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祥
李固(94~147年),東漢人,字子堅,漢中城固人,司徒李郃之子。歷任議郎、荊州刺史、太山太守、將作大匠、大司農(nóng)、太尉等職,是享譽千古的忠直耿介名臣。李固在同以梁商、梁冀父子為首的外戚勢力作殊死斗爭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凜然正氣、堅定決絕和義無反顧,彪炳史冊,震爍千古。
一、力勸梁商交出權(quán)柄
東漢王朝是“娃娃的天下”——從第3位皇帝漢章帝劉炟到最后一位皇帝漢獻帝劉協(xié)全是娃娃。其中,除劉炟是18歲登基、第6位皇帝漢安帝劉祜以及第11位皇帝漢靈帝劉宏是12歲登基外,其余7位皇帝登基時都在10歲以下,最小的漢殤帝劉隆登基時年僅百日,在襁褓中做了8個月皇帝便小命嗚呼?;实鄱际鞘朗挛词〉耐尥?,皇太后就有理由援例臨朝稱制,朝廷大權(quán)自然旁落到外戚和宦官手中,從而衍生出東漢政壇的一道獨特風(fēng)景:“臨朝者六后”——先后有竇、鄧、閻、梁、竇、何6位皇太后臨朝稱制。
梁商的姑母,是漢章帝劉炟的貴人、漢和帝的生母,死后被追封為恭懷皇后。梁商以外戚的身份步入仕途,一路順風(fēng)順水,先后任郎中、黃門侍郎,襲封乘氏侯。漢順帝陽嘉元年(132年),梁商的女兒被冊立為皇后,妹妹被立為貴人,梁商隨之又身價倍增,加“特進”(賜列侯中有特殊地位者,朝會時位僅次三公,得自辟僚屬),拜執(zhí)金吾,不久,又升任大將軍。按照當(dāng)時官制,這個大將軍外統(tǒng)攝三軍,內(nèi)鎮(zhèn)撫百官,是事實上位在三公之上,總攬國家軍政大權(quán)于一身的最高長官。
漢順帝劉保,是個10歲登基的小皇帝,梁商身負大將軍要職,以皇后父親的身份輔政,可謂權(quán)傾朝野,威震天下。
正當(dāng)梁商坐在權(quán)力的寶塔尖上呼風(fēng)喚雨,享受著弄權(quán)帶來的甘美而得意忘形之時,意外地收到了一封勸他自覺放棄權(quán)柄的來信,不由膩味異常。更令梁商不能容忍的是,寫信人不是別人,竟是自己向朝廷推薦提拔的從事中郎李固!據(jù)《后漢書·李杜列傳》記載:“固欲令商先正風(fēng)化,退辭高滿,乃奏記曰:‘……明將軍望尊位顯,當(dāng)以天下為憂,崇尚謙省,垂則萬方。……夫窮高則危,大滿則溢,月盈則缺,日中則移。凡此四者,自然之?dāng)?shù)也。天地之心,福謙忌盛,是以賢達功遂身退,全名養(yǎng)壽,無有怵迫之憂。誠令王綱一整,道行忠立,明公踵伯成之高,全不朽之譽,豈與此外戚凡輩耽榮好位者同日而論哉!固狂夫下愚,不達大體,竊感古人一飯之報,況受顧遇而容不盡乎!”
一句話:梁商,你作為皇親貴戚,位高權(quán)重,無以復(fù)加,千萬別嗜權(quán)如命,別學(xué)那幫依仗權(quán)勢作威作福的外戚的樣子,痛痛快快地辭退高位,做個表率吧!我可是為報答你的知遇之恩才說這番話的!
一番話語將梁商的鼻子都氣歪了:好你個迂腐之極的李固,勸人交出權(quán)柄還口口聲聲要報答“知遇之恩”!
怎么處置這個“恩將仇報”的李固呢?梁商傷透了腦筋。不收拾他吧,怎么能咽得下這口氣!可倘明火執(zhí)仗地整治他,這小子聲望忒高,弄不好會遺患無窮,何況還要背負挾嫌報復(fù)的罵名。梁商思來想去,無可奈何,只好任命李固為荊州刺史,調(diào)出京師了事。
權(quán)且眼不見心不煩。
二、力阻梁冀立娃娃皇帝
漢順帝永和六年(141年),梁商病死,他的兒子梁冀繼父職為大將軍。這時候的梁家真可謂鼎盛空前,滿門紫衣,“冀一門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貴人,二大將軍,夫人、女食邑稱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將、尹、校五十七人。在位二十余年,窮極滿盛,威行內(nèi)外,百僚側(cè)目,莫敢違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親豫?!保ā逗鬂h書·梁冀傳》)
李固主政一方,先任荊州刺史,又調(diào)任太山太守,為官一任,振興一方,政績卓然,深受百姓愛戴,聲譽更隆。朝中有識之士將李固視為扭轉(zhuǎn)頹局振興朝綱的希望,呼吁李固重返朝廷,發(fā)揮更大的作用。順帝漢安年間,李固奉調(diào)回京,任將作大匠,后遷大司農(nóng)。
公元144年,年僅30歲的漢順帝劉保駕崩。順帝一死,立誰為帝成了李固與梁冀之間斗爭的焦點。
在梁冀的把持下,兩歲的劉炳被立為皇帝,是為沖帝。梁皇后改稱太后,臨朝稱制。李固與梁冀參錄尚書事總領(lǐng)朝政。哪料想這個沖帝運強命不強,在位不到半年就夭折了。
李固與梁冀又回到了斗爭的焦點——立誰為帝。
李固主張立清河王劉蒜。理由是選皇帝須選年長有德者,只有具備了這兩個條件,選出的皇帝才高尚明達,從諫如流,能親自處理政事,國家也才有希望。在皇裔貴胄中,唯清河王劉蒜,德高才厚,眾望所歸,完全符合這兩個條件。
梁冀堅決不同意李固的主張。原因很簡單:弄一個一大把年紀、有德有才又閱歷豐富的人坐到龍椅上,我這個大將軍還怎么專擅朝政?
雙方爭執(zhí)不下,爭來爭去,李固依然不是梁冀的對手,最終按照梁冀的主張,迎立8歲的劉纘即皇帝位。這就是漢質(zhì)帝。
令梁冀始料不及的是,小小質(zhì)帝乳臭未干,但卻聰慧異常,把梁冀的所作所為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中。在一次朝會上,質(zhì)帝看到梁冀那副飛揚跋扈、橫行無忌的兇相,實在忍無可忍,便目指梁冀對群臣說:“此跋扈將軍也?!蹦暧椎馁|(zhì)帝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自己的一句話竟惹下了殺身之禍?!凹郊傻勐敾?,恐為后患,遂令左右進鳩。帝苦煩甚,促使召固。固入,前問:‘陛下得患所由?帝尚能言,曰:‘食煮餅,今腹中悶,得水尚可活。時冀亦在側(cè),曰:‘恐吐,不可飲水。語未絕而崩。”(《后漢書·李杜列傳》)李固伏尸慟哭,哭罷,召侍醫(yī),盤問事情的來龍去脈。李固的這番舉動,使梁冀大為反感,擔(dān)心事情敗露,對李固更加懷恨在心。
李固與梁冀的斗爭第三次回到了問題的焦點——立誰為帝。
李固依然主張立清河王劉蒜。
梁冀則主張立15歲的蠡吾侯劉志。這除了因為劉志年少便于掌控之外,還因為劉志即將迎娶梁冀的妹妹。
李固聯(lián)合司徒胡廣、司空趙戒給梁冀寫信,言辭懇切,陳說利害,發(fā)出“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國之興衰,在此一舉”的感喟。梁冀看罷書信,召集三公、中兩千石官員及列侯開會,商議擁立人選?!肮獭V、戒及大鴻臚杜喬皆以為清河王蒜明德著聞,又屬最尊親,宜立為嗣?!保ā逗鬂h書·李杜列傳》)endprint
雙方各執(zhí)己見。
梁冀見無法說服更無法壓服對方,自知理虧,索性撕下面具,兇相畢露,聲言這個皇位非蠡吾侯劉志莫屬?!逗鬂h書·李杜列傳》記載:“明日重會公卿,冀意氣洶洶,而言辭激切。自胡廣、趙戒以下,莫不懾憚之。皆曰:‘惟大將軍令。而固獨與杜喬堅守本議。冀厲聲曰:‘罷會。”
面對梁冀的囂張氣焰,滿朝文武都噤若寒蟬,諾諾連聲,唯有李固與大鴻臚杜喬仍然堅持立清河王劉蒜為嗣君。
李固再次給梁冀寫信,極力諫阻梁冀立娃娃皇帝。
梁冀明白,只要李固頭上那頂烏紗帽還在,自己擁立娃娃皇帝專擅朝政的夢想就別想順溜,于是,便串通妹妹梁太后,先罷免了李固的太尉職務(wù),隨后擁立蠡吾侯劉志為皇帝,這就是漢桓帝。
三、與虎謀皮身遭戮
李固在十多年的宦海生涯中,始終堅定不移地為一件事奮斗不息:勸說坐在權(quán)力寶塔尖上的大將軍梁商交出權(quán)柄,攔阻史上最跋扈將軍梁冀擁立娃娃皇帝。
這無異于與虎謀皮!
與虎謀皮的李固謀來謀去,不止一次“謀”掉了自己頭上的烏紗帽。然而,端掉李固頭上的烏紗帽,遠不是梁冀的最終目標,他急不可耐地要端掉的是李固烏紗帽下面的那顆腦袋。因為,梁冀清楚,只要李固一息尚存,自己的“娃娃皇帝木偶戲”就會麻煩不斷。
他在等待一個可以掩人耳目的借口。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終于,機會來了——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年),甘陵的劉文與魏郡的劉鮪合謀擁立清河王劉蒜為帝,事發(fā)被捉。這件事雖然與李固毫不相干,湊巧的是要擁立的人選都是劉蒜。梁冀以此為借口,誣陷李固與劉文、劉鮪結(jié)黨謀逆不軌,不容分說,即刻將李固逮捕下獄。
李固的下獄,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震動。舉國上下,民怨沸騰,渤海人王調(diào)給自己戴上腳鐐手銬到朝廷為李固喊冤,河內(nèi)人趙承帶領(lǐng)數(shù)十人各帶刑具到朝廷為李固辯誣,聲言如果不放出李固,我們都情愿戴上鐐銬進去陪李固坐牢。梁太后明了事情真相,害怕如此鬧下去局面不好收拾,不得不趕快出來打圓場,急急忙忙赦免了李固。
李固出獄,京城大街小巷百姓歡呼雀躍,山呼“萬歲”。
梁冀聞之,不由心驚肉跳。李固的聲望竟如此之高,豈不令人不寒而栗!遂命人羅列上奏李固的“罪狀”,匆匆將他殺害,與杜喬一同暴尸于城北。
四、品評
為挽救東漢王朝的危局,扶大廈之將傾,李固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里,與梁氏兩代大將軍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終致殺身之禍。以李固的聰明睿智,他不會不知道與虎謀皮的艱險與代價,不會不知道老虎不僅會嚇人、踢人、咬人,還會吃人,然而,李固依然迎著風(fēng)險,一路前行,萬死不辭。即使是被逐出京師、被貶謫、被罷黜、被關(guān)進監(jiān)牢,直至被砍掉腦袋,也從無半點退意,愈挫愈勇,歷久彌堅,誓將與虎謀皮進行到底!
這使我們想起一句響徹千古的名言: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與?”大意是:子路在魯國都城門外夜宿,早晨進城時,守護城門的人問:“從哪里來???”子路回答:“從孔子那里來啊。” 守護城門的人說:“就是那個明知道行不通卻還是仍然要去做的人嗎?”
一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看似平平淡淡,實則意味深長。我們切不可望文生義,以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就是明知某事做不到偏偏硬著頭皮去做,其內(nèi)涵是指——人們認準了某事的價值或鎖定了某個目標,便鐵了心義無反顧地為之奮斗,無論結(jié)果如何,困難多大,也無論付出多么慘重的代價,都百折不回,勉力為之,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明末清初著名文學(xué)家張岱說:“不知不可為而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為而不為,賢人也;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圣人也。”(張岱《四書遇》)何謂圣人?就是像李固那樣,不為事功成敗所困,不為功名利祿所絆,不為任何干擾所動,一個心眼為崇高的信仰、信念和理想而奮斗終生。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一種神圣的使命感。所謂使命感,即人們對一定社會、一定時代,對國家和民族賦予的使命的一種感知和認同。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其使命感越是強烈,他的人生希望也越強烈,工作的激情與生活熱情以及人生的責(zé)任感也越強烈。亙古以來,倘誰都不情愿去做一顆鋪路石,至今也不會有人間通衢連九州;倘誰都“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至今也不會有人間廣廈千萬間;倘沒有數(shù)不清的先賢時彥肩負神圣使命忘我奮斗,至今也不會有今天的人類文明。與虎謀皮的李固是這種神圣使命感的人格化。希臘神話中為人間盜火的普羅米修斯、滾石上山的西緒福斯,中國神話中每日挖山不止的愚公、歷史上 “克己復(fù)禮”的孔子、“從頭收拾舊山河”的岳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也都是這種神圣使命感的人格化。
逝者如斯。作為血肉之軀的李固雖然早已逝去1800多年,然而作為與虎謀皮扭乾坤,“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高尚精神人格化的李固,卻永垂青史,光耀千秋。
(作者系解放軍西安通信學(xué)院教授,全軍優(yōu)秀教師,總參謀部信息化部教學(xué)名師)
責(zé)任編輯:彭安玉endprint