夜郎之罪卻不能免,使李白萬分悲憤,他有《雪讒詩贈友人》等多篇訴冤詩,痛呼“哀哉悲夫,誰察余之貞堅!”然而天聾地啞之時,這還算是不幸中之幸。李白在乾元二年流放夜郎途中因改元遇赦,這時的李白已經(jīng)五十九歲,離他逝世僅有三年。如果從趙翼的“國家不幸詩家幸”的意義上說,李白在近歿之年,尤能以囚徒之心、流放之心、流徒之心,在“非所”與流落中意外地體驗和咀嚼了一番人生滋味,和劫后重臨江夏、岳陽和尋陽的多味感慨,寫岀了在尋陽“非所”和南流夜郎寄內、留別賈至、贈別鄭判官、經(jīng)江夏遇張鎬留詩、在江夏贈史郎中、陪族叔李曄和賈至游洞庭湖等詩作,這種楚臣去境、塞客衣單的人生體驗和心靈感蕩,是非此不幸所難得之幸。endprint
三、 永貞革新失敗與詩家之不幸
唐代社會歷史進入了中晚唐時期,宦官勢力日益驕烈,有時不僅左右了朝政,甚至皇帝的廢立也由他們而定。這種政治局面使一些身負官職的正直詩人深受其害。唐德宗執(zhí)國時,因涇原兵變,他逃出長安時受過宦官的保護,因而信任宦官而不信任武將,開始用宦官監(jiān)軍,最后竟直接任用宦官為左右神策軍中尉,使宦官由挾持兵權,而實際操縱了對皇帝廢立的大權。這一宦官專權的政治禍患一直延續(xù)幾代皇朝,并且唐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個皇帝皆死于宦官之手,可見宦官權力之大,手段之狠。宦官連皇帝都隨意處置,什么詩人之類又豈在話下。
在唐德宗死后,太子李誦繼位,改元永貞,史稱唐順宗。他即位后實行了政治改革,史稱“永貞革新”。在朝的詩人劉禹錫是監(jiān)察御史,柳宗元是禮部員外郎,他們支持王叔文與一些同僚一起參與革除積習已久的政治弊端。當時推動唐順宗下令罷免貪酷的京兆尹李實,減免捐稅,停止宦官巧取豪奪的宮市,并策劃從宦官手中奪取兵權,很有一番革除弊政的舉動。但由于唐順宗身患風疾,在位不到一年,即被宦官俱文珍等勾結大官僚及藩鎮(zhèn)勢力迫使退位,推出了太子李純?yōu)樘茟椬?。結果參與革新的劉禹錫、柳宗元等都被貶謫到邊遠州郡為司馬,遭受到殘酷迫害。 唐憲宗是由宦官俱文珍等勾結大官僚及藩鎮(zhèn)勢力擁立上臺的,所以他對參與永貞革新的主干人物毫不留情,完全順應了宦官一派的報復意愿。永貞元年九月貶劉禹錫為連州刺史,在貶途未及到任,就朝令夕改,又改貶降為朗州司馬,使劉禹錫從三十四歲到四十四歲在朗州被貶謫十年。元和十年他被召回京,寫了《玄都觀桃花》,因為詩中有“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詩句,諷刺了當朝新貴,為當時宰相武元衡所不滿,未準留京任用,又令其遠去播州(貴州遵義)為刺史。同時被召回京的的貶官柳宗元認為那個地方荒遠,劉禹錫老母忍受不了與兒子的生死之別,上奏提出以自己將去的比較好一點的柳州與劉禹錫對換,這時因為先已有御史中丞裴度以同一理由將劉禹錫的情況上奏朝廷,所以劉才改移連州(廣東連縣)。在此之后他被貶輾轉于幾州,經(jīng)十四年后,大和二年他才回到京城。這時仇視劉禹錫的武元衡已被藩鎮(zhèn)刺客射死,由時任宰相的裴度和竇易直的薦拔成為主客郎中,詩人這時又寫了一首《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焙莺莸闹S刺了當年那些只想置自己于死地的政治權奸。劉禹錫大多數(shù)詩文都是在他被貶這二十四年中寫的,其中的思想感情的深度與強度也是成就于他作為被貶詩人的經(jīng)歷與體驗,這就是韓愈所主張的那種“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的不平之鳴,因此“窮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制作,恒發(fā)于羈旅草野;若至王公貴人,氣滿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則不暇以為”。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是貶黜經(jīng)歷成就了作為詩人的劉禹錫。劉禹錫對自己的被貶謫,他從不認為是自己有罪過,而是“天與所長,不使施兮;人或加訕,心無疵兮”劉禹錫:《劉禹錫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頁。。他認為有罪的是那些對自己進行政治報復的邪惡者,所以他在詩作《浪淘沙》中說:“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痹谔拼毁H的詩人中,像劉禹錫這樣始終堅守不以非為是的原則的人并不多見。
比起劉禹錫來,同時被貶的柳宗元,也是鐵骨錚錚,并且早有家風傳統(tǒng)。他的曾伯祖父柳奭在唐初為宰相,因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帝被殺;他父親柳鎮(zhèn)是唐德宗時的殿中侍御史,為人剛直,因反對盧佋和竇參陷害侍御史穆贊,被貶為夔州司馬。柳宗元在唐德宗貞元九年,年僅二十一歲即考中進士,三年后又考中博學鴻詞,授集賢殿正字,才華出眾、眾口贊揚。永貞革新時他以監(jiān)察御史改任禮部員外郎。因為革新失敗,元和元年他被貶為邵州刺史,走至途中又貶降為永州司馬。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元和十四年故于柳州任上。柳宗元在柳州多行善政。當時柳州有以男女為人質借貸者,到期還不上即沒為奴隸。柳宗元設法使其家贖回,有貧苦而不能贖回者,柳宗元則用自己的錢幫助贖回其子女。柳宗元在永州和柳州寫了很多詩文,也是因十四年的貶謫之悲苦所換來的。如《捕蛇者說》、《永州八記》、《行路難》、《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等詩文,都是在貶所寫成的傳世之作。他在任上死后,人們在羅池邊上為他立廟供奉,至今仍以“柳侯祠”立世。韓愈在《柳子厚墓志銘》中說到柳宗元的文學成就時,曾作了一個假設,他說:如果柳宗元在朝廷順順利利為官,“使子厚得所愿,為將相于一時”,“其文學辭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傳于后如今”,如果“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參見《劉禹錫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頁。。也就是用仕途通達,換取今天文學辭章的名聲,“無疑也”,誰都會認為今天文學辭章的成就最寶貴。韓愈有被貶之苦的多次體驗,也有“文起八代之衰”的抱負,始終認為文辭名聲是永垂不朽的,所以他認為柳宗元這十四年之貶,比起詩文成果之大得是很值得的。這是詩文作家視詩文作品為本人的生命存在的執(zhí)著態(tài)度。
四、 宦官專政亂國與詩家之不幸
由于晚唐宦官勢力愈大,到唐文宗時(827年)大宦官仇士良專權,朝中分為宰相主持的“南衙”和由宦官執(zhí)宰的“內侍省”(北司),形成為針鋒相對的兩個政治集團。元和九年(835年)宰相李訓與鳳翔節(jié)度使鄭注等謀誅宦官仇士良,他們稱左金吾衛(wèi)的石榴樹夜有甘露降臨,誘使宦官去看,以伏兵借機除之,但事被泄漏,李訓、王涯等全被仇士良所捕殺,事變株連千余人,史稱“甘露之變”。這次事變也使詩人盧仝喪失了性命。盧仝是范陽人,初隱少室山,號玉川子,有清介之品格,朝廷兩次禮聘其為諫議大夫,因為憎惡專權的宦官集團而拒受。宋代詩人劉克莊說他的詩“有古樸而奇怪者,有質俚而文深者,有僻澀而條暢者”。嚴羽名其詩為“盧仝體”。元好問贊其詩為“縱橫無似”的“真詩”。由于盧仝憎恨宦官集團專權,在詩中多有諷刺之作,因此他也成了宦官集團的眼中釘,早欲置之于死地。元和年間發(fā)生一次月蝕,盧仝寫了兩首《月蝕詩》,以意象手法借事寓意,內有怨刺宦官逆黨的意思。如他寫蝕月是蝦蟇精吞月入腹,使皇天識物之眼被遮蔽,陷天下于一片黑暗之中。他在詩中說日月本是“天作眼行光明,此眼不自保,天公行道何由行?”“人養(yǎng)虎,被虎嚙;天媚蟇,被蟇瞎。乃知恩非類,一一自作孽?!痹诹硪皇讓懺挛g詩中,對吞月之蝦蟇也是恨之入骨:詩人恨憾自己是“血肉身”,“上天不為臣立梯磴”,“無由飛上天”,一展胸中之白刃,斬殺吞月之小物:“方寸有白刃,無由揚清輝。如何萬里光,遭爾小物欺?”他還有一首《直鉤吟》,說自己到了三十歲仍直鉤無餌釣魚,一直未釣著:“三十持釣竿,一魚釣不得?!薄拔耐跻褯]不復生,直鉤之道何由行?”盧仝這樣憤世嫉俗,辱罵權奸,難為宦黨所容。正好盧仝與當時宰相王涯有往來,一天正住于王涯家,因王涯參與李訓、鄭注組織的誅殺宦官的“甘露之變”,王涯被捕,被抄家,當時盧仝被從王家搜出,判為同黨被殺。被殺時頭上被鐵釘釘牢,死得很慘。這正是由于宦官亂政,使一位特有風格的詩人,因為不茍從于邪惡而被殘忍地殺害。金人元好問特別贊賞他的詩風詩才,在《論詩》中說他:“萬古文章有坦途,縱橫誰似玉川盧?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北绕鸩蛔R盧仝的“真詩”而偏愛“鬼畫符”的當世與后世的人,那些殘殺詩人盧仝的閹黨,其罪行則是死有余辜的。endprint
晚唐之世藩鎮(zhèn)割據(jù),軍閥作亂,農民造反,詩人置身于亂世,雖避之而難以遠禍。詩人薛能是唐武宗會昌六年進士,廣明元年為徐州節(jié)度使,后調任忠武軍節(jié)度使,駐守許州。當時,薛能原先所任職的徐州方鎮(zhèn)舊部,由大將周岌率軍去防守溵水,路經(jīng)許州,薛能因為對徐州軍懷有舊情,就開城讓他們住在許州城內的館舍里。徐州軍的周岌利用這次入城駐軍的機會,發(fā)動叛亂,對徐州軍攻擊,殺害了薛能及其全家,自稱留后。這次軍閥叛亂使一代詩人慘死其中。
詩人皮日休曾隱居鹿門山,咸通八年進士及第,入朝為太常博士,對當朝弊政多有譏刺,嘗言:“古之置吏也,將以逐盜;今之置吏也,將以為盜?!碧瀑易谇迥挈S巢起義,皮日休時在毗陵的鎮(zhèn)海軍為副使,為黃巢所執(zhí),黃巢惜其才,授為翰林學士,皮日休欲死未能,“劫令作讖文”,也就是以詩假傳天意欺世,皮日休的詩讖語中最后一句是“果頭三屈律”,以表是“巢”字,黃巢以為是嘲笑自己容貌丑,世傳皮日休因此被殺。
晚唐咸通十年的進士司空圖,曾官至禮部郎中、中書舍人,后歸隱故家中條山的王官谷,自號“知非子”,朝廷屢征不出,置身于繩檢之外。唐哀帝李柷天佑四年,宣武軍節(jié)度使朱全忠代唐稱帝,國號為梁。朱全忠殺死哀帝的消息傳到司空圖耳中,這位遠離是非之外的詩人、詩論家卻悲憤不已,竟致絕食、吐血而死。
五、 牛李黨爭與詩家之不幸
在晚唐之世,有一個從唐穆宗到唐宣宗在朝中足足延續(xù)了四十年的“牛李黨爭”,在這兩派爭斗期間,也影響了一些詩人的命運。唐穆宗元和三年,李宗閔在對策中批評時政,為宰相李吉甫(李德裕之父)所斥。李吉甫死后,李宗閔入朝為監(jiān)察御史,后為宰相,又引牛僧儒為相,使李德裕被遣出為浙西觀察使。唐武宗時李德裕入朝為相,李忠閔被貶死,牛僧儒亦被黜。唐宣宗時牛派又得勢,李派全被罷斥,李德裕被貶死于海南的崖州。牛僧儒還朝后也病死。這些得勢時貶異黨,失勢時被異黨貶,他們大小不等地都是詩人,但其人的休戚禍福對于作詩的影響都不是太大,但與這牛李兩黨有關的兩個詩人的命運卻大受影響。第一個是杜牧。杜牧出身于高門世族,在唐代尤其顯赫。其先族可追溯到西漢御史大夫杜周。祖父杜佑以纂修《通典》于史傳名,官至宰相;從兄杜悰也是宰相,弟弟杜顗是進士及第。杜牧的父親杜從郁曾任秘書丞、駕部員外郎,在杜牧十歲時即去世,所以杜牧少年時代家境不好,但他苦讀詩書,關心國政,二十歲時即已讀了《尚書》、《毛詩》、《左傳》、《國語》、十三代史事;唐敬宗時大修宮室,貪好聲色,杜牧作《阿房宮賦》,借秦事以諷當世,成為千古傳誦的文章杜牧:《上知己文章啟》,載《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岀版社1978年版,第21頁。。杜牧在廿五歲時即以詩文評論時政,很有見地,足具卿相之才。二十六歲考中進士,當年又參加制舉考試,在同一年進士及第,制策登科,成為“兩枝仙桂一時芳”,在唐代并不多見。他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批判官僚腐朽,同情人民不幸。以杜牧的才略足可為朝中宰輔,但有三條原因使他無緣于平生自許。一是高門世族出身,為人風流倜儻,不拘繩檢,在上層社會的輿論欠佳;二是為人性情剛直,抱負宏遠,對于權勢的不肯敷衍茍從;三是在牛李黨爭中,他是牛僧儒所器重的人物,為牛僧儒淮南節(jié)度使府掌書記,并有詩《寄牛相公》,贊揚其在鎮(zhèn)守江夏六年的功績。李德裕雖與杜家是世交(李吉甫曾是杜佑門下吏),但一、三兩條使他對杜牧難于任用。而牛僧儒雖比較欣賞杜牧的才略,也曾對杜牧多有關照和袒護,但因一、二兩條,也難于重用。所以一代英才在外州幾地為刺史,為京官時是尚省司勛員外郎、禮部員外郎,到臨終之年才拜中書舍人。這是杜牧常以賈誼自比,嘆息“公道世間唯白發(fā)”的深層原因。在他身上性格悲劇和時遇的不幸是統(tǒng)一在一起的。
杜牧的境遇受到了牛李黨爭的影響,而李商隱的不幸命運,更直接來自于牛李黨爭。李商隱是唐懷州河內人,生于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十年(858年)。李商隱出生于小官吏家庭,九歲時父親病故,生活孤苦,隨堂叔用功學習,十六歲即能寫出《才論》、《圣論》這樣的文章,被天平軍節(jié)度使令狐楚聘為幕僚。令狐楚在憲宗朝當過宰相,屬于牛黨,他對李商隱很器重,并親自教他與兒子令狐绹一起學駢文,使李商隱很快以駢文之作聞名于世;并在令狐绹的推薦下于開成二年得中進士。但當年令狐楚死去,李商隱失去幕職,在另謀出路時投入涇源節(jié)度使王茂元幕。王茂元愛其才,不久便把女兒許他為妻。當時王茂元被視為李黨。這樣就觸犯朋黨的大忌,被認為是對于牛黨的背叛。開成三年他應博學鴻詞科考試,本已為考官錄取,復審時卻被一權要抹去了名字,這是黨爭之禍給他的一個致命的、也是終生不幸的打擊。開成四年他通過吏部考試在朝廷秘書省任校書郎,但朋黨勢力仍不放過他,不久即調為弘農尉。在唐武宗朝,李德裕為宰相,李商隱回秘書省任正字,這本來是一個機遇,但又遇見母親病故,離官服喪三年,等到回來后不久,武宗死了,改朝換代,牛黨又得勢,李商隱便開始閑居。這時,當年與他一起學習的令狐绹官居宰相,對李商隱宿怨甚深,拒絕任用。李商隱只好在桂州、徐州、梓州幾個幕府為幕僚,心情十分悲苦。大中五年他的妻子王氏因病去世,子女幼小,仕途失意一直到大中九年,是他人生最暗淡的悲苦期。他在梓州幕府跟從的節(jié)度使柳仲郢回長安,他亦隨回,大中十年他任鹽鐵推官,三年后又罷官職回鄭州閑居。一個曠代的詩人在黑暗的晚唐社會中,在朋黨擠壓中生活,報國無門,懷著“如何匡國分,不與夙心期”的悲憤,于大中十二年死去,年僅四十六歲。其實李商隱在牛李黨爭中,他并不自以為是哪一派,他廣泛結交兩方面的人物,有的是很好的朋友,對誰交往也不是為了討好取利,對于令狐父子也絕不是“忘恩”、“詭薄無行”,但在當時卻蒙受了最大的冤屈,以致坎壈終生,為人所痛惜。李商隱去世后,同時代不少詩人寫詩悲悼他。詩人崔玨在一首《哭李商隱》的七律中說:“虛負凌云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鳥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鳳不來。良馬足因無主踠,舊交心為絕弦哀。九泉莫嘆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臺?!边@對李商隱為人的才情與命運,以及為詩的意義與影響,可謂是稱頌到了極點。冥冥之中如果真有九泉之下的“夜臺”,那里去了一位為黑暗人世所不容的文星,也會照亮那個沒有日月星光的黑暗世界。endprint
唐代富有詩才的詩人甚多,燦若閃爍的星空。他們中許多人長期熱心于進士考試,有許多人終未如愿;或進士及第后,入仕于官場,因為看破了這個是非場,失望而退出;或因忠直為事,堅持正義,也多為執(zhí)政者所不容,遭斥遭貶,因此命運也非??部?。而唐代歷史上幾次大的政治風波,又從不同方面牽連了許多官場詩人,其命運遭遇也很悲慘??吹竭@些,我想起了杜甫《詠懷古跡·過宋玉宅》中的兩句詩:“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贝藭r我認為:如果是“國家不幸”,詩人也定會有其各自的不幸;而不論在那一時代,詩家的不幸也不能不是國家的不幸。為此,在本篇最后我不能不這樣的感慨之言收結全文:從來哀怨起騷人,亂世多添感慨心。憂國憂民偏獨醒,文章千古不衰陳。
(責任編輯:李亦婷)
Abstract: Zhao Yi in Qing Dynasty once summarized “he misery of the state gives birth to great poets”, what it means is that it is easy and lucky for the poets to be able to find good realistic themes to write about, though the poets themselves suffer a lot in their life It is a common contradictory between the poets writing fortune and their life misfortune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lands In the history of ang Dynasty with a lot of great poets, many of them suffer from the misery of the state known as the disaster of amily of Wu, AnShi Rebellion, failure of Yongzhen Reform, the eunuchs monopoly of power, the fight between Party Niu and Li
Keywords: Poets of ang Dynasty; Political Unrest; the Misery of the State; Misfortune of Poets; ortune of Poet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